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吗? - 范文中心

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吗?

05/08

(2009-09-15 16:29:18)

转载▼

标签: 价值观

问题

批评

信仰

观察

反思

月光仙子

文化

分类: 华严网海——精粹力第七

转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博客

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吗?隐士就是逃兵吗?要弄清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隐士。

古代隐士形形色色各有不同,有的如庄子、长沮甘于淡泊,安于清贫,视功名利禄如粪土,追求自由与恬静,超然于世外;有的如明代陈继儒,名为隐士但实际是“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有的如唐代卢藏用,隐居终南山,以隐求仕,开辟终南捷径;有的如诸葛亮,阳为隆中高卧,阴为勾结豪强以图来日官场之腾达。窃以为这些都不能算真的隐士。所谓隐士是指有志于经国济世但对官场世俗极为失望,愤然隐居的有一定学识才德的人。

隐士有三个条件:第一,心中有强烈的安邦济世的雄心壮志和社会责任感。隐士隐得是什么呢?注意:隐是有强烈的针对性的,是针对统治阶级的,隐士避开统治阶级,不与之为伍,不同流合污,不

为所用,所隐的不只是身体,隐的是自己一颗治国救世、超凡脱俗的高尚灵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积善其身”的积极入世情怀。那些只为自己享受安宁,或以隐求显者都算不得真隐士。他们

隐的是什么呢?这些人有东西可隐吗?那种藏猫猫式的隐充其量只能叫“遁形”。我认为:身隐不叫隐,心隐是真隐。隐是相对于主流社会的,隐士必须和主流价值相冲突,和腐朽统治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隐士形象是一个愤然离世但不弃世的精神形象。

第二、因对官场极度失望虽有机会入仕却坚决辞而不就。本来就没机会入仕的,算不得隐士。

第三、必须是具备一定学识才德的人。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真隐士。真实的陶渊明是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有公有私的人。在他成为真隐士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但他能坚持理想操守,从而,中国历史上才产生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真隐士。

陶渊明一生五次出仕,29岁任江州祭酒,35岁任桓玄的僚佐,40岁任刘裕的参事,41岁任刘敬宣的参事,41岁任澎泽令,累计任职时间不过四五年,每次时间都很短。

陶渊明入仕的动机想必不是单纯的。颜延之说是“母老子幼,就养勤匮”[1],《宋书》本传说是“亲老家贫”,他自己也说是“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2],又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3],从这些话,我们固然可以知道他是为贫而仕;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因为除此之外,他还说过“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此行

谁使然,似为饥所驱”[4]。用“似”字至少说明他出仕并不只是由于贫穷的原因。我们再看他后来回忆这段出仕经历时说的话:“少年罕人事,流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5]” “余尝学

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6]。他颇以“无成”为憾,我认为这个“无成”,就指未能实现兼善之志。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他对出仕实在还有事业上“大济苍生”[7]的考虑,这对一

个“少时壮且厉”[8],“猛志逸四海”[9],深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人来说是毫不足怪的。

陶渊明放弃官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志趣原因。多次的仕宦经历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世情的虚伪和狡诈,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正直耿介的士人,他是受不了官场那种污浊空气的熏染,感到自己与那些善于奉迎巴结、利欲熏心、毫无操守的仕途小

人为伍,实在多有所耻,与心志相违,才毅然辞官的。第二、安全原因。陶渊明时代的东晋战乱频繁,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日趋激烈,宫廷内乱迭起,官场已经极端黑暗腐败。蝇营狗苟,构陷倾轧,到

处潜伏着杀机。陶渊明描绘这情景是“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乌惊”[10],阮籍说“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11]。仕人的政治热情骤减,转而隐居避世,远祸全身。当然陶渊明的门第身份远不如

阮籍、嵇康,官场危险性要小得多,但其隐居也不能说没有安全方面的考虑。第三、性格原因。陶渊明由于父亲早死,家道中落,心理上受到创伤,加之“大济苍生”的不俗志向,使他“少无适俗

韵”[12]、 “游好在六经”以致“罕人事”[13]、“爱娴静”[14],性格上直率而不够圆滑。《宋书·陶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均记载:督邮到县里来,小吏告诉陶渊明应穿戴整齐去迎接,陶渊

