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 范文中心

中国现代史

01/07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荐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 X席了会议。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大会还确定党成立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直皖战争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的战争。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掌握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权利,在日本的扶持下,极力其武装力量。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的口号,企图利用直系军队消灭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又达到削弱直系的目的。段祺瑞操纵安福国会选军徐世昌取代冯国璋为总统。直系不甘心皖系的扩张,提出‚和平统一‛,在美、英支持下与段对抗。1920年4月,

冯玉祥

民国时期直系军阀著名将领、军事家。曾参与第一次、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国民革命,其中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驱逐溥仪出宫。后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七七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是一位著名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1年起,京汉铁路沿线工人成立了多个工会,要求争取工人权益,1923年2月1日,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吴佩孚丢弃‚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扰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总工会当即组织全路2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2月7日在吴佩孚的命令下军警包围总工会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并大肆搜捕工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孙文越飞宣言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在香山路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的问题,以此为精神。1月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资本主义的幻想和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使得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孙中山、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国民党元老和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等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决定,还通过了含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大会宣言和决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X成。

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从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讲演,要求释放被捕的2人学生等。英巡捕又拘捕学生100多名,关押在南京路的老闸捕房,上海各阶层群众数千人,赶到捕房周围要求释放学生,英国巡捕蓄意想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0多人,打伤数十人,造成五卅惨案。

省港大罢工

广州和香港工人为反抗帝国主义制造了五卅惨案,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而举行了大罢工。广州和香港返回广州的罢工工人,市郊农民,学生和黄埔军校学生军举行集会游行,英、法军队以机枪射击群众,造成沙基惨案。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积极支援省港大罢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加强对罢工的领导成立了从苏兆征为委员长的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并组成工人纠察队,严密封锁香港和沙面租界,这次罢工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坚持到1926年10月结束,历时16个月,是世界罢工史上罕见的。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锻炼饿工人阶级,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准备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零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和一军的军权,指挥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到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了苏联顾问团住处,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打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但是,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去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 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反对唯物史观、社会革命论的阶级斗争学说。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北伐战争

是指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的战争。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以后,广东根据地日益稳固,国民政府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迅速增长。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北伐由此开始。北伐的对象主要是奉系张作霖、直系吴佩孚和皖系孙传芳。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结束。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后,蒋介石到上海密谋举行政变,4月12日,蒋介石雇佣一批流氓,冒充工人袭击工人纠察队队部,借口‚工人内讧‛强迫将纠察队撤械。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并有10万余工人、学生和市民集会抗议、游行示威,又遭国民党军队开枪屠杀,死百余人,伤无数,按蒋又封闭了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捕杀大批共产党

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大革命开始走向失败。

二次北伐

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联合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党自称这次战争是第一次国内革命北伐战争的继续,故称这次战争为‚二次北伐‛。

中原会战

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将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

《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宣布,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实行训政,训政时期统治权归国民党,政权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治权亦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的指导监督下由国民政府行之。《训政纲领》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

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线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受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新约。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佯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的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1929年,国民政府实施新税则,不敢大幅度提高进口税。因为在列强与中国签订的关税新约里,规定中国税率不得超过1925年列强关税会议所定的税率。也就是说,中国无权自定关税。而且中国海关的主要职位仍由外国人盘踞,总税务司也仍由英国人担任。外籍高级职员达1000多人,中国高级职员不过百余人。取消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路的归属权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引起武装冲突。起因是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板电话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苏军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对苏宣战。苏军胜,12月,张学良派代表与苏签订《伯力协定》。‚中东路事件‛,从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中东路事件期间,苏联占据我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是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发动的武装起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激战,占领了全城。当天上午,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旋 敌以重兵进攻南昌,起义军离南昌,到达广东潮州、汕头地区。随即被优势敌军击散,一部分退至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至湘南,1928年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中共派毛泽东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发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9月9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胜利地占领了平江县龙门 ,后战斗失利向浏阳方向转移。10日,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在 连胜利

的形势下,未及时撤出浏阳,起义军严重失利,毛泽东亲自指挥第三团战斗,起义军遭到敌人两个团的围攻,被迫撤退。面对起义受挫的实际,毛泽东分析革命形势,提出把革命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27日,起义队伍到达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秋收起义,由于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之缺乏作战经验等原因,遭受了挫折,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旗帜,建立了工农革命军,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员张太雷、苏兆征、叶剑英和周文雍等同志领导举行了这次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12日中午召开广东工农兵拥护苏维埃政府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亦叫‚广州公社‛苏兆征为政府主席,这是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城市政权,红色革命政权仅存在了三天,其后反动派五天内屠杀5700人。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赫尔秋收起义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

井冈山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由與‚左‛倾主义的推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红军在突围中损失惨重。1935年,红军攻克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紧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为侵占东北而制造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诬陷中国军队所为,进而侵占东三省。事变爆发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期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二八事变

1932年日本为占领上海而发动的侵华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为了转移中国和国际社会对东北局势的关注,加紧扶植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为了迫使国民政府做出妥协,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悍然对上海发动了攻击,这就是‚一二八事变‛。日本通过一二八事变,打到了拼凑满洲国和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

长城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我国东北以后,又积极向华北进行新的侵略扩张。1933年1月1 ,日军进饭山海关,这是长城抗战的开始。1月3 山海关沦陷,东北军退守北戴河。1933年2月21,关东联军联合10万伪军进犯热河,日军占领热河后,进犯长城各口。蒋介石调中央军十七军3个师驰援,与西北军宋哲元部、晋军商震、傅作义*东北军王以哲部抗御日军,开展了长城抗战。长城抗战是在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有组织的抗战,给骄横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挫伤了日记的锐气。

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侵略华北和国民党政府出卖华北的一连串事件。1935年4月,日本策划华北五省(冀、察、晋、鲁、绥)建立脱离国民党政府,听命于日本的特殊区域,实行华北特殊化,并调集部队以武力相威胁。7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何梅协定》,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使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10月,日本在河北香河发动汉奸暴动,占据县城。11月,又策动罕见进行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并指使段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决定于1935年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满足日本关于‚华北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使我国丧失了大部分华北的主权。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的反蒋抗日爱国运动。1935年下半年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的步步退让,华北地区危机加深,在这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了北平爱国学生数千人,于11月9日举行请愿示威游行,高喊‚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16日,学生和市民1万等人再次集会游行,学生的游行队伍遭到军警的镇压,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迅速影响到全国各地,扩大成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声势浩大的爱国反日浪潮。‚一二〃九‛运动对进一步唤起民众,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实现全民抗战起到了主要的历史作用。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帮助下,由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于1933年在

华北北部察哈尔(旧省名,在北京西北部,今分属河北、内蒙、山西等地)组织部队进行抗日斗争,是中国爱国将领冲破政府当局错误的对日妥协政策而进行一次抗日壮举。

福建事变

简称‚闽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李济深任主席,他们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得到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蒋介石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此事又称福建事变。 两广事变 1936年6月1日,广东军阀陈济棠与新桂东联合举兵反对蒋介石。2日,两广成立军事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军,进兵湖南。蒋一面调集军队入湖南防御,一方面收买陈济棠的部属,令到陈济棠不战自败。随后,蒋介石摆出决斗架势。后来在调停下,双方妥协,南京答应白崇禧、李宗仁提出的‚确定抗日计划‛等条件,言归于好。广西问题遂和平解决,从而结束了两广与南京蒋氏政权对峙的状态,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與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为七七事变。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二十九军奋起抗战,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也被侵占,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进行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驻上海的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的率领下奋起抵抗。国民政府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初战获胜。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之惨重。11月上海陷落。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打乱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粹了他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普遍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7]。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日本学界对遇难人数的估计有20万人、4万人、2万人等几种,也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否认派‛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势力的支持,在中国引起强烈反感,这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到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到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的参战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整个战争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山麓,贑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洛川会议

1937年,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决议。会

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的问题。会议以为必须坚持?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群众运动,从减租减息作为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放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全面爆发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军队。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合作抗日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驻在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国名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一一五、一二〇、一二九师,全军共4.5万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只抗日武装。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的数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名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番号被国民党政府取消。随后,由中共中央重建 汪伪国民政府

汪兆铭政权,又称汪精卫政权。是指以汪兆铭(号精卫)为国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长,周佛海、李士群等为主要成员的,在日本支那派遣军扶持下于1940年至1945年间的在南京统治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因为当时已经迁都重庆(战时首都)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即重庆政府,不承认汪兆铭的‚国民政府‛及‚行政院长‛之职,所以被蒋介石政府称之为汪伪政府,或南京‚伪国民政府‛,日本则称之为南京国民政府。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官方也将汪精卫政权称作‚汪伪政权‛。

