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进展 - 范文中心

药物代谢动力学进展

02/21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综述)

摘 要

中药药物及复方代谢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中药活性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代谢过程(ADME),是一门新兴的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不同于传统的药动学的研究,由于复方中含有多味药,多种化学成分,故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中药及其复方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并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中药复方;代谢动力学

Abstract

Metabolic 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brinkscience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pharmacy under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ith dynamics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method that depict the process of effective composition by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limination in organism. The 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mpound medicine is very differentfrom the normal Pharmacokinetics study because the compound containsmany drug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so the requestof the studymethod is more high.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medy, especially the involvement of quitea few of new theories and methods. Som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also suggest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medicine; Metabolic pharmacokinetics.

目录

摘 要........................................................................................................................................... 1

Abstract ............................................................................................................................................. 2

1 研究概况 ............................................................................................................................... 5

1.1国内研究概况 ..................................................................................................................... 5

1.2国外研究概况 ..................................................................................................................... 6

2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特点 ............................................................................................... 6

2.1中药复方药动学整体观思想 ............................................................................................. 6

2.2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科学性 ................................................................................................. 6

2.3中药复方药动学的难点和热点[5] ...................................................................................... 6

3 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 7

3. 1液-液萃取 .......................................................................................................................... 7

3.2固相萃取 ............................................................................................................................. 7

3.3蛋白沉淀 ............................................................................................................................. 7

4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 8

4.1体内药物分析检测法 ......................................................................................................... 8

4. 2体外培养法 ........................................................................................................................ 8

4. 3药物浓度法 ........................................................................................................................ 8

4. 4生物效应法 ........................................................................................................................ 9

4. 4. 1药理效应法 ............................................................................................................ 9

4. 4. 2药物累积法 ............................................................................................................ 9

4. 4. 3微生物指标法 ...................................................................................................... 10

5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 ................................................................. 10

5.1光谱法 ............................................................................................................................... 10

5.1.1紫外分光光度法(UV) ........................................................................................... 10

5.1.2荧光分光光度法 .................................................................................................... 10

5.2色谱法 ............................................................................................................................... 10

5. 2. 1薄层色谱(TLC)法................................................................................................ 10

5. 2. 2高效液相色谱(HPLC) ......................................................................................... 11

5. 2. 3气相色谱(GC) ..................................................................................................... 11

5.3高效毛细管电泳(GPCE) .................................................................................................. 11

5.4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SFC ) ........................................... 11

6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理论 ................................................................................................. 12

6.1 血清药理字与证治药动学 .............................................................................................. 12

6.2 中药胃肠药动学 .............................................................................................................. 12

6.3 PK-PD模型与特征图谱药动学 ................................................................................... 12

6.4证治药动学 ....................................................................................................................... 13

7 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 13

7.1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 13

7.2中药复方药动学检侧指标的选择 ................................................................................... 13

7.3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方因素 ............................................................................................... 14

7.4多峰现象多峰现象 ........................................................................................................... 14

8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展望 ............................................................................................. 14

8.1关于测定指标的选择 ....................................................................................................... 14

8.2关于动物模型的选择 ....................................................................................................... 15

8.3关于给药方案的制定 ....................................................................................................... 15

8.4关于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 15

8.5关于房室模型的确定及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15

9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7

药物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的科学,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这些过程的性质,其根本为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浓度(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中药复方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1]。中药及复方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及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但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有效单体不明确,血药浓度低,检测方法欠缺,单体成分的药动学参数难以完整地表达中药复方药物的体内作用规律,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研究受到一定限制,但中医药理论提倡整体观念,临床用药以复方为主,中药复方药物能体现中药配伍的整体性,发挥综合性作用,临床疗效好。进行中药及复方动力学研究,对完善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而均具重要意义,因而备受关注。通过对中药及复方药动学已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并取得新的成果。 1 研究概况

