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一) - 范文中心

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一)

05/28

1943年秋,敌后战场出现了明显的转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发生的变化。侵华日军在1941~1942年,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的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以“扫荡”、“清剿”、“蚕食”和经济、政治、文化的“总力战”,以及普遍实行的“三光”政策,曾使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度处于极端困难的局面,但终于遭到了失败。从1942年秋季以后,“华北治安战”即“一蹶不振”。[[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华北治安战》(2),朝云新闻社,1971年版,第115页。]

1943年日军在华北进行的秋季“扫荡”,成为强弩之末,该次“扫荡”以失败告终后,日军在华北除局部地区外,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扫荡”。

在同一时期,侵华日军对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扫荡”、“清剿”为主,进行了多期的“清乡”。然而,至1943年6月,“清乡”也遭到彻底的失败,“清乡工作终于陷入了分裂瓦解的结局”。[[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华北治安战》(2),朝云新闻社,1971年版,第114页。]

在与抗日根据地军民数年较量遭到惨败的日军,已再找不到出路。在太平洋战局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日军大本营1943年2月27日对侵华日军的作战指导方针是:大致确保现占据地域,努力摧毁对方的反攻,遏制对帝国本上的空袭。防止对方的反攻,第一次成为日军“新的战略设想”。[[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国派遣军》,朝云新闻社,1972年版,第310页。]

另一方面,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渡过严重困难,军事、政治、经济力量全面增强,自1943年春夏以来,由于深入贯彻“敌进我进”方针,已把斗争的焦点逐渐引向敌占区,主动进攻的作战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如晋绥军区在1943年春夏的3个月作战中,主动发动的战斗即占78%。从1943年秋开始,日军在敌后战场特别是在华北敌后战场,已逐渐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华北八路军已在若干地区逐渐占有局部的优势。

一、卫南、林南战役

太行山南部,以陵川、林县为中心的地区,曾是国民党军第24集团军的防区。该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下辖第27军(驻陵川地区)、第40军(驻林县地区)、新5军(驻临淇地区),共2万分人。1943年4月下旬,该部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第12集团军各一部大举进攻下,新5军军长孙殿英和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先后率一部分部队投敌,被编为伪暂编第24集团军,部署于新乡至安阳问平汉铁路上各要点及两侧地区。与此同时,日军在5~7月,继续“扫荡”国民党第24集团军未投降的部队(第27、第40军),迫使这些部队在8月4日前全部退出太南。

在太北的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一直密切关注着太南形势的急剧变化,4月25日,太行区党委、第129师政治部即发出指示,部署组织南援游击支队与随军地方工作团南下,支援太南友军作战。此后,又派出1个主力团南下豫北汲县、淇县西北地区,1个主力团南下太南陵川地区。7月10日,伪第 24集团军暂编第5、第7军和太行保安队共2万余人,在日军配合下,开始向平汉路西太南地区伸展,占据点线,八路军太行区的休县县城及其周围地区亦为伪军侵占,一度进入太南的八路军、地方工作队北撤;同时,伪暂编第6军及独立第1、第2旅共约8000人,向平汉路东地区伸展,侵占八路军卫河以南滑县、长垣间的焦虎集、瓦堽集地区,并企图继续东犯,以便与驻东明、濮阳地区的伪第2方面军孙良诚部勾通联系。

为粉碎日伪军在太南扩张的企图,扫除建立太南新抗日根据地的障碍,八路军第129师计划实施林南战役。八路军总部同意实施林南战役的计划并指示冀鲁豫军区配合。于是冀鲁豫军区同时实施卫南战役。

冀鲁豫军区以第4军分区之第16、第21团、人民自卫军新4路、卫河支队和骑兵团一部,由军区副政治委员苏振华、参谋长阎揆要指挥进行卫南战役。7月30日,八路军发动攻势,在官桥营一带歼灭正向八路军作试探性进攻的伪军1000余人。7月31日袭击驻焦虎集的伪暂编第6军第7师师部,将其全歼。8月2日,又突袭瓦堽集,战至3日上午,全歼伪独1旅1600余人。尔后,八路军撤回根据地内休整。8月18日晨平汉路西太行军区发动林南战役。为配合作战,次日,冀鲁豫八路军再次出动,奔袭驻袁庄之伪第7师残部和独2旅,迫其投降。当晚乘胜攻击驻大范庄之伪暂编第6军军部,伪军残部逃回卫河以西。卫南战役,八路军共歼灭伪军5600余人,收复和开辟了卫河以南地区。