南岳军事会议

1938年11月25至28日,蒋介石在湖南衡山主持召开南岳军事会议,对前期作战进行反省与总结。衡山是五岳之中的南岳,故又称‚南岳军事会议‛。高级将领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蒋介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两个战略阶段: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为第一时期,中国处于守势;此后转为第二时期,日军力量已达极限,而中国渐入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阶段。南岳军事会议重新划分了线区,还确定对全国军队进行整顿、建设、训练。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晋察冀军区,第一二九,第一二○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参战部队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自1939年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8月,正太铁路破击线全面展开。尔后迅速扩展到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北地区和主要交通线。12月,‚百团大战‛基本结束,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亲密配合下,共作战1000余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破坏了敌人大量交通线路,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百团大战时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破坏抗日战线,袭击新四军的事件。1940年10月,蒋介石指挥何应钦、白崇禧向朱德、彭德怀和叶挺发出代电(即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黄河以北,为顾全局,中共答应将皖南新四军开赴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皖南新四军军军部及直属队等9000多人的转移,6月到达泾县茂村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兵力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被迫抗击,血战7昼夜。弹尽粮绝,除2000多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一部被俘。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在阵前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害,事变发生后,共产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战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于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布对日作战,并致电美、英、苏三国首脑,就建议立即在反轴心各国间组织某种联合军事会议,得到罗斯福的赞同。23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关于东亚的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以‚完成我等共同抗敌力量之联系与合作‛,建议由蒋介石‚指挥现在或将来在中国、安南及泰国境内的联合国家军队‛;并在蒋介石指挥下,由中美英三国政府代表组织一个联合计划作战参谋,尽可能邀请苏联代表参加;在中国战区统帅、印度军司令及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三总部间应互派联络员,取得密切联系。3月,应蒋介石请求,美国史迪威中将来华,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建立的中国作战部队。为保卫缅甸,中英两国于1941年结成军事同盟,1942年日军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因战局失利而开始撤退,撤退途中伤亡惨重,到8月初先后才撤到印度和滇西时仅剩4万人。从1942年3月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中国远征军转战1500多公里,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夺取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等胜利。后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线,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力条件。

豫湘桂战役

1944年4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为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大规模战略进攻。1943年,日本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掌握一条路上交通线,是中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线。战役共分河南会战、湘桂作战、在短短的8各月内,国民党大军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六七十万人,丧失国土20万平方千米,丢掉城市146座,日军也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日本虽然打通了‚大

‚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史迪威事件

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三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滇缅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反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中苏两国协同其他联合国对日本作战,直到获得最后胜利为止。在战争中和战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援助。

②中国长春铁路,归中苏共同所有,并共同经营。

③ 大连为自由港,港口主任由苏方人员担任。中国 应将所有港口工事及设备之一半,无偿租与苏方。苏经该口之出入口货物,均免除关税。

④中苏两国共同使用旅顺口为海军根据地。

⑤苏联根据友好同盟条约给予中国的道义上与军事上之援助,完全供给中央政府。

⑥战后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如民意赞成独立,中国政府当予承认。

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就国家统一,和平建国等问题举行政治谈判。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为了缓和民众的和平要求,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电邀毛泽东共商国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飞抵重庆。谈判中,双方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人民自由,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磋商。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通过重庆谈判,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示了和平的诚意,并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和谈也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政治协商会议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党派和社会贤达4方面的代表参加的协商国事的会议的简称,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关于政府组织的问题,经过协商达成协议:规定国防委员会为政府最高国务机关,关于军事问题,达成了折衷的协议:确立了军队属于国家,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原则。关于施政纲领问题会议基本上一句共产党起草的方案,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问题,也达成协议。政协会议期间,国共两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因此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但会议成果很快遭到国民党的破坏,未能实施。

孟良崮战役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45万的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逼迫其北渡黄河,从而实现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4月,华东野战军全歼泰安守敌。国民党军主力自汤头,蒙阴,新泰,莱芜之线向北向东进攻、企图逼迫华东野战军处于不利地位进行决战。华东野战军决定集中主力、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法,对蒙阴以东的整编83师一个团,击毙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打乱了国民党军的进攻计划,坚定了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胜利信心,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线的作战。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起到了战略进攻的先锋作用。该部12.4万名指战员为人民解放战争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垂青史。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

共产党林彪、罗荣桓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发起进攻中国东北,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中华民国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所带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空军各型飞机143架、海军作战舰艇26艘,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

中国共产党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攻占东北全境,中华民国政府丧失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资源丰富的东北以及大量精锐部队,士气遭到重挫。辽沈战役后,解放军首次在数量方面超越国军。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淮海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杜聿明及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被刘伯承、邓小平及粟裕指挥的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平津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平津会战‛。林彪、罗荣桓、聂

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渡江战役

战役自49年4月21日开始,至49年6月2日结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1、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意义。

原因:

国内背景

1、皖系军阀的黑暗统治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

国际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和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2、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和意义: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价值。

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一些五四干将在反对中华文化道德思想文化上起了重要作用。

在五四运动推动下,教育界掀起巨变,一些高校在‚开放女禁‛呼声下,开始招收女生;教育制度在五四影响下发生变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壬戊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得到革新。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茅盾、郑振铎、叶圣陶、郭沫若、郁达夫等。

中国知识分子在那時期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在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盲目地将自己国家的一切道德文明文化传统全部定为封建愚昧落后迷信,转而对西方文明的盲目膜拜,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深层的伤害,亦开了后來宣扬‚破四旧‛的文化大革命之先河,令中国传统文化步向衰落和儒家仁义道德的流失,给中国造成了深层次的影响。

政治方面的影响

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签字,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利益和权益能够保护下来,相反,刺激了日本吞并中国,排挤其他列强的速度。由于北京政府的失败,各地军阀利用北京政府的无力,相互攻伐,加剧了中国的内乱。

1921年到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山东问题才得到解决,但是胶济铁路仍由日本控制,山东实际仍为日本控制。

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

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一定条件下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重新进入,中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无法摆脱受欺凌的厄运。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右翼,到了第二个时期,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就和敌人妥协,站在反动方面了。

2、军阀混战和北方政局演变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加剧(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江浙战争、北京政变)

①直皖战争

袁世凯死后,军阀分裂为多个派系,主要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等。从1916年到1918年,黎元洪和徐世昌先后担任总统,但段祺瑞控制着北洋军阀政府的实权。段祺瑞使用‚武力统一‛手段,企图统一全国,但直系吴佩孚对他大为不满,不积极用兵,终使段祺瑞‚武力统一‛终成泡影。之后,吴佩孚与湘桂粤滇诸系军阀组成对抗皖系的同盟。与此同时,直系的曹锟与奉系张作霖联合,组成了直隶、江苏、湖北、江西和东北三省的七省反皖同盟。到1920年4月,已经形成直奉联合、共同抗皖的局面。

1920年7月14日,段祺瑞的皖军与张作霖的奉军和曹锟、吴佩孚的直军发生大战,初战时,皖军全力急攻,直军连连败退,17日后,吴佩孚击溃西路的皖军,19日,东路皖军也溃不成军,24日,直奉两军入京,战争以直系获胜而告结束。战后直奉两系达成分赃协定,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处于直奉联合控制之下。 ▲请评价一下吴佩孚,为何说他是‚另类‛军阀?

之所以说吴佩孚是一个另类军阀,是因为首先他是出生于文人秀才,后来科举考试取消后,才参军从士兵一直做到精锐师长,这在当时皆是武夫的军阀中算是一个另类了;其次他饱读诗书,很有文化,而且也不拒绝外国文化甚至与共产主义密切往来;再者吴佩孚治军有方,注重军心,是军阀中最有爱国心的人,他亲自谱写军歌,而且实行‚四不主义‛——不举外债、不住租界、不做督军....;第四吴佩孚由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反对军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等,所以在当时吴佩孚的社会威望特别高,所以说吴佩孚不仅是一个另类的军阀而且还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军阀。

但是吴佩孚自身传统的尊卑等级意识非常强,他认为曹锟是他的恩人,所以这也成为吴佩孚为了报答曹锟而做出一些事情使其社会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外吴佩孚在1923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造成二七惨案,体现出他的军阀本性。

②简述直皖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由于南方护法战争的发动,段祺瑞决定用‚武力统一‛全国。他的急先锋是直系的吴佩孚的第三师。但是就在吴佩孚攻下湖南后,虽居功甚伟,但段祺瑞却没把湖南省主席的职位给吴佩孚,而是给了段的心

腹张敬尧,吴佩孚很不满。再加上段的卖国行为,所以吴佩孚与西南军阀结成联盟,在西南军阀资金的支持下,吴佩孚的军队回到了直系。段祺瑞对吴佩孚特别不满,而张作霖为了在中原取得地位,于是与直系八个省联盟。段祺瑞决定讨伐吴佩孚,吴不甘示弱,双发发生了大战,史称‚直皖战争‛,直皖战争只打了6天,便以皖系的全军覆没告终。

③为何皖系军队会败退得如此迅速?

