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 范文中心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01/18

反思一: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反思二: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反思三: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拿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反思四: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编者会选择李 白的这首诗为学生学习的版本呢?之后,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 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 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

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 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


相关内容

  • 七年级语文寒假生活八
    七年级语文寒假生活(八) 出题人:郭静 审题人:胡江涛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 新年到了,放寒假了,同学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个寒假呢?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寒假这一个月的时间对初一的同学们尤其重要."凡 ...
  • 七下语文古诗
    古诗 孙晋之 2012/1/27 古诗的翻译.诗人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赏析. 1.山中杂诗 南朝梁·吴均 山中杂诗 ( 南 朝 梁 ) 吴 均 山 际 见 来 烟 , 竹 中 窥 落 日 . 鸟 向 檐 上 飞 , 云 从 窗 里 出 . ...
  • 宣州谢朓楼教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李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 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歌所蕴含 ...
  • 李白在蜀州的一些诗歌创作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弦管客,愁杀战争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呤到五更 ...
  •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作者简介,原诗,翻译,赏析 [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 ...
  •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201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 2011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 ...
  • 上海版五年级下语文古诗
    五年级下语文古诗 长行歌(节选)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
  • 五年级下册古诗及意思
    五年级下册古诗及意思(沪教版) 1.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意: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
  • 带水的诗句
    带"水"的诗句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