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写文章 - 范文中心

谈谈怎样写文章

10/02

谈谈怎样写文章

胡昌喜

2013年2月28

一、怎样认识写文章这件事

所谓文章,从表象上看就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见、知识、思想和感情。从本质上看,文章则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思想境界、性格特征、气质类型、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文字表现。文章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机关应用文等许多种类,同时又有编、著、译、述等多种形式。对写文章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在一般人或局外人来看,写文章是文人和“秀才”们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从表面上看,许多文章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有些人一辈子没写过文章甚至也很少看文章,不是也照样生活甚至还活的挺好么? 然而只要认真分析起来,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文章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理性探索、概括和总结,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一些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文章并不是一堆文字的堆积,也不是人的感情和社会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人类理性地观察、理智地思考和理想地把握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思维结晶,或者说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工作、对实践的本质、规律的系统化的认识和把握。由于文章具有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价值、具有解决各种自然、社会和思想问题的应用价值、具有体现社会进步和人格升华的思想价值和满足人类心灵和情感需求的审美价值。因此,凡是文明程度和素质较高的民族,无一不是文章发达的民族。这一点,可以从各国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的数量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上看得非常清楚。

作为理性的思维结晶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成果,文章的价值说大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说小关系到一个单位工作的质量和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败。我们的古人就曾用“文以载道”和“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作用和价值。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也是这样,我们党所以能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思维,注意并善于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通过一个又一个纲领性文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亿万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说“拿笔杆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作为一级领导机关和一名领导干部,不注重理论思维,不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不懂得“拿笔杆”的好处和写文章的价值,不会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就无法做到统观全局,抓住重点;见微知

著,未雨绸缪;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再从小的方面看,注意写文章,愿意写文章进而逐步达到善于写文章的程度,更是全面、快速地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特别是一名机关干部的有效途径。因为,一个人要写文章特别是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得拿起书本认真学习,迈开双脚到实践中去,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这样,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会由“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就会养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品格。

从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充分了解文章的作用、价值以及写文章的好处,确实有许多同志不懂得、不明白、不认识写文章的作用、价值、意义在哪里,看不到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对写文章这件事和写文章的人往往处于一种不甚了解和不太理解的状态。认真观察一些同志乃至一些部门和单位,之所以长期处于停滞和后进状态,人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人们不注意动脑筋和不愿意动笔去认真地学习理论和总结实践,因而思维上得不到全面锻炼,素质上得不到全面提高,头脑中缺乏全局意识、战略意识、规律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反思意识和自我超越意识,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系统地把握问题、历史地理解问题、辩证地对待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在竞争中落伍。

由于写文章就是研究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就是理性的实践和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因此无论在多大范围和多高的层次上,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工作人员,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工作上有所收获,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在人生上有所作为,就不应该忽视写文章的作用与“拿笔杆”的价值。

这些年来,有一个值得大家深思和注意的大问题,就是低水平重复成为许多领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工作迟迟打不开新局面,实现不了质的飞跃,几年甚至十几年上不了一个新台阶,工作缺乏突破和累积效应,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们缺乏理论思维的兴趣与能力,逐渐形成一种忽视理性思考的社会环境,不能正确地、辩证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现象、矛盾与问题,因此盲目性、情绪化、心浮气燥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

同时,对写文章这件事,还要辩证地去看,不要有盲目性。就文章来说,文章有好有坏,水平有高有低,好的文章犹如人生向导和良师益友,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和助人攀登的阶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能提高一个人,升华一个人。而坏的文章则如毒品,会污染人的心灵,堕落人的天性,误导社会、误导舆论、误导人生。比如宣传封建迷信的文章,宣扬腐朽颓废思想的文章,同样是文章,却是危害社会和人类的毒品。因此,我们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对文章一定要采取分析、鉴别和选择的态度,而不能盲目地跟着“文章”的观点跑。对写文章这件事,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原则,那就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为基础,以提高自我、造福社会、推动人类进步为目的,讲真理,求真知,务实效,而不能搞“假、大、空”和照抄照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利于提高自己,有利于启发他人,有利于推动工作和社会的进步。

二、写文章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条件

一个人写文章,特别是要写出质量高的好文章,除了要掌握有关写作的一般知识和技巧,同时还要具备一些文章之外的“功夫”。正如古代诗人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立志,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把人生座标定位在工作和事业上,确立一个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立志,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性与人品,而且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才。关于立志与成才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人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歌德说:“壮志与热情是伟大的两翼”;中国先秦时期的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后汉书》上说:。有志者事竟成”;宋代的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朱熹说:“百学须先立志”,清代学者王守仁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法国的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而高尔基则说:“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

再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立志与一个人的成功和成才息息相关。从立志的角度看问题,往大的方面说,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胸怀。往小的方面说,要有“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这种与企业风雨同舟的忠诚人格和敬业良心。因为,忠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既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成就各种事业的精神前提之一。