从实际上说皖系军队的人数多而且武器精良,而且又有日本人的支持。直系军队虽然有奉系的支持,但奉军出力并不大,所以皖系军队总体要优于直系,但是皖系失败的原因有:

①战斗力。虽然皖系军队的人数较多,但是皖军多为边防军,而且他们的高级将领都是保定军校的老师,低级将领是军校的学生,虽然文化素质高,但致命的若电视实战经验少,多为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而吴佩孚的军队却是身经百战,从辛亥革命一直到直皖战争,战斗力强。再加上吴佩孚治军严格,军队纪律严明;

②士气不同。吴佩孚对军队的宣传和动员是这场战争为讨伐卖国贼的战争,这很振作士气,而且他亲自谱写《满江红》的军歌,鼓舞士气;但段祺瑞的边防军的军事动员则相对差很多,有一位将领在上前线前对士兵说很佩服吴佩孚,这场战争实无作战理由。如此动员,造成了士气低落;

③民心向背。段祺瑞在五四运动后一直是千夫所指,而吴佩孚则一直是民心所向,在战争中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④吴佩孚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注重战争的战略战术。当时吴军从东西两路进攻,段的大本营在黄河,吴的在保定。吴佩孚即为大胆,战争还没打,他就亲率手枪队偷袭皖系的大本营,但由于联系泄露,段祺瑞逃回北京,吴无果而归。第二天皖军在日本的支持下,步步逼近,直军在一个下暴雨的晚上突击皖系的西部指挥部,截断皖系的战线,皖系指挥段芝贵临阵脱逃,皖军一片混乱,战争产生了逆转。

⑤而处于胶着状态的东部战线,由于张作霖入关迅速取胜,19日,段祺瑞无力作战,乞和,直奉联军入主北京,段祺瑞垮台。

④简述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皖战争后,直奉控制北京政府,但直奉矛盾逐渐尖锐,尤其是张作霖和吴佩孚的矛盾矛盾尤其尖锐。吴佩孚身为直系的第三十师师长,张作霖的名义上是他的上司。张作霖经常对吴指手画脚,而且否定了吴佩孚要求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所以吴佩孚与张的矛盾十分尖锐。

1921年12月17日,北洋政府组成了以梁士诒为首的内阁,梁士诒是北洋政府的财神爷,奉系占有优势地位。梁士诒上台后,同意日本要求,借日款赎回胶济铁路,但吴佩孚主张的是四不主义,所以梁士诒的主张很难实行下去,但张作霖却坚决支持梁。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日本借外债以赎买山东等地,遭到了吴佩孚的坚决反对,另外梁士诒也克扣和压榨的军饷,双方剑拔弩张。

此时孙中山也准备发动第二次护法战争,于是张作霖与孙中山联合起来,并且联合段祺瑞对吴佩孚宣战,吴佩孚应战。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⑤简述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失败的原因?

奉军有日本的支持,战略上是优于直军的,但直奉战争爆发一个月后,却以奉军失败告终;

①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吴以保定为大本营,分三路大军防守,军力集中;而奉军以进攻为主,分四路进攻,军力分散;

②奉军由于有日本的支持,所以以飞机和大炮轮番轰炸,所以一开始奉军节节胜利;但吴佩孚却以自己的优势制定了白天防守节节退后,夜里进攻,因为吴军擅长夜战和运动战,而且擅长在恶劣的天气中作战。所以张作霖的军队常常被打得手足无措,损失惨重。所以张作霖决定退兵。当时张虽败但军力犹存,而且吴军也需要休战对付南方;

在英美的调停下,于6月18日签订停战条约,直奉战争结束。北京政府大权则由直系独揽。张作霖退回东北,闭关自守。

⑥贿选总统

直系控制中央政府后,内部矛盾渐渐暴露出来。吴佩孚不做督军只做军长,但他的部下的人却渴望发展,所以吴佩孚与下属特别是冯玉祥部矛盾尤其突出。因为吴对曹锟极为忠心和依赖,但是对下属确实严格管制,动辄出手打骂实行暴力的压制政策,所以下属成为反吴势力;

吴佩孚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曹锟太过依赖。他自己标榜爱国,但曹锟却非爱国之人,而且曹锟的官瘾极大,欲做总统。1923年初,曹锟使用各种手段驱黎下台,以越俎代庖。6月13日,黎元洪被迫出走,‚逼宫‛成功后,曹锟以40万元收买国会议长,以每张选票5000-10000元的高价贿买了500多个议员,然后通过国会‚当选‛为总统,被人们称为‚贿选总统‛,参加贿选的议员被称为‚猪仔议员‛。而吴佩孚并没有站出来指责,所以国会也变成了害人国会,所以吴的声望急剧下降。

⑦江浙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为了争夺上海地盘,直系江苏军阀齐夑元和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之间爆发了江浙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卢永祥失败,齐夑元势力扩大到上海。另一直系军阀孙传芳占领浙江。江浙战争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奏。直系站在齐夑元一边,奉系站在卢永祥一边。因江浙战争,张作霖调集大军向关内进攻,吴佩孚亲率大军迎击。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⑧北京政变

正当第二次直奉战争进行之中的时候,直系重要将领冯玉祥趁北京城空虚,率军从前线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并且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军‛。北京政变使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直系军队很快被奉军打败,吴佩孚被迫率领几千残部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⑨简述北京政变的历史意义。

①使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直系在北方的势力被消灭,国民军控制了北京;奉系大批入关,占领天津,与冯玉祥的矛盾迅速激化;段祺瑞欲东山再起。

②冯玉祥邀请段祺瑞出任大元帅,并电邀孙中山北上。1924年11月,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在北京成立,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

③北京政变促进了北方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原因:

①共产党方面: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简述二七惨案(吴佩孚镇压京汉工人罢工)的教训。

‚二七惨案‛表明,仅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斗是不够的,必须争取、团结一切可以争取、团结的力量组成联合战线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二七惨案‛也表明: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仅凭罢工这一武器,主要进行合法斗争,也是不行的。正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事后所总结的那样:‚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

二七惨案成为中共和国民党合作的现实原因。

②国民党方面:

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严重挫折。①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约法,所以孙中山在西南军阀的支持下组建了护法军政府,但由于西南军阀和直系军阀的勾结,所以孙中山的护法运动遭遇挫折,孙中山由此也

变成了大元帅变成了总裁会议制中七大总裁之一。

②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力量主要是陈炯明的粤军,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后从广东逃往广州,在上海遥控粤军,从福建进攻广东,取得了胜利。所以孙中山重返广东,坚持护法运动与张作霖联合攻击吴佩孚。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和陆军总长,此次北伐再次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陈炯明叛变。

革命活动的屡次失败使孙中山陷入巨大的痛苦中,他认识到依靠帝国主义,依靠军阀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重新确定一条全新的道路,才能避免再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孙极大的兴趣,他开始积极寻求苏俄帮助,产生联俄思想。

③苏俄的援助:

苏俄也在中国积极寻求可以合作的对象,促进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缓解帝国主义对苏俄造成的压力。

▲苏俄为何会推进国共合作?

①首先是列宁对国际形势的基本估计和苏俄外交需要是共产国际推进中国国共合作的动因。当时日本等国出兵苏俄干预俄国的十月革命,俄国迫切需要中国的帮助,但是俄国要扶持共产党,但由于共产党在当时还处于建立初期太弱小而放弃。

②于是苏俄在中国首先的第一人选是吴佩孚,因为日本的代言人是奉系和皖系,既反奉又反皖的唯有吴佩孚;苏俄也联系陈炯明,因为这是另一个实力派,之所以没有考虑孙中山,因为孙中山的实力太弱。之后与吴佩孚政府关于中俄建交的谈判,产生了极大的争议。谈判重点在于外蒙古问题,吴态度强硬;但俄国认为外蒙古对俄国有极大的利益;第二个争议之处在于‚中东路‛。俄国人修建的铁路要跨过中国境内,而且由俄国人管理,之后还修了从哈尔滨到大连的中东路分支,后来日俄战争失败后,被日本占领称之为‚南满铁路‛。第三个争议在于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吴佩孚想参加,但俄国不愿中国参加,所以俄国与吴佩孚的关系越闹越僵,所以俄国急需寻找一名新的合作伙伴——孙中山。

过程:

①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越飞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主要内容是:俄国支持中国的统一事业与国家的完全独立;俄国政府重申抛弃帝俄时期的中俄条约,另行交涉;承认中东铁路现状,对现行管理办法的变动,应由中俄政府及张作霖协商解决;俄国承诺不在外蒙古实行帝国主义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离,俄国军队可以暂不撤离外蒙古。这个宣言表明孙中山与苏俄之间的联合开始形成,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方针的确定,国民党与苏联联系逐渐密切。

