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 范文中心

感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03/09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性论(人是什么?)

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这样讲述的: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传说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着路口,对过路者提出一个谜语,猜不中的就要被她吃掉。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后来俄狄浦斯从那里经过,猜出了谜底。于是,斯芬克斯就把自己杀死了。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这也就牵涉到了人的本质问题.人生目的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因为人生目的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人生道路的方向,又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取向。人生态度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人们处理人生问题的方式,对人生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需要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则首先应对“人的本质”等问题作比较深入的理论把握。

伴随着关于人生的思考,人又总是会从价值的角度对人怎样生活算是有意义、才算是“值得”的问题加以把握,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因而,弄清人生价值的涵义、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方式等问题,以便指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有人生价值观,乃至对个体人的一生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总目标。它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并制约人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人生目的是人生观中的根本问题。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与人生观在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社会作用三方面是不同的,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能以世界观代替人生观。

人生观受制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世界观对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都有指导意义。人生观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世界观有积极的反作用。人生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对世界的看法,具有科学人生观的人能自觉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这一科学论断主要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结构和自然本能。如发达的大脑,直立行走,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性成熟了要生殖繁衍等。自然本能是人和动物都有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劳动、语言、思维等。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辩证统一的。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受制于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决定着自然属性,从而决定了人的本质。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正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着人们,形成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人的本质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人,强调把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历史上变化着的人的本质,是最科学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上流行的“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是错误的。

对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的剖析

错误观点之一: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食欲、情欲、求生欲等。这种观点客观上势必导致物欲泛滥,把人引导到吃、喝、玩、乐的歧途上去,使人忽视精神、理想上的建树,对于人们确定科学的世界观 极其有限。

错误观点之二:人的本质是自由。

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由,不要任何法律、道德和纪律约束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把人的本质视为自由,就是不要任何约束,这种自由是对社会主义法律,道德和纪律的破坏,最终将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泥潭。

错误之三:人的本质是自私

首先,这种观点把人性混同于动物的本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不理解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主义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必须从社会属性上看。

其次,这种观点从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要考虑个人利益的现实出发,推断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即自私则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私有观点,它是指以提取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来维护和发展个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它们的区别具体体现在出发是和实现手段的不同。

第三,这种观点认为自私是永恒的、绝对的,凡人都是自私的,这是普遍规律。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设计活动方案如下:

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回答以下问题:

一. 预测死亡年龄的依据

(1) 本人的健康状况

(2) 家族的健康状况

(3) 生活地域平均寿命

二. 找出今天你的位置

(1) 写上今天的年龄

(2) 写上今天的日期

三. 过去的我与未来的我

(1) 过去影响最大的三件事或者令你最难忘的三件事

(2) 今后最想做的三件事或者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

写完之后,全体同学共同起立,播放《感恩的心》光盘,由教师在前面领着做《感恩的心》手指操,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在歌唱之前,为同学们讲述

一首手语歌《感恩的心》《感恩的心》这首歌的由来:

关于这首歌的由来: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

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感谢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

感谢坎坷,让我们在一次次失败中变得坚强;

感谢敌人,让我们使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朝前进步„„

面对命运的不公你没有埋怨,没有退缩,你用自己的方式来顽强地生活,用爱来回报这个世界,你帮助了那样多的人,让他们感到了温暖和力量。

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是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人为什么活着,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探讨人生目的的涵义和形成,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意义。

(一)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1、人生目的的内涵

所谓人生目的就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以认识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行为指向和结果。

人生目的的形成是以客观现实条件为前提,是主客观条件的有机统一。 (举例)徐本禹说:“我愿做一滴水。将太阳给我的光芒毫无保留地反射给他人。”这并不是一种作秀。当你看到贵州地区黑糊糊的屋顶,黑糊糊的锅时,你就会真实体会到贫穷的含义;当你看到无知的孩子睁着纯真的眼睛,不知道玻璃为何物,不知道首都在哪里时,你就会感受到知识的重要;当你看到徐本禹站在破房中,捏着粉笔头对着流鼻涕的孩子细心讲解时,你就会看到人格的魅力。 我们不是太阳,但我们可以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不是徐本禹,但我们可以从徐本禹的精神中吸收奉献的力量。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徐本禹是一个富有的人,他无数次地让我们泪流满面。”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这样说道。

“今天我以华农为荣,明天华农以我为荣!”宣传片中无数次响彻这句话。徐本禹说刚到大学时,他就默默记住了这句话,最终他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说,只要努力,每一个华农学子都会让这句话变成现实!

首先,人生目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其次,人生目的是人们自觉选择的结果。

2、人生目的的作用

人生目的作为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对人生起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

和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不同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人为什么而活,怎样去活,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是光彩

耀人或是卑鄙肮脏。高尚伟大的人生目的造就奋斗奉献的一生。当一个人把自己的

人生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时,他就能自觉自愿地把个人的一生奉

献于利国利民的大业。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外在表现,是人对待人生道路上各种问题的行为倾向和情感倾

向。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催发出顽强进取的人生态度,消极的人生目的则令人萎靡、

沉沦。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人对于社会的贡献大小不全是由个人的能力决定的,而从根本上讲是由人生目的决

定的。不同的人生目的,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贡献。确定了正确的人生目的,

就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其人生价值就会得到较好的实现。

(视频)讨论:你是怎样看待许本禹的支教行为的?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举例)一位刘姓的企业家,身患罕见重症,四肢瘫痪,曾四次心跳停止。一次经30多个小时抢救才脱离危险。就是这样,也未改变他喜欢助人做善事的习惯。他先后在全国各地资助了40多位家境贫寒的小学生。2003年,在发病住院打着点滴的情况下,他签了两份资助两个贫困大学生的协议书。

•思考并讨论: 分析以上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表现出的人生目的特征,主人公如何换成你,你能做到吗?