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竟挂印而去。归隐后他“息交以绝游”[15]。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之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来他家问候,并带来准备馈赠他的甘美膳食,陶渊明因观点不合,断

然“挥而去之”,不愿接受,这固然表明他对权贵的鄙视和耿介高洁、特立独行的气节,但也说明其处事不够委婉,这种性格很容易在官场树敌,树敌多了,官场自然就难呆下去了。对于官场这套手

段陶渊明自认为“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16]”,其实,以陶渊明之“无适俗之韵”,想学好官场技巧实在太难。

当然,只要陶渊明想在官场上混下去,谋生还是有条件的,因为每次离开官场都是陶渊明主动的,他49岁时朝廷还征召他作著书郎,被他拒绝。他曾五次入仕,可见机会是不少的。但他毅然选择不再

出仕,无论多么困难也不趟那浑水,将隐居真正作为终身选择,这是需要相当惊人的勇气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们的生存道路可以有多种选择,做学问、经商、从政都可以过体面富足的生活。而在封建社会,普通知识分子要想出人头地只有“学而优则仕”一条路,在家庭、社会教

育的熏陶下,他们从小就青灯寒窗,想的就是蟾宫折桂、鹏程万里。他们知道官大于一切,官高高在上,有权有势,享受荣华富贵。兼济天下要做官,作威作福要做官,聚敛钱财要做官,光宗耀

祖、改换门楣也要做官。在古人眼里,士不做官枉为士。士有才华而没有做上官被社会视为最大的不幸。此种观念根深蒂固,绵延至今。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士总是拼命地追求入仕。因为入仕对他们

是太重要了。统治者声称是以才德取士,入仕者被认为是才华卓越,未入仕或仕途不畅者被认为是才华和品德都不符合标准。这样,很多怀才不遇的士就有一种被蔑视、被侮辱的感觉。隐士的理

想和希望是少年时代就树立和培植起来的,半生甚至一生为之辛勤奋斗。理想和希望的破灭,人格与自尊心又受到极大的伤害决定了隐士的痛苦非常深沉,终身难以排遣。宋朝邵雍失官后过着富足的

生活,自称最快乐的人,但心中却对社会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心如死灰形同槁木,写下《伤心行》诗:“不知何铁打成针,一打成针只刺心。料得人心不过寸,刺时须刺十分深。”布衣陆羽进见官

员,对方不以士礼待之,他羞愧难当,隐居苕溪,有时独行野中,徘徊不得意,恸哭而归。

可以想见陶渊明的归隐也面临上述问题。首先是社会价值观的压力。长辈、邻人、友人、同僚、熟人,几乎所有人都将做官当作人生最高价值,对不能为官的陶渊明或同情规劝或嘲讽轻蔑。《饮

酒》第三首中的田父就“疑我与时乖”,他说“一世皆尚同,愿吾汩其泥”。《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有“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看来他的隐居遭到当时随俗浮沉的仕途之人的轻贱。上

文提到的江州刺史檀道济劝陶渊明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现。今子幸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这种沉重强大的社会价值观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地咬噬着背离主流价值的陶渊

明这颗孤独的心,使其处于难言的尴尬境地,在官本位思想依然强大的今天,这种尴尬之感对于那些怀才不遇的官场正直之士也必是心有戚戚焉,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没人能理解陶渊明。世人皆醉

我独醒,可醒来却无路可走,不但失望、孤独,恐怕还有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恐惧。在精神和肉体都被统治者牢牢控制的专制社会,在人人挤压在一起没有个人私人空间而且处处强求一致的宗法社

会,背离主流价值观是多么的可怕呀!