八路军第129师于8月2日制定了《林南战役纲要》,次日,召开作战会议,传达战役纲要。计划以太行军区部队、冀南军区准备赴延安途经太行的两个团(第20、第771团)、冀中军区警备旅(1942年五·一大“扫荡”时途经冀鲁豫退到太行区),由师参谋长李达统一指挥,实施林南战役。师决心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分割包围和各个消灭林县城伪军指挥中枢及其周围据点,尔后扩大战果,继续消灭林县以南各据点伪军;对掩护伪军驻止或进扰之日军,在有利情况下,坚决予以消灭。具体部署是:以第13、第771团全部和第1、第10、第34团、警2团各一部为东集团,由徐深吉、高扬、皮定均指挥,向林县城北之姚村、城东之横水、城东南之东姚等地伪军进攻,重点指向东姚;以第769、第20、警32团全部及第2、第3、第32团各一部为西集团,由黄新友、何成柱指挥,向原康及其附近村落之伪军进攻,重点指向原康;另以主力一部及地方武装对平汉、白晋路之敌加强警戒,策应主力作战。

林南战役于8月18日零时30分发起进攻。东集团避开敌前哨据点,以主力部队从东、西两面钳击包围林县城东北的南北陵阳、蒋里、东西夏城等伪军据点,以吸引林县城伪军的注意力。西集团则乘势集中主力向林县城及城西、城北伪军外围据点发起进攻。激战至12时,除伪第24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刘月亭负伤潜逃外,林县城伪军全部被歼;林县日军退集头遁营据点,亦被包围。当夜,八路军集中力量对头道营日军展开攻击,敌不支溃窜南关固守待援。19日,日军飞机数架轰炸竟日,八路军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西集团连克马圈、西坛等伪军据点,全歼守敌,东集团也先后攻占南北陵阳、曲山、姚村等据点。至此,除南关日军据点外,林县城及附近据点,全部被攻克。由于南关日军兵力较大,凭坚据守,一时难以攻克,八路军乃于20日移师南下,扩大战果。东集团收复东姚,鹤壁、西侄楼地区;西集团收复合涧、原康及西平罗、临淇等地。八路军发动林南战役的第2天,8月19日,日军即出动航空兵,步兵救援林县一带的日伪军,至24日,由安阳出动的日军1000余人进抵林县,从辉县出动的日军400余人到达临淇。25日,日军从林县、临淇出动,南北对进,26日占原康,并西进至连家坡一带。西集团实施反击,将敌击溃。日军以一部在小安村抵抗,掩护主力撤退;日军大部当晚渡淇河向林县撤退,渡河时正值山洪暴发,被淹死冲走100余人。27日,战役结束。

林南战役历时9天,共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攻克与收复据点80余处,解放了林具以南,辉县以北拥有4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林南战役后,林南、辉北广大地区被八路军控制,日伪军被压缩在沿水(冶)林(县)公路至临淇,四寨、南村等主要城镇和据点。

1943年9月8日,太行军区在太南建立第7、第8军分区。第7军分区辖林县、汤阴、淇县、汲县、新乡、辉县、获嘉,司令员皮定均,政治委员高扬,以第1、第3团为其基干武装。第8军分区辖陵川、晋城、博爱、修武、沁阳,司令员黄新友,政治委员江明,以第2团及决死队第7团为其基干武装。到1944年3月,太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到8000平方公里,人口近100万,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和县区地方武装均已建立。

二、山东军区的攻势作战

1943年11月9日,日军第12集团军集中日伪军1万余人“扫荡”八路军鲁中军区,重点是“扫荡”北沂蒙山区。11月18日,“扫荡”沂蒙山区的日伪军大部突然越过胶济路,向北进入清河军区,并将兵力增加到2.6万余人,“扫荡”八路军清河军区。当日伪军“扫荡”鲁中时,11月14日,山东军区发出指示:为配合鲁中军区打击敌人“扫荡”,缩短“扫荡”时间,尤其打击伪军吴化文、张步云两部向八路军新开辟的东部沂鲁山区伸展,滨海、胶东、鲁南、清河军区应积极活动,拔除某些薄弱据点,打击参与“扫荡”的伪军的侧后方和老巢;滨海、胶东军区同时还应作好反“扫荡”的准备。当日军主力转向“扫荡”清河区后,11月21日,山东军区又指示,各部应该继续扩张战果,策应清河、鲁中反‘扫荡’,目前仍应按前令积极活动。在配合策应鲁中、清河军区反“扫荡”的斗争中,山东军区进行的主要攻势作战有:歼灭惯匪刘桂棠部、解放赣榆县城、第二次讨伐吴化文作战。

