[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 - 范文中心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

02/28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 (2)彼竭我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同上《曹刿论战》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2.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三、阅读盂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13-17题。(每题2分,共1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舜发于畎亩之中 4、人恒过然后能改 ..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7.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参考答案:

13.①“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1分)

②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

14.D(2分)

15.“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1分)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

16.生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

17.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2分)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22.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18D

《曹刿论战》练习题参考答案

七、1. A 2.(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5、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6、(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7、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叙述恰当。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8.A

9.(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0.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2.A


相关内容

  • 曹刿论战练习含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的实质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政治上取 ...
  • [曹刿论战][宋史·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
  • "叔孙通者,薛人也"阅读答案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 ...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江苏南京市四中  华晓隽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 ...
  •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安淑华
    第13卷第4期 2004年11月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Vol.13, No.4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Nov., 2004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安淑华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摘要:数学 ...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 (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 ...
  • 人教版20**年初三(下册)语文综合检测卷(附答案)
    人教版2017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阴晦/悔恨 涟漪/依靠 居高临下/据理力争 B. 恣睢/精髓 栈桥/践行 揠苗助长/偃旗息 ...
  • 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库
    .单项选择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D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A. 中法<黄 ...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目标:1 考纲解读: 2 命题趋向和应试对策: 3 理解文言翻译的误区,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4 针对练习. 重点:方法指导,针对练习. 课时:4课时. 方法:导学. 准备:学案. 内容和过程: ...
  • 曹刿论战导学案2
    课题<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认识作者,扎实记忆文 中生字词. 2.流畅诵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理解文中 实词和虚词词意. 3.理解课文的主旨,认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