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 范文中心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12/27

  摘 要: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世界的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人性被物质、金钱所异化,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痛苦和危机感,诉求人类自然人性的复归和对人生真理的孜孜追求,显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关键词:卡夫卡 表现主义 文学精神

  

  费兰茨・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文学创作生前只在少数几个内行人中享有声誉,可谓是“文名寂寞”。卡夫卡辞世后,他的好友布罗德陆续整理出版了他的小说和书信,世人才得以真正了解这位文学天才在文本中体现的对现实世界的深邃思考、对时代的阐释、对人生价值的真知灼见;理解卡夫卡在父权和强权的双重压力下心灵的扭曲、内心的孤独、思想的闪光。卡夫卡在文学文本中揭示的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以及运用现代派艺术手法凝聚的令人研读不尽的“卡夫卡精神”,已为后人所熟知和接受,并风靡世界。它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多种精神的融合,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一种集中展现。“从他的创作中,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象征主义和存在主义找到了自己的知音,荒诞派和新小说碰到了自己的同类,黑色幽默和梦幻现实主义发现了自己的先辈。”[1]

  表现主义文学继承了现代哲学思潮中“非理性主义”的观点,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性正是它得以在今天大放光彩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表现主义的精神实质所在。传统文学以拯救人的灵魂,挽救社会风气于颓败为己任,表现主义则认为“艺术不是以现实生活的反映或再现,而是艺术家先于经验的主观自我表现和潜意识的宣泄”;[2]传统文学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的讽刺或批判,表现主义文学则几乎难以找到对人物形象完整的塑造,它更多的是展现人物的抽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人物自身主观精神的外泄,演示了西方现代人的普遍精神,淋漓尽致揭示了人的异化及其在高度物质文明重压下西方现代人的精神痛楚。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正是由于它,卡夫卡才在身后历经多年的沉寂之后,成为关注的焦点。《变形记》的故事非常简单,它讲述了旅行推销商格里高尔在不堪现代文明重负之下变异为甲壳虫,凄凉死去的故事。但在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隐藏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意蕴,即生活在非理性的荒诞、混乱世界中的西方现代人,在孤独的心态下对人生意义和人性复归这一真理的永恒追求,以及西方现代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哀。

  文本中格里高尔的形象无疑是西方现代人被物质异化,人的无奈和对异化人的环境摆脱的显现。这从文本的叙述便可清楚地看到。文本内容以格里高尔变形后三次爬出房门分为三章,他身体异化前的生活,与其说是为自己的生存而忙碌奔波,不如说是为家人辛苦地活着。首先作为家庭经济来源支柱的他,必然成为家庭责任、义务的负担者,一方面为了还清父母的债务,他必须夜以继日地在外奔波,以便早日解脱;另一方面,他要把妹妹送进理想的音乐学校而不停地获取金钱。为此,他不得不在公司老板面前低声下气,唯恐丢掉饭碗,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对自由的渴望埋藏在心灵的深处,只在自己房间的一隅天地里为自己保留了创造美、欣赏美的可能性,甚至在身体变形后,还以异化的躯体去争取那不可能再得到的工作。这是现实社会中物质和金钱异化人的真实写照,是西方现代人不幸命运的缩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分工的高度发展,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扼杀了人们智力、体力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一切潜在可能性”的真实体现。[3]其次,格里高尔的异化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之间不可理解、不可沟通的人际关系。格里高尔变形达到自然本性复归以后,本是他值得庆幸并为之生活下去的基础,但他却凄凉地死去,原因是他的家人失去经济来源而迁怒于他的棍棒、牢骚,以及最亲近的妹妹对他的“爱”的丧失。这表面上看是家庭关系中亲情的淡薄,人的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给他造成的悲哀,实质上,他的死却是人被家庭异化的悲剧的真实再现;是现代关系下,人被笼罩在温情面纱下的血缘关系所扼杀的真实写照。这从他不能挣钱开始,亲情的逐渐冷淡到最终被遗弃致死,家人反而感到庆幸而得到证实。尤其可贵的是文本中在表现格里高尔被异化的同时,揭示了他对人生真理的追求。高里高尔由人变形为“甲壳虫”,表面上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事,其深层意义却是他潜在意识的不自觉的表露,是他摆脱异化的人性的潜在表现,是他对自然人性复归执着追求的心理外化,这可以从他变形后三次爬出房门的表现得到印证。文本对其变形后三次爬出房门的叙述,第一次爬出房门如果说他还没有真正摆脱异化人性,被父亲强行赶回房间的话,第二次爬出房门他却已初步恢复了人性。此时,他虽有对家人的些微关心,但更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他关注的是自己爱好和喜欢的食物,对此人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格里高尔的自私,应而须从他所处的环境观照他的要求,这体现出格里高尔自然人性意识的复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三次爬出房门,是因为他听到了妹妹美妙的琴声,它标志着格里高尔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的恢复,而对美的欣赏,只有在纯洁人性的照耀下才能进行。它一方面与文本中多次描写格里高尔通过做木工活体现自由意志,借助木工工具箱表达内心潜在欲望的人性相契合;另一方面,却是他恢复到被异化前人性的外在流露。卡夫卡在文本中通过格里高尔表达了对自然人性的呼唤,对人生真理的永恒追求。文本中当他母亲和妹妹把他的家具搬出房间时,他虽然没有及时做出反应,但当她们要取走他所喜爱的女士画像时,他却要用自己的身体和奇异的外形去保护它。这一细节,虽然有的研究者从考证的角度认为是卡夫卡婚姻状况的潜意识表露,但笔者认为这是对格里高尔人性的展示,同时也是他欣赏美、保护美、追求美的意识显现,它恰恰表明格里高尔自然人性的复归,是卡夫卡以表现主义文学对美好人性的顽强不懈的追求和真诚的呼唤。