1、 错误人生目的剖析

李白慨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康有为说:“人生如苦海”。

法国诗人维尼则认为:“人生是一所监牢,我们一个接一个地从那儿出发,向死亡走去。不要指望在路上可以找到漫步的场所,或者看到一朵鲜花。”

王国维则认为:“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和倦乐之间者也。” 利己主义的人生目的

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

实用主义的人生目的

存在主义的人生目的

权力意志主义的人生目的

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等

这些人生目的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五花八门,但是,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它们都是私有制的产物,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它们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它们的表现核心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

2、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举例

张思德,1942年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将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去

举例

李素丽,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在这个平凡的岗

位上,李素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老幼病残孕,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尽量让他们上车;外地乘客容易上错车或坐过站,李素丽及时提醒他们;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那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199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举例 平凡而伟大的人 -从飞

近来在深圳,人们传颂最多的是一个人:他就是从飞.

这位匆匆走过短暂的37年人生道路的年青人,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他在11年中资助了178名贫困生和孤残儿童.如果加上一次两次资助的人数以千计.

11年来他的足迹遍及贵州.四川.湖南.云南的贫困山区,走到那里,捐到那里.他在山区义演时,到山寨里捐光了最后一块钱,连身上的衣服都脱下来送给了老人.

在深圳,他只有一套58平方米的房子,住着一家三口还有从辽宁来的父母五个人.购房贷款至今没有还清.他骑自行车去演出,用白开水就面包充饥.他为孤.残.贫困生捐资300多万,却连自己的女儿上幼儿园的费用都交不上.

他是自由歌手,靠商业演出赚钱. 2003年"非典"期间商演几乎停止,没有收入的他为了给资助生寄学费和生活费.他借债10万.

2004年春天他突然胃部剧痛,以后这种疼痛越来越频繁发作,后又便血.病魔在向他袭击.这时他已负债17万.05年1月,他抱病参加为东南亚海啸灾区6场义演,还把治病的1.5万也捐了出去.当最后一场演出时,他口吐鲜血.昏迷过去.

4月20日,从飞走了.人们为失去这位好人深感惋惜和痛心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从飞!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说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大学生理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这是党和人民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要自觉地学习马克思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情感,提高自身的素质,自觉地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向模范人物学习,从而自觉地为群众服务。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并非平坦笔直,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生中充满了矛盾。面对人生,每个人都会产生和保持带有个性色彩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必然通过一定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来,并对人生实践及其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举例)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在“文革”中受迫害,虽身陷囹圄,仍坚持研究经济理论,他在狱中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资本论》。没有纸和笔,就打腹稿。从入狱的第二天起,他便用一个月的时间,把构思多年准备写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的提纲,从导言开始,共十二章,一百八十三节,打了一遍腹稿。此后每月坚持默诵一遍,并进行修改补充。在狱中的七年零五天中,他打了八十五遍腹稿,出狱后,便根据记忆整理出来。这本在狱中写成的书最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

•思考与讨论: 是什么因素使孙冶方能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产生惊人的毅力,创造出奇迹来?

(二)人生态度的涵义及类型

1、人生态度的涵义

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2、人生态度的类型

(举例)

在当今大学生中,不乏错误人生态度者存在:

与世无争型 对人生、对社会抱悲观态度,对生活失去信心。于是他们学习上高呼“60分万岁”,生活上松散拖沓,没有时间观和纪律观,人际交往上独来独往,漠不关心他人,更谈不上交上挚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什么都无所谓”.

享乐自私型: 抱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信条,君不见,大学城外往往餐厅、舞厅、台球厅、礼品店、游戏机厅、卡拉OK厅生意兴隆。“消费发烧友”、“麻将先锋”、“舞林高手”出入其间。“甚爱必大费”(老子语),沉湎于物质追求,必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无暇追求人生的大志了。

惟我独尊型 自认才高八斗,轻视他人,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且嫉贤妒能,别人被他认为是“阿斗”。“人之生,不能无群”这是中国古人告诫后人的至理名言。不借助他人,不依靠社会,个人成功的机会太少了。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

首先要务实,记得前些年有这样的流行乐曲《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等。反映了对人生的不认真态度。人生是现实的,整日紧抓往梦的手,于现实有何益呢?

其次要积极进取,不回避矛盾,勇于竞争.