俗话说,“文如其人”。通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思考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个人是怎样理解工作、对待工作和开展工作的,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人生理想、抱负和追求是什么。因为,文以载道,也载志。一个人关心啥、思考啥,他对工作是怎么看的,想怎么干,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总会千方百计地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同时,由于写文章是个“苦差事”、“慢功夫”,往往不会给人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收获和好处。因此,一个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整天、整月甚至整年“熬时间”、“混日子”的人,是不会想到如何写文章的;一个整天想着拉关系、捞实惠、图热闹、怕寂寞的人,不可能把写“文章”这类事情放在眼里。因为,一个人要想写文章,不仅是怀有抱负的表现,同时也意味着他选择了清苦、选择了寂寞,选择了奉献,甚至是选择了崎岖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呢? 因为写文章需要时间,需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这样,与人交往和交流的时间、机会就少了,因而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你的人就多了。再一点就是写文章就要揭露问题和矛盾,而人们的认识和利益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有时也容易得罪人,招来曲解和误解。

第二,要勤奋,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大无畏精神。具体说,就是要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勤动笔。我们的古人有句话说得非常深刻,就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成天才”。特别是写文章是个“慢功夫”,因为知识要一点一点积累,眼界要一点一点开阔,实践要一点一点体会,见识要一点一点增长,方法要一点一点琢

磨,水平要一点一点提高。就是说,写文章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便能收到“勤能补拙”的功效。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那么怎样勤奋呢?

首先要注意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工作要有主动性和超前性,要确立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换句话说,就是脑子里要想事,眼睛里要有“活儿”,能看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东西。比如,一件事或一项工作,领导交办了,自己也完成了,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不是! 因为,一个人要学习写文章,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就得做一个有心人。比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要及时地、主动地、自觉地进行总结,经验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办,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最好能形成文字的东西。再比如我们接手或参与了某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完成以后一定要从理性上去进行回顾和反思,特别是把带有普遍性、全局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提练出来,用调查报告或理论文章的形式写出来。用这种办法提高一个人,速度快、效果好,练就的基本功也扎实。总之,在一个单位或部门里,只能完成领导交给任务的人一般不会有大出息的。只有善于动脑子想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的人,才能得到迅速提高。

其次,就是要注意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无数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不是在天赋上,而是在业余时间的利用上。因为,业余时间想什么,干什么,完全由个人支配,也就是由个人掌握着主动权。如果说一个人最有意义的时期是他的发展时期,那么一个人最有价值的时间往往是他的业余时间。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在工作时间,由于要处理日常业务,要迎来送往,因此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点问题,写点什么,只有业余时间,才完全由个人支配。因此,许多有志之人就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发展自己。他们或利用业余时间来个“笨鸟先飞”,或利用业余时间保持领先的优势。时间长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便表现出来了,既使原来条件较差的人,也能有大的进步,也会成才。因此,珍惜业余时间,善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是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士利用业余时间成就伟业的例子、故事很多很多,从古代的孔子到现代的许多著名学者,无一不是靠自学成才的。因此,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去“沙里淘金”、“集腋成裘”,在寂寞中耕耘,在放弃中收获。无论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应懂得放弃的重要性。因为,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懂得放弃,学会放弃,不仅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牺牲,是一种无奈,同时也是一种智慧,是对事物的价值大小和轻重缓急所作出的一种分析、判断和选择。否则,如果什么都不想放弃,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什么都得不到。

再次,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和韧劲,对看准确实有价值的课题,要敢于向其挑战和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遇到难点不回避,遇到干扰不分心,因为,无论是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许多课题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

第三、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如饥似渴的求知精神。所谓知识,也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知识既包括书本知识、人们世世代代以来口传心授的知识,同时也包括人们在生活、工作、交往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方法、经验、技能及通过实践物化了的知识。我们的古人曾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知识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那么,知识是什么,它对人类和人生都有那些作用呢? 对此,古今中外的许多哲人、伟人不仅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认真观察与思索,而且作出了高度精确的概括。比如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不仅象闪电一样划破了人类思想的夜空,同时也使培根永远地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其实,我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者王充比培根早一千多年就提出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观点。例如,他在《论衡》“效力篇”中说“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删五经,秘书微文,无所不定”,并认为儒生的力量远远胜过那些“扛鸿鼎、揭华旗”的壮士,一人顶其“百人矣”。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王充的话在国人心中远未产生象培根那样的影响。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权力,是人之所以为万灵之物的一种资格。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就说过“知识就是权力”这一名言。而我国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学而优则仕”,认为只有学好了知识,才有资格去作官和治理国家。遗憾的是,孔子的话似乎未能得到国人的正确理解与重视,“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对此展开过一场全国性的声讨和批判,以致使许多人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糊涂认识。值得庆幸的是,打倒“四人帮”后,我国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而且开始把“知识化”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以能在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知识的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权力的知识化,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知识不仅是力量、权力,同时也是一种快乐并能在这种快乐中改变人类自身。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们就把知识视为人生快乐的源泉,认为人之所以高贵,就在于人拥有知识这种理性的力量。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他所爱戴的长辈普朗克60诞辰庆祝会上所作的演讲中曾说,许多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了他们异乎寻常的智力上的快感,对于这些人,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娱乐。知识所以使人感到快乐,不仅在于知识能满足人类无法遏止的好奇天性,而且使人类看到了自身的力量与伟大,发现只有人才是人类自身的主宰。知识不仅使人快乐,而且能在这种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与气质。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就敏锐地洞察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善良,逻辑与修辞学使人善辩”的陶冶功能。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等,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完善一个人的人性、人品与人格。