  卡夫卡的《诉讼》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主要写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早晨,突然被法院宣布死刑。奇怪的是K被判处死刑仅仅限于法院办事员的口头通知,虽然法院曾经传讯他一回,但从来没有公布过他的罪行。约瑟夫・K却依然同过去一样行动自由,他在法庭上严正谴责司法制度的腐败、贪官污吏的贪赃枉法,并决定不去理睬这桩案子。后来,他对自己的案子越来越关心,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而律师等人都不能给他提供帮助,最后的结论是向法律找寻正确的答案是不可能的,人只有低头服从。几个月后,当他以为已经开脱法律的责任时,却被拉到郊外的采石场活活戳死。这部作品和他的《地洞》等一起揭示出资本主义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显现西方现代人生存环境的非理性和荒诞性,以及小人物面对荒诞世界的无奈、叹息和痛苦。

  《城堡》述说的是土地测量员K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城堡,准备履行自己的职责。城堡就在K的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领导K的是克拉姆部长,他对K的任命是两封内容充满矛盾、失去实效的信,不知哪个办事员心血来潮从故纸堆里拣出来,传送给了他,K千方百计想进入城堡,始终不能达到目的,最后甚至断绝了与城堡联系的一切可能性,直至“奋斗到精疲力竭而死”。这里城堡是一种权力象征,是西方国家机器的缩影,充满“卡夫卡式”的神秘气氛,K与城堡的关系显现了西方现代人面对强权的无奈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

  此外,卡夫卡在艺术上形成的独创性、象征性、荒诞性、冷漠性和意识流等特色也是卡夫卡精神乃至表现主义文学精神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卡夫卡以其文学作品为载体,以表现主义文学笔法倾诉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内心体验,揭示了物质和金钱社会对人性扭曲的本质,表达了对自然、美好人性的真挚追求和真诚呼唤。

  

  参考文献:

  [1]汪汉年.论卡夫卡小说中的表现主义特征.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同上.

  [3]任卫东.变形记:对异化的逃脱/评卡夫卡的《变形记》.外国文学.


相关内容

  • 外国文学史+试题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古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荷马史诗"两部作品的篇名是( ). A.<伊利昂纪>.<俄底浦斯王> B.<美狄亚>.<奥德修纪> C.< ...
  • 关于卡夫卡城堡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堡>文献综述 引言: 弗朗茨.卡夫卡,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德语作家,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一切活动都与犹太民族和欧洲各 ...
  • 王岳川文艺美学笔记总结
    王岳川<文艺美学>之导论 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的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学科.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用审美体验看艺术美.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包括形成文学史.文学理论.王岳 ...
  • 自考外国文学史模拟试题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的故事出自( ) A.<神谱> B.<理想国> C.<伊索寓言> D.<埃涅 阿斯纪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论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
    第)卷第&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ABCD5EAFDG2@25DH.G5IJGC0IAEEGHG DKL&MKNL)% 论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 段 从 学 $%%%&$'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摘 要(穆旦诗歌中的 ...
  • 沈从文_汪曾祺创作风格比较_邰宇
    2003年5月 第19卷 第3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May,2003Vol,19 No.3 沈从文.汪曾祺创作风格比较 邰 宇 ...
  • 王晓明[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
    王晓明教授的<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 初级书目(78种) 1.山海经校注 袁珂 校注 巴蜀书社1993年 2.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注 中华书局1991年 3.楚辞选 马茂元 选注 人民文 ...
  • 人生在世,须如豆腐
    孔庆东 北风那个不吹,雪花那个不飘,风不卷那个雪花,丫年也照常来到.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钞票,拥抱了全市.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 ...
  • 被颠覆的文明 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
    时间:2014-01-26 00:44:32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边芹 文明入侵从哪里开始?中国人也许做梦也没想到,西方电影大片除了制造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国梦""欧洲梦"以外,还通过画面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