1.1国内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是在对中药物质基础及单味药药动学研究不断深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始于1963年陈琼华教授对中药大黄的体内过程的研究[2]。20世纪70年代末曾衍霖等先后发表了很有影响的药动学综述报告,推动了我国药动体内过程研究向房室模型拟合及数学函数解析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赫梅生等提出毒理效应法与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药药动学。随着高灵敏度的现代分析仪器和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得中药药动学得到迅速发展,房室模型拟合也广泛应用于药一时数据的解析和参数计算,新理论、新学说及新观点的提出更推动了中药药动学向更深更高水平发展。但是目前对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多数只限于一种化学成分药动学特征来代表全方的药动学特征。而事实上,各种成分之间的药动学的特征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和差异性,某一成分的体内过程可能受其他成分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影响。由于中药复方其效应物质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体内外效应物质的不一致性,药效作用的多靶点与整体综合性,配伍规律的复杂性,使得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仍然面临很多困难。

1.2国外研究概况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医药理论尚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对中药复方研究报道较少。20世纪60年代,Brodie在生物碱等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药动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就的研究。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对多种中药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人参皂苷、芍药苷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成分的放免测定及酶免疫测定等微量测定方法,从而促进了中药临床药动学的发展[3]。1985年,日本学者寺泽捷年用HPLC研究了甘草芍药汤喂饲大鼠后血中甘草次酸浓度发生的变化,提出了芍药伍用甘草可以提高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4],从而证实了中医“相须相使”理论的正确性。20世纪80年代田代真一等提出血清药理学新概念,已被中药学者广泛接受和应用。 2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特点

中药复方有其自身的特点,同一味药往往处于不同处方环境中,因此同一味药的药动学参数会受很多因素影响,这是与西药的显著不同之处,也是中药最大的特点。因此在临床实验中中药复方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其药动学研究应有独特的特点。

2.1中药复方药动学整体观思想

中药复方是一个巨大的复杂体系,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正是中药复方整体观思想体现,是中医用药的精髓。因而整体观是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和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显然单独用一个指标或几个指标成分来研究中药复方药动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自20世纪80年代国内采用毒理、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药药动学正是体现了这种整体观。

2.2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科学性

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应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之下,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复方体内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以科学地揭示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本质,充分体现现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科学性。

2.3中药复方药动学的难点和热点

中药复方药动学的难点也是其特点。许多中药复方的药效作用并不是已知的[5]

化学成分产生的,这些成分在体内转运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很难在生物体内测定到该成分的存在,并且每一成分量极微。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构成其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的难点,即药效物质基础不明,这些物质在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与药效有什么样的关系。另外,中药复方由于存在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殊性,中药复方药动学中的指标选择、配伍组方因素、多峰现象[6]等方而不同于单体化合物的药动学研究。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配伍的变异性和机体状态的不可预测性,给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带来许多问题,但是现代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发展为认识中药体内过程提供了有力武器。 3 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在多中药复方药代研究中,首先给药的就是复杂成分的样品,其中可能含有成百上千种的化合物,而且生物样品中还含有大量的内源性物质能与药物及其代谢物结合,这都会给生物介质中多组分的测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从而对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1液-液萃取

液-液萃取净化法简单,使用的仪器、试剂便宜,一般实验室都能完成。Ye等[7]利用甲醇-乙酸乙酯-三氟乙酸萃取血浆样品,萃取液氮气吹干,残渣用含0. 1%甲酸的20%甲醇溶液复溶,离心后取上层清液进行液质联用分析。Zhang等[8]采用乙酸乙酯色醚)萃取血浆样品后进行LC/MS分析,绿原酸和肉桂酸的绝对回收率分别高于74.62%和76.21%。

3.2固相萃取

固相萃取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种比液-夜萃取效率更高的分离方法,更容易获得高回收率,更彻底地去除生物样品中的干扰杂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干扰成分对于待测组分检测的干扰。洗脱仅需少量的有机溶剂,可高度富集被测物。 Liang等[9]以固相萃取小柱进行血浆样品处理,以甲醇-水洗淋,收集甲醇-水)洗脱部分,挥干,残渣用流动相复溶后进行HPLC分析。杨赴云[10]以SEP-PAK C18、固相萃取柱处理血浆样品,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的分离效果良好,血浆杂质峰不干扰测定,专一性强,本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大于92.8 % 。

3.3蛋白沉淀

蛋白沉淀(PPT)的机理是降低水的介电常数,导致具有表面水层的生物大分

子脱水,相互聚集,最后析出。通常应用最多的是有机溶剂,其选择首先是能和水混溶,使用较多的蛋白沉淀剂有乙醇、甲醇、乙腈以及酸溶液等。居文政等[11]采用甲醇沉淀血浆蛋白,吸取上清液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 UPLC分析。Quyang等[12]将血浆加入甲醇涡旋1 min,12 000 r/min离心10 min,直接取上层清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4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4.1体内药物分析检测法

