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 范文中心

论[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12/04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义”是其中表现很突出的一种思想。书中的某些义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对于不分是非的愚忠却是持否定的态度,因此应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三国演义;忠义;人物;拥刘反曹;道德观念;批判

  《三国演义》原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由罗贯中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汉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英雄史诗的格调。而在某些人物身上,表现出了“义”。这是《三国演义》中表现很突出的一种思想。但义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内涵是很复杂的,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是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的。义常常和其他的伦理观念相联系,如正义、信义、情义、恩义、忠义等等。战国时期,信陵君等人养士,礼贤下士,被称为是一种美德,这是贵族豪门之义,主给客恩情,客则“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属于主奴关系的恩义。秦汉时期,有荆轲等人,出现了“侠客之义”,即舍己为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属于信义。主奴关系的恩义扩大到君臣关系就是忠义。这是被历代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是封建时代维护君臣关系的到的准则。孟子提过君臣关系的最高理想是: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在《三国演义》里,既有下层人民群众互相扶持帮助的信义,也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忠义,而忠义占了更突出的地位。

  小说一开头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采用的是民间结义的形式: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1]其内容是民间的信义。后面的章节为了同这段描写相呼应,表现出刘备讲信义,在关羽和张飞被害后,写了刘备不顾蜀汉的整体利益而举兵伐吴。但从三人关系发展上看,实际上还是恩义和忠义,从表面看,三个人是兄弟关系,但结义的实际目的却是恢复汉室,帮刘备打天下。如二十六回,关羽暂归曹操之后,曹操想留住关羽,派张辽去试探关羽,,张辽问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与结义兄弟关系相比较如何,关羽回答说,他与曹操是朋友,与刘备是君臣,二者是不可以比较的。而这个时期的刘备败投袁绍,离做皇帝还远着呢,但关羽已经以君臣关系来看待了。再如在第二十五回里,关羽在曹操那里,秉烛夜谈,维护的是“君臣之礼”,挫败了曹操的阴谋。过五关斩六将,信守誓约,这些都使得曹操大为赞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手下:“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2]所谓的“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都是“忠”,“义”在这里是附属于“忠”的。关羽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忠义,其中有八个字,可视为关羽一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而义是从属于忠的,忠义不可分,所以说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在他身上把忠义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再如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特点主要是多智,被毛宗岗称为“智绝”。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他与刘备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达到了儒家提出的“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理想境界。诸葛亮出山本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此后他一生的行动就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八十五回里,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他未能实现的理想是“同灭汉贼,共扶汉室”,如果子嗣不才,则诸葛亮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后汗流遍身,手足无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其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刘备死后,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南征北战就是为了报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甚至事无大小,都亲自处理,有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回答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的智慧也是从属于忠义的。

  《三国演义》里的忠义思想,当它与以刘姓为中心的封建正统思想结合时,是以对汉室的态度为衡量标准的,即:凡是拥护汉室的或投奔蜀汉的就是忠,否则就是奸。但有时也超出于集团利益,而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各个集团中的人物,只要表现忠心不事二主,作者就加以赞扬。如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士沮授战前正确分析形势,提出正确决策,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加罪与他。袁绍战败后沮授被曹操所抓,坚决不降曹操,从情理上讲,袁绍昏庸残暴,不是明主,他投降曹操是明智之举,但是他却拒绝了。曹操看中了他的才能,厚待于他,并将他留在军中,但他却一点都不动心,反而盗走营中的马想回归袁绍。曹操最后迫不得已杀了他,但作者有意渲染他死时的英勇不屈,神色不变。曹操曾感叹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并为他建墓,在墓碑上题”忠烈沮君之墓“。书中还以诗赞曰”河北多忠义,忠贞推沮君。”又比如第七十四回里,魏将庞德在与蜀汉交锋中被擒获,关羽劝他投降,庞德宁死不降,关羽斩而怜之,并对他予以厚葬。与此相反的是,书中凡是叛主的几乎都遭到了谴责。如第五十三回里,关羽取长沙时,魏将魏延斩太守韩玄后投降了关羽,关羽引见刘备时,诸葛亮要斩魏延,并痛斥他时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可见即使是叛曹归汉也是要受到谴责的,而且还特意安排由蜀汉的军师诸葛亮来谴责。最突出的是魏将于禁的描写。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战败投降刘备,后又复归曹操。作者对于他的投降蜀汉并不肯定,而对他“兵败被擒,不能死节”谴责为“临难不忠”而且还特意安排一个情节来表现作者的道德观念:曹丕当皇帝以后,让于禁去看守曹操的陵墓,故意在陵墓墙壁上画了关羽水淹七军时于禁被擒的事,关羽俨然上座,而于禁伏地求免与一死。于禁见此又羞又恼,郁闷而死。小说还用诗来给予评论:“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识,画骨今从纸里描。”表现了对于不忠的人的谴责。蜀汉的邓芝回答孙权的话: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就很好很精准的概括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基本道德观念。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所表现出来的“义”不仅仅是单纯的“义”,而是从属于“忠”的,而当“忠”与“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相结合时,它强调的是对汉室的态度;但它也常常超出于特定的政治集团利益而上升到一种抽象的伦理,强调事主要忠心,而不必考虑其主是否值得效忠。这种宣扬已经接近于愚忠思想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这种不讲是非邪正的效忠于主子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观,它当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非常落后和腐朽,是应当加以扬弃和批判的。但有关于“义”和其他的伦理观念相联系的,如正义、信义、情义、恩义等等却是我们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值得我们继承。因而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的思想我们应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肯定其中应该肯定的,否定其中应该否定的,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毛宗岗.评改本三国志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1.

  [2] 毛宗岗.评改本三国志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1.


相关内容

  • 现代视角:电视剧[水浒传]的深层改造
    作者:李跃红 当代文坛 1999年01期 电视剧<水浒传>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电视改编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剧中演员表现导演调度等无疑出色,且已然淋漓尽致于荧屏,而一般隐于幕后常为人们忽略的编剧功夫,在热烈的评 ...
  • 历史上的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身高堪比姚明与曹操争夺美女趣解关二爷超凡入圣封神路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此联出自<三国演义>第77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 ...
  • 三国志演义讲稿
    <三国志演义>讲稿 第一组:张晓贞 一. 杨慎诗<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 提纲 ...
  • [膜拜关公]关公留给后人的深深思考,社会需要正能量!
    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是因为他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中国有两位光照千秋的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孔子以其言论传世,关公以其行为立身.关公忠义精 ...
  • 土山关帝庙,身边的风景
    [导读]; 走上那条铺着青石板的位于关帝庙东面的明清古街,举目打量街道两旁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可以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使人感怀颇多.土山是历史大镇,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比较典型的是魏家布庄和沈家澡堂.而今,青石小瓦还在 ...
  • 四大名著知识点--适用于小学六年级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西游记> 西游记>1.<西游记>的作者明朝吴承恩,<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等神通,又 从龙宫索 ...
  • 文天祥爱国诗歌选1
    文天祥爱国诗歌选 金 陵 驿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①合,环绕.②离宫,宋高宗建的行宫.③老,晚,迟暮.④路,地区. [赏 ...
  • 历史必修三测试题一
    专题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 ...
  • [三国演义]诗词初探
    <三国演义>诗词初探 (林志吉 广告1003班27号) 说起<三国演义>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从明代的四大奇书到近现代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
  • 中考作文----有关优秀语段
    中考作文 ----有关优秀语段 开篇 蔚蓝的星球,不息旋转,壮阔的大海,白浪滔天:涓涓的小河,流过田野.乡村和城镇.这些都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摘自河北省考生<生命在你手中>) 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