最后要乐观自信,矢志不移。诸葛亮说的“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正在于此。 (举例) 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而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把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2年。

“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人生,总是在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中演绎一幕幕忧伤与难忘。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但也会碰上没有舟船的渡口,没有小桥的河岸,这时候只能自己摆渡自己了。”这是洪战辉的人生格言。当他孑然一身孤独无助的时候,洪战辉说坚持不懈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谛!生活中定有希望,生活中一定要有自信。相比以前,洪战辉的日子多了一些阳光。

(三)端正人生态度

1.正确对待人生境遇

人生对环境具有依赖性,环境是人生存发展的条件,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演绎着人生,然而,千差万别的人生经历有着某种共同的可能性,即都有可能经历人生的逆境和顺境,这是人无法选择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A、正确对待顺境

B、正视人生挫折

(举例) 泰戈尔在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现,恐怕就是他惊人的创作量了。他12岁开始写诗,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歌词1200余首,并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 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此外还创作了2700余幅画。他给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笔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泰戈尔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中年丧妻,紧接着又失去儿子,但是

泰戈尔仍然微笑着面对生活,他写下了这样的诗歌:“让爱怜化作记忆,让痛苦化为诗歌”

世界上永远有这样一种人,面对世界微笑,背对世界流泪,不因为世界的黑暗,而拒绝微笑。还有一种人恰好相反,面对世界流泪,背对世界微笑,不因为世界的微笑,而拒绝黑暗。

这就是泰戈尔,一个伟大而又忧伤的诗人,对人类苦难表达了深切悲悯的诗人。在诗人那里,苦难是不算什么的,只要神性存在;坎坷是不算什么的,只要智性永恒。

挫折是以一定障碍的方式,使人们处于逆境之中。诗人艾青曾说:“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逆境不可回避。当不如意不期而来时,要冷静地理解它,勇敢地面对它。

(1)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

挫折的定义:挫折是指在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 来自自然环境的挫折。

第二, 来自社会环境的挫折。

第三,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

第四,来自个人自身原因的挫折。

(2)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应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挫折。

首先,要笑迎挫折。

其次,要科学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再次,积极寻求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一是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二是寻求积极的补偿。三是提高思想境界,提高对挫折的认识判断能力,增强身心健康水平。

(四)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复杂的人生体验中,大学生怎样认识生活,把握自己,找准人生的航向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选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生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2)人生当务实 首先要务实,记得前些年有这样的流行乐曲《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等。反映了对人生的不认真态度。人生是现实的,整日紧抓往梦的手,于现实有何益呢?

(3)人生应乐观 我们人生的各种体验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与乐。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人往往对人生抱着绝望的态度。哲学家叔本华甚至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的苦恼是由人的求生意志,即人的欲望带来的,欲壑难填,痛苦难免,所以生存就是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舍弃欲望,彻底否定生命。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大多数同学不会同意,但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看待人生的痛苦与苦恼?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痛苦是任何人都亲身经历和感受过的,但痛苦不是人生的唯一体验,除痛苦外,我们还可体验到生活的欢乐。人在人生追求中因有所失而引起痛苦,在所难免。但有的人往往长时间滞留于这种痛苦和失望的情绪中,久而久之,形成消极悲观的心境和精神倾向。对于大学生而言,恋爱失败、人际交往受挫、学业事业不成功,最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那些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的丧失与破灭,我们会为之痛苦,但如果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痛苦会把我们自身吞掉。因此,必须以理智来节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在遭受最为重大的心灵和精神创伤后,仍然能保持生命的蓬勃生机。乐观自信,矢志不移。诸葛亮说的“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正在于此。要淡化自我,“心地无私天地宽”,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而自我中心、充满私欲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贪图小利而贻误大事。忙碌—赚钱—养家—传宗接代,每个人都在走„„人生的目标几乎相似,但是人生的境界却有不同。有人荣华富贵而精神贫穷,有人淡泊生活而性灵华丽。境界是一种无形的美,纯粹来自生命的体验与升华!

(4)人生要进取 我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为了将今天的“我”转换成明天的“我”,非奋斗不可。但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活动不仅受生命本能的支配,而且还受我们的精神态度支配。在中国历史上,积极进取和知足常乐是我们民族基本的人生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代代传承,历历弥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人生竞争不可避免,在我们的大学期间,竞争也是无处不在。人生道路上,人与人、理想与现实、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无处不在。我们怎么办?像驼鸟那样在沙漠里挖个坑把头埋进去?害怕竞争、回避竞争不仅不可能摆脱竞争,反而会使我们缺乏活力和动力,弱化我们的能力,最终被社会和竞争淘汰。消极地逃避、被动地应付矛盾只会使矛盾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后把我们压垮。

2、大学生科学人生态度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树立道德榜样。

(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科学的人生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以科学务实、乐观向上为人生态度。

科学的人生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的人生观有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2)科学的人生观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不良影响。

•人生格言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一代的真理更珍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___鲁迅

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意义以贡献来计算.___裴多菲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不同的人对人生价值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的人的一生另我们感叹,也有的人的一生另我们叹息。每个人都不希望虚度一生,都想让自己生活得更有价值。究竟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如何选择和评价?怎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价值观和人生价值

我们先从价值的概念说起。价值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指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在一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用途或积极作用。它最先被用于经济领域。19世纪,德国哲学家把“价值”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引入哲学领域,赋予其更为广泛的意义。

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界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二是人们对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评价。简言之,价值就是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观念的交替、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

人生价值是人类所特有的,其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考察。主要内容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等。

