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梁实秋先生阅读答案 - 范文中心

回忆梁实秋先生阅读答案

01/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回忆梁实秋先生

季羡林

  我认识梁实秋先生,同他来往,前后也不过两三年,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留给我的回忆却是很长很长的。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仍然时常想到他。

  1946年夏天,我在离开了祖国11年之后,受尽了千辛万苦,又回到了祖国怀抱,到了南京。当时刚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的“劫收”大员正在全国满天飞,搜刮金银财宝,兴高采烈。我这一介书生,“无条无理”,手里没有几个钱,北京大学还没有开学,拿不到工资,住不起旅馆,只好借住在我小学同学李长之在国立编译馆的办公室内。他们白天办公,我就出去游荡,晚上回来,睡在办公桌上。早晨一起床,赶快离开。国立编译馆地处台城下面,我多半在台城上云游。什么鸡鸣寺、胭脂井,我几乎天天都到。再走远一点,出城就到了玄武湖。山光水色,风物怡人。但是我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观赏风景。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

  我这样天天游荡,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安定下来,有一间房子,有一张书桌。别的奢望,一点没有。我在台城上面看到郁郁葱葱的古柳,心头不由地涌出了古人的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里讲的仅仅是六朝。从六朝到现在,又不知道有多少朝多少代过去了。古柳依然是葱茏繁茂,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了它们的情绪。今天我站在古柳面前,一点也没有觉得它们“无情”,我觉得它们有情得很。我天天在六月的炎阳下奔波游荡,只有在台城古柳的浓荫下才能获得片刻的清凉,让我能够坐下来稍憩一会儿。我难道不该感激这些古柳而还说三道四吗?

  又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长之告诉我,梁实秋先生全家从重庆复员回到南京了。梁先生也在国立编译馆工作。我听了喜出望外。我不认识梁先生,论资排辈,他大我十几岁,应该算是我的老师。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万万没有想到竟在南京能够见到他。见面之后,立刻对他的人品和谈吐十分倾倒。没有经过什么繁文褥节,我们成了朋友。我记得,他曾在一家大饭店里宴请过我。梁夫人和三个孩子:文茜、文蔷、文骐,都见到了。那天饭菜十分精美,交谈更是异常愉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我自谓尚非馋嘴之辈,可为什么独独对酒宴记得这样清楚呢?难道自己也属于饕餮大王之列吗?这真叫做没有法子。

  解放前夕,实秋先生离开了北平,到了台湾,文茜和文骐留下没有走。在那极“左”的时代,有人把这一件事看得大得不得了。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个人相信马克思主义,这当然很好,这说明他进步。一个人不相信,或者暂时不相信,他也完全有自由,这也绝非反革命。我自己过去不是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吗?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人一生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连马克思本人也不是,遑论他人。我们今天知人论事,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说梁实秋同鲁迅有过一些争论,这是事实。是非曲直,暂作别论。我们今天反对对任何人搞“凡是”,对鲁迅也不例外。鲁迅是一个伟大人物,这谁也否认不掉。但不能说凡是鲁迅说的都是正确的。今天,事实已经证明,鲁迅也有一些话是不正确的,是形而上学的,是有偏见的。难道因为他对梁实秋有过批评意见,梁实秋这个人就应该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吗?

  实秋先生活到耄耋之年。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我想特别提出一点来说一说。他到了老年,同胡适先生一样,并没有留恋异国,而是回到台湾定居。这充分说明,他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至于他的为人毫无架子,像对我和李长之这样年轻一代的人,竟也平等对待,态度真诚和蔼,更令人难忘。这种作风,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总算是难能可贵。对我们今天已经成为前辈的人,不是很有教育意义吗?

  去年,他的女儿文茜和文蔷奉父命专门来看我。我非常感动,知道他还没有忘掉我。这勾引起我回忆往事。回忆虽然如云如烟,但是感情却是非常真实的。我原期望还能在大陆见他一面,不意他竟尔仙逝。我非常悲痛,想写点什么,终未果。去年,他的夫人从台湾来北京举行追思会。我正在南京开会,没能亲临参加,只能眼望台城,临风凭吊。我对他的回忆将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直至我不能回忆为止。我的这一篇短文,他当然无法看到了。但是,我仿佛觉得,而且痴情希望,他能看到。四十年音问未通,这是仅有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音问了。悲夫!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1.这是一篇回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作者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自己在国立翻译馆的办公室内寄宿的生活和在台城游荡观柳的情景?

2.文中说:“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作者对梁实秋先生去台湾一事有一段评论,从中你可以看出季老持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归纳。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主要特色?并探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写寄宿生活是为下文写梁实秋先生的接见和提携做铺垫;写台城游荡观柳不仅反衬了世态炎凉不如柳,更为下文写梁实秋先生的庇护起兴作比,同时前后呼应,结构完整。(4分)

  2、作者用了类比手法,意思是自己在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的处境中渴望被人发现或赏识。(4分)

  3、(1)信仰是个人的自由,知人论世应实事求是。(2)不能因与鲁迅有争论就受到全盘否定。(3)学术文章功在海峡两岸人民。(4)热爱祖国,定居台湾。(4分,答出三点就可得满分)

  4、朴素。探究要点提示:写平常事,道真挚情,功底深厚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6分)


相关内容

  • 20**年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
    高中生阅读推荐书目 一.基本阅读 1. 书名: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简介:小说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零年间的历史故事,上起黄巾起义,下止西晋统 一.它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借 ...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阿长与 ...
  • 班会~读书
    读书节的来由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也译为"世界读书日"."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2.运用加旁批得阅读的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了解其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体会其人格魅力. 二.预习导 ...
  • 送别(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别(节选)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 ...
  • 中国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二)
    中国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作家及简介 散文选粹 李金发 在玄武湖畔 国难旅行 李平心 从皮鞋大王拔佳的广告谈起 孙传芳被刺感言 李 蕤 柿园(上) 柿园(下) 李叔同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丽 尼 鹰之歌 黄昏之献 秋 夜 梁实秋 南游杂感 小声 ...
  • [二十四孝图]阅读答案
    篇一:<二十四孝图>阅读答案 篇二:<二十四孝图>阅读答案 名著阅读(6分)小题1: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写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和这两件事."这两件事是()()( ...
  • [北京的春节]说课及反思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 ...
  • 20XX年 各区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3)
    2017年各区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3 [2017 东城一模]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共10分) ①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 ...
  • 经典重译:浪费资源或精益求精?
    陈及[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赵武平[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 赵稀方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雯洁 日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自媒体频道今日发出消息,将众筹重译出版亚当·斯密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