体内药物浓度法是药动学研究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药物在血、尿或其它体液、组织中的浓度与其药理效应大体呈平行关系,测定给药后体内的血(尿)药浓度,建立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13]。王雪峰等研究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等)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结果证实灌胃给药后,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二室模型,并发现黄芩苷在心、肝中含量较高。夏东亚[14]等用HPLC法测定心舒口服液中阿魏酸的血浆浓度,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心舒口服液中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州同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阿魏酸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4. 2体外培养法

体外研究方法主要有:器官灌流、亚细胞组分法、温孵法、匀浆法和游离细胞法等。温孵法在体外培养中应用较多,用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4. 3药物浓度法

药物浓度法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测定体液中中药一个或几个成分的浓度,并使用相关软件计算动力学参数,拟合药时曲线,确定药动学模型,反映中药中成分的体内行为与规律的研究方法。传统的药物浓度法是针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化药,而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其应用主要受限于中药复杂组分的不明确性,难以对未知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15-18]。

近年来,随着质谱检测技术及高效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药物浓度法的适用范围与检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网络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已经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大量有效成分的体内浓度进行快速同时检测,药物浓度法已经成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19]。

Xie等在2008年银杏内酯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使用高效液相一串联质谱大气压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和液液萃取技术对大鼠血浆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含量进行了同时检测,第一次对银杏内酯注射液中银杏内酯C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研究[20]。Liu等在2011年对人参皂普Re的代谢物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使用高效液相一串联质谱点喷雾多反应监测模式和固相萃取技术对人血浆和尿液中人参皂普Re,Rgl , Rg2,Rh2和原人参三醇的浓度进行了同时检测,分析方法仅耗时10 min,最低定量限均低于20 ng/mL,在尿液和血浆样品中均可以检测出人参皂普Re, Rgl ,Rh 1和原人参三醇,并发现尿液样品在人参皂普Re代谢产物研究中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为人参皂普Re的临床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21]。

4. 4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4. 4. 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22]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等[23]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刁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 宋丽等[24]使用药理效应法通过测定痛阈值平均值与痛阈值提升率比较了口服花椒与青椒镇痛药效的差异。杜婷等[25]使用血压值为药理效应指标,对参附注射液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研究。

4. 4. 2药物累积法

药物累积法亦称急性死亡率法或LD50。补量法是将药代动力学多点测定的原理与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方法相结合,在首次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多组动物按相同剂量重复给药,求出不同时间点的体存百分率的动态变化,以此

计算药动学参数。药物累积法,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测小鼠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药物体存量,估算表观药物动力学参数,由药动学参数可知热痹清片灌胃给药后易于吸收,分布快,消除较慢。有人用寇氏法进行中药复方提取液的急性毒性试验,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研究表明该复方提取液在螂鱼体内代谢较快,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在组织中。

4. 4. 3微生物指标法

微生物法主要针对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药物在含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

中形成抑菌环,在一定的浓度内,抑菌环的直径与药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微生物法简单易行,测定的药代动力学指标直接反应药效。以抑菌效应为指标进行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测定,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5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

5.1光谱法

5.1.1紫外分光光度法(UV)

紫外分光光度法仪器简单,操作方便,但灵敏度低。吴坚东[26]等用板蓝根

注射液对健康家兔进行耳缘静脉注射,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兔血浆靛蓝的浓度,结果表明:板蓝根注射体内动力学模型为一室模型。由于灵敏度低,检测限高,专一性差,因此该法在体内药物浓度的检测上的应用越来越少。

5.1.2荧光分光光度法

荧光法的灵敏度很高,现在发展起来的胶束荧光法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强,

适用于测定微量和痕量荧光物质,它是利用表面活性物质在水溶液中能聚集形成胶束的特点,达到增溶、增敏,提高检测灵敏度的目的,使最低检测限达到2. 5× 10-11 g/mL。如庞志功[27]等采用胶束荧光法使延胡索乙素的荧光强度增大5. 5倍,结果表明,延胡索乙素在兔血浆中的处置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其达峰时间为2h,最大峰浓度为1. 83ug/ mL.