1、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指自我对自身的肯定关系,即个体存在和活动对于自身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而社会价值指个体对他人、集体、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进步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的。自我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社会价值需要通过自我价值来充实和完善。若将二者人为的割裂开将导致不正确甚至错误的价值取向,违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甚至西方社会的学者也对自我价值至上的观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为人生价值,它确实需要表现在人对自身合理利益和需要的追求,而且从对人自身的发展来看,它也具有相对合理性,因为个人的进取和发展要求是一种积极因素,它是获取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但这种要求又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必须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事实也证明: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不仅在于这些人具有雄才大略,还在于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这种关系,并据此选择出一个既能适应社会,又能充分发展自己,二者相互协调的人生道路。相反,有些人尽管满腹经纶,仍然是一事无成。

2、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指个体创造物质和精神价值的潜在条件。而外在价值指个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内在价值显现为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并且社会以此来衡量评价个人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总是处于具体的特定社会现实之中,与社会密不可分。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辨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不在实践中将内在的价值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就毫无意义。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我们是无法预测他的潜能的。他的潜能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教化和熏陶,同样,他的内在价值只有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表现出来,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1950年回国时曾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美国海军次长狠狠的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对我们太重要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就是钱学森的价值。

3、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贡献,更有精神方面的贡献。物质价值是指人们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而精神价值是指人们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丰富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必然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这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青年大学生应该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否,对人类发展有利与否,社会是有一把标尺来衡量的,为什么有的人实现了人生价值,有的人却没有完成其使命,这其中就涉及到人生价值的科学选择,它是人生价值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前提。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到:“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价值目标的内涵做出了深刻的诠释,为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刻领会,积极努力,用我们的青春热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

人生价值评判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衡量人生的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三)人生价值的正确评价

人生价值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人生价值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人生价值,直接反映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北京有个开公共汽车的老司机,在工作岗位上,因为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做了以下几件事:先把车停在路边,关闭了发动机,然后打开车门,目送所有乘客下车后,带着微笑,倒在了方向盘上。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司机,他做了他该做的事,为

人民做出了贡献。有人认为只有像比尔·盖茨、李嘉诚这种轰轰烈烈的人物,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活得有意义。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社会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小人物,他们虽然渺小,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事,但我们的社会发展离不开这些人。他们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2、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人类社会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精神贡献。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曾有一个音乐家谱写了一首曲子《黑色星期五》,一些人听完曲子后就自杀了,他的作品就作品的艺术性来说,可能价值不小,但对社会无益,反而对社会产生了危害。世界上的毒品绝大多数是金三角生产的,如果光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它所产生的金钱效应无疑是很大的,但是,我们说,它对社会既没有物质贡献,更谈不上精神贡献,反而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需要把毒品从根本上铲除。贝多芬一生中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不单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享受,更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冼星海、聂耳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他们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其价值无法估量。如果说,物质贡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精神文化贡献则是人类日益走向全面发展的标志。我们国家提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每个青年人应该努力为之做出贡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社会是人创造并由个体组成的,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使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奠定更好的基础。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简要介绍人生价值评价的误区,也可让学生参与讨论。

附:人生价值评价的误区。

(1) 误区一: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准。

奉行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人为金钱而疯狂,为私利而焦忧。如远华走私案里面的贪官,置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顾,最终沦落可耻的下场,是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把它们送进了无底的深渊。美国电影《百万英镑》就真实的再现了那些视金钱为人生第一重要的人物的可悲。目前大学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受到这种错误人生价值观的影响,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说什么“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种人生价值观对己、对社会都是有害的。如果以金钱来衡量,那么赖昌星等人岂不成了最有价值的人了。近年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加剧不能不给我们敲响警钟。金钱的诱惑使有些人捞钱不择手段,严重的毒化了社会风气。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想选择高收入的岗位无可非议,但收入的来源必须合理合法。能否实现高收入,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的确,

收入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像邓亚萍、袁隆平等,因为他们的劳动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贡献,社会给他们较高的报酬是合理的。当然,我们同样不应该忘记社会上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的收入虽然不高,但他们同样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甚至是很大的贡献。如北京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李素丽,虽然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下,收入也是一般,但她的微笑服务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其精神价值却是难于用金钱来衡量的。

(2)误区二:以权利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小说《官场现形记》就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人的嘴脸。在我国,干部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应该越大,当然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较多的满足和尊重。然而有些人颠倒了公仆和主人的关系,以权谋私,为害一方。广东省汕尾市有一个叫马红妹的原副市长,她家里买的水果、鸡蛋、油、米、菜等都要开发票回单位报销,还恬不知耻的说:“我是公仆,是公家的人,吃的用的应该就是公家的。”要不是马红妹的事情败露,外人谁知道副市长自己家里买了东西还要拿到公家去报销?老百姓说:“这种人用手中的权力专干缺德事,哪像个公仆!”。这种人极大的损坏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结果必然遭到世人的唾弃,甚至法律的制裁,

(3)误区三:以知识技术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我们不否认,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作用。但只有把知识服务于社会大众,像居里夫人那样,对人们做出贡献,知识才能转化为价值。否则,拥有再多的知识也是毫无意义的。对知识应用的动机不纯,同样危害人类社会。近几年世界各国的高科技犯罪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不但要掌握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的重才轻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4)误区四:“贡献索取均衡论”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商品经济中等价交换的观念在人生价值观上的反映。持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人处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吃不得一点亏,人际关系紧张,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这种观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如果人人都此这种价值观,社会如何发展,只能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一个科学家曾说过,如果老天降了多少雨就要求地球把它再蒸发回去,地球恐怕早已成了沙漠,人类也不存在了。

