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 范文中心

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01/07

第29卷第2期2005年3月

V01.29,No。2人口研究PopulationMarch201}5Research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

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周春山罗彦朱红

【内容摘要】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得出: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10年变缓,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均衡化,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同时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并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关键词:广州;人口分布;人口增长

【作者简介】周春山,中山大学城市-9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罗彦,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生;朱红,女,中山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工程师。广州:510275

近20年来,广州市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人口变化也突现出系列特点,除了在人口数量的宏观层面上变化外,特别是在微观人口分布的空间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时空间特点。本文将深入探讨广州市近20年来人口增长的时空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研究设计

1.1研究区域

广州现辖十区两市。考虑到20年人口数据的可对比性,本文选取广州市老八区,即越秀、东山、荔湾、海珠、天河、黄埔、白云和芳村作为研究对象。不包括1999年改市为区的番禺区和花都区,也不包括市辖市增城和从化。文中所指的中心城区主要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全区以及海珠区北部。1.2资料处理

本文主要利用广州市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有关数据,分析了街道(镇)一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增长的时空间差异。由于街道数量不断变化,为便于对比本文以1990年的行政地域为标准,对1982年和2000年的街道面积和人口进行了对应合并处理。分别采用地理信息软件Mapinfo面分析,用Surfer8.0绘制了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和三维密度模型1。

2广州市人口分布变动分析

2.1广州市人口增长地域类型

分别计算1982~1990、1990~2000年两个时间段内广州市各街镇人口数量的年递增率。根据1982。1990年人口年递增率平均值3.028%2H上标准差为基本界限,将人口地域增长类型分为快速增长、较快增长、较慢增长、较慢降低、较快降低5种类型(见表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比较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10年增速最快,年均递增率*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103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4090);广州市社科基金“90年代以来广州市居住人口变动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部分研究成果。6.0提取各街镇的面积、街镇的坐标以及各街镇到人口密度峰值街道的距离,用SPSSl0进行回归和趋势

2期周春山罗彦朱红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57达到8.9%以上的就有14个街镇,大于3.028%平均增长速度的也有29个,总计43个,占37.7%。而1990年代的lo年间,人口增速相对而言已经降低,大于8.9%的递增率的街道已经消失,递增率主要集中在0~3.0285%之间,共51个街道,占总数的41.7%。

(2)对于增长地域类型街镇而言,减少地域类型的街镇数逐渐增多,从1980年代的41个增加到1990年代的46个。但减少的速度在降低。前后10年对比中,后10年增长地域类型仅有3种,表明广州市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已经大大降低。

表11982。2000年人口增长的地域类型划分比较表

1982~19901990~2000

地域增长类别人口年递增长率(%)

街镇数(个)比重(%)街镇数(个)比重(%)

注:表中人口年递增率阶段按平均值加标准差划分,3.028%为1982~1990年人口增长的平均值。

资料来源:广州市第三、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3)外围城区如白云区和芳村区人口持续较快增长,天河区、海珠区和黄埔区人15递增率总体上也成上升趋势。而中心城区的荔湾区、东山区和越秀区大部分街道属于降低型,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峰值的清平街、光扬街等人口减少较快。

2.2广州市人口分布的重构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进行了系列的重构,主要特点有:

(1)人口减少的街镇在增加,但人口增加的街镇多于人口减少的街镇。

1980年代中,年递增率为正数的街镇为73个,占总数的73%。1990年代中,年递增率为正数的街镇为68个,占总数的60%。年递增率为负的街镇在增an(见表1)。

(2)人口增长差异在减少,变化趋向缓和。

1980年代,人口年递增率最高达到黄埔区夏港街的38.5%和白云区景泰街的37.3%,52%主要集中在0~8.9%之间。人口减少的街镇为41个,88%主要集中在一0.3028~0%之问,最低达到海珠区海幢街的一4.4%。后10年中,人口年递增率最高只有夏港街的7.98%和景泰街的7.44%。75%主要分布在0~3.028%之间。人口减少的街镇为46个。可以看出人口密度高低对比有很大的变化,总体上变化趋向缓和。