那么,写文章需要哪些知识呢? 这可以分为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在书本知识中,一种是有关文章本身的知识,如文章如何写,怎么写的知识,包括语法、修辞、选题、构思之类。另一种是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一个人写文章的思维背景,并以思想要素的形式转化为文章的品格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其所接触和涉猎的知识应该越多越好,越广越好,越深越好。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哲学、历史学、地理学、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还是民族学、宗教学、文学、美术、音乐等等,只要有条件,都应当多了解一些。因为,知识毕竟是文章的营养素,知识丰富的人,写文章选择的角度、涉及的范围和回答问题的层次就要比别人多一些、大一些和深一些,文章的内涵就要丰富和耐人寻味一些。特别是有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突破,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拿自然科学来说,每一次重大的科学突破都对人类产生过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上,而且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提升上。如十五至十六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和太阳中心说的传播与发展,十七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十九世纪英国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二十世纪出现的量子理论、相对论以及信息技术的崛起等等。无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面貌。再比如拿社会科学来讲,如果我们不了解基督教的历史和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不了解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是如何兴起的,不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过程及其实践轨迹,我们就不可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就无法写出立场正确、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战斗性强的理论文章来。当然,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我们不太可能去全面、透彻地去理解和掌握所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多少了解了方方面面的知识,那么,无论对扩大我们观察问题的范围、丰富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增强我们思维的正确程度等等,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此,面对知识的海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人生体验。写文章是个慢功夫,这个“慢”就是需要有实践经验作基础。因为,一个人毕竟是见多才能识广。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增长才干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前提。无论什么人,不管他的天赋有多好,有多高,如果不投身实践,如果不以实践作基础,你即使让他写文章,他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写给谁。表面上看文章是写出来的,表现的是文字上的功夫,其实文章的灵魂来源于实践,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实践功底。比如一个诗人,如果不是亲临名山大川,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新奇、辽阔与美好,怎么能写出流芳百世的传世佳句呢? 文学家也是如此,如欧洲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如果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特别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的生活处境,怎么能写出震撼人类心灵的批判现实主义的

作品呢? 写文艺、文学作品是这样,写机关应用文也是这样。无论是调查报告还是经验材料,素材只能到实践中去挖掘,灵感只能到实践中去捕捉。这就需要我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实践中去。

一个人写文章,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有深厚的人生体验。例如,经历过重大的历史转折与社会变革,也包括经受过人生磨难与坎坷,所有这些经历和体验,无论对心胸的开阔和灵魂的洗礼,还是对人生的审视与意境的开拓,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有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人生体验,其文章的质量、水平、特点、风格和思想境界是大不一样的。特别是身处逆境、遭受过磨难和坎坷的人,由于其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其对社会的解读比一般人更深刻、更透彻。“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说的就是一个人如果太顺利了,往往写不出好文章。汉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等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而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在晚年达到其思想和事业的最高峰,就同他对人类历史、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以及大起大落的沉浮人生有着深刻的体验有关。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人要写好文章,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第五,要有宽广的胸怀,注意并善于摆脱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胸怀宽广,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成功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我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受生产、交往、实践范围的限制,一些人的眼界、心胸比较小。其中一个副产品,就是喜欢议论人,琢磨人,排挤人,往往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难于形成“在同一条船上”的意识和“同舟共济”的社会环境。柏阳讲的“丑陋的中国人”,很大一部分就是讲的这类问题。议论人这种坏习惯不仅危害他人,而且堕落自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的古人就把“两舌”作为恶德之

一。应当说,喜欢议论人并非中国人所独有的现象,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就说过“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样的名言警句。问题在于这种不好的风俗习惯在我国根深蒂固,对国家、民族、社会、单位产生的负面作用相对比较大。因此,正确认识这种国情,无论对人对己都大有好处。那么,怎么认识和理解胸怀呢? 我认为,胸怀不仅是一种气量,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就是说,胸怀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而且是一种入世和处事的能力问题,是指一个人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范围上去辩证地观察、理性地思考和透彻地理解社会与人生,正确地对待各种事物与人物。我们有些同志往往不善于摆脱各种冲击与干扰,眼界、心胸、气量太小,常常“匹夫受辱,拍案而起”,一点冤一点气都受不了,总是耿耿于怀,结果分散了自己的宝贵精力和注意力,以致于一事无成。