刘桂棠,又叫“刘黑七”,惯匪出身,作恶多端。抗战初期投敌,1939春反正,所部改编为国民党新编第36师。

1943年秋,他在配合李仙洲部入鲁失败后,再度投降日军,被编为伪和平建国军第10军(军长荣子恒)第3师,驻鲁南费县城西南东砫子村一带。

11月15日,鲁南军区以主力第3、第5团全部及地方武装和民兵一部,分路隐蔽急进,远距离奔袭,突然将刘桂棠部包围,经3小时激战,击毙刘匪,全歼刘部1000余人,并击退梁丘日军和伪军荣子恒部的增援。此役为人民除一大害,对改善鲁南抗日斗争形势有着重要意义。

赣榆处于滨海军区东南边沿,由伪第71旅李亚藩部2000余人驻守,是日伪军“扫荡”和“蚕食”滨海军区的前哨阵地。11月19日晚,滨海军区第6团,第23团,利用该伪军第142团刘副官以催粮回城为名,打开城门,突入城内。在八路军打击和争取下,李亚藩率官兵1600余人缴械投降,赣榆解放。为扩大战果,八路军又将赣榆周围的海兴、兴庄等13个日伪据点全部克复。11月22日,驻赣榆以南新浦、青口的日军600余人反扑,八路军当日下午撤出赣榆城。26日晨,日军偷袭驻赣榆西北旦头村的滨海军区机关,军区政治委员符竹庭在组织部队反击时,不幸牺牲。

吴化文,1943年1月公开投敌,所部编为伪和平建国军第3方面军,盘踞鲁山山区,共有万余人的兵力,是山东最大的一股伪军。7月,八路军鲁中军区曾进行过第一次讨吴战役。在日军冬季“扫荡”时,吴部亦向北沂蒙“蚕食”。为巩固和扩大鲁中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冬季“扫荡”之后,鲁中军区于12月4日夜发起第二次讨吴战役。参战的部队有主力第1、第2、第4团全部,基于武装第11、第12团各两个营及沂北独立营、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一部,共约5个团的兵力。经过4昼夜激战,攻克东里店、大张庄、岱崮、石桥等20余处伪军据点,歼伪军800余人,使鲁中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

卫南、林南战役和山东讨伐伪军刘黑七、吴化文等的战役,都是八路军主动发起的较大规模进攻战役。各役集中主力5~12个团的兵力,在二级军区的统一指挥下,以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始终掌握着战役的主动性,实现了战役的预定目的,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些战役与1944年各解放区军民普遍展开的攻势作战紧密相连,成为其前奏和序幕。它标志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根本转折的同时,中国战场由于日军的衰败和敌后军民的发展壮大,也出现了新的转折,解放区战场正逐渐由战略相持阶段,向战略反攻阶段过渡。


相关内容

  • 滇缅会战,抗战反攻阶段的真正起点
    在军史专家余戈看来,国内对抗战的探讨往往局限在东线战场,而对西线的滇缅战场不够了解,他认为:滇缅会战应该被视为抗战反攻阶段的真正起点.余戈主张以"微观战史"的方式研究抗战,先后著有<1944:松山战役笔记>. ...
  •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好用)
    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轮总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一.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①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洋务运动标志中国 ...
  • 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 ...
  • [抗战精神解读]听后感
    <抗战精神解读>听后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听了马院秦国伟老师的<抗战精神解读>讲座,很有感受.特别是提醒了我,要牢记历史,才能把握未来.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 ...
  • 中国现代史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 ...
  • 感悟珍珠港
    感悟珍珠港 一.导入 珍珠港事件 形势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发动的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早期政治制度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夏商周时期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 ...
  • 赵子立回顾第三次长沙会战
    赵子立回顾第三次长沙会战(转) 一)日军的兵力和概略位置 第三次长沙会战距第二次长沙会战,仅两个多月,日军的兵力和位置,与第二次长沙会战前同,赣北.赣中仍是第三十四师团.独立第十四旅团:鄂南.湘北仍是第三.第四 十师团等两个师团. 1941 ...
  •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 武汉会战的背景 南京失陷之后,重庆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陪都,但实际的抗战首都却一度在武汉.一些政府的关键机构都是直接迁往武汉办公.因此,会战爆发之前的武汉事实上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抗战的中枢.而且武汉是当时势力 ...
  • 黄道炫:抗日战争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黄道炫:抗日战争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黄道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研究.主要作品有<蒋介石与中国文化>.<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等. 日本误判了中国人的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