(3)中心区人口绝大多数在降低,而中心区周边5公里范围开始逐步上升。

中心城区的绝大多数街镇的人15密度变化20年来逐步下降,主要集中在越秀的人民街、大新街等,荔湾区的清平街和光扬街等,东山区的芳草街、大塘街和珠光街等。而中心城区周边地区5公里开始人口基本上都处于增长阶段,特别是10。20公里以内,人口年均递增率较高,这也是人口郊区化一个过程和现象。

2.3广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由1982、1990、2000年广州市各街镇人口密度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在1982—1990年的8年间,人口密度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特别是10~50千人/平方公里这个阶段上增加的街镇数较多。1990年代的10年中,人口密度值从两头向中间型靠近,人口密度在100~150千人/平方公里的街镇已经完全消失,56.1%的街镇人口密度集中在10~50千人/平方公里。通过对这三个时间段人口密度等值线图(见图1)及2000年人口密度三维模型分析,人口密度空

58人口研究29卷

资料来源:广州市第三、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百米)

(百米)

1982年人口密度等值线图1990年人口密度等值线图

(百米)

2000年人口密度三维模型

2000年人口密度等值线图

注:人口密度等直线图中的数字为人口密度对数值。

图1近加年来广州市人口密度等值线与三维模型图

2期周春山罗彦朱红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59

(1)老城区人口密度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

1982年和1990年人口密度在100千人/平方公里以上的街镇分布集中在中心城区,而且数量较多。但是到2000年老城区则基本上已没有这样高密度街镇。

(2)人口密度向东和向北增长较快。

广州市人121密度近20年来在天河区和白云区的增长较快,特别是天河区沿黄埔大道和白云区沿广花高速沿线增长特别明显。同时海珠区和芳村区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人口密度峰值降低,峰值点逐步增多,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变化。

1982年广州市人口密度等值线线条稀少,在荔湾区清平街形成人口密度峰值,达到165763人/平方公里。1990年老城区人口密度等值线逐步外移,中心人口密度向东北方向拓展,同时东部天河区和黄埔区的人口密度逐渐上升。2000年人VI密度梯度变化平缓,峰值点开始增多,同时分布比较分散,如天河区峰值点更加明显,黄埔区人口峰值点开始形成。人12I密度中心已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变化。

(4)人口密度等值线以东西向为脊,北部人口密度增长分布均匀。

就整个八区而言,东西向人口密度普遍较高,向南、向北人121密度降低很快,特别是北部白云区内较大面积内的人口密度都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即人口密度介于300~1500人/平方公里之间的较低水平。但是白云区内部人口密度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即西部沿广花高速沿线人口密度增长较快,特别是1990年与1982年相比基本上改变了白云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布的格局,同时奠定了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的雏形。

2.4结论

2.4.1广州市城市内部人口增长与分布变动的特征

(1)1980年代,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对比明显,而1990年代,人12I增长的地域差异对比下降,表明广州市人口分布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人口变化趋于缓和。

(2)中心城区人12I密度逐渐降低,而外围地区人121密度则较快增长,城市边缘区,人El增长又变得缓慢,人口分布兼有从成熟阶段到老年(郊区化)阶段转化,但是郊区化更多的表现为“近郊区化”,即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作为接受中心城区人口外移的主要地域(见图2)。

人口密度

O距离

图2近20年来广州市人121密度的距离衰减变化模式图2

(3)人口分布总体上趋于分散,人12I密度分布趋于规则化、均衡化。人口密度峰值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变化,出现较多的人口岛等状况。而且城市的东西向是目前广州人lZl分布的集中区。

(4)城市人121分布向北和向东拓展比较明显,是郊区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最终导致人12I重心向东北移动。