这里,我想着重说说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注意力问题。所谓注意力,就是一个人把意识集中在某种对象上的能力。曾经有人问牛顿是如何发明引力定律的,牛顿说“我在全部时间内,都把思想不断地集中在这件事上”。后来法国的自然主义者库伟尔根据牛顿的话,把“天才”解释为持续不断的注意。人的注意力是

人作为万灵之物的无价之宝,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注意力既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品格。现在,注意力对发展经济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类的注意,发展注意力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和企业的热门话题。如果把眼界放宽一些,还应提出“注意力文化”这样一个概念,认真地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抱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另一些事物,比如对科学、对政治、对人类的前途、民族的振兴、单位的发展等则毫无兴趣,它对我们民族的凝聚力、生产力、发展力和竞争力有哪些影响?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恐怕会发现许多令人吃惊的东西。因此,我们大家都应关注一下注意力这个问题,努力做一个珍惜注意力,善用注意力的人。注意把目光放在那些进步的事物和先进的人物身上,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为无端袭来的琐事所分心。可以说,注意力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注意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既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总是好坏参半,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把握大的人生方向和总的处世原则的基础上,对人对事抱着一种兼容、宽容和包容的心态。既不要把宝贵的时间、精力和兴趣用在不满他人、议论他人甚至诋毁他人上,同时也不要被他人不负责任的议论所干扰。这样,一个人才能潜心静气地坐下来钻研点事。换句话说,就是千万不要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劳心伤神,不要陷入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而不能自拔。那怕环境不好,对自己不利,也要坦然地面对现实,大路不通走小路,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志不失,气不馁,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扎扎实实地作学问,人的一生总会有所收获。以宽广的胸怀和宽厚的心态对待他人和同志,不仅是一种品格和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人为什么常常到老年会变得宽容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他历经磨难,认清了社会,在精神上坚强起来,同时也因为他懂得了“人”字的含义,从而不再高估自己,苛求他人。

三、写文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写文章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从大的方面看应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有大局观,注意并善于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就事论事。所谓大局观,就是在工作上要了解全局、服从全局、服务全局。用我们古人的话说,就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比如,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有什么经验和问题,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看清楚。如果不了解全局,就无法对眼前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就不知道经验是什么,问题在哪里。多年来,我们自上而下一直强调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然而为什么在一片深入实际的号召声中有时却脱离了实际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和处理好深入基层搞调查与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关系。不了解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不明白我国为什么要采取当前这样的体制和政策,因而也就不知道如何去开展工作。邓小平同志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不是就中国而论中国,而是站在世界的范围看中国,从人类发展的潮流中反思我们自己,从而果断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同志只看到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一面,而没有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领会改革开放的精神价值,因而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工作方式上,

迟迟不能与社会发展的脚步合拍,以致影响了单位或地方的发展。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需要指出的是,大局是相对的,多层次的,甚至连一个部门内部的工作也有一个大局问题,也需要从大局出发来安排。因此,了解全局,不仅要了解我们所在地区、所在单位、所在行业的全局,而且要了解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对天下大势和社会走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正确把握所在单位、部门和战线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才能顺应党和人民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知道通过调查报告反映什么,通过典型经验推介什么,通过理论探讨揭示什么。我们有些同志下基层,很快就能发现问题在哪里,经验是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站得高,是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微观。而有些同志虽然也是经常下基层,但往往发现不了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典型和新经验,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全局不了解,站的高度不够,眼界不宽,思路太窄,对事物缺乏敏感性。即使所到之处遍地金银,他们也是“入宝山而空归”。因此,关心大局、了解全局,是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和必备素质。

第二,要有历史感。就是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善于从历史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因为,过去、现在、未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了解过去,就不懂得现在,就无法预见未来。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从实践上看,一个人有没有历史感,对其所写文章的深度、广度及辩证程度的影响是极大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如“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将不知古今,乃匹夫之勇”等等。我们党和国家的创始人和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历史,一再告诫全党“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历史感作为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共同思维特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对古代奴隶制的认识上,大家都知道奴隶制不好,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奴隶制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有其进步性。恩格斯就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样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从这个角度认识奴隶制社会,就超越了道德认识的层次,把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科学的层次和境界。再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也不是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他在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坏的方面的同时,也指出这一社会形态是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度的水平所必需的:在这个水平上,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样的、合乎人们所应有的发展,才有可能。要达到这一点,以前一切社会形态都太薄弱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才第一次创造出为达到这一点所必需的财富和生产力。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洲中