5.2色谱法

5. 2. 1薄层色谱(TLC)法

TLC法为色谱法的经典技术,是中药及其制剂早期检测血药浓度的常用方

法。该法具有操作方便、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但其灵敏度低、重现性差,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出现的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由于减小了测定误差,使薄层色谱的分离达到或接近了高效液相色谱水平,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样品的分析中。

5. 2. 2高效液相色谱(HPLC)

HPLC法不受药物的热不稳定性和挥发性限制,具有样品适用范围广、预处

理简单等优点,为快速、灵敏、专一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川芎煎汤剂中阿魏酸、穿心莲胶囊中的穿心莲内酯、复方丹参丸中的丹参素、双黄连粉针中的黄芩苷、四君子汤中的甘草甜素等检测都采用了HPLC法。

5. 2. 3气相色谱(GC)

气相色谱是最先兴起的具有分离和分析两种功能的测定技术,与光谱法相

比,无论在灵敏度方面,还是在选择性方面都具有显著优点,只要选择适当的层析条件,母体药物、代谢物及其它结构相似的药物都能得到很好分离,因而同HPLC一样,GC也常作为体内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之一。但GC法有一个主要的缺点就是要求样品可以气化,从而限制了气相色谱的广泛应用。

5.3高效毛细管电泳(GPCE)

高效毛细管电泳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它是电泳技术

和层析技术结合的产物,兼有高压电泳的高速、高分辨率及HPLC的高效率等优点,其选择性与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且高效毛细管电泳由于电渗流的作用,不能分离的物质可随缓冲溶液流出,不会对毛细管柱构成污染,这一特点非常适合于中药的成分分析。

5.4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SFC )

SFE集萃取分离于一体,具有低温萃取,溶质与溶剂易于分离,可选择性地

萃取非挥发性组分,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在中药成分研究中有重要价值。某些物质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法无法分析时,可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法。SFC分为开管柱和填充柱。前者采用气相色谱型检测器,适用于挥发性低,热不稳定物质的分离,缺点是柱的负荷能力低。后者使用液相色谱型检测器,负荷能力强,分析时间短,缺点是易发生柱压过高,有拖尾现象[28]。Bhoir[29]等用该法测定人血中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结果良好。

6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理论

6.1 血清药理字与证治药动学

中药血清药理字是指给动物灌胃给药,一定时间后采集、分离其血清,并用

此含药血清进行药效学实验。中药血清药理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中药的新方法。它是用含药血清代替中药进行药理研究的体外试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和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这种方法已用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有人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了中药苦参、仙鹤草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苦参煎剂及含苦参血清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且后者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还高于前者;而仙鹤草却相反,其含药血清无效。汪云等[30]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了冠心苏合胶囊对过氧化氢(H2O2)致心肌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冠心苏合胶囊能够提高H2O2诱导的原代乳鼠心肌细胞存活率,对氧化损伤的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

6.2 中药胃肠药动学

1998年杨奎等提出“中药胃肠药动学”新概念,并定义为研究中药复方制

剂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的因素,揭示各有效成分之间协同或领顽的规律,阐明有效成分在胃肠内药动学变化的学科,称之为中药胃肠药动学。它必将影响到复方中各种成分在体内的全过程。通过对药物肠内菌代谢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天然前体药物,揭示中药复方的真正作用成分,推动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如高晓山等研究了十二指肠以上消化道对中药的吸收能力,发现大鼠结扎食道下端后,经灌注大黄煎液,最快的5 min后尿液中即可检出蒽醌。如用中药血清药理学与中药胃肠药动学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人参皂普的肠内菌代谢及其产物吸收。李兴平等[31]探讨了脱水穿心莲内醋、穿心莲内酯于鼠胃肠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脱水穿心莲内酯吸收较穿心莲内酯为差,其分散体吸收较好。

6.3 PK-PD模型与特征图谱药动学

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等过程的影响,使得药物剂量与药物效

应的相关性比较低,直接调整药物剂量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药物的效应。但是,药物的浓度和药物效应相关性良好,建立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对时间变化关系(药动学,PK),通过解析药代动力学微分方程,可以设计出比较精确地控制药物效应的给药方案。PK-PD模型还可用于研究时间、浓度和效应三相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目前PK-PD模型主要有对数线性模型、s型最大效应模型、Sheiner效应模型、Paaizow效应模型、多重受体反应理论等几种。其研究的基本步骤为:

