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特色还是简单模仿 - 范文中心

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特色还是简单模仿

05/13

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特色还是简单模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政府是这样给出定义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是我们到底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立足国情?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到底是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对国外经验的简单模仿之路呢?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是绝对不能和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相混淆的,但是在国家的建设中确是有很多地方我们是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的,在许多外国学者的严重他们认为: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家之间交往繁密,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受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感染,是具有社会主义化的资本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这并不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和平演变”,而是真真切切的评价。现代社会,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上我们与国外互通有无,文化上也是频繁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能不受到相互间的影响呢?而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我们确是有对国外建设的模仿,但是这种模仿到底是融入了我们中国特色的建设,还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不计后果的模仿呢?

针对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交通问题我们来看看现代的状况是怎样的。近日来,背景新出台了治堵新政,其中是这样进行要求的:车辆上牌需要通过摇号,且严格控制进京车辆的时段,以及提高五环内停车收费,降低五环停车收费。该方案被称为“史上最严”,但是效果如何我们可以看看这几天的新闻报道,针对政策的出台,许多民众为了赶在政策实行之前,疯狂的进行购车,大量的汽车被销售一空,这个政策抓住的是“严”,“防”,“限”,可是这种严格带来的效果还没体现前就引起了这么大范围的购车行为,日后的规划能否真正的起到应有的效果呢?这是我们拭目以待的。

看到北京出台的新政策,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政策市如此的熟悉,想一想,貌似和英国的治理堵车之道相同,英国伦敦地区前几年也是因为市内堵车问题问题严重,出台了同样严苛的政策,这个政策确实减少了进入市内的轿车,且给政府带来了较高的税收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可是在中国这样的政策是否真的能起到长久之效?另外国家的这些政府官员到底出台的政策是否真正研究过北京未来情况,“严”,“防”,“限”在任何事物的治理上都只能起到一个暂时抑制作用,眼下出现的这种有政策导致的恶性效果他们是否考虑到过?

①“大家不能盲目模仿北京修建多层环线路,而不去考虑自己地区的特点……中国人可以学习如何将交通通道更好的融合进紧密相连的设计之中……但现在的新建城区却更像美国的城市郊区,中国的城市建设应当从美国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这是引自美国高级注册规划师,美国规划协会中国项目主任杰弗里的一段话。看到这位规划师说的话,是否唤醒了我们的一点意识? 可以发现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都是一个模子的,没有了地域的特色,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似度越高。交通状况更是相似的堵,相似的多层环线路,相似的永远不够的地铁。可以很严重的这么说:中国的交通确实是严重的忽视了中国的地区特色,完全照搬外国城市交通治理方案的。如武汉,在武昌地区,主干道就是那么几条,每次堵点也都是在主干道上。在汉口地区虽然也会有堵车现象但是没有武昌那么严重,在汉口坐公交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地点堵住了,司机会观察沿线有没有可以转弯的路段,绕行避开堵点,但在武昌你却不行,因为武昌路段给你的选择很少,都是那么规划好的一条,你要一直走下去,中间是不能转入小路绕行的。这就是现代多数城市的一个类似处,就算修上了多环线路,但是你仍旧是按照他规划出的那条路走,因此选择少

了,堵塞的地点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修路和规划应当像数学中的数列一样,你给人的选择多一些,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径,这样大家不会都拥挤在一条路上。更何况城市的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如果只是徒于方便就直接照搬外国修理方案,那实在是会食恶果。比如曾有一则新闻这样说道,武昌光谷地区有一个大转盘,那里现在是大堵点,为了改善交通决定将几年前修好的广场拆除,拓宽马路。这样就是没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设,这样浪费人力物力,重复建设,刚刚修好没几年就又要拆除,简直浪费资源。马路是越拖越宽了,但是交通真的是能靠如此简单粗俗的治理就能够改善好的吗?这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从根本上说就是城市化建设规划的不合理造成的。

有一篇学术论文名为《中国城市进程中的滞后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与城市中空化趋势》,其中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②“超前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一国的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过了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说明这种城市化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是一种“假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中空化”不同,发达国家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工业化与城市采集的成熟期后,进入后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聚集的成熟期后,进入后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