人口研究29卷

2.4.2广州市人口增长模式

总体而言,当城市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时,中心区人口增长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逐渐增大,中心城区人口递增率开始降低,人口增长率的对比差异减少,增长率各街镇连线的斜率降低,人El逐渐向外迁移,中心区人1:3负增长街镇增多,空间上体现为由中心区向外拓展,一直到人口郊区化时期的来临(见图3)。

口递增

益斜蛊中心区增长

注:(1)(2)(3)表示时间的推移,图中的虚线表示递增率为o%

图3人口增长的时空间变化比较2

2.4.3广州市人口密度变化模式

总体而言,当城市处于形成发展期时,中心区人口密度将逐步增加,整体空间上人口密度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密度曲线的斜率逐渐降低,峰值也降低,当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较高值之后,郊区化趋势将比较明显(见图4)。

由人

口密度

塞心密度密度

CBI)距离

注:城市规模(1)(2)(3)表示时间推移。时间

图4人口密度分布的时空间比较2

3原因分析

中国大城市的人1:3分布变动机制可以这样简单概括:在改革开放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背景下,由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直接推动了城市土地功能置换,中心区危房、旧房改造和郊区新住宅建设和城市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广州亦不例外,同时广州还具有其自身的一些因素:

(1)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

20年以来,广州市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由1990年的人均GDP5418元上升到2000年的34292元,年均递增2888元。经济的提高对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其积聚力,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口,同时催生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加上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工业的集中,促进和拉动人口的移动。第二,由于城市经济实力和活力的提高,投入到住宅建设的资金较多,房地产开发数量大幅增加,空间分布分散,为人口的迁居提供了可能。第三,经济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收入,居民购房能力提高,促进迁居。

(2)城市规划的实施与旧城改造。

1993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确定了3大组团(即中心组团、东部组团和北部组团),14个小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区大组团设有城市旧城中心和天河新城中心双中心结构。旧城中心组团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天河组团作为广州市的新城市中心,主要

2期周春山罗彦朱红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61功能为商业、金融、行政、外交和居住功能。双中心的空间结构直接影响了广州市人口分布布局,特别是新城区人口的积聚导致人口向东的扩展。为适应广州建立国际大都市的需要,市政府近几年来改造旧城区,实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工程,并努力为居民在旧城之外寻找更多的居住空间。加之提出的“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新世纪城市发展空间设想,随着基础设施的推进,将促使人口进一步分化。

(3)交通设施的改善。

交通设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广州与粤北高速道路的修建和北部城市的拓展导致白云区人口的激增。海珠区因受珠江阻隔,长期以来与珠江北岸的中心区交往不便,人口多集中在珠江南岸沿江狭长地带,发展缓慢。20年以来,随着广州大桥、江湾大桥和解放大桥相继建成,方便了珠江两岸居民相互往来,愿意到海珠区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广州内环、环城高速以及华南快速干线等大区域交通设施的开通,为城市人口向周边地区跨越式分布提供了可能。

(4)工业郊区化的影响。

与国外“居住为先导”的郊区化不同,广州市郊区化是以“蛙跳式”工业郊区化为先导。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推进不得不让政府和企业为了降低中心人口密度,使经济发展与土地容量相适应,而使工业外迁带动人口外迁。而人们选择迁移,距工作地点的远近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工业的外迁带动了一批居民迁往新城区。加之新城区是城市开发的热点地段,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由市外和市中心区迁来的人口较多,人口机械增长速度也比中心区快,以至带动了人口郊区化。1990年代人口机械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黄埔区的夏港街,年均增长16.52%,居全市之冠。

(5)其他因素。

首先,人口的自然增长。新区农业人口增多,计划生育不如城市中心区严格。在计划生育政策上,我国对机关干部的要求比工人严格,对工人又比对农民严格。中心区大多数是干部工人的居住区,计划生育抓得较严,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越往城市边缘,农业户人口越多,家庭子女也较多,人口自然增长也较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荔湾、越秀人口分布比重略有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密度仍排全市前两位,1999年分别为40240人/平方公里和38362人/平方公里。