第一,药动学研究,用以查明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第二,判明药效作用产生的部位和方式;第三,了解药效隔室中药量(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定量转换关系,求出定量转换公式第四,将转换公式与原药动学模型的药效室联系起来,构成统一的PK-PD模型,并求算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进行血药浓度与药效间定量关系的预测。关于中药PK-PD模型的研究有不少论文报道,如师少军等[32]用Sheiner效应模型,综合分析了蝙蝠葛苏林碱血药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PK-PD模型将药物浓度、效应和时间结合起来,更加准确地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和产生药理效应的动态变化,正逐渐成为药动学研究的热点方法。

6.4证治药动学

1994年,黄熙[33]提出了“证治药动力”假说,证治药动学包括辨证药动学

和复方药动学。复方药动学后改名为复方效应动力学辨证药动学是指同一药物的不同证的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明显影响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经用辨证施治后,这种差异可消失和减轻。在中医临床诊治中,“证”的判定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还未能对“证”确立科学客观的判断标准体系。有人认为,复方是药物依据君臣佐使原则组合,其组方原则和剂量的改变可以影响到复方药动学的参数,并与临床疗效和毒性密切相关,可用以验证和诊释某些中医基础理论。刘莹莹等[34]探讨了四君子汤对脾虚模型大鼠头饱羚氨节药动学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为证明该假说提供了依据。

7 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7.1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整体观是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关键和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是中医

临床的经验总结,单味中药或复方即可视为有机整体,故研究方法也必须体现复方”整体性”特点,复方与机体之间的作用可理解为系统与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可借鉴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复方的研究必须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窄。

7.2中药复方药动学检侧指标的选择

单味中药即可视为一个小复方,若单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就可视为一个复杂的

系统,成分众多,不同种类的成分可能对应不同的药理效应,且成分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选择何种成分或药理效应为指标才能代表整方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复方药动学研究中指标的选择应包含:①药效相关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可视为可行的监测指标,但并非最佳选择。即使测得了一个或多个成分的药动学,但是其代表性尚值得商榷;②所选择的指标尽量与药效密切相关,使其测定的各种表观药动学参数与复方功能主治及临床用药目的一致;③要能体现中药复方组分在数量及其之间相互比例的动态变化。中药复方的研究必须强调结合量效关系,药量的改变不仅会引起配伍关系的改变,甚至主治及功能也发生变化,而最佳配比的剂量能够使其药理、药效作用最为显著。

7.3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方因素

中药复方配伍从本质上讲就是中药间的相互作用,复方君臣佐使、七情(如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配伍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协同、拮抗、加和、敏化的通俗语言。

7.4多峰现象多峰现象

即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图上出现两个或多个血药浓度峰。单体药物多峰现象

的出现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①肠肝循环,即药物被摄取后,可能以代谢物或以原形分泌人胆汁,而后经胆总管进人肠道,经肠道细菌水解,其中一部分被肠重吸收,另一部分则被消除,而重吸收的部分借门静脉血流再次人肝,如此形成肠肝循环。如果重吸收的药量足够大,导致血药浓度可多次升高,便形成多峰;②多部位吸收,即可能存在不同吸收速率的几个肠段,或者胃、肠吸收速率不同所致;③其他再循环过程:胃肠循环,肠肠循环等。

8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展望

8.1关于测定指标的选择

中药复方动力学的研究多数是以1-2种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代表全方的药

动学特征。中药复方中存在着多种有效成分,仅以某一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代表整个复方的药动学特征显然是不全而的。多组分药动学参数对临床用药更具有实际意义。随着今后检测技术和条件的不断提高,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应立足于对复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研究。这将能更全而的反映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特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5]。

8.2关于动物模型的选择

采用复方有效成分体内药物浓度法进行药动学研究的复方,多数实验选择了

健康的人、兔、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实践证明中医证型可以明显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考察复方在健康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也要对造模后的动物进行研究。把复方有效成分药动学的研究与中医“证”的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探讨以血药浓度为指标的药动学与以生物效应为指标的药动学的相关性,开展更深层次的中药药动学尾与效学(PK-PD)模型的研究,对于全而地反映中药复方药动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8.3关于给药方案的制定