案例:居里夫人发明镭后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镭的提纯方法。要知道,在镭问世的一段时间里,身价曾高达75万法郎。而居里夫人的解释却异常平淡:“没有

人应该因镭而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一位专门来采访居里夫人的美国记者麦隆内女士问她:“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有,一克镭,以便我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居里夫人答道。麦隆内女士对此十分惊诧,镭的发明者竟买不起一克镭?!后来麦隆内女士了解道一克镭在美国的市场价是10万美元,于是,经麦隆内女士多方筹集和某些美国人的热心赞助,居里夫人获得了两克镭。有人对此不解,认为只要她在专利上签个字,就可得到大把的钱和镭。居里夫人的回答是:“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把第二克镭回赠给了她。

【讨论】阅读案例——“三克镭”后,你如何评价居里夫人的人生价值?

【点评】为什么居里夫人能赢得世人的尊敬?这当然首先在于她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她的成功还在于其恢宏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具有的永恒的魅力;还在于她从来就是把对真理的热爱、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作为奋斗的目标。

三、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的

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青年大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要想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既需要主观条件也需要客观条件。

(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客观条件和环境影响着人生价值的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人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中,要受到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环境等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党中央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方针为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深入人心,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指针。反腐倡廉、加强法制、重视教育、加大国企改革力度、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2008年申奥成功、西部大开发等,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念。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的最好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们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同学们,你们还等什么呢?

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任何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目标,只是不同社会的价值导向的内涵不同而已,社会主导的价值目标在客观上制约着个体的价值目标。为此,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正在向高、精、尖迈进。社会对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许多领域等待新的理论、新的发明和新的创造。这一切,为人才的成长,为人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难度加大,更加充满挑战和竞争。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同自身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发扬井冈山的艰苦奋斗精神,用勤奋和执着打开成功的大门。

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身条件。这种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觉的选择意识。人的生命历程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问题、障碍、机会和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具有自觉、科学的选择意识能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多种可能性中做出积极主动的选择,牢牢把握自己的追求目标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二,积极的奋斗精神。人生价值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逐步接近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人类历史上,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1/10克氯化镭的居里夫人,为研究炸药而不惧死亡的诺贝尔,冲破宗教束缚利用人的尸体进行解剖从而奠定近代解剖学基础的维萨里,冒着遭受雷击危险用风筝吸取天电的富兰克林„„无不是经过种种磨难,最终取得成功的。

第三,承担责任的勇气。大学生在享有自己的人生权利时,不能想当然的随心所欲,更不能离开责任和义务而对社会盲目索取,应勇于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讨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你将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在实践在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个人空有崇高的理想和价值目标而不去将它付诸实践、造福社会,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人生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只有当他把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崇高的价值目标,并脚踏实地地付诸实践时,人生价值才会得到实现。我们要在造福社会、服务于人民的人生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二)走与社会实践相相合的道路

1、在实践中展示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历史,是在终生实践活动中书写出来的。要实现有意义的人生,光有正确的人生观指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面对现实,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履行社会、完成时代的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人生的航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一定的理想和价值目标,总是要不断寻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总是要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把思想付之于实践的。因此,知行统一,“躬行践履”,是将人生理想变成现实的桥梁。背离了躬行践履的道路,不可能有事业上的成功,更谈不上人生价值的实现。

2、在创造中升华人生价值

理想和抱负的实现,既要靠脚踏实地的艰苦努力,更要靠大胆的创新实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坚持不断创新、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医治青年人幻想多于现实、誓言高于行动、决心强于意志等通病的最好药方;是克服一些青年学生迷信书本,眼高手低,脱离实际,懂得一点理论即浅尝辄止,不能付诸实践,轻视劳动等弱点的最好办法。一切有为青年,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时机,积极投入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刻苦学习,勤奋劳动,勇于创新,自觉进行人生修养与锻炼,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才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唯一途径,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壮美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案例:谁都不会忘记2002年2月23日,北京动物园的两只黑熊被人蓄意用浓硫酸“毁容”,造成严重烧伤,凶手当场被抓获,经查是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据这名电机专业的高才生供认,用硫酸泼熊是为了测试黑熊的嗅觉灵敏度。此事件发生时,恰逢全国人代会召开期间,人代会代表、从事心理教育的学者、网民就此事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究竟如何看待此事?教育部副部长、人

大代表袁贵仁委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今天学生的教育至少存在四方面的欠缺。一是心理教育。具有正常心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这位同学的心理方面有些缺欠。现在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知识也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心理健康,以增强对复杂影响的抵抗力。二是从环境教育来说,这位同学是单亲家庭,内向,不爱交流,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不是非常好。如一开始他能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从教育角度来说,应该提供宽松环境。很多学校只重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创造学校和宿舍的文化氛围中,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三是人文精神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大学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内化为自觉。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要形成整体,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朝一个方向用力,为学生制定一个统一的努力目标。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是要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一)健康的涵义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甚至有人认为能吃能喝能睡就是健康。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在重视生理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那种“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日渐为人们新抛弃,新的健康观应运而生。