世纪的黑暗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也作了精辟的、辩证的论述。因此,注意培养历史感,对我们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人类历史,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观察社会矛盾,都是极其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在说话、办事或写文章中,做到不忽略历史、不片面地理解历史、不割断历史、不超越历史,才能不被各种暂时的、表面的、支流的现象所迷惑。

第三,要用辩证的观点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和撰写文章。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生存于其中的这个宇宙、社会与人生都是辩证的。只有懂得了这个辩证的道理,我们才能超越各种束缚、各种障碍和各种烦恼,理性地、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事业和面对个人的得失。有没有辩证的态度和意识,无论对一个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这方面的例子从古到今,几乎不胜枚举。比如在我国,由于缺乏辩证的思维环境,导致古代的重学轻术和当代重理轻文两种片面倾向。前者导致人们忽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技术的探索,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民族因落后遭到挨打。后者导致当代社会科学的落后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其消极影响随处可见。因此,确立辩证的世界观,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各种事物,不仅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而且会大幅度地提高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写作能力,其好处会伴随一个人的终生。

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对待事物,是一个永恒的、全面的要求,包含着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要辩证地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及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要辩证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黑暗怎样孕育着光明、“恶”怎样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错误为什么会成为正确的先导;要辩证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辩证地认识科学、宗教、艺术、金钱、权力、荣誉的历史作用,既要看到它们同属于人类的伟大发明和创造、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及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认识理论与实践、全局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先进与后进、好与坏、善与恶、强与弱、攻与守、进与退、得与失、新与旧、有与无、有所作为与有所不为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努力把这种辩证的认识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上和我们所要写的文章中。

用辩证的观点指导工作和写作,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务虚与务实的关系问题。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迈开双脚到实践中去”与“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从上到下一直强调到基层和实践中去,这完全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睁开眼睛看世界。否则,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到基层去,而忽视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没有比较,久而久之,就容易把人的认识、眼界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导致认识上的封闭性和平面化,造成思想上的保守和僵化状态,我们就做不好工作,写不好文章。“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要使文章具有辩证性,首先必须在认识上具有辩证性。

第四,要着力从本质和规律的高度上去揭示与回答问题。这既是写文章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文章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看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主要是看其是否揭示并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怎样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呢? 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就是事物普遍的存在形式,它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演化的规律。科学认识的目的,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实践。

事物的本质有这么几个特点:①多样性。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多个,而不是一个。正因为如此,事物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拿腐败现象来说,其本质就表现为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公共权力的异化等多种形式。因此,要全面地、完整地、彻底地认识一个事物,就必须注意从不同方面去揭示和把握它的本质。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②层次性。就是说,事物的本质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分层次的。比如刚才讲的腐败本质的两种形式,仅仅是同一层次中的不同规定。如果再深入一步,从人类认识与实践能力的层次看,腐败不过是由人与社会对立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这样,在认识上就超越了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的层次,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层次,即人类实践的境界和主体能力的层次。③由本质的层次性所决定,我们对客观世界形成的各种科学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范式,不仅适用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同时还应向新的和更高一级的理论层次进行创造性的飞跃或转换。

第五,要高度重视选题问题。选题是写文章面临的第一要务,是对一个人的战略眼光和观察、思考、判断、选择能力及敏锐感的一个严峻考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选题本质上属于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可以说善于选题,选题正确,选得有价值,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选题,选取什么样的题目才有价值呢?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要针对工作和社会需要选题,针对党和人民的需要选题。这是选题的原则,好比企业生产产品,只有先把市场需求搞清了,才能决定要不要生产以及怎样进行生产。写文章也是一样,也要从有没有社会需要出发,来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由于党和人民的需要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既有当前的,也有长远的,既有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的,也有人们尚未注意到的,加之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因此在选题时必须放开视野,放大胆量,敢于跳出专业、职业、

部门、地域乃至职务的局限,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只要是对加强、推动和改善工作有利的,只要是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写作能力和实力的,都可以认真地琢磨琢磨,把它写出来。换句话说,在针对需要选题这方面,思想上不要有什么框框,尤其不要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想法。一些人所以放不开胆量,不敢在人生大舞台上放手一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头脑中的顾虑太多。有一句话说,伟人与庸人的差异,就在于后者是跪在地上的。这是非常深刻的。

其次,就是要深入实践找题。这是选题的根本途径。我们写文章不仅是为实践的需要而写,同时也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才能发现和写出实践需要的好文章。因为,很多新事物、新典型、新经验的出现,都是实践的结果和产物。因此,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到实践中去寻找题目。深入实践找题,一要注意到人们普遍关注但又没有找到答案的热点问题中去寻找题目。二要注意关注那些关系全局的重点问题,那里文章的题目最多,可以说很多重要文章的“出笼”,都和关系全局的重点问题有关。三是阻碍工作突破的难点,由于人们尚未搞清这些问题的本质、规律和来龙去脉,尚未形成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措施,从而为那些愿意攻坚克难的人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选题的”机遇”。