药动学实验的给药剂量由于受检测灵敏度的限制,最小剂量不宜太低,可设

定低剂量为临床等效剂量。血药浓度并不能与给药剂量呈等倍数的提高,同时,中药复方体内给药剂量常较大,给药剂量可以提高的倍数受到药物浓度和体积的限制。中药复方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在药动学动物实验中可采用灌胃法。中药复方多采用水煎剂或制成其他剂型给药。口前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多是考察单次给药后体内药动学特征。而中药复方临床治疗通常是连续给药超过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的药物动力学会有一定差别。

8.4关于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在进行中药药动学研究之前,建立一个满意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至关重

要。首先对复方及生物样品中有效成分进行初步定性,然后对方法进行专属性和可靠性考察。

8.5关于房室模型的确定及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在药动学研究中,可应用有关药动学计算公式对实验测得的血药浓度-时间

数据进行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

9 总结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瑰宝。但长期以来,中药多凭经验用药,缺少临

床指导,从而为其应用带来困难。越来越多的中药单体化合物得到分离,仅用单体化合物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只能映单体成分本身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中药单方和复方制剂中单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能全面反映中药整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只有多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才能体现中药的整体性。当前随着分析技术的

发展,新理论的产生,使在复杂的生物样品中测定多种成分成为可能,可以更好的体现中药整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为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优化临床给药方案以及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中药化学、药理学、

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对中药及其复方药动学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符合中药特色的药动学研究模式,以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提高中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随着各相关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为其研究服务,建立合理的复方药动学分析方法,以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我国应在世界各地广泛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让世界接受中医药,并加强对中药复方特别是那些经验方的研究和复方专利保护,以及扩大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和临床运用,推动中药复方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伟东,蔡宝昌.中药复方研究思路的探讨[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

(3) :216-218.

[2] 陈琼华,高士美,杜学芳,等.中药大黄的综合研究大黄蒽醌衍生物在体内 的吸收、排泄和分布[J] .药学学报,1963,10(9);525.

[3] He JX,Akao T,Tani T. Influence of co-administered antibiotics on the pharmacokinetic fate in rats of paeoniflorin and its active metabolite paeonimetabolin-I from Shaoyao-Gancao-tang[J].J Pharm Pharmacol, 2003 ,55 ( 3);313.

[4]寺泽捷年.甘草次酸体内代谢研究:大鼠体内代谢[J].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87,9(2);31.

[5] 刘昌孝.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现代化中而临的任务[J] .天津中医药,2003,20 (6 ):1-5.

[6] 罗佳波,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殊性[J].2004,26(8):665-666.

[7] Ye JX, Wei W, Quan Lll, et al.An LC-MS/MS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forsythiaside A and baicalin in rat plasm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shuangAruang-lian in rats[J].J Pharm Biomed Array 2010,52(4) :625-630

[8] Zhang ,J, Chen M,,Ju W, 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ssay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and cinnamic acid in plasm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pharma-cokinetic study[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0,51 (3) :685-690

[9] Lung Y, Liu A, Qin S,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five bufadienolide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ansu extract by SPE-HPLC method[J].J Pharm Biomed Anal, 2008,46(3) :442-448

[10] 杨赴云,工景田,金有豫.银杏内酯 A,B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 (8) :541.

[11] 居文政,刘芳,吴婷,等U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黄芩苷和绿原酸[J].药学学报,2007,42(10) :1074-1077.

[12] Ouyang LQ, Wu HL, Nie ,JF,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soralen and isopsoralen in plasma an Chinese medicine Xian Ling Gu Bao capsule by usingHPLC-DAD coupled with alternating trilinear decomposition algorithm[J].Anal Chim Acta, 2009, 650(2):160-166.

[13] 夏东亚,郭涛,潘文濒,等.HPLC法测定心舒口服液中阿魏酸血浆浓度及

其在人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草药,2004.35(1) :36-38.

[14] 吴宝剑,吴伟.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J].临床药学杂志 2006.15(2):128 X30

[15] 唐斌,工磊.动力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80-1382.

[16]杨翠翠,李林.中药有效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9(9):2006-008.

[17] 郑世瑞,李俊,宋钰.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J].安徽医药,2010.14(11):1243-245.