现代健康观是从全方位的角度积极地诠释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在其宪章序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美状态”。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及体质强壮,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充满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把健康定义扩充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一个人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人生发展的课题,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既面临着各种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面对挫折,适应环境变化,调整不健康情绪,协调人际关系,正确评价自我等,都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事情。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等不健康情绪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北京市的一项心理普查显示,大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16%,总体心理素质差的比例达23.1%,认为目前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必要性很大或较大的占87.3%。对南京市4所高校1985年以来10年间精神卫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有心理卫生问题,有11.72%患有精神疾病。1998年对江西省28所全日制高校的3千多名学生用SCL-90抽样调查,发现有34.04%的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大学生有抑郁倾向,有7.8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共识。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身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前提

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心理保健与调适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首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大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卫生知识,能够增进自我了解,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系统学过心理卫生知识的大学生比未学过的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大学生可以通过听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来接受心理卫生教育,并要注意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其次,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患有精神病)才去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非常敏感,甚至排斥。即使碰到心理问题也羞于咨询,以至于耽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问题复杂化。大学生应端正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正确对待心理咨询。“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为大家所喜爱。他在镜头前始终保持的轻松自如的状态,恐怕与他经常地去做心理咨询是分不开的。对此,他曾直言不讳。

3、合理地调控情绪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天然屏障,而且有助于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完善自我的心理品质包括建立合理的认知,保持乐观的情绪,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等。

(1)分析与转移。面对心理问题,首先要正确归因,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其次,情绪疏导,宣泄负面情绪。再次,寻找积极的替代性的目标。

(2)认知与行为矫正。通过模仿、强化等方式矫正原来不良的认知与行为,建立新的、健康的认知与行为方式。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此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一)人际交往的涵义和意义

1.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涵义

人际交往亦指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中,交流的主体是个人或群体,交往的方式有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等,人际交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两个特点:一是交往双方互为主体,二是交往双方行为互动,即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的影响。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意义

人际交往具有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情感、协调行为的作用。作为大学生基本活动之一的人际交往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交往活动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人的社会化必须在社会交往中得以进行和实现。个体是在人际交往中成长、发展、成熟起来的,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个体生存发展需要的、社会规范要求的各种素质。一个人在婴儿时期,犹如一个“无能为力”的小动物,只会吃、睡、哭,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爬、走、吃、穿、说话及人际交往,并逐步掌握了社会生活的准则,他就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这个过程就叫社会化。如果一个人长期被剥夺与人交往的权利,不论小孩或大人都将失去心智及人性。印度的“狼孩”在狼群中长大,一切习性都似狼性,无论再怎样教育和训练都无法达到同龄孩子的心智水平。

(2) 交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基本途径。

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镜,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来加以认识,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去观察分析,从中得知自己言行的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完善自我。比如,一个人希望知道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以及对自己的能力的大小作出评价,但很多时候并不存在那种可以赖以判断和评价自己的客观标准和手段,这时人们就把自己的观点、能力及其他各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产生对自我的评价。人们在自我评价时,还希望听到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增强自我评价的客观性。个体在这种评价中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与群体协调一致,也使自己不断完善。

(3)交往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式。

心理卫生专家丁瓒先生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造成的。”人际交往不仅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满足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越大,人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得到支持与帮助的机会越多,越能保持心理平衡。而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情绪就会低落,产生心理失衡,导致身心疾病。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自愿参加实验的人,一个人呆在一间房里,这间房子没有窗户,只有一盏油灯、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以及洗漱设备,没有钟表、电话、收音机、电视、书报、笔纸,传送带按时送饭,被试者看不到一个人,测试他能呆多久。这是一个“剥夺”实验,剥夺被试者与人交往的权利。短时间他还可以睡觉、思考问题,时间长了,则让人受不了。最初会使人感到恐怖,焦燥,如不停止实验,则可能使一个人心理变态,精神崩溃。

(二)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尊重与平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尽管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水平方面有差异,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为朋友的隐私保密,不把朋友的秘密随便告诉他人是尊重朋友的表现。平等则要求我们不盛气凌人,不卑躬屈膝,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大学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彼此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及学业水平各不相同。同学之间应该广泛接触,平等待人。任何对人格的不尊重和不平等行为,都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诚信原则:真诚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它要求我们真心诚意,表里如一,毫无矫揉造作地待人处事。只有真诚的人才会得到别人尊重和信赖。那种“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人生哲学,只能拉大与别人的交往距离。守信,是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人无信不立,与守信的人交往才有安全感。守信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期赴约、说话算数、言必信、行必果,在没有把握时不轻易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应努力兑现。要知道,只要欺骗别人一次,你就会永远失去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别人对你的重用。

宽容原则:由于性格、经历、文化和修养等差异的存在,因误会和意见分歧而产生的人际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交往过程中就在做到心胸宽广,大度容人。

互助原则:宽容和互助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快乐的心情。由于人在成长经历、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相互信赖的朋友之间,也难免会产生矛盾和误会。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求同存异、宽以待人,不为一些无原则的小事而纠缠不休。遇到矛盾,多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而不是相互指责埋怨。

宽容能扩大交往空间,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互相关心,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往往会较快赢得朋友。那种毫无同情心,对他人的求助漠然置之的人,别人不会愿意与他交往。

二、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1.正确认识竞争(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永恒的法则。自然界的竞争使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类社会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繁荣。在社会的竞争中,人是主体,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无法认识与了解自身,也可能就会不思进取。因为有了竞争,人就必须克服自身的惰性,调动积极性,发掘自我的智慧与才干,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因此,竞争给人与社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发展。

