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对方法的认识 - 范文中心

重建对方法的认识

06/03

  [作者简介\]方刚(1978―),男,山东潍坊人,本科,淮坊市育华学校,二级教师。      张华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内容丰富精奥,对于教学领域内的诸多认识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学习改变认识   2012年,我参加了李秀伟老师的工作室。在参加李老师的工作室之前,我参加过多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知道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我也是依据着课本和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参与了李老师工作室活动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已经陈旧。在教学中,我虽然有调整教材的意识,但是依然没有打破教材的禁锢。与学生一样,仍然是站在教材的角度看教学。在工作室中我拜读了泰勒、施良方、张华等老师关于课程的专著,我逐渐走进了大师们的思想世界,有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考。   (一)改变我对课程的认识   1.教师开发的第二课程不是独立割裂出来的,是在国家现有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发出来的,它可以作为现有课程的有益补充,也可以作为一门专有课程出现。   2.教师教学使用的教材是实现课标的一种载体,不是唯一的,它是丰富的、多元的,完成课标要求的方式很多、载体也很多。   3.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原来我只是站在教材本身看待教材,现在我可以打破这种壁垒,不仅可以通研全科教材,而且可以改变教材,只要是对学生学习有效的素材我都可以拿来使用,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看待老师和学生的角度。以前我认为学生学习的就是教材,老师就是学生学习教材的指导者;现在,我认为学生学习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学生学的不是死知识,而是活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二)重建大教学观   1.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观念。把学生局限封闭在教科书和教室内的简单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立足课堂和教学内容,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着眼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的体验融入课堂学习,不仅使学生意识到学科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跨学科合理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科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只是属于形式范畴,要让学生掌握技术后形成的电脑作品有魂,必须有与之相辅的内容做保障。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必须整合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必须和日常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品尝到技术为生活学习服务的甜头。当下社会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的事实是这一要求的最好佐证。在跨学科整合的问题上,我一直在尝试,不断探索。在近几年的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我尝试着把电脑制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设计中学生喜欢爱学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合起来。例如:在七年级创作的电子报刊《背影》,就是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后制作的相关联的亲情主题报;《自然之韵》就是学生将信息技术、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制作的荷花专题电子报刊;《多彩的青春》就是以学生的中学成长经历为主要题材制作的报刊;《运动发电器》就是创造发明类的动漫作品。这些作品,来自学生身边,内容丰富,有血有肉,打动人心。   二、认识改变实践   常听前辈们教导,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就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高明的教师,其教学方法的构成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而且总是包含着体现其个性特色的独创性因素。   读完《课程与教学论》中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对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对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也有了新的认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教学法是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三种学习方法对于我们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相互渗透, 彼此作用,相互促进。作为教师,要取三者之长,相互补充,形成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同时,在选择了教学方法之后,应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具体教育情境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可以产生合力的有机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方法的教育价值。   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现阶段以任务驱动法教学为主,“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方法隶属于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范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启发,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结合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开展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知识模块的开始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这种任务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电子作品设计的教学。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由学生提出。当然,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再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提出之后,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对于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而新问题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或师生共同探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等等。   (四)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而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也可以在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五)总结与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但每堂课后,教师必须记录好全班同学的评价结果,每位学生必须记录下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三、实践促进学习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不仅促进我自己教学思想的改变,更在落实这些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在我的电脑制作第二课程中,如何合理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经过思考和日常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采用多种方法,营造探究、创新型的学习课堂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学习和进行创新性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敢于动手,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评价是多元化的。例如在我的电脑制作第二课程教学过程中,评价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可以针对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环节,也可以是整个作品。比如在教授完“电子报刊的板块设计”内容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性板块设计,通过观察学生作品,对不同的板块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者在完成一组整体作品之后,整体性地进行作品评价。评价内容也不仅是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等学习水平,还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等情感表现。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对学习投入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也不局限于教师评,可以同时结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提供更直接的反馈意见,促进学生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地接受评价意见。   (二)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新型学习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教学设计目标明确,但课堂训练和操作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可以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训练,这种训练和创作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它鼓励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从同一端点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集中、融合、聚敛不同的思维去创作,让学生寻求角度迥异的途径来表达自己、展现自己,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学科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前提就是要踏实、创新性地去上好每一节课,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与教学论》从高层次给予我理论指导。我将继续学习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这才是教师阅读教育书籍的真正目的。第3卷 第12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Survey of EducationVol.3 No.12   Apr.2014


相关内容

  • 叶澜课堂教育思想
    叶澜教育思想录: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如果说,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是为了弄清什么是当今中国学校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有价值和最为根本的目标:那 ...
  • 香港市区重建政策对广州旧城更新发展启示
    提要香港在市区重建中.坚持"瞄 人为本"和"社会效益优先"两大理念.以改善和提高市区居民的生活素质为出发点,兼顾各方利益.在机构设置.组织架构.法律法规.土地收回.拆迁安置补偿.套众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政 ...
  •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书心得 昌邑区第三实验小学张淑云 读李政涛教授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书中这些文章不仅是教育随笔,它们更具有普遍的人文哲思,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引起共鸣.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它意味着" ...
  • CT-MRI 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CT-MRI 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在鼻窦-颅底外科导航三维显示中的应用 鼻内窥镜技术以其直观.微创的特点已成为耳鼻喉科的常规技术手段.随 着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鼻内镜手术的范围已扩展至颅底等深层次结 构.因颅底部位较深.解剖结构复杂,内 ...
  • 社工常用的理论2
    社工常用的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 1977 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 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所谓社 ...
  • 贪婪算法与压缩感知理论
    第37卷第12期2011年12月 自动化学报 ACTA AUTOMATICA SINICA Vol. 37, No. 12December, 2011 贪婪算法与压缩感知理论 方红1 杨海蓉2 摘要贪婪算法以其重建速度快.重建方法实现简便的 ...
  • 小学课堂管理现状与重建
    小学课堂管理现状与重建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发展之中,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课堂是小学生人格社会化发展和成长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由于小学生 思维和性格的特殊性,课堂总是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为了 ...
  •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改革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改革 --兼评<"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7期作者:黄小莲 刘力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之争以 ...
  •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2003年第6期(总第281期) 教育研究 EDU CA T I ONAL RESEARCH N o . 6, 2003General , N o . 281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郭元祥 [摘 要] 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