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演讲 - 范文中心

关于论语的演讲

10/15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说的是“不知”的各种后果,“知”,“智”的本字,“不知”,没有智慧。这里的“不知”不单单指个体的人,还指“人不知”的社会本身。“命、礼、言”,都不是一个单纯个体化的现象,在社会化的人类生存中,都与社会本身相关。 “命”,使命,连道家都可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更不用说儒家了。中华文化,对命运的看法从来都比以古希腊悲剧为代表的西学传统看法要正面有力得多。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则“命”只是使命,这个使命不是由上帝选定的,而是由我而来,天地就是我的舞台,而没有智慧,是不能理解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礼”,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底线所构成最基本的社会正常秩序,如果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没有最低的底线,那么社会就只能是散沙一盘,只可能让位于各种暴力与法律。暴力和法律只是当社会不能正常运行时才需要采取的,一个正常的社会,暴力和法律都是迫不得已的,而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社会,却只相信暴力和法律,抛弃各种的底线,这样,“礼”是没可能建立的,连接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系统就要破裂,社会也只能在动荡之中。 孔子说:没有智慧,不可能承担君子的使命;没有智慧,不可能建立社会正常的秩序;没有智慧,不可能产生使人智慧的言论。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 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本节是接着五美四恶讲下来的。

孔子所说的命,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 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 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按 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

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年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 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 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 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 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 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 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 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 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冶 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 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 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 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 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 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力。以研究所说:“偏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 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理层在哪里。”(《孟子·公孙丑上》)这就算 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 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 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渴望着理解他人,也被他人理解。然而,误解、交际的短路到处存在,时常出现,于是人们高呼“理解万岁!”的口号。许多成语,例如:

知遇之恩、知遇之荣、知音识趣、知人善察、知人之明、知人料事、 知己知彼、知己之遇、知疼着热、 知心着意、知情识趣、知人则哲„„都表示了对知人的重视。人们渴望有人“知音、知心”。如果你不能知音、知心于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人是或者不是你的“知音、知心”呢?所以,想得到“知音者、知心人”的前提是你得“识人”,知道他人之心。否则,明明是“知音者、知心人”,你却因为某某原因而当做“非知音者、非知心人”,反之,明明是“非知音者、非知心人”,甚至是你的对立面、死对头、世界不两立的仇人,由于他如此如此地表演了一番,你把他当做为“知音者、知心人”了,那,其后果当然将不勘设想的。秦二世把赵高当做为“知音者、知心人”,结果呢?齐桓公也是因为不知人而不得好死的。 知人,为什么要从知言开始呢?这是因为正如成语所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人的灵魂的一个窗口。《周易》说:“将叛者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系辞下》)

知言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智者的品格,知言就是“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可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威灵公》)孟子也说:“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舔之也;可以伐而不言,是以不言舔之也。”(《孟子·尽心下》)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知命、知礼、知言,我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相关内容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说明:本知识竞赛共100道选择题,均为单选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习近平的300余次引用:儒学经典名言最多
    梳理习近平的300余次引用:儒学经典名言最多   扫描到手机 2014-10-30 02:51:3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正文 2177人参与)     手机看新闻 保存到博客 "最大的爱好" 孙行之 古代思 ...
  • 好读书与读好书
    我读过的书确实太少了,倘若真的有人觉得我博览群书的话,那只能说明我欺世有术.所以,我只能借着读过的这一点点书,谈谈我的看法.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上把书籍分为经典和流行.这个错误的观点显然误导了不少读书人.文学并无经典与流行之分.如果真要将它 ...
  • "天才少年"之死与父亲的尊严(道德良知与诚信)
    彭晓芸 一位梦想着成为名利双收畅销书作家的高中教师,却频频遭遇退稿,任教的诗歌鉴赏课也听者寥寥:生活中,他是一位单身父亲,儿子Kyle学习有障碍,多次被校方劝退学,建议转特殊学校,父亲勉力争辩着:"他其实反应不迟钝".这 ...
  • 通信公司客服中心职位竞聘演讲稿
    文章标题:通信公司客服中心职位竞聘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大家交思想,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必将使我站下一步的工作,展现一个良好的开端.竞聘客服中心这个职位,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几个 ...
  • 三爱三节演讲稿
    三爱三节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三爱三节>.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如今有一种风气风行全国,有一种理念深入人心,"三节三爱"已成为 ...
  • 神州人为什么要"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尚儒导读:"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很多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就被管教要对人礼貌,要根据别人的身份.地位.心境来选择说什么样的话.朋友.同学之间的聚会经常搞的跟灯谜大会一样,大家互相猜来猜去.很少有人真正思 ...
  • 论语读书笔记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4篇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 原文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解: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