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备考诗词鉴赏练习题一 - 范文中心

20**年备考诗词鉴赏练习题一

09/17

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E.“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作者通过“雪晓”“寒灯”“ 断漏”“ 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6.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都非常的相似。请问两首词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乎唐诗,完成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16.《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

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 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文后各题。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

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

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

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6.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⑤。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⑥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青枫: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春季当用柳,荆楚却用青枫。⑥汉

主:指唐皇。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儿时欢乐场景的追忆,以儿时之乐衬老境之苦。

C.第五联里的“秦城”“汉主”含蓄深婉,真切动人地表达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

D.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蘋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E.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16.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是因船行至洞庭湖畔的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道:“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

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两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上是指滚滚波涛。

C.五、六两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两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16.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进行赏析。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 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

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

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6.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郤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七律首联、颔联写景状物,颈联、尾联叙事抒情,表现作者贫居闲静的心境,也委婉地流露出世路艰辛的愤慨。

B.作者不写“老屋无人”,而代以“无僧”,是因为作者租住在僧房。说明作者穷的连房子都没有,可见生活的清苦。

C.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反映宋诗的新趣味还在于它在看似纯粹的、很地道的白描形象中暗暗地搬动着书卷,使得它看似非常琐细,其实却大有来头。

D.尾联写到邻家几次以春事相邀,都因未能赴约而失去机会,此时或许还有未开的花儿。诗人觉得遗憾想去赏花。

E.这首诗词语讲究,情感深细,意境新奇。结构则跳跃错落,写景、叙事隔联相承。处处体现诗人细致、求新的构思。

16.本诗是如何来表现“春怀示邻里”中的“春”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一15.CE(C3分E2分)试题分析: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并非“以动衬静”E.“漏声断”是漏声滴断的意思。

16.虚实结合。①陆词上片虚写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下片实写梦醒后的情景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抒发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②辛词虚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写秋天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首句和末句实写挑灯看剑、念念不忘征战的心情和年老鬓衰、梦想落空之后的感伤。

二、15.BCB借代,C委婉含蓄。

16.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三、15.C.DC是借喻,不是借代。D“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6.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

隐层霄’两句的妙处”,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案并非一点。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15、C。C项“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

本题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

五、15CD试题分析:C.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这里是比喻,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子规啼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

16.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 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六、15.B.D(答对一个3分,两个5分)B“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D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

16.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第五联为相像虚景,此时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2分)两联一实一虚,以南鸟北归有期,衬迁客返京无望;以荆楚用青枫钻木取火的异地异俗来委婉传达漂泊之苦,故都之思。(2分)再辅之以想象中清明节的故都美景,更是把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2分)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

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七15.D试题分析:D项所述内容对文本理解不正确。本诗七、八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首舞曲。“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第七句写江中波涛发出的一阵阵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独到的想象。第八句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雄伟壮阔的自然风光。本题中颇有干扰性的是B项,有的同学会误以为“鳞鳞细浪”是指湖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但在“波神”所放而使作者“阻风三峰下”的语境中,“鳞鳞细浪”指“滚滚波涛”。

16.(1)达观、豪迈的胸怀。(2)提示: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明是行船受阻,却戏谑为波神留我欣赏斜阳的景观;如“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的不以受阻为意;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既已受阻,不如就此欣赏眼前的风光,听水波演奏的美妙乐曲等。

八、15.B.E (答对一个得3分,两个得5分)试题分析:B.“相接”精神想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6.

(6分)诗眼分别是“摇”“滴”。(2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2分)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2分) 试题分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

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十分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九、15.BC(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试题分析: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16.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天涯霜月又今宵,星牵思绪,月照哀愁,满脸愁绪只有开怀畅饮,倒流银汉方可罢休。“倒流银汉”意指饮尽银河,痛快淋漓,忘乎所以的畅饮也许才能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十、15.E3分,C2分,D1分。试题分析:A应该是“首联、颈联写景状物,颔联、尾联叙事抒情”。B无中生有,诗中并没有依据。作者在这里不写“老屋无人”,而代以“无僧”,实际上是自嘲的戏笔。表明他也不过像个游方和尚而已,是经常浪迹在外边的。D诗中并无遗憾想去赏花的意思。

16.全诗围绕“春”这个主题来抒怀。(1分)首联用“蜗成字”写断墙处的春天来临,有情趣。颔联写欲出门寻春,表现春天的景致之美。颈联选用蜘蛛与蜜蜂写春风和煦、春意勃发,尤为新奇。尾联写诗人最终还是准备到南邻去赏花,呼应颔联并总结出“示邻里”之题意。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2分)


相关内容

  • 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20**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2011年安徽省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 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 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君子好逑.(<诗 经??关雎>) ② ...
  • 安徽省20**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安徽省2015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今年高考怎么考?有哪些变化?随着昨日安徽省2015年<考试说明>的陆续发放,这个疑问也找到了答案. 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不论是考点还是题型都以"平稳过渡"为准则,只有一些 ...
  • 20XX年高考语文总结
    2012高考语文备考总结 淮 阳 中 学 语文组:陈胜利 高三语文上期教学总结 高三C 部 陈胜利 回顾几个月,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收获颇多.有人说高三教学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对.高三是对所有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的过 ...
  • 20**年高考经验分享
    2015高考政治试卷分析及备考总结 1.试题分析 在今年的政治试题中,选择题12题(经济4题,哲学4题,政治3题,文化1题),分值48分,非选择题38题(含二小问),分值26分:39题(含三小问),分值26分,共52分.两卷政治试题合计10 ...
  • 高三高考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中 一.诗 国 古体诗 五言古诗 ( 汉代文人诗) 古 (古风) 典 (古诗) 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 歌 律诗 分 七言律诗 (排 律) 类 体 近体诗 裁 (今体诗)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格律诗) 二.词 又叫 ...
  • 20**年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统筹安排,事半功倍"
    2015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统筹安排,事半功倍" 2015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统筹安排,事半功倍"孙延堂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宋代沈括& ...
  •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如何读懂古诗词 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 知识--读懂--鉴赏--表述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 ...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一:高三下学期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高考英语科备考,我们将以<黑龙江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外研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为基础,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切实抓好高三英语复 ...
  • 20**年最完美二建备考技巧
    眨眼间,2016年二建备考已经在进行中了,虽然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但是我们的努力要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踏实走好每一步,培养良好的考试技巧,在此文都网校二级建造师为大家整理出2016年二级建造师最完美二建考试技巧,希望能在备考路上认真掌握, ...
  • 20**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XX年高考结束了,回顾这紧张而扎实的一学期,我的心中涌动着无限酸甜苦辣.在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正确领导和悉心关怀下,我与学生共同努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