②1922年8月西湖会议,马林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主张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③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问题,即共产党员是全体加入还是部分加入,以及产业工人要不要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最后会议正式确定了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方针,加速了国共合作的进程,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④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仿照苏俄党的式样,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党内合作和‚三大政策‛

⑤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使其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基本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此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

▲简述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

内容:

国民党‚一大‛贯彻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标志着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剔除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成分,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仍然固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但提出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原则。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有所充实,又增加了‚节制资本‛的新内容,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改善工人生活的问题。

意义: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基本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此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主要是(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了又联合有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着共同强大的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

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

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发生的,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

为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致死关头。(2)合作对象不同: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

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

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主要打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

民族解放。(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

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结构,也没有一个

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6)合作的阶级基础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后者办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主性。(7)中共最领导权的态

度和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X主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8)

作用和结果有差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

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4、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北洋军阀倒行逆施,祸国殃民,讨伐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顺乎人心、合乎潮流,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的力量同革命的武力相结合,使北洋军阀根本无法抵御。

②正确的战略方针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首先主攻吴佩孚的作战方针,使战争取得了主动权。

③北伐军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与青年团员的模范作用,以及苏联的援助,也都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④军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初期的骄傲轻敌,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另一重要原因。吴佩孚的主力其实是被奉军消灭的,吴佩孚在武昌失败后推到河南,此时尚有10万余人,奉系召开天津会议,做出了分两路南下,东路由山东进入江苏夺回南京和上海;西路进入直系河南的决议;此决议遭到了吴的强烈反对,于是奉吴爆发了河南战争,这是军阀斗争中最后一场战役,情况惨烈。由此可见军阀到生死之间仍然互相争斗,奉军打到了河南才知道河南危机重重,一方是北伐军,另一方是山西的阎锡山。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是‚涿州保卫战‛

对国民革命时期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南京政府的北伐的认识

1)相同点:都是国民政府同北洋军阀之间的战争。

2)不同点:第一,背景不同:①前者是在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的情况下进行的。②后者是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逐步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第二,目的不同:①前者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②后者主要是同张作霖争夺全国统治权。第三,性质不同:①前者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②后者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之间争夺统治权与地盘的战争。第四,组织领导者不同:①前者是以国民党左派为核心,当时的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②后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反动政府,这是的国民党是蒋介石集团独裁统治的工具。

第五,参战军队不同:①前者是国共合作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②后者是帝国主义列强帮助建立起来的反革命军队。

第六,对帝国主义态度不同:前者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并收回就将、汉口英租界。②后者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屈辱退让,严禁中国人民的反日运动。

5、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及其影响

废两改元:1933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发了《废两改元令》,规定从4月6日起,所有交易,一律使用国民政府新铸造的银币,从而彻底废除从晚清流通至今,成色和形式混乱不堪的银两。然而世界似乎不愿给新的民国政府以支持。当时全球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美英放弃金本位制,立法限制白银出口,使得并非产银国的中国金融和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为此国民政府再次痛下决心,废除银本位制,于1935年开始发行法币。从此,中国经济不再随世界市场的银价变动而波动,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恢复。

法币:法币是中国1935年起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500年的银本位制。法币的后来因大量发行引起性恶通胀,在1948年由金圆券取代。有人认为,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中,对一时维持抗战时期中国财政,法必有不可少的功劳,但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

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整顿税务关税,南京政府分别于各国谈判,收回部分海关自主权,适当提高了税率,此后,国民政府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稳定财政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控制金融,为进一步控制财政金融,南京政府在上海设立了中央银行,其后,对控制了中国,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四大银行在全国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三是改革币制,1935年南京政府宣布,以四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法币本身设有法定含金量,其价值由英镑及美元汇率来表示,今后所有党粮纳税。公私歀收付,一律使用法币,废除了过去多种银两,银元,纸币并行流通的现象。并规定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道银行兑换成法币。

国民政府在经济政策的作用

积极:1,全国货币统一,促进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2,法币币值脱离银价,不受国际市场上银价涨

落的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3,白银收回国有,对防止白银外流有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1,法币同英镑,美元挂钩,有利于英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加强了他们对中国金融的控制,2,四大银行发行钞票广收白银,这是对全国人民的一次大掠夺。3,以法币代替白银作为通用货币,使各私营银行银庄的业务活动完全建立于没有白银作基础的纸币上,只得进一步听命于四大银行的控制,4,为以后无限制地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埋下祸根。

6、苏维埃时期中共土地革命的内容及评价

土地革命是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中共八七会议通过《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决定用革命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都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根据中共中央规定,经过实践摸索,各根据地都形成一套进行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

土地革命的方法:先发动群众打土豪,斗恶霸,随后是调查摸底,实行分田。

土地革命的路线(从1928年到1931年2月形成):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的方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土地革命的意义:使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它要摧毁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政治经济

上解放广大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7、红军长征的原因和影响

红军长征原因

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但不应该仅仅认为,是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使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才导致红军被迫长征。如果从红色政权当初产生、存在的原因来探讨红色政权大部丧失的教训,那么红军长征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共党是利用国民党1927—1930年间各派势力之间分裂与战争而无暇顾及的大好时机,建立了10多块革命根据地。然而到1931年以后,国民党内部争夺逐渐平息,不断潜伏着红军战略转移的客观趋势。

换句话讲,国民党各派纷争,造成的不只是共产党的红色政权,而且同时还造成了蒋介石的中央政权。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同时也潜伏着不利于革命的因素。首先,从政治形势来说,国民党各派纷争基本结束,红色政权得以发展的客观有利条件在逐渐丧失,而蒋介石得以集中全力对付红军。其次,从力量对比来说,双方的对峙,是一种难相匹配的对峙。红色政权是区域性的,雏形的,弱小的;而国民党政权,是全国性的,统治相对稳固而强大。最后,从战略态势来说,中国南半部比之北半部,国民党统治较为强大巩固,是政治、经济重心所在,长江中下游更是蒋介石起家的地方。而革命根据地,除陕北外,都在南方,给国民党造成极大威胁。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不能不成为国民党政权集中力量进攻的目标。这种军事态势,发生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敌我之间,在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中,实际上已经潜伏着战略转移的必然 长征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不久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中共抗日的指挥中心,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斯大林时代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推举自己的领袖和领袖集团,标志着中共开始走向成熟。长征锻炼了党和军队,集合了五湖四海的中共精英,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才,为中共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组织、干部基础。

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与伦比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增强了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征宣传了中共主张,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引起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崇尚自由、反抗暴政的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直接影响。一些西方记者、传教士开始深入陕北苏区,报道中共真相,成为中共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桥梁。

铸造了活泼丰富的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广大红军官兵深厚、宽广的爱国热忱,坚定的思想信仰,坚强的意志,团结友爱、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源泉。

红军长征的影响已经跨越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西方学者高度评价了长征精神:非凡的壮举,伟大的传奇;20世纪的一大奇迹;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伟业;‚长征塑造了一代人‛

8、国民党‚攘外安内‛国策的形成、内容和评价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评价。

当日本加紧入侵中国的时候,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早在1931年7月23日,在江西督师剿共的蒋介石针对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发表告国民书,内称:‚惟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这是‚攘外必先安内‛见诸文字之始。

国民政府把‚攘外必先安内‛正式作为应变图存方针和基本国策,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以后,‚国民政府立即确定安内攘外政策,作为奋斗图存之方针。在策略上,则是以军事外交相配合,以外交掩护军事,以剿共扫除军事之障碍,更以建设充实国力‛。

1933年5月8日,蒋介石在江西督师剿共时长篇讲话,说:古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意思就是先要平定内乱,然后可以抵御外侮,这话有至当不移、颠扑不破的至理。日本人侵略是外来的,好像是从皮肤上渐渐溃烂的疮毒,土匪捣乱是内发的,如同内脏有了毛病,这实在是心腹之患;因为这个内疾不除,外来的毛病就不能医好,而且即算医好,也还是无济于事,到了最后,病人还是要断送在这个心腹内疾。无论日本人怎样凶险,我确信日本帝国主义终归一定会失败在我们面前,一定可以由我们一般革命军将士的手里来将他们消灭。我们应当坚确认定革命军当前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要晓得剿匪的工作,实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要先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够抗日。大家总要记住我们革命的生死成败,我们国家的绝续兴亡,在目前完全决于剿匪,剿匪如果失败。那就一切都要失败,都不可挽救,你想匪都剿不了,那里还能抗日,这不是自欺欺人之谈吗?