[18 ]李螺,工文倩,郭辉.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田.中草药,2012.43 (11)2289-294.

[20] Xie J,Ding C,GEQ,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ginkgolides A, B, C and bilobalide in plasma by LC-MS/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in rats[J]Chromatogr B,2008,864(1) :87-94

[21] Liu L, lluang J, llu X,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ginsenoside G-Re, G-Rgl,G-Rg2, G-Rhl and protopanaxatriol in human plasma and urine by LC-S/MS and it pplication in a 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G-Ke in volunteers[J].hromatogr B,2011,879(2011) :2011-017.

[22] 肇丽梅,何晓静,邱枫.药理效应法测定黄答昔及清热合剂的药动学参数

[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 (1) :22-24.

[23] 李成洪,李英伦,周晓容.中药复方禽病康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2) :5-7.

[24] 宋丽,刘友平.花椒与青椒的镇痛效应和药动学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 (6) :64 -66.

[25] 杜婷,孙荣进,徐国良,等.药理效应法测定参附注射液药动学参数的研究[J].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1) .69.

[26] 吴坚东.板蓝根注射液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的评价[J].中成药,1993,5-6.

[27] 庞志功,汪宝琪,汪从莹等.兔血浆中延胡索乙素药物动力学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 (3 ):13- 15.

[28 ]乔成栋.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 (1 ):58-60.

[29] Bhoir IC, Patil ST, Sundaresan M. Perfom}ance comrparison for the assay of carbamazepme in humn blood plasma using HPLC and packed column [J].Indian Drugs, 1999,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36(4):231

[30] 汪云,李欣,张曦,等.冠心苏合胶囊含药血清对乳鼠心肌细胞氧化损伤

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3);28.

[31] 李兴平,李东晓,李晓光,等.脱水穿心莲内醋、穿心莲内醋的鼠胃肠吸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1);14.

[32 ]师少军,陈汇,顾世芬等,蝙蝠葛苏林碱在犬体内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 (12 );713-714.

[33] 黄熙,减益民,夏天,等.试论“证治药动学”新假说[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10(6);43.

[34] 刘莹莹,马越鸣,贾伟等.四君子汤对脾虚模型大鼠体内头抱经氨节药动学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1):63.

[35] 沈群,罗佳波.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4.21 (6) :457-460.


相关内容

  • 黄芩苷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CentralsouthPhnllacy.March2011,VoL9N0.3 deIiveryin a wate-I}dlnⅡcroemulsion[J]. Internationa王h"voo ...
  • 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特征进行分析,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并比较其不同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60例患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对照组) 予常规治疗和奥美拉唑, ...
  •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专题讲座·5版 2009年11月15日 栏目编辑:王忆卓电话:(010)58302828-6886美编:代代 资料表明,近10余年来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能够导致不同 程度肾损害 ...
  •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从定义上来说,是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主要由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生物反应器四个部分组成.简而言之,酶工程就是将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 ...
  • 研究生急诊医学考试复习
    急诊医学发展的原因: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现代医学进展快,是医学专科越分越细,因为患者是一个整体,各系统的疾病常发生在一个病体上,急症科医生常具有全科医师的诊治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保健不但要求质量高.服务好,更要求快捷 ...
  •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
    江西医学院学报 ACta 200l:4"2):33-39 Medicinae Jiangxi 33 Academiae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 丁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0031)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药理 ...
  • 新药开发立项报告
    "XXXX片"立项报告 XXX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XX.XX XXX公司 XXX中心 "XXX片"立项报告 目 录 一. 项目概况 01 1.1 立项背景 01 1.2 项目来源 01 1.3 ...
  • 制药系毕业论文模板
    摘 本文简述了急性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诱发因素.临床分级与分类.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并重点介绍了其药物治疗的情况. --6-- ---- 己酸缩合得到第一个酰胺,再与苯乙胺缩合得到二酰胺结构后,经NaBH 4还原生成关键的二仲胺中间体,在氯化氢甲 ...
  •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研究进展
    ・569・ 13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研究进展 冷晓宁 贾静综述张伟华审校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EvolutionofResearchin padrenergic ReceptorBlockers LENGXiao- ...
  •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估和治疗原则
    ・691・ ・进修苑・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估和治疗原则 ---2005ACC/A HA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简介 卢永昕1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治疗指南 [中图分类号] R541.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