再次,选题要注意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也就是题目选得有道理,有科学根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瞎编乱造出来的。二是创造性原则,就是选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或是别人没有想到没有提出来的问题,或是别人提出来了但没有解决的问题。三是可行性原则,就是在选题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第六,要努力收集和详尽占有资料和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料越丰富,感受越深刻,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对资料,大家应作广义的理解,不要把它看得太窄了。具体说,资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类是有关方法的资料,如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关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甚至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在内的各种书籍,都应该多购买、多积累一些。特别是由于在工作岗位上很少有人甚至是没人讲这些东西,因此这类书籍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了。第二类资料,就是那些好的、有影响和有份量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和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是我们写文章的范本和了解认识某一领域、某一层次工作情况、工作方向、工作要求、工作要领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我们写好文章的最佳参考资料。可以说,只要是这方面的有心人,那么这类资料几乎到处都有,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们弄到手。遗憾的是,我们有许多同志不太注意自觉地、主动地去积累资料,也不太懂得收集资料的门道,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章或材料,大概浏览一下就扔掉了。他们忘记了巴斯德“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名言,没有把积累资料同抓住机遇内在地联系起来。积累资料的第三个方面,就是针对我们所要写的文章搜集素材,包括工作措施、效果对比、各种数字、人的思想认识等等,都要详尽地掌握。我们有些同志写文章为什么往往显得很空呢? 主要原因就是对情况了解不够,素材积累的不多,既想写文章,又不太了解情况,怎么办? 只好“米不够,水来凑”,文章写的空洞乏味,没有新意。积累资料的

第四个方面,就是要经常对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更新,特别是要注意使用资料,而不能资而不料,使其成为一堆废纸。正如萨迪说的,“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一样”。总之,一个人要写好文章,必须详尽占有资料,包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资料,一样都不能少。

第七,要精心进行构思。如果说选题是写文章的第一要务,收集素材是写文章的基础,那么构思就是写文章的关键了。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仅要看题目是否选得好,素材准备的是否充分,而且要看构思是否巧。那么什么是构思呢? 简单地说,构思就是在做文章时运用心思、才智的过程。具体说,构思就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对各种素材进行预加工的过程,即根据主题需要对各种素材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提炼、升华的思考过程;是作者运用各种知识、能力储备对文章进行谋篇布局,初步提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观点、思路、方法的创造过程。拿建筑来比喻,如果说文章的题目等于要建楼房还是平房,素材等于各种建筑材料。那么构思就是解决建筑方案、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想,是古典式还是现代式,是东方式还是西方式,是简约式还是豪华式等等。那么,在构思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要根据拟写文章价值的大小和发表的范围来确定文章的写法。如果文章题材重大,需要让较多人和高层次的人士看,那就要注意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素材的内在价值,使其能说明、概括、回答较大范围内的问题,理论性就应该更强一些。 (2)要根据文章涉及问题的新、旧程度以及人们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深浅程度,来精心选择写文章或提问题的角度。由于写文章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的过程,因此别人已经说过的话或已经回答了的问题,我们就不要再去费心了。(3)在明确文章投送的对象和提出问题的角度后,就可以根据占有素材的多少来谋篇布局了。例如分几部分,每个部分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讲几个什么问题,部分与部分之间如何前后呼应互相照应,怎样开头,怎样收尾,各种素材、数字和典型事例分别在什么地方用,都要通过构思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这样,文章写起来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容易保证文章的质量。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构思阶段要尽量多用些时间,构思好了,提笔写作时就容易多了,也不会出现大的改动。诗人雪莱说他“写作只花了几个月的功夫,而构思过程则长达数年之久”。总之,构思作为写文章的关键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需要掌握的技巧很多,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实践,通过学习他人和自己领悟,才能逐步掌握构思的规律与技巧。

第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力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果说联想力、善于举一反三是为文章插上了翅膀,那么创造性就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最好有自己独到甚至独创的见解。因为写文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和复杂的理性思考过程,本质上属于精神创造的范畴。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每一篇文章上,而且体现在每一篇文章的各个细节上,无论从选题、构思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还是在语言的运用和文风的塑造上,都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思维。如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一篇好的文章不可能靠模仿、靠重复甚至靠某种固定的格式写出来。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充满或体现出创造性呢?①、要高度重视理论思维训练。恩

