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白术汤 - 范文中心

四君子汤-白术汤

02/08

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分类】 补益剂-补气

【组成】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四君子汤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化裁】 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附方】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附注】 该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该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3基础方剂

【功能主治】 和胃调心,怡神养气。主小儿诸疾。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盐汤调服;或(口父)咀,加生姜、大枣水煎尤妙,常服。

调气,加山药;吐泻腹痛烦渴,加黄耆、白扁豆、藿香、干葛;和气,加生姜;心神不定,加辰砂、枣子;心忪心烦,心神不定,加茯神;惊啼,手足瘈疭,睡卧不安,加全蝎、钩藤、白附子;脾虚胃弱,生风多困,加半夏曲、没食子、冬瓜仁;发渴,加干葛、木瓜、枇杷叶(去毛);烦渴,加黄耆;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涎嗽,加杏仁、桑白皮、半夏曲;风壅邪热,加生姜、荆芥;经络蕴热,头面生疮。加瓜根、桔梗;有寒及遇天寒发热,去瓜蒌根、桔梗;疮疹已出未出,大便闭涩,发渴,加瓜、桔;劳热往来,加川芎;盗汗,加陈浮麦;虚汗多,夜喘,加犀角、麦门冬;小腑赤涩,加麦门冬;大腑闭,去白术,加陈皮;温中和气止泻,加陈皮、枣子;吐逆、四肢厥逆,脑门低陷,加藿香、丁香;吐利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加白附子;泄泻,加陈皮、制朴、姜、枣;大腑泻痢,加炒罂粟,赤痢,加赤芍药、当归、粟米;白痢,加炮姜、粟米;脏腑滑泄,加煨诃

子肉。

【出处】《魏氏家藏方》卷五【处方】 人参(去芦)1两,白术(炒)1两,茯苓(白者去皮)1两,枳壳半两(去瓤,麸炒黄)。

3、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4、该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方歌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

5.节气养生大师迷罗认为,四君子汤适宜在小满、芒种前后服用,效果更佳[1]。

6进补应用

该方以人参为主,补气健脾养胃;配白术健脾燥湿以加强人参补气健脾之力;再加茯苓健脾渗湿测其补脾之功更加明显;配炙甘草也有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并能协调诸药而使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功效。该方作为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是补气方剂的基础方,取名“君子”,是喻该方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适宜长服。

1.消化性溃疡病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三棱10克,乌贼骨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尤其对脾虚型的患者效果较好。

2.慢性胃炎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0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每日工剂,水煎服。

3.慢性肝炎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0克,柴胡6克,当归10克,白芍ic克。每日 1剂,水煎服。

4.子宫肌瘤 用该方加味:党参30克,白术24克,茯苓15克,甘草9克,莪术30克,三棱30克,牛膝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5.经前紧张综合征 用该方加黄茂20~40克,附子10~20克。每日1

剂,水煎服。有满意效果。

6.小儿低热 用该方加味:党参15克,白术、茯苓各6克,炙甘草3克,山药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此外,该方还可用于胃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的辅助治疗。


相关内容

  • 黄疸的临床表现
    医学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黄疸的临床表现 2015-03-12 11:41:36| 医疗卫生人才网 推荐: 中公医学网 医疗卫生考试网 医学诊断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 黄疸临床表现 1. ...
  •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中医病症汇总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中医病症汇总 感冒 1.风寒束表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等. 2.风热犯表证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 ...
  • 中医师带徒跟师笔记
    跟师笔记 时间2016-1-8指导老师 钱林珍,女,63岁,纳呆,右胁不适,全身乏力,下肢发软,夜寐不安,大便1-2WBC:2.9*109/L,HB :105g/L,PLT:41*109/L. 绵茵陈15g 连翘10g 炒白芍15g 仙鹤草 ...
  •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六)
    第十三章  治燥剂 概   念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适应范围 燥证.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 外燥是感受秋令燥邪所致的病证,因秋令气候有偏寒.偏热之异,故感邪后所表现的 ...
  • 中医方剂学方歌1
    中医方剂学方歌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喘而无汗宜服之.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 ...
  • 方剂学试题八
    试题八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方书是() A<医方考>B<济生方>C<普济方>D<博济方>E<普救方> 2.下列哪项不是"八法"之中的内容 A ...
  • 方剂学方歌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第六版) 方剂学 方剂歌诀 (第六章----第二十三章) 第六章 解表剂 1.辛温解表 麻 黄 汤 :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 枝 汤 :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 ...
  • 健脾益气中药方
    1)白鲜皮苦参水治足廯 组方:白鲜皮40克,苦参.黄柏.苍术各30克,防风20克,荆芥穗.枯矾各10克,蛇床子.地肤子.黄精.藿香各50克,葱白4枚. 将以上药材(除枯矾外)加清水适量泡20分钟,煎沸,取药液与1500毫升开水桶入脚盆中,放 ...
  •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方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J21304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总学时40, 理论课学时40) ...
  • 中医美容与现代美容知识
    中医美容与现代美容 中医美容是指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和技术来预防及治疗疾病.以维护.修复与塑造人体形 神容貌美.它是中医学个新的分支学科. 中医美容分为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两大部分.美容治疗是指采用药物.针灸.手术等医 疗手段对各种损容性疾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