然而在作者的观点中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就是处于这种状况,一种假的城市化表象。③“我国则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城市化水平不高,猪呢刚出浴城市化高速集聚阶段,人均收入仅为1000美元左右,在局部超前发展的大城市出现。”的确,观察我国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在这经济开放的几十年,国家一直遵循着邓小平同志的理论,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而作为首都的北京自然是一同重点培养和发展。在这些特大城市中交通拥挤,房价高,环境差等城市化问题。在这些地区有大量的放弃农田外出打工的农民,由以广州深圳地区为多,而在这些地区的地大多数城市人买不起房则会选择城市外郊区地段买房,也就是以前的农村受城市化推进原因而被改造成的城市郊区,又或者是像在上海工作的很多人选择在江苏境内买房然后开车去上海市中上班一样。这样大量的农民涌入,而大量的城市人口则向城市外流。就连现在的武汉也是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修建都是失去或放弃务农的农民参与建设的,而城市人口的外迁则大多是由于被迫,这个压力大多就来自房价。比如我们知道的中国房产学会会长说过:用高房价控制北京人口。这句话听起来很讽刺,但是确实是事情,在这种特大城市,难以抑制的房价过快上涨带来的人口外流,城市中空化,只能是人为造成的虚假城市化表征。

④“由政府推动的城市化进程,往往缺乏市场引导,即有效购买力的支持,这会导致与城市共生的二产和三产的发展不足。”这就像是拨苗助长一样,这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发展迅速,诚然,我们这三十年的发展在借鉴外国经验和本国政策的结合上走了一些快道,带来了丰厚的成果,可是这些成果是否真的健康的却仍旧令人堪忧。而在这些成果中我们的借鉴到底是遵循了市场规律的合理运用却是值得我们考虑的,至少现在很多状况的产生都说明我们没有真正做到立足本国国情合理的采用外国的建设经验。而且很多地方我们借鉴的都是外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经验,比如毫无特色的城市感,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的大肆破坏等。可是我国依然在重复这些错误,丝毫没有改进和避开,仍旧走弯路,在一些问题上的错误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比如,武汉在东湖附近修建高架桥,严重破坏生态,中国稀土的低价出口,缺乏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而且这种意识的缺乏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比如可可西里的大肆屠杀,还有东北树木的大肆砍伐出口日本,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显然不够,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不过这个引发了另一个深思难道真的是我们的疏忽和缺失吗,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呢?难道不能避开这些吗?不可否认,我们国家在治理上对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比如说在一些地方治理政策的规划中,有些官员不甚注意政策提出后的影响,因为对于他们政策好虽然

有助于他们的政治生涯,但是好处还是给后人享用,与他没啥优势,尤其是对于那些任期快要结束的官员,这样就算政策不好,国家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处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理,而国家在这些地方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式。在这里我并不是要求对这些人如果没有好的方案提出就进行法律的制裁,这样大家都担惊受怕,谁还敢提意见。解决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国家政府政策制定的透明度不高,民主度不高,所以有些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

另外我认为在现代化发展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因为牵扯到的关系过于复杂,就比如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个事件,其实早在日本1993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就曾要求日元升值用来恢复美国国内的经济,现在对中国又使用同样招数。虽然中国一再强申人民币不升值,但是最终还是避不开,不过在这个事件中我们至少减小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也由此可见有些问题不是人的主观性没发生作用,而是由于因素过于复杂难以完全躲开。城市化进程中很多问题就难以完全协调好,可是我们仍旧要充分的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预见性,我们现在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没能良好的发挥出来,而完善法制建设,促进民主化,更加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和保护国家资源环境等意识,只有文化程度的提高才能真正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觉醒。 引用:①http://zl2621.blog.hexun.com/5191219_d.html-美国《规划》杂志2006年7月号文章

②③④《中国城市进程中的滞后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与城市中空化趋势》2005年3月当代经济科学,陈仲常,王芳,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400044

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 历史的惊人相似处 http://tieba.baidu.com/f?kz=731571793


相关内容

  • _千城一面_忧思_阿木
    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会让人产生一种同样的错觉:不知此时身在何处.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道路似乎都是"孪生姐妹",越来越多的城市,摈弃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缺乏想象力和 创造力的"创新"中迷 ...
  • 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
    第21卷第2期2007年2月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sEdition)Vol.21No.2Feb.2007 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 潘晓波 ...
  • "欧陆风格"建筑引发的思考
    "欧陆风格"建筑引发的思考 [提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全国盛行的"洋立面"现象,探讨"欧陆风格"的起源.具体概念及特征,指出当前中国建筑创作的一大误区-盲目"仿洋" ...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
  • 河南民俗旅游开发
    河南民俗旅游开发 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姓名:陈 鹏 学号:1314215061 班级:13级酒管二班 [摘要]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 ...
  •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实现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 ...
  •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作者:胡鞍钢温军 <中国民族> 2001年04期 (一)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特定的国际环境背景制约影响下,中国进行了或即将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西部开发:第一次是20世纪50-70年代的西部开发,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中苏.中印.中美关 ...
  • 20**年申论热点 城镇化建设
    2013申论热点 城镇化建设 官方管点 1.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 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 ...
  •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摘要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鲜明的特色.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依然保持着本民族浓厚的传统音乐特色.本文重点探究印度音乐如何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