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人也是这样,只有注重理论思维,只有首先掌握了某一领域的理论,才能比别人更深刻地感受、发现和抓住该领域的实践进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方向,才能有所发现。因为,没有理论思维,就无法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人们就无法认清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并充满必胜的信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核心是提高哲学思维水平。一方面,要注意运用哲学去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把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政治里边有哲学,经济里边有哲学,文化里边有哲学,历史里边有哲学,法律里边有哲学。可以说,只有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才能真正对问题、矛盾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进入科学化的轨道。虽然我们不可能达到马克思那样的天才的哲学思维水平,但如果我们肯下功夫,肯动脑筋地多学一点哲学知识,自觉地关注和跟踪全人类最新的哲学科学成果,就一定能大大拓宽我们的观察视野,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认识和写作能力,进而也提高我们指导和推进工作的水平与能力。②、要敢于和善于到人们尚未注意到的思维“盲区”上发现课题。写这类文章,不仅需要人们有超常的敏锐感和洞察力,而且需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勇气。这类文章一旦写成功,往往具有较大的价值和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现人们认识的“盲区”呢? 第一是要学会变换层次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同样一个问题,从一个层次、一个角度上往往不容易看出更深或更多的问题,而一旦转换层次和角度,眼前呈现的景象就会焕然一新。这就好比在森林里,从苔鲜、青草、灌木再到乔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景色和景象。第二,就是研究问题时不仅要钻进去、而且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一层一层地探索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所谓跳出来,就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去把握研究对象在全局中的位置,从而突破分析研究和内向研究的局限性。第三,就是敢于怀疑和质疑,对什么事都要注意问几个“为什么”,注意多比别人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注意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上发现问题或矛盾。可以说,一个人有没有怀疑和质疑的精神和意识,是不是对什么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能不能发现新问题和大问题,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能否在科学认识上取得重大突破。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人类就是在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中一步一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养成敢于和善于怀疑和质疑的思维品格,不论是谁说的,不论说的是什么,说的对不对,都要用自己的脑子独立地思考,而不要人云亦云。

四、写文章的十二个要点

①题材重大,影响深远。就是注意抓住那些关系全局,影响全局和推动全局的重大问题去作文章,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写这类题材的文章,不仅要有眼力和能力,而且要有魄力。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呢? 一是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抱负。因为,一个人只有关心大事,注意大事,才能发现大事。二是要了解和熟悉全局的情况。这是一种方法,也是一条规律。

因为,重大问题一般都事关全局,而只有了解全局的人才能真正发现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②视野广阔,角度独特。所谓视野广阔,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象杜甫诗中说的那样:“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那么,怎样才能作到视野广阔呢? 具体说,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实践功底。因为,胸怀不宽的人眼界必然要窄,知识贫乏的人目光必然短浅,缺少实践功底的人必然看不出较多的新事物与新问题。所谓角度独特,就是善于摆脱各种成见的束缚,注意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注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找到新的办法或途径。

③主题鲜明,内容集中。主题必须鲜明,也就是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表达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用不着分析和猜测。内容集中,就是一篇文章,必须紧紧围绕着主题来写,把主题突出出来,不能跑题,不能把文章写散了。具体说,一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绕弯子,不说多余的废话;二是层层递进,深化主题;三是多方论证,升华主题;四是精心收尾,概括主题。拿演奏或演唱来说,乐器可多可少,人员可多可少,音调可高可低,但必须围绕着主旋律来进行。写文章也是如此,无论说什么,怎么说,最终都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

④见解独到,观点深刻。一篇文章好不好,除了题材重大、主题鲜明,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要有高、新、深的观点和见解。许多文章,人们也许不能全背下来,但其中一些观点、名言、警句,可能会世世代代地影响着人们,如弗兰西斯·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遣词造句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观点就是文章的灵魂了。衡量文章质量、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作者提没提出有价值、有影响、有创见的新观点。

⑤逻辑严谨,相互照应。一篇文章,分几个部分和许多层次,不仅都必须服从、服务于主题。而且观点与观点之间不能矛盾,层次与层次之间不能重复,内容与内容之间不能雷同。换句话说,就是文章内部不能出现矛盾,不能出现“窝里斗”的打架现象。比如有一篇领导讲话,前边分析优势时说,人才荟粹是本地经济发展的几大优势之一。但后面在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困难时,则说人才匮乏是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前后矛盾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后来经过分析认识到,前边说的人才优势是从总量上看的,从人才占职工队伍总数的比例上看这样讲是不错的。后边说的人才劣势是从结构上看的,就是高科技人才和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较少。这类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分析不够,没讲清楚造成的。但放在文章里,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了。

⑥思维辩证,不走极端。事物是辩证存在的,人们的认识也是相对的,因此,写文章时就不能片面讲话,只持一端。比如说好就绝对的好,没有值得注意的问题;说坏就极端的坏,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再比如一讲斗争就无情打击,一进团结就放弃原则。这样都不行。

⑦语言通俗,文字简练。通俗的语言,简练的文字,是对看文章的人的一种尊重,是注重实际、讲究效果的表现。一篇文章,能让人在较短的时间看完、看懂,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鲁迅的观点来看,无疑是延长了读者的生命。因为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浪费别人的生命。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说“简练是才能的姐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巴罗哈则说:“能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某种思想的作家才是优秀的作家”。特别是写机关应用文不同于搞文学创作,不能一句话掰两半说,必须注意做到简练和简洁。