后来蒋介石谈到这段历史时,曾自我供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看到共产党在南方七省燃起的‚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国民党面临‚两个战争‛,于是,‚于淞沪停战之后,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随即于六月十八日,在牯岭召开豫鄂皖湘赣五省清剿会议,确定第四次围剿计划‛。蒋介石一次又一次地叫嚷:‚‘攘外必先安内’,是古来立国的一个信条‛。他的‚第一个‛责任,‚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因此,他要求部下‚专心一志剿匪‛,宣布‚嗣后若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决心剿匪者,当视为贪生怕死之辈,立斩无赦‛。正是在这样的国策下,蒋介石对红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 ‚围剿‛,而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则不断地被日本帝国主义所侵夺。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深重。

‚攘外‛、‚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对矛盾。确定二者谁先谁后、谁重谁轻,关键在于确定‚安内‛的含义。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有时是把‚剿共‛当作‚安内‛的全部内容和主要的矛头指向,有时‚剿共‛又仅仅是‚安内‛的一个方面。如果‚安内‛是‚攘外‛的前提,那‚安内‛就不仅仅是解决与共产党的矛盾,还包括使国民党内部团结统一,使分裂割据的地方实力派统一于国民政府之下,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等等。

这些,蒋介石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讲话中也都是承认的。然而更多的时候,他是把‚安内‛与‚剿共‛等同起来。这种对‚安内‛解释的不确定性,不仅说明蒋介石把共产党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也说明国民政府也在同时进行抗日的准备。无论‚安内‛含义的广窄, ‚攘外必先安内‛都不能说明国民政府不愿抵抗甚至卖国投降,而只能说明它虽然终究是要抵抗的,但它的抵抗是有条件、有前提的。而这条件、前提的对错则另当别论。

台湾学术界普遍肯定‚安内攘外‛政策,认为从其内在逻辑的发展来看,‚安内‛是手段,在实行过程当中,必然是先发生的,其最后目的是指向反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生存、国家独立。在政策的连贯性上,‚安内‛与‚攘外‛是在同一方向上,仅是步骤有先后次序有别而已。1935年前后,随着‚剿共‛军事形势的变化,经济、国防建设的逐步加强,国民党内部团结意识的增进,国民党政府施政重心由‚安内‛一端移向‚攘外‛一端,是十分正常的现象。1935年以后‚攘外‛举措的增加,得力于前期的‚安内‛举

措。如果后期‚攘外‛措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则不应完全否定前期的‚安内‛努力。

大陆学者则一般认为,为了‚安内‛,蒋介石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对日本人的侵略挑衅妥协退让,受到全国人民的抨击与唾骂,而日本人却利用这些时机不断的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与扩张。其结果,正如王造时1935年所说:‚误国害民,人民不满,只能是外固没有‘攘’,内更不能‘安’‛,得利的是日本,导致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不断丧失。

9、西安事变的原因和影响

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日本对中国步步侵略和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特殊处境;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及其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最终在在西北地区初步形成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新局面

又称‚双十二事变‛,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时期,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一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本已对蒋介石这一反动政策不满,又多次被红军击败、杨都感到‚剿共‛没有出路,遂与红军实现停火,并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蒋不仅拒绝张、杨的要求,然而调集部队进驻陕甘,亲临西安逼张、杨进攻红军,张、杨在‚哭谏‛失效后,遂與1936年12月12日采取军事行动,武装扣留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正确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秦邦宪等到西安。张、杨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和条件。最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战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西安事变的过程:

①1936年10月下旬,蒋亲自到西安,召见张、杨,宣布‚剿共‛计划。并压迫张学良和杨虎诚继续‚剿共‛。同时,紧张地部署‚剿共‛军事,将两广事变时南调的部队纷纷北调,在平汉路、陇海路一带集结数十万军队,待命向陕甘进发。还调动了一百架飞机,准备投入内战战场;如张杨不服从他的‚命令‛,他就将东北军调到福建,十七路军调到安徽,由中央军进驻陕甘两省‚剿共‛,并借机搞掉张杨的军队。

②12月7日晚,张学良为劝说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实行‚哭谏‛,却遭到蒋的斥骂,蒋表示他的‚剿共‛政策至死不变。12月8日杨虎城劝说蒋介石联合共产党抗日,蒋却说:‚我有把握消灭共产党,我决心用兵。红军现在已经成了到处流窜的乌合之众,他们必须听从政府的命令,缴出武器,遣散共产党..... 消灭了共产党,我会抗日的。‛

③12月9日,西安学生为了纪念一二九事件,决定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认为此事是中共组织的,所以蒋介石派军警前往灞桥设机枪阻止学生,张学良前往劝说学生,甚至跪哭请求,答应会使蒋介石抗日,这也坚定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决心;

④至此,张学良只得硬干,准备实行‚兵谏‛。12月8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密商,决定扣留蒋介石,强迫他抗日;

⑤12月12日,张杨下令在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同时,陈诚、卫立煌等十多人也被拘捕。事变后,张杨联合发出通电,说明事变动机完全在于抗日救国。对蒋本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提出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通电发出后,张杨又采取了若干重大军政措施。

(3)各方对西安事变的反英:

①日本:日本对事变更加关切,起初它得悉事变由主张抗日一派将领所发动,颇为惊恐。准备进行军事干涉,但后来蒋和张杨皆是抗日派,而蒋介石可能会成为后面抗日的主力,所以日本决定坐观其乱,利用这个机会扶植亲日派上台,更便利于它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它竭力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关系,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

②英美:英美早已不满日本得寸进尺地侵害它们的在华利益。它们非常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使它们在华的利益蒙受更大的损害。所以极力主张和平解决,以便维持住蒋介石的统治。它们看出张杨通电的中心是抗日问题,所以主张蒋和张杨妥协,反对南京政府讨伐张杨,并一再声言愿意进行调解。表现为在事变时,上海金融大乱,但在汇丰银行的支持下稳定了金融秩序;

③苏联:张学良最关心苏联的态度,苏联是反对西安事变的,并且发电报指责张学良投机主义,因为当时苏联与国民党突破性谈判,若此时张蒋发生战争,将不利于中苏结盟,但中共并未将此消息知会张学良,怕其心理变动;

④南京政府:西安事变的爆发,完全出乎南京政府的意料,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南京政府召开会议,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和平营救,一方则主张武装讨伐,讨伐派以何应钦和戴季陶为代表,当时主张武力讨伐的一派占了优势,所以当时国内一时战云密布,内战一触即发。但此次会议孔祥熙和宋氏家族并没有参加,后来孔宋两家反对内战,冯玉祥等也反对战争,所以南京政府再次召开会议,双方争执不休,此时戴季陶提出了一个和平营救为主但不放松讨伐的的方案,如果和平营救不成,那么兵临西安,给张杨施予压力。这个意见基本上达成了统一。决定由端纳携带宋美龄书信前往西安交于张蒋两人,蒋介石阅信后态度发生大转变,促使蒋介石态度转变的原因除了宋美龄的劝说之外,还有信的最后一句:‚君三日不归,愚亦赴陕与君共生死‛。

⑤中共态度:中共并未参与此事,但亦有耳闻。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事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之后,否定了杀蒋的意见,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正确方针。应张杨电邀,中共中央派出由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组成的代表团前往西安。

(4)西安事变的解决:12月22日,南京方面正式派出代表宋子文、宋美龄等到西安谈判。经过两天谈判,于12月24日达成协议。蒋介石被迫答应履行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一)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二)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四)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五)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六)其他救国的具体办法。但蒋介石要求不采取签字形式,而以他的‚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张杨同意了他的要求。蒋介石被释放,并由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如何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各执一词)

①中共意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西安事变也是中共党起死回生的重大转机,是中国革命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新的起点。国民党错过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的机会,中共和红军得以在陕北立足,才有了以后的发展。因而,中共方面对西安事变、对张杨评价颇高,称其改写了中国历史,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②国民党意见:台湾方面一方面也认为事变‚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大事,此事促成中日八年战争,中国击退日本‛,另一方面则认为:西安事变‚促成中共坐大,终于窃居大陆‛,‚关系国家命运至深且巨,举凡中日战争之提前爆发及中共战时之坐大,驯至大陆10亿同胞陷于中共暴政之下,推源祸始,实皆肇端于这一不幸的事件‛。蒋介石指出: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是‚待罪之人‛。在国民党看来,事变阻止了安内攘外政策的执行,给了中共以活口,使中共得到喘息机会,留下了祸根,并给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华良机。

