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_论文 - 范文中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_论文

08/1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新形势下,讨论草根文化与高雅文化如何共存、共生、共进的问题

引子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文化与物质两个建设要齐抓不放的重要性。在欢欣鼓舞之余,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无时不刻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成长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思考社会主义繁荣的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呢? 这牵扯到诸多因素,但其中有一条则是非常值得讨论,同时也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 关于在新形势下,“草根”文化和“高雅”文化如何做到共生,乃至互利共进的问题。

于是,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相关问题的认识,结合历史以类比,并参考现实,力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〇、 文化的人民性、进步性的前提

(人民性——进一步推出进步性)

不管是所谓的“草根”文化还是“高雅”文化,他们的来源,无论是历史上、创作上还是服务对象上来说,都是以人民作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 “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人化的自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定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是作为类概念的人的主体。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与文化的人民性相伴生的是文化的进步性。因为历史是人所创造的,而历史是发展的、进步的,所以由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就必须是进步的,“革命的”。

本段所论述的前提是全文所张的纲目所在,故独立成段。

一、 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实践历史和理论建设

(“草根”和“高雅”之间的碰撞——抗战和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对比研究、相应地分析:以若干例子详细讨论)

甲、抗战及建国初期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初放光芒以及一些瑕疵

按照第〇段的叙述,文化的本质就是对人民大众的服务。因此“草根”和“高雅”文化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的高低不同罢了。

然而,历史是革命的,是带有阶级推翻性质的。“一个阶级胜利了,另一个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又使得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进入了文化的领域。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思想把这定性为一个“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这就澄清了疑惑和误区。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于抗战时期,而其意义深远直至现代。当时《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文艺工作者。许多伟大艺术作品都是产生于那个时代的。

我们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我们在这首乐曲上同时看到了“草根”的蓬勃盎然的无穷生命力和“高雅”的理性的和声和编排(逻辑上和感情上)。

列表如下:

“草根”性 “高雅”性

歌词:“黄河船夫曲”是白话文运动以来诗歌上“黄河颂”以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典雅的词藻的里程碑之作,口语化的特点在“河边对口曲”整齐的句式磅礴而又细腻的情感,是闻一多论特别得到了体现并用淳朴艺术形象和高亢的精诗歌的“音乐美、文字美、建筑美”的典型范例 神气质震撼感染听众

音乐:采用了陕甘地区流行的胡琴和二胡,使小提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西洋音乐的鲁莽介乐曲亲切熟悉 入,而是通过自身特别的音色让整个乐曲从单

纯的家国情仇上升到了一种主义和理念的高度

(其境界可上溯至李斯特提倡的音乐的标题性

概念)

这首乐曲形式上是中西合璧/调和的产物,但决不是简简单单的加法,而是一种新的、无可复制的杰出创造。

同样的例子还有舞台艺术《兄妹开荒》、民歌《生产大合唱》、《二月里来》,都可以进行上述形式的分析。

但“草根”和“高雅”在当时的碰撞并非特别完美,比如:

1. 文艺作品过度政治化倾向的形成;

2. 艺术上刻意的粗糙;

3. 故意轻视技巧;

4. ……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许多当时的作品中。

放眼全球,二战时期西方的文艺作品多为作曲家“瓶颈”之作(或者是刻意所为),情绪苦闷彷徨,追求心理的刻画,一定程度上是让艺术的技巧驾驭了艺术的精神,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而同时在苏联,同类作品中以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C大调交响曲第7号》为代表的作品则是“人民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我们所判别“草根”和“高雅”的标准在于在形式上两者的比例所占大小。既然文化的宗旨都是服务与人民,那么就不应该强调形式上的区别。

很遗憾的是,到了后来,对于形式的批判影响到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中“高雅”的板块。甚至,肖斯塔科维奇在快板和慢板的分布上回应批评者的黑色幽默笑话也发生在了中国艺术家身上。