其次,高校的扩大招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广州市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在国家教委进行教育改革的号召下,各大高校纷纷扩大了招生对象,两大高校区海珠区和天河区的人口也因此而有所增长。。

再次,心理因素的改变。过去人们留恋故居,邻里关系好,现在这一观念正在减弱。一方面,商品意识增强,旧的邻里观念淡化;另一方面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尤其是年轻人享受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逐步增强。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旧城区的人口向新区迁移。

参考文献:

1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大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地理学报,2003;6

2Berry,B.J.L,Simmons,L.W.&TennantR.J..Urban

1963,403PopulationDensities:StructureandChange.GeographicalReview53,

(责任编辑:沈铭段成荣收稿时间:2004—10)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周春山, 罗彦, 朱红, Zhou Chunshan, Luo Yan, Zhu Hong周春山,Zhou Chunshan(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罗彦,Luo Yan(中山大

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生), 朱红,Zhu Hong(中山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工程师,广州

,510275)

人口研究

POPULATION RESEARCH

2005,29(2)

8次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2条)

1. Berry B J L;Simmons, L.W. &;Tennant RJ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Structure and Change 1963

2. 冯健;周一星 近20年来北京大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3(6)

引证文献(8条)

1. 闫庆武. 卞正富 人口空间分布的异质性测量[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9(4)

2. 闫庆武. 卞正富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的人口分布的差异研究[期刊论文]-西北人口 2008(5)

3. 郑昕 大中型城市人口集聚与扩散对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深圳为例[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8(12)

4. 盛广耀 城市密集区人口变动研究——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为例[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7(6)

5. 李若建 广东省外来人口的定居性与流动性初步分析[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7(6)

6. 尹文耀. 白玥 人口空间分布转变态势与发展战略研究——以杭州为例[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7(5)

7. 张红. 杨小唤. 王新生. 余瑞林 荆江分洪区人口分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期刊论文]-地球信息科学 2007(2)

8. 丁燕 城市产业调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分析——以上海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kyj200502012.aspx


相关内容

  • 中考地理总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 伟大的祖国(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 ...
  • 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
    第69卷第12期2014年12月 地理学报 ACTAGEOGRAPHICASINICA Vol.69,No.12December,2014 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 --基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对比分析 李亚婷1,2,潘少奇2,苗长 ...
  • 20**年十堰市中考地理考试说明
    十堰市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作者:李大明 文科综合考试地理学科说明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地球与地图 ⒈地球和地球仪 ⑴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并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记住地球自转和 ...
  • 八年级地理上复习提纲(第一章)
    八年级地理(上)复习提纲 三 5.滚滚长江 (1)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 ...
  •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半球位置):我国是亚洲(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海陆位置).我国的纬度位置是约4°N-53°N. 2.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
  • 气候复杂多样
    复杂多样的气候 城南学校 朱桂容 教学目标: 1.中国气温分布特点与温度带的分布:1月0℃等温线的分布. 2.中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季节变化以及干湿地区分布: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800毫米年降水量线的分布. 3.了解我国的温度带及其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如:气候区.内流区.行政区.地形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 1) 2) 3) 4) 具有一定的界线(模糊的和明确的)如:温带和亚热带的界限是 ...
  •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第"卷第2期2009年2月 地理学报 ACTAGEOGRAPHICASINICA V01.64.No.2Feb.,2009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葛美玲1,2'封志明1 (I.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 ...
  • 黄淮海地区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研究
    摘要:干旱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何准确的监测干旱的发生发展是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的关键.目前学者们多选用众多的指标来指示干旱,SPI标准降水指数作为其中的一种,是以更符合实际情况的Г分布概率来描述降水量的变化 ...
  • 甘肃省霜冻时空分布特征及防御措施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期 甘肃省霜冻时空分布特征及防御措施 张龙1 尹宪志1 付双喜1 陈祺1 黄山1 2 杨瑞鸿1 临夏州气象局) 马新荣2 (1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对霜冻形成特点.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