③总结:西安事变对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政策转变所起的作用,这是外部条件,即没有西安事变的爆发,国民党蒋介石也会走上抗日道路。过去,研究的结论集中表现在一个‚逼‛字,似乎蒋介石抗日完全是外部力量逼出来的,尤其是西安事变这一致命的‚逼‛,才使其转变的。实际上,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危及到其统治地位,蒋介石民族主义情感发展的自然产物,国民政府已有抗战的准备。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出于爱国,主观上是为了逼蒋抗日,但客观上不仅没有取得什么丰硕成果,反而使全国人民蒙受一场虚惊,给日本扩大侵略以可乘之机,给亲日派提供了一次挑起内战的机会。即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相违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则为事变争得了前途,避免了一场内战,是真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10、国民政府抗战‚持久消耗‛战略的形成、内容和评价

(1)持久消耗战略的内容:

①时间的长期性,日本基于自身力量欲速战速决,中国唯有在时间上消耗日本;

②持久战的前提是蒋介石相信中国必胜和日本必败,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无法支撑对中国一个大国的战争,中国唯有苦撑待变国际形势;

③确认了西部是抗战的后方,利用西高东低地形特点维持持久战;

④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以广阔的空间来谋取时间,这里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日本占领中国广大地区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其二是日本一开始可以大部队集中进攻,但日本每占领一个地方都需要大量的军队来守护,所以占领的地方越多,进攻的军队就越少。

(2)持久消耗战略的形成过程:

‚持久消耗‛战略方针从提出到确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①萌发于1932年初。3月,鉴于一二八事变后的形势,国民党召开四届二中全会,讨论对日问题。讨论结果是,对日要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被写进了全会的决议。4月12日,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就此作了发挥:‚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长期不断的抵抗。……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愈是有利‛;

②1935年,‚长期抵抗‛演变为‚持久消耗‛,成为国民党的最高军事战略。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为粉碎敌人的速战速决企图,我应采取长期抗战策略,逐渐消耗敌人兵力,以争取最后胜利‛。

③七七事变后,南京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再一次确认‚开展全面抗战和持久消耗战略的作战指导方针‛。8月18日,蒋介石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中公开宣告了这一基本战略:‚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求持久消耗战。‛

④8月20日,制定的作战计划中规定:‚国防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持久消耗‛战略方针最后形成。

(3)持久消耗战略的评价(正面影响和负面问题)

▲正面影响:

①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努力的。在初期的正面战场中,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平津、晋北、淞沪、南京、徐州、武汉等一系列会战和保卫战,打了许多硬仗,抵受了几乎全数的侵华日军,给日寇以重创。重大战事275次,日军伤亡44万多,俘4500余人,销毁日军大量战争装备,大量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力量,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②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战略方针(‚持久消耗‛战略)值得肯定;

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国共双方抗日的主战场,客观上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④抗战初期的重大战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鼓舞了国人的抗战信心;也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中国抗日力量刮目相看,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

▲负面问题:

①在抗战指导思想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对发展民众运动作了不少限制,不敢发动群众、推行全民族抗战路线。

②多数采取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未能根据军事形势的变化,较好的运用运动战术,以更好的歼灭敌人。由于国民党统帅部在具体作战指导上大多采取了与总的战略方针不相适应的单纯阵地防御,导致军队损耗过大,16个月中伤亡将士110余万,空军飞机和海军舰艇基本上丧失殆尽,而这一切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③中国军队素质差,一些将领为保存实力,不作积极抗战准备,望风而逃,甚至与日军妥协,以至防线敞开,失地过快。

11、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

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

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展。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继续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斗和战役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站产依旧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的关系。可以说,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本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是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作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划分若干区域,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4)作战规模和方式的不同,前者多是兵团大会战,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大的基本上是游记战和有条件下的运动战。(5)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两个战场的作用: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

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

抗日战争有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战场,都是中国战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没有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各支部队与日军的多次大规模作战,牵制众多敌军,则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受的日军打击、摧残,将更严重;反过来,没有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的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打击,正面战场国军所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

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过去学者大都以‚军事溃败,丧师失土‛来评价。但是近二十年来的研究中对这一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作出了比较积极的评价。

(1)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军队对日作战是积极的,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及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的战略目标,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如平津保卫战中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忻口战役中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五十四师师长刘家琪;滕县保卫战中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等将军。

(2)为中国共产党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战略掩护。

(3)鼓舞了民心士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对形成强大的、一致抗日的高潮和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掩护了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政府机构和沿海沿江地区工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5)不能因为国民党军队打了败仗,而贬低或抹杀它初期积极的抗日行动在抗战全局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首先应该看到,抗日战争是落后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一场全面较量。

 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敌我力量的转变表现为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 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情况看,在战争初期溃败也是普遍现象。

12、抗战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及其影响

1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14、抗战胜利后美国和苏联对华政策

15、1947年中共军队转入战略进攻的条件

解放战争中中共军队转入战略进攻的条件

(1)国共双方的兵力经过一年的交战,国民党军队不断失利,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均受到严重挫败,随着战争的推进,双方兵力已出现强弱消长的变化。

(2)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存在很大缺陷。

(3)在国民党兵力空虚,防守薄弱的中原地区,尤其是大别山地区,多是中共的游击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地形复杂有利于中共军队的灵活机动作战。

(4)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解放区的财力受到重大影响,尽早由内战到外线作战可以缓解解放区日益困难的生活和经济环境。

16、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崩溃的原因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并不是局部的、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失败,也不仅是军事上战役上的失败,而是全面的彻底的失败。这种失败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对此,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有过许多反省。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

抗战胜利以来,我们一般同志精神堕落,气节丧失,把本党五十年的革命道德精神摧毁无余。甚至毁法乱纪,败德乱行,蒙上欺下,忍心害理……本党在社会上的信誉一落千丈,我们的革命工作苟且因循,毫无进展。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淘汰了。

国民党接收官员的敲诈勒索、贪污受贿现象,给收复区人民留下极坏的印象,使他们大失所望。老百姓的胜利喜悦很快转化为对国民党腐败的强烈不满和愤恨。称接收为‚劫收‛,称那些接收大员是‚五子登科‛ 、‚三洋开泰‛。当时,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天上来,地下来,老百姓活不来‛,‚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 中央对于接收问题,根本没有全盘计划。凡接收机关的派遣,接收部门的分类,接收物资的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多数接收人员的低能和贪污,更直接造成了接收工作的混乱。接收人员,为个人打算的多,为国家设想的少,藏匿埋没,折扣报销,贵贱调换,敲诈勒索,层出不穷。结果发财是私人,吃亏是国家,……

发‚胜利财‛与‚劫收‛的名词,竟在这个时候添入了‚辞典‛。于是,人民由希望的高峰跌进了失望的深渊。

——张发奎

* 当日本人占领了一地区,他们用日本军用券一块钱换取我们中央政府所行的法币一块钱,……这时候如果我们这边有一个人,他有一万块法币,那这个人必定很富有,因为那时吃一桌含有鱼翅、燕窝的酒席,才不过三、四块钱。在沦陷区,可以用一万块法币去换一万块日本军用券,人民感到并无吃亏,后来当汪精卫组织伪政权之后,他发行一种伪币,此时一万块军用券可换五千元伪币,乃等于贬值了一半,日本投降以后,收复地区人民自然欢迎使用法币,但财政当局宋部长竟规定两百元伪币换取一元法币,……而这时候的法币早已贬值了,所以原有一万元法币的人民,只剩贬值的二十五元法币了。‛这样一来,‚所有的有钱人,都变成了穷人,无钱的人都变成了赤贫了。换句话说,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弄得老百姓痛恨我们。

——陈立夫

由于连年战乱,国统区物价飞速上涨,国民党的法币急剧贬值,有人列举1937年到1947年100元法币的购买力的变化,作了以下的形象的比喻: 1937年可买大牛2头,1938年可买大牛1头和小牛1头,1939年可买大牛1头,1940年可买小牛1头,1941年可买猪1头,1942年可买火腿1只,1943年可买鸡1只,1944年可买小鸭1只,1945年可买鱼1条,1946年可买鸡蛋1只,1947年只能买1/5根油条或1/3盒火柴或一个煤球。

1948年8月19日,蒋介石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行币制改革,宣布废止法币,发行总数为20亿元的金元券作为本位币,以1:300万的比例限期收兑法币,限期收兑私人持有的黄金、白银、银币及外汇,禁止任何人持有,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限制各地物价。然而,不法资本家和投机商人以各种手腕对抗币制改革,囤积居奇。上海豪门更将黄金藏匿,拒不兑换,唯有中下层百姓忍痛将手中的金银外币兑成金元券。10月初,市场出现抢购风潮,从上海席卷了整个国统区。国民党政府限定的物价防线,被彻底冲垮。随着金圆券的急速贬值和彻底崩溃,国民党统治区的财政经济也无可挽回地陷入总崩溃之中。