一个实在典型、乃至于不得不提的例子便是“革命样板戏”。例如“革命现代舞剧”的《红色娘子军》。历史评价革命样板戏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新高峰,无论从艺术思想还是技巧都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然而很遗憾地,形式上的比例分配的影响还是没能褪去。比如,在《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所加进的各种音调或者动机《东方红》、《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这一做法与十几年前的肖斯塔科维奇的《“1905”交响曲第十一号》没有多大改变。无论是音乐还是戏剧,一些用来直接说明其“草根”来源性(有时表现得像是给审批的领导写说明书一样!)的元素还是很多,只是艺术家尽力地削减其突兀性罢了。

乙、改革开放后——多元化当道的情况和“草根”与“高雅”的略微分离

国家步入发展新时期后,由于看到过去的政治对于文化事宜有些过多的纠缠的不利,便实行了政治退却于艺术的方针。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状况是:“草根”与“高雅”的分离略有加剧,“草根”性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在毛主席所说得“普及”层面上取得了可喜的长足进步。

同样,这里举例子如下表:

新时期之初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新作增至百部左右,而1991年到1995年的五年间即出版长篇小说2500部。最近十年每年平均有800部到1000部

三十年间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从'文化大革命’结束时900多人,增加到7700多人。各省市自治区

作家协会会员更是逾五万人。而自由撰稿人和各条战线的业余作者有不可胜数。而我国电子网络文学的潜在读者更达120000000人。”①

2004年4月出版的长篇小说《狼图腾》,4年里卖出了240万册,2007年,小说的世界英语版权转让给著名的企鹅出版集团,版税10%、首批稿酬10万美元。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单本著作版权交易获得的最高报酬。该出版集团CEO在北京图书博览会上宣布:《狼图腾》是企鹅2008年最重要的一部书,有信心销售到200万册。

据《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一书统计,30年间共拍摄故事片109部②,仅相当于2007年产量(402部)的约四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到2008年6月底,我国共创作生产电影故事片4425部”③,后者是前者的40多倍!

广州的音乐新专辑光碟,发行量动辄在70万—100万张以上。

甘肃省一份以文艺作品为主、兼收娱乐内容的文摘性刊物《读者》,单期发行量曾超过一千万册,创造了世界性的奇迹。

近几年来,国内每年新拍电视剧均在15000部(集)上下,这还不包括动漫。目前全国共有1974个各级电视频道,其中排播电视剧的频道有1764个。全国13亿人口,每天人均单是观赏电视剧的时间即超过一小时;收看央视“青歌赛”、“同一首歌”的观众达数千万之多。而央视每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据相关机构统计,收视率连续多年都在90%以上,成为春节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剥离的新民俗。

除了“电影界的诺贝尔奖”奥斯卡奖之外,张艺谋几乎获得过其他所有电影节奖项,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国界。他所拍的大片主要收益也在东南亚、乃至北美市场,这是以往任何时期都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来源:《中州学刊:改革开放30年的当代文艺》2008年第六期 作者:韩宇宏)

但是文艺是需要引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相联系”。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事实上,这一问题的存在正是本次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会议议题的原因所在。眼下的问题是,虽然普及程度高了,产业规模也体现了,但文艺总体质量有些下降;更为重要的是,“高雅”艺术离开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谓的小众的电影几乎全有些不健康或者颓废的情节,所谓民族音乐的里程碑的谭盾《大提琴协奏曲》也仅仅是民歌民乐的管弦乐配器;赖声川现代话剧《暗恋桃花源》被认为是无聊偷懒之作……。不客气地说,如果这些在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高雅”部分撑门面,那么这个门面的不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了。

二、分析与想法、结论与观点

(从历史的分析中继续提炼并得以抽象出问题的两个侧面——构想及思路——引用一个实例——展望)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知道,既不可以盲目结合“草根”和“高雅”(形式上的比例分配),也不可以将两者对立化(广大群众与“高雅”的渐趋隔膜;同时这也是“高雅”文化越发不像样的部分原因所在)。