竞争虽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但它们各自遵循其自有的规律与法则。就人类社会而言,不同的社会及时代,竞争的表现不尽相同。在当今知识经济已初见端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从竞争的广度与深度上来说,竞争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竞争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竞争的意识深入人心。海尔集团原是个乡镇小企业,濒于倒闭,张瑞敏一上任,就大力推行改革,唤起了全厂的竞争意识,不仅使厂子其起死回生,跻身全国同行前茅,并日益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赢得自己的席位。从竞争的性质上来就,社会竞争提倡的是支持性竞争、鼓励性竞争、发展性竞争,而并非只是淘汰性竞争、你死我活的竞争。这种竞争追求公平,讲求道德,讲求合作,通过合作谋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当代大学生要敢于面对竞争,勇于参与竞争。然而,大学生中有的“知足常乐”不愿进取,担心“抢打出头鸟”而甘居中游,也有的持“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竞争中不择手段,这势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必须得到纠正。竞争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大学生要很好把握。

2、正确认识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由于人类交流的频繁、广泛,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广泛合作有了可能。合作源于竞争,又促进竞争,而竞争又强化了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科技进步与重大发现,许多都是合作的结果。西方对诺贝尔奖的研究发现,通过合作获奖的1926-1950年为40%,1951-1971年为99%。当今人们共同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更需要人们加强合作。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是当今全球科学家合作的结果。合作产生群体效应,可以互通有无,可以产生“智力共振”,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可以互相支持。合作使得合作中的所有成员都受益。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是要不要合作,而是如何合作的问题,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应顺应这一时代要求。

3、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案例: 美国南部的一个州,每年都举办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异,经常是首奖及优等奖的得主。他在得奖之后,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有一位领居就很诧异地问他:“你

的奖项得来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超越你吗?”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

原来,这农夫所居住的城镇是典型的农村形态,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毗邻相连。如果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南瓜的品种,也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的品种转而传染自己,这位农夫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相反地,若农夫将得奖的种子私藏,则邻居们在南瓜品种改良方面势必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的品种传染给自己,他反而必须在防范外来花粉方面大费周折而疲于奔命。

就某方面来看,这位农夫和他的邻居们是处于互相竞争的形势,然而在另一方面,双方却又处于微妙的合作状态。竞争与合作是相互统一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无论是竞争中的合作,还是合作中的竞争,对参与者各方都是受益的。竞争与合作在当今时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在学习中,在人际关系中。学会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是大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与社会性,二者既矛盾,又统一。人的个体性是特殊的、具体的、独立的,使个人与人类区分开来,个人与他人区分开来,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于人的社会性。首先,任何个体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次,只有在社会里,个体的发展才有可能;再次,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是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

(二)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三)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四)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首先,社会要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需要与利益。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无数的“个人”组成了社会,因此社会的公共需要和利益,不是独立于“个人”(复数)之外的某种公共需要和利益,它不过是个人需要和利益的重合部分与派生部分,从最终目的来说,它是可以还原为“个人”需要和利益的。但是社会公共需要和利益是无数个人的共同需要和利益,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它不能分割成一份份的利益分配到每个人的头上,它只能作为整体而存在。因此,社会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需要与利益,要保障个人权利,促进个人福利;另一方面个人也要尊重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需要,不伤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需要。

其次,个人要融入社会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和发展。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固然需要个人的努力与奋斗,但始终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合作。人的需要和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和实现。马克思曾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这就是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整体之中,才会发挥巨大的能量。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也说:“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最后,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个人需要和利益与公共需要和利益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时二者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此时,个人要做出让步,牺牲个人需要和利益,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和利益。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反对个人主义至上。

案例: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普通的护士在在“非典”病区工作,当“非典”突然袭来时,想到生命要经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偷偷地留下遗书:万一自己有了意外,请亲友们帮忙把孩子带大。原来,当她还怀着孩子的时候,丈夫就不幸因病逝世。7年来母子俩一直相依为命。

思考题:通常看来,这位护士爱孩子胜过爱她自己,但当“天职”需要她时,她没有因亲己而退却,这平凡的选择中体现了这位护士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案例:沙尘暴的启示

2002年3月20日,国内所有的报纸都在醒目之处报道了一条令人惊骇的消息:我国长江以北几乎所有的地区都不同程度遭受了沙尘天气的影响;在新疆西部和北部、内蒙古大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其中甘肃鼎新、金昌等地还出现了罕见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强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140万平方公里。沙尘暴肆虐地区沙尘滚滚,遮天蔽地,建筑物朦胧,空气变色,北京能见度不足500米,西安城区能见度不足200米,蒙古地区能见度更低。中央气象台专家杨贵名认为,无论从影响范围,还是强度上讲,这次沙尘暴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 沙尘暴,这个人们原先十分陌生的现象,近年却时常的发生,沙尘暴的名词也屡屡出现在报端媒体,令人耳熟能详。沙尘暴,这种对于人类生活灾难性打击的恶劣自然现象的频繁出现,不仅令人感到可怕,同样使人感到疑惑:沙尘暴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过去很少见到,现在却会那么多?面对沙尘暴,人类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当然并不简单是一个沙尘暴的问题,它提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价值问题,同样也蕴涵着人对环境的态度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及其提供的资源。因此人与自然