⑧形式新颖,不落俗套。写文章当然要有一定的格式,要在总体上符合当时人们的要求。但同时也要看到,文章的格式、风格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必须勇于创新和发展。再好的形式,总是用它,也就没有吸引力了。因此,一位好的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文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要服从内容。因为,文章的内容就好比生命,是生命就要生长,总用一种形式去套用,就会限制、束缚人的思想和文章的内容。

⑨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文章好不好,不仅要看主题是否鲜明,逻辑是否严谨,而且要看内涵是否丰富,能不能使人受到多方面的启发,能给人留下长久不忘的印象,看过很长时间后仍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要使文章内涵丰富,就得做个有知识、有思想的人。因为,知识丰富、见解深刻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有内容、有高度,成功的可能性就要相对大一结。俗话说得好,你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才行。

⑩厚积薄发,出奇制胜。所谓厚积薄发,就是多积累知识、经验、能力、智慧,储备的越多越好。而在选题、写作时,涉及的面则不要太宽,题目不要太大,内容不要太多,要注意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做到胜任愉快。换句话说,厚积薄发蹴是要善于把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卓越的能力集中、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不仅有后劲,而且有余力。所谓出奇制胜,就是观察问题独具慧眼,能见人所未见,或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角度独特,做到别人平视你俯视、别人直视你透视;分析问题高人一筹,能讲出比别人更深、更高、更多的道理来;解决问题独辟溪径,有新思路、新招数、新手段、新办法。

⑾坚持思想、语言、风格相统一。文章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注意用语准确,同时在风格上也要与文章的内容相一致。如理论文章、调查报告、讲演稿、回忆录、随感录等等,题材不同,风格也要相应转变,有的需要严谨周密,有的需要随和流畅,不能用一种风格去撰写不同的文章。

⑿坚持思维美、意境美、人格美的统一。奇妙的想法,高深的见解,不仅能使人释疑开怀,而且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这便是思维美。意境美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和赏心悦目的感觉,会触发你去产生联想。所谓人格美,就是文章是劝人向善、教人识真、助人为乐的东西,一个人的人格往往就体现在其所写的文章里。作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欣赏什么,厌恶什么,追求什么,崇仰什么,都能通过文章表现出来。

综合以上这些,我认为一个人要写好文章既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

的;虽然没有捷径可走,但却有规律可循。只要永远保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求知精神,永远保持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工作热情,永远保持进取、进取、再进取的人生态度,那么,一个人既使成就不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也决不至于碌碌无为地枉此一生。因为,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你想怎么样,结果可能就会怎样。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所说:“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己,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

(本文是笔者在干部培训班上的讲稿)


相关内容

  • 谈谈列作文提纲
    谈谈列作文提纲(记叙文部分) "提纲"一词,字典里的解释是:①本意:提住网的总绳:②引申义:指写作.发言.学习.研究.讨论等的内容要点. 初中生写文章,必须先列提纲,这样写文章前就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写什么,怎么写,有一个 ...
  • 谈谈小学生习作批改--中国期刊网
    谈谈小学生习作批改 --中国期刊网 中国期刊协会媒体商城 文摘资讯 期刊杂志 封面文章 期刊封面秀 期刊列表 期刊合作 刊社新闻及通告 人文读本 今日推荐 文集.文论 热点探究 专题.专栏 读者来信 期刊导航 E报刊亭 副刊园地 期刊图书馆 ...
  • [不求甚解]教案1课时
    <不求甚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主张. 2.学习道理论证法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德育目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 ...
  • 1秒获取注意力,谈谈吸引类文案怎样写
    作为一个打杂工,「文案」这种看上去好像门槛很低的事情必然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写这个系列,只是因为经常突如其来的一句话-- 「那个,这句文案你帮改一下吧.」 WT--哔.没有了解目标和背景,没有进行思考和分析,就去改文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 ...
  •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口语交际
    篇一: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口语交际习作二(2)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
  • [捕蝶者]阅读答案
    捕蝶者 筱敏 你痴迷于捕蝶事业. 你爱蝶,研究蝶,珍藏蝶.你自信你是蝶的知己,蝶亦恍惚成了你的生命,你甚至反复地梦过化蝶了. 你备好捕蝶网,这种网轻.软,纤维细而滑,不易损伤蝶翼及其鳞片.你把必备的工具缚在腰间:采集盒.三角纸袋.记录本.铅 ...
  • 曹刿论战 考点
    曹刿论战考点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 ...
  • 初中古文1 (1)
    <论语十则> 1.孔子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巩固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讲述 ...
  • 浙传编导真题
    一.2012年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节目制作方向)招生考试试题 ■面试 一.自我介绍 二.回答考官提问 1. 以"坚持"为主题构思一个活动/栏目/短片并陈述. 2. 策划一个访谈节目,自选主持人,自选访问对象. ...
  •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十二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