市民在兑换金圆券

* 金圆券改革,‚人人都涌向街头见货就买,所有商店的库存空了,货架空得就象鬼一样。……到10月中旬,政府终于意识到改革已经失败了,金圆券差不多贬值了1000倍……激怒了中国民众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以致他们群起而攻击国民党政府。毫无疑问,知识分子知道金圆券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认为这纯粹是愚蠢无知。……银行家和商人也对政府怀着怨恨和仇视。中产阶级几乎完全破产,因为他们被迫交出唯一的一点储蓄。店铺老板以金圆券平价出售了他们的货物,结果弄得倾家荡产,至于穷人就更不必提了,你知道中国的穷人总有些装饰品,诸如金戒指之类,但他们也不得不交出这些东西,最后得到的却是一钱不值

的纸币。

——吴国桢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

* 当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为晚。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毛泽东

全国土地问题会议

*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由刘少奇主持的全国土地问题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这个大纲。

*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在平分土地时应注意中农的意见,如果中农不同意由应向中农让步,并容许中农保有比较一般贫农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为高的土地量。‛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公布,激起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热潮。 三大战役中,支前的民工达到539万人,农民为前线提供粮食9.5亿斤,牲畜103.63万头,担架10.77万付。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

* 一般知识阶级随风逐浪,道听途说,以共党所好好之,以共党所恶恶之,以共党之是为是,以共党之非为非,就是这样断送了我们的大陆……一些自命为自由民主主义的人们,直接间接帮助共党,在政府区域内开展反内战运动。政府为剿匪的动员,特别是征兵征粮,到处遭受这一运动的阻碍。这些民族的败类,无耻的汉奸,更利用‚和平‛的美名,粉饰其投共投俄的罪行。反共阵营因而动摇,而士气民心亦为之颓丧。 反美抗暴运动

1946年12月沈崇事件发生后,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抗议美军暴行的群众运动。12月30日,北平3万余名学生大游行,要求严惩当事人,美军立即撤出中国,这是‚一二九‛运动十年后的首次大游行,矛

头由对日转向了对美。他们喊的口号是:‚美国兵,滚回去!我们要自由!打倒美帝国主义!‛全国各地学生群起响应。天津、上海、南京、重庆、武汉、成都、杭州等大城市约50 万学生举行了抗暴示威游行,规模超过了当年的‚一二九‛运动。而且在中共的发动和支持之下,这次运动把反对美军暴行,要求美军撤离中国,与反对美国支持国民党内战、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相结合,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反美反政府的政治运动。

* 1947年5月20日,京沪苏杭地区16个专科以上学校6000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请愿游行‛,并向国民参政会请愿,遭到国民党宪兵、警察、特务的殴打,百余名学生被打伤,20多人被抓走。同日,平津学生也分别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活动,天津学生在示威中遭毒打,五十余名学生被军警殴伤,造成震惊全国的‚五〃二○‛惨案。

‚五〃二○‛血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迫害‛的口号,把运动推向新的阶段。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杭州、昆明、广州、重庆、成都、桂林、福州、南昌、西安等六十多个城市的120万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举行罢课和上街游行示威。由于这一运动把反饥饿与反内战联系起来,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不少地区的工人、市民、商人、手工业者和公教人员等也都参加了反饥饿斗争的行列。这次运动的规模和参加群众的广泛是空前的,形成了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武装反对国民党进犯的第一条战线相呼应,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即第二条战线。

* 1948年5、6月间,国统区各界人民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扶日‛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扶植日本,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5月4日,上海120所各类院校的学生代表在交大集会,发起组织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复兴、挽救民族危机联合会。22日又发起10万人反美扶日签名运动。6月5日,上海学生5000人,汇集外滩游行示威,并在美国驻华海军司令部及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门前高唱反美扶日歌曲,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天津、南京、西安、广州等13座城市的大中学生也先后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同时,北平437位大学教师向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发出抗议书,京沪社会名流、大学教授370人发出了对美抗议书。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金岳霖、张奚若、吴晗等百余人发表声明,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拒绝美国一切施舍物资,并拒购美援平价面粉,退还配给证。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

* 一般知识阶级随风逐浪,道听途说,以共党所好好之,以共党所恶恶之,以共党之是为是,以共党之非为非,就是这样断送了我们的大陆……一些自命为自由民主主义的人们,直接间接帮助共党,在政府区域内开展反内战运动。政府为剿匪的动员,特别是征兵征粮,到处遭受这一运动的阻碍。这些民族的败类,无耻的汉奸,更利用‚和平‛的美名,粉饰其投共投俄的罪行。反共阵营因而动摇,而士气民心亦为之颓丧。

From百度

据蒋经国叙述,他父亲真正思考和研究失败的原因,是在引退于奉化之后。他说:‚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父亲引退,离开南京。回到溪口故乡之后,父亲便开始埋头研究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重整局势和改造革命队伍的方案。‛这样,蒋介石在台湾‚复行视事‛后,便根据他研究的‚原因‛,在阳明山举办

了‚革命实践研究院‛,分批集训高级干部和高级将领,蒋介石亲自主持,亲自督导,发表了连篇累牍的‚训词‛。在这些训词及其他各种演讲中,对国民党的失败有痛切的指陈。

首先,蒋介石认为国民党的失败,责任在于‚国人‛。他说:‚抗战以后,我确信可以在两年之内,削平匪乱。不幸个人的主张,不能取信于国人。由此之故,在国内外种种阻力下,剿匪军事受到了挫折。‛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认为:‚戡乱‛以来,‚军民风气嚣张,国家纪纲扫地,党不成其为党,军不成其为军,国民不成其为国民。‛而‚风气嚣张‛的原因,又是因为学校教育不良,‚教不成教,学不成学,师不成师,弟不成弟。所谓校风校规,扫地殆尽;师道人格,荡然无遗。卒致今日国破家亡。‛

蒋介石的这种分折,真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党政军学,无一幸免。说‚党不成其为党,军不成其为军‛,似已稍有过分,而国民怎么就‚不成其为国民‛了呢?国民党以‚国民‛为号,国民政府以‚国民‛为纪,如果‚国民不成其为国民‛,那么这个党这个政府的最高领导者又成了什么呢?

其次,蒋介石认为,国民党的失败,在于国民党本身的腐朽。他说:‚抗战胜利以来,我们一般同志精神堕落,气节丧失,把本党五十年的革命道德精神摧毁无余。甚至毁法乱纪,败德乱行,蒙上欺下,忍心害理。‛他说:‚我们党和团的组织复杂、散漫、松懈、迟钝,党部成了衙门,党员成了官僚,在社会上不仅不能发生领导的作用,反而成了人家讥笑侮辱的对象。‛他甚至气愤地说:‚自抗战以来,本党在社会上的信誉一落千丈,我们的革命工作苟且因循,毫无进展。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淘汰了。‛

过去在大陆,国民党是不能被批评的,因批评国民党而被逮捕、囚禁、暗杀的,不计其数,甚至连国民党内元老级的人物如胡展堂、李济深、邓演达等也在所难免。到台湾后,蒋介石自己批评起来了,虽然只是泛论,没有具体指出诸如搜刮民脂民膏的孔宋家族,残民害民的中统、军统特务,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上层官吏,但能指出国民党的腐朽,甚至认为‚早就应该消灭淘汰‛,也算是一点进步。

再次,蒋介石认为国民党的失败,是由于国军的作战不力。他说:‚目前我们部队的情形,各长官嫖赌吃喝,无所不为。尤其是赌博一项,相沿成风。共军的纪律那样严肃,而我们的军纪如此废弛,试问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被敌人所消灭?‛他说:‚军民感情的隔膜,可以说恶劣到了极点。我们国民革命军原是以爱国救民为目的,而事实的表现,不仅不能爱民,而且处处扰民害民。‛

过去,对国军也是不可以批评的。早在1946年,蒋介石说:‚共党在国内外大肆虚伪的宣传,说本党如何专制,政府如何腐败,政治如何黑暗,尤其侮辱我们国民革命军如何扰民,甚至说我们军官人人都营私舞弊。‛到了台湾,他大讲特讲‚军不成其为军‛的种种表现,这至少证明过去人民对国民党部队的厌恶,并非‚虚伪的宣传‛。