是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关系。如果自然资源被耗尽、自然环境被严重恶化,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身。

(二)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就为我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应做到:

1、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之源,生命健康安全的保证,也是生产发展、经济腾飞的自然条件。一句话,是公众根本利益所在。这一条道德规范从表面上看,是要求人善待自然环境,但从根本上看,保护自然环境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才能使自然资源更有效地为人类造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环境,是合乎人类社会利益的,是道德的。

2、利益兼顾,造福子孙

其实,环境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毫无疑问,地球上的资源这一代人使用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无限制地使用,子孙后代就无资源可用了。同样,环境污染产生的恶果,对本代人的影响可能还不明显,但对后代人可能后患无穷。这是涉及代际之间的利益问题。即使在当代人身上也存在着环境利益的问题。例如,黄河上游的人们砍伐森林满足了自己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但过分的砍伐致使水土流失,结果造成黄河中下游的断流,影响了中下游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发展。

正因如此,环境道德要求社会上所有的单位和个人,在获取自然资源和利用环境时,既立足于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既满足自我的需要又要兼顾社会他人,既为当代人服务又要为子列后代造福。要求人们自觉地把个人和局部的行为纳人到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的轨道上来,把人类及后代的根本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发展利益及个人眼前利益正确地统一起来。

3、遵守禁止性规范:

上海“七不”中有四个环境道德禁止性规范。它们是“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垃圾”、“不破坏绿化”、“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不随地吐痰”,不是不让人吐痰,而是不准许随地乱吐痰。随地吐痰是个坏习惯,洁净的地上出现了痰迹,令人腻心。更糟的是痰会撒播细菌,是传染之源,影响环境卫生。正确的做法是将痰吐在痰孟里或垃圾袋里。“不乱抛垃圾”的道理与不随地吐痰的道理

相同。走在垃圾成堆的路上,人们不会感到舒服,同时垃圾会吸引蚊蝇,传染病菌,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不乱抛垃圾不限于公共道路、街弄、水域,包括一切生活空间都不得乱抛垃圾。“不在公共场所抽烟”是当代人对烟草危害性的一种抗拒。本来抽烟喝茶各人所好,无从干涉。问题在于烟草散发出的烟雾对人体有害,在公共场所抽烟会污染环境,影响他人健康,于是,原被认为体现风度的抽烟,在公共场所被作为违规行为而必须禁止。“不破坏绿化”具体指,不得为了造房、建厂而侵吞绿地、毁坏树木;不得为了方便在绿地上踩出条条羊肠小道;不得违约砍树;不得攀折公共树枝、花草等等。在上述四条基础上,还可加上“不随意排污”,排污必须要有许可证,按规定进行。

4、践行倡导性规范:

倡导性的环境道德规范一般都以“爱护”、“要”作为主题词。具体指:爱护绿化(种植和护养树木花草),爱护鸟类、爱护动物(不捕杀和戏弄它们),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环保设施。要讲究卫生(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义务参加公共保洁活动),要节约资源(包括节水、节电、节煤、节气,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资源),要遵守环境秩序(物体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特定的场所保持肃静,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家庭,音响不能过量,以免形成噪音)。

(三) 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

首先,树立先进生态伦理理念。

其次,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另外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学小结

大学生在了解人生观与世界观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乐观、进取、积极、科学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问题探索:

1.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都很“实际 ”,你认为“为人民服务”还能否作为大学生的人生目的。

2.有人说“顺境使人颓废,逆境使人成功”,请谈谈你的理解。

3.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驾驶员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之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思考与讨论:故事的主人公表现出怎样一种人生价值观?谈谈你的感受。


相关内容

  • 感悟生活的真谛
    生活真谛:感悟生活的真谛 生活的真谛一:不要乞求太多 不要乞求太多,说的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就是因为乞求的太多了,我 们的人生才不完美,我们才会不幸福,其实,所有的不幸都是来源于我们乞求的 太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失望和 ...
  • 蝉和贝壳教案
    1 <蝉><贝壳>教案与反思.说课与实录 <蝉><贝壳>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1.学习先抑后扬及细致入微地描写小物而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 ...
  • [讲自己的故事]阅读教学设计
    <讲自己的故事>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品味含义丰富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交流.品析.归纳中使同学们积累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使 ...
  • 活法-读书心得
    读稻盛和夫<活法>的观点和学习体会 在日本企业界,有一个"经营四圣"的说法,即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中最卓越的四位企业家.他们分别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日本京瓷集团的稻盛 ...
  • 课堂小练笔
    课堂小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 ...
  • 在生活中学作文
    在生活中学作文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作文是生活的反应,更是独特生命的旗帜,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生活中到处存在 ...
  • 人生感悟十四
    人生点滴感悟之十四 人们常看事情想问题容易主观,只看到事物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看别人不顺眼,其实是自己修养不够.人愤怒的时候,智商为零.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愚痴的人, ...
  • 评[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不容错过的一本哲学类好书 ──评<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由中国战略首席专家徐兵智和北大.清华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特聘教授谢寒梅主编.篇幅20万字的<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围绕北大哲人的生命体悟和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 ...
  • 20XX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目集锦
    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目集锦 1.北京 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 ...
  • [猫]名师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学习者分 析 语文 2012.6.4 七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认知水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 65%的学生在朗读后有自己的朗读 体验.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