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求”。他的话可谓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存在而提出的。“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而这正是关键! 历史是一面镜子,他为人们提供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历史上的问题的来源,或许可以有些有益的发现。而通过梳理历史整理发现,一条思路便豁然开朗地出现在眼前:

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有权享受最好的艺术——囿于文化的普及程度的不同,暂时地有了“草根”和“高雅”的区分——终极地,“草根”和“高雅”会趋同——趋同的前提是人民有了文化的充分普及

以上是笔者的思路的总纲。

笔者认为,分开孤立地看待“草根”和“高雅”是不对的。而仅仅在艺术家方面结合两者形成新的更好的艺术也是不行的,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受众也应该得到考虑,他们对艺术理解水平的高下也是艺术的有机部分。因为,艺术是人所创造的,他就不应该仅仅是艺术创作者的任务,而是艺术创造者和欣赏者一同进行的活动。

最近笔者抽空观赏了由上海音乐学院乐团演奏的《宽广的和声——马勒交响曲慢板乐章精彩选段》。这次演出是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活动的一部分,其口号有“天天演”、“中外艺术家进社区”、“中外艺术进校区”;其内容多为高档艺术,又精心裁剪以适合不同受众。 这一做法笔者极为赞赏,因为社会的多元化导致想要用统一的形式来创作艺术是不可能的了;同时又没有忘记艺术的指引作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便从实践和理念上两只脚有力地朝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这一宏伟目标前进。

我觉得这一模式可以翻版至全国。

如果说应该用几句话概括一下结论的话,这样说也许不错:

政府的作用不应该仅仅限制于建造几个大剧院音乐厅而对其中的演出内容“袖手旁观”;相反,就像本文不遗余力地所阐述的那样,政府可以指引(适度地),尤其是在“草根”和“高雅”的平衡和取舍上作推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觉得体制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将有了一份有力的保障。

三、 结语

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期间我一直留意着它的动向,并翻阅文汇报浏览会议成果。笔者发现笔者的关于“草根”以及“高雅”这一个天平的两端的讨论其实只是文件中“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的一句话的结合自身浅薄理解的讨论罢了。可见文件涵盖内容之广之深!

新时代下,关于“草根”和“高雅”问题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形势的变化又呈现着螺旋状的发展;还好,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也未曾改变过。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如今综合国力的强大以及以后的更加强大,必能让文化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助推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已经向全人类展现了“硬实力”的风采,那么接下来献给全世界的将是中国的“软实力”的体现。一言以蔽之——我们都会是社会主义繁荣文化大发展的见证人!

四、 来源、材料、出处的汇总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百度根目录DOC文件,作者不可靠,但为官方认可;

3. 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

5.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李亚杰、华春雨、白瀛);

6.湖南文艺出版社《外国音乐欣赏丛书: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

7.百度百科;

8.《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二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7月1日;

9.《邓小平文选》(全三卷)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1日;

10.《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10日


相关内容

  • 文化大繁荣
    第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 ...
  • 十八大精神体会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与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有幸可以听到武汉理工大学魏纪林教授的关于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精彩解读,魏纪林教授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解读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性,让我 ...
  •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第50卷第4期 2010年7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50No.4 Jul.2010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胡守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
  •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文化全球化也逐渐突显.运用其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在全球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将其文化和思想移植到我国的文化中.这种文化入侵不仅冲击着我国的文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十个要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 ...
  • 文化强国的意义
    文化强国的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 ...
  • 朱佳木在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 - 广西地情网
    朱佳木在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3日 点击数:19 [字体:小 大] 在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2月17日) 朱佳木 同志们: 今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
  • [西方文化概论]公选结课论文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学 院: 专 业: 班 级:学 号:姓 名: 本论文根据结课论文评分标准,应得分值课程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 ...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转)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善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坚 ...
  • 民办实事工程汇报材料
    2011年为民办实事工程汇报材料 尊敬的X 市长.各位领导: 大家好!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XX 局全体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全年目标任务,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充分创新思维.扎实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