在指责国军的作战不力时,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批评尤为严厉。他说:‚我们此次大失败的耻辱,不仅是由于一般党员丧失了革命精神,背叛了革命主义,尤其因为我们多数将领气节扫地,廉耻尽丧,败德乱行。‛蒋介石历来提倡‚不成功,便成仁‛,因而对那些临战而未‚成仁‛的将领特别愤恨,即使是嫡系亲信,亦不肯有所宽宥。以汤恩伯为例,他称得上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在国民党败退前夕,他不仅向蒋介石密告了自己的恩师陈仪,而且帮蒋介石秘密运走了国库所有的黄金、白银与外汇,最后将华东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带去台湾。所以蒋经国曾称汤恩伯为‚国之干城‛,说:‚父亲引退之后交我们办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定海的飞机场建筑起来。到了淞沪弃守,汤恩伯将军的部队,就是靠了由定海起飞的空军的掩护,才安全地经过舟山撤退到台湾,而成为现在保卫台湾和将来反攻大陆的一支重要兵力。假使这一支部队在上海就牺牲了,对于我们重建武力将增加很多困难;乃至我们能否安然度过三十九年(指1950年)上半年那一段最暗淡的时期,也许都成了问题。‛蒋经国在这篇文章里着重描述了蒋介石对汤恩伯的爱护和倚重,但蒋介石本人并不如是观。1954年汤恩伯在日本病逝,蒋介石发表演说道:‚假使汤同志当时能够在他指挥的上海保卫战最后一个决战阶段,牺牲殉国的话,那对他个人将是如何的悲壮,对革命历史将是如何的光耀。可惜他当时在上海撤退的时候,未能为主义为革命捐躯殉职,却在五年以后的今日病死日本,虽多活了一些日子,但失去了一个为国家、为民族、为千秋历史重若泰山而死的机会。‛真是天威难测,连自己的儿子也摸不准。

又次,蒋介石把在大陆的失败还归咎于知识分子。他说:‚我们在大陆的失败的最大的症结,就是在

学校教育。当时在校的青年和教授们,几乎大半都作了共党的外围,成为敌人的工具。‛他说:‚一般知识阶级随风逐浪,道听途说,以共党所好好之,以共党所恶恶之,以共党之是为是,以共党之非为非,就是这样断送了我们的大陆。‛他说:‚一些自命为自由民主主义的人们,直接间接帮助共党,在政府区域内开展反内战运动。政府为剿匪的动员,特别是征兵征粮,到处遭受这一运动的阻碍。这些民族的败类,无耻的汉奸,更利用‘和平’的美名,粉饰其投共投俄的罪行。反共阵营因而动摇,而士气民心亦为之颓丧。‛这里所指的是1947年在国统区开展的反迫害、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这一运动给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因而蒋介石每提到这一运动,就发出切齿之声。

蒋介石在大骂一通大陆的知识分子以后,话头一转,指向了台湾。‚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反动分子,像过去大陆的所谓民主人士,假借其民主自由的口号,来摇惑人心,扰乱社会,企图混水摸鱼,投机取巧,以遂其卑鄙无耻、卖国害民的目的。‛此处所说的‚反动分子‛,是指殷海光、雷震等人。殷海光是台湾大学教授,曾给美国一刊物写过一篇批判国民党的文章,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政权专制独裁的本质。雷震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只是与知识分子交往较多。大陆解放前夕,他与胡适、傅斯年、王世杰等在上海搞了个‚民主抗共‛方案,还发表了个‚上海宣言‛,得到蒋介石的赞许。但胡适非常乖巧,只写了封《致润之先生(毛泽东)》的信,要求中共放弃武力,与国民党一起‚民主建国‛,接着便到美国任国民党大使去了。雷震不知自敛,到台湾后创办了《自由中国》杂志,鼓吹民主政治,甚至还想组建一个新党。蒋介石不断以大陆知识分子为例,教训这些‚反动分子‛,后来忍无可忍,把雷震逮捕下狱。

此外,对于国民党的失败,蒋介石还认为是由于美国支持不力。他说:‚美国人对我们训政的必要,没有深刻的认识,加上共产党穿凿附会,恶意宣传,因此在美国人头脑中间,造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就是中国的政治是独裁的政治,国民党是独裁的政党。‛在大陆时,蒋介石对美国使团人员虽多有不满,但不敢恶语相向。到了台湾以后,越想越气,便经常开骂。如称史迪威‚不自量力‛,‚余为总司令,史迪威只系余任命之参谋长,有何权力未经余之批准,即建议将武器分给共产党?如何对付中国共产党,乃余之责任,彼绝对不能过问。‛称赫尔利为‚无知之辈‛,‚赫尔利对中国一无所知,彼从延安带来之协定草案,表面上都是民主、自由、和平、进步等民主国家人士最喜欢听的名词,实际上是国际共产主义的基本战略。故余对其‘联合政府’的提议加以拒绝。‛在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曾要求美国出兵援助,被杜鲁门严词拒绝。到台湾后,他不敢指名骂杜鲁门,只是大骂‚国际姑息分子‛。他说:‚铲除共产党是自由世界的共同事业,但由于国际姑息分子的盲目短视,养虎贻患,遂造成今日之局面。‛

当时来中国的美国使团,大多数人对中国确实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作出自己的结论。许多美方人员经过比较,特别是通过到延安及其他解放区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一、‚中共虽代表少数,但颇强。‛二、‚中共扩张其地区,系人民之拥护。‛三、‚中共占领区人民之生活,较国统区为优。‛

四、‚中共之征兵与税收,亦较国统区公平。‛五、‚中共受进步之中产阶级拥护,有越封锁线而逃入共区者。‛六、‚中共之现行制度,较国民党民主。‛七、‚中国之小政党愿托附中共,可以得到保护。‛八、‚国共两党应有政治上之协定,组成各党派联合政府。‛这些观点,当然也影响了美国的某些决策。但从根本上来讲,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是从不‚姑息‛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不是在美国‚姑息‛下发展壮大的。当蒋介石大骂‚国际姑息分子‛时,杜鲁门没有还骂。若干年后,杜鲁门在其《口述自传》中说:‚蒋军从来不是良好的部队。我们把大约三十亿五千万元的军事装备,送给了这些所谓自由中国人士,结果,从北京到南京的战线上,蒋介石约五百万军队,却败给了三十万共军,共产党拿了这些军事装备,把蒋和他的手下,扫出中国大陆。说实话,他一直都不是个东西。他们曾要求我派出数百万美国部队去拯救他,被我一口回绝。蒋介石实在无可救药,他们的腐败是与生俱来的,我决心不虚耗哪怕是一个美国人的生命去挽救他。我不在乎他们怎么说。他们继续嘲骂与控诉,说我对共产主义软化,又说我庸碌无知,但我不会屈服于这些指责。对于蒋和他的一伙人,我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看法,这群混蛋一个个都该关进牢狱里。‛

蒋介石在检讨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时,也表现了自责的精神。如在《如何纪念国父诞辰》的演讲中说:‚在今日纪念国父八十六诞辰的时候,不仅主义未行,历史垂绝,就是整个的革命基础,都将要在我们手里毁灭了。不知道大家对此一残酷的现实,曾经检讨过没有?在我个人来说,至少我对总理、对主义、对

国家以至对我们的民族、历史,都是一个最大的罪人。因此我每天无论怎样繁忙,总要抽出一段时间来,作为反省忏悔的功夫。‛

但是,蒋介石的‚反省忏悔‛,常常把责己与责人、自责与自负混淆在一起。他说:‚我们过去之所以失败,我固然要自愧领导无力,督率不严,应该负重大的责任,但你们大家过去不争气,不努力,尤其在同志之间,离心离德,自私自利,不肯协力互助,团结奋斗,而对于领袖的命令阳奉阴违,不能彻底实行,对于领袖的信任,表里不一,几乎无足轻重,这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亦就是我们革命的致命伤。‛绕来绕去,‚致命伤‛还是在‚你们大家‛。

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蒋介石的检讨,只是一种愤怒的宣泄,一种责任的推诿,一种自我洗刷与自我标榜,而不是理性的思考和历史的总结。这种检讨并不能真正回答他们父子提出的‚谁为为之,孰令致之‛的问题,更不能解决国民党的改造问题,而只能误导国民党由错误走向错误。


相关内容

  • 中外哲学人物
    哲学人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列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邓小平 马克 ...
  • 历史系必读书目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
  •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经过自1994年上半年开始,至199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终于形成了送审稿.等待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审批后,将于1996年在全 国颁布试行.并根据此大纲,从1997 ...
  •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 ...
  • 新中式景观分析
    经历了古典园林辉煌后的我国园林,到了近现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激烈演进,以及西方园林景观概念的传入,其发展之路几度调整,从全部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浮躁冒进到探索寻求新时代中式园林的实践尝试.重拾古典园林精髓.创造城市精神,一批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 ...
  •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现代化新论>读书笔记 读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其立意之新观点之新令人如沐春风.下面粗谈书中的精彩观点. 关于现代化,作者综合考虑并指出现代化是具有多重层面的:经济发展为物质层面,政治发展为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模式 ...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
  • 如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摘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面临重要发展时期,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随着时代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 ...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
  • 法律本土化_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
    2001年2月第23卷第1期 文章编号:1001-2397(2001)01-0083-04 现 代 法 学Vol.23,No.1 观点回应 法律本土化: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 谭岳奇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法律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