其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大济苍生”志向的陶渊明从小对自己的前途寄予厚望,他曾反复五次出仕寻求出路,不能实现理想使他深感愧疚。从他归田之后诗中表现的对现实黑暗现象的抨

击,对热心探求治世之道者的怀念,对少年时代志向的回忆和对理想社会的幻想,可以看出他济世理想的火焰并未熄灭。他下定决心归隐,也就意味着其理想的最终破灭,而他所要归隐的田园也并非

桃花源,他在《感士不遇赋》的《序》中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社会自淳朴之风消失之后,虚伪之风便兴起来了。乡里不讲廉洁谦让,真诚善良被认为是

老实无用,阴险奸诈被尊为有手段、能力强,趋炎附势、舔疮吮痔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玩人于股掌之间被视为最高人生智慧。官场腐败黑暗也深深影响着民间风气。鲁迅说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

精神上是一致的(大意)。世无净土,逃是逃不掉的,怎么办?两害相权取其轻吧,唉——!

再次,个体欲求的压力。陶渊明曾祖父、祖父、外祖父都曾为官,颇有建树,父亲也曾做过太守,陶渊明对此是颇为自豪的。后家道

中落,陶渊明难道不存振兴家业的愿望?一旦归隐这个愿望也就彻底破灭了。

陶渊明归隐面临着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依靠什么生存。陶8岁丧父,30岁丧妻,孩子皆愚钝,虽有一些田园产业,可由于种种原因家境每况愈下,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回顾自己二

十岁赶上战乱饥荒,三十岁原配去世。所耕之田,屡遭干旱虫灾、风雨摧残,打下的粮食不够全家糊口,致使一家人夏天挨饿,冬天没有被盖。甚至因为冷,夜里就想快点天亮;因为饿,早晨就盼快

点天黑。四十四岁时,《归园田居》中所述的“草屋八九间”遇火而“一宅无遗宇”[17]。晚年,有时竟穷到了乞食的地步。生活的压力压迫着这个清高孤傲的士子、这个承担家庭重任的男人的自尊,

自己内心两种价值体系对自我的反复交替的评价,使其陷入肯定和怀疑,孤傲和自责的两难境地,不能自拔。而那些随俗沉浮的庸才春风得意,坐享富贵更使其愤慨!

陶渊明对背离社会价值的种种严重后果是了然于胸的,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动自觉地承受这种种巨大的压力,终身坚持其人格气节,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千千万万的人都随波逐流了,连与陶渊

明并称“寻阳三隐”之一的周续之也为当权者用了,惟独陶渊明特立独行,他孤军对抗的是茫茫整个世界,是无所不在的命运之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是舍弃了个人名利,为了理想和人格的纯

洁和高尚从庸俗卑贱的芸芸众生中一马当先杀出的勇士,他勇往直前之中环顾四周却发现他没有战友。尽管如此,他依然毅然决然地按照自己认准的目标策马扬鞭,一路绝尘而去。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却终是义无返顾。

有人说他懦弱,说他回避矛盾。怎么才不懦弱呢?叫他拍案而起,象李自成拉起人马起义吗?叫他荆柯刺秦王吗?叫他公开击鼓骂曹吗?还是叫他去做潘万年呢?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价值观、人生观允

许他这么做吗?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吗?即便有,陶渊明是否处于那种信息环境呢?退一万步讲,假如他有那个环境且那样做了,他也就成了赤膊上阵的许禇了。鲁迅先生并不赞成这种无谓的牺

牲,斗争者首先应学会保全自己,陶在诗文中涉及时事都尽力避免评价当政者,以免遭祸。当统治者和世俗力量过于强大时,早醒者的隐居,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承

受巨大的苦难。这真是“勇敢者的游戏”,这真是“好男儿浑身是胆!”

想文革中几千万知识分子,几亿中国人有几个敢站出来公开反对?有几个敢不低眉顺眼,人云亦云?在那个时代,沉默都是有罪的,能象陶渊明那样出淤泥而不染的绝对是人格典范。对百分之九十九

的随波逐流乃至助纣为虐者和卑躬屈膝摇尾乞怜者我们不去鞭挞,反而站在山脚下对站在人格高峰之上的陶公评头品足,没心没肺、冷漠地责怪他怎么没站得更高些,站到喜玛拉雅山上去或生翅膀飞

上天空去,这岂不是荒唐得令人气愤吗?陶渊明在那个时代,不是太消极了,而是太积极了。

陶渊明是具体的历史的陶渊明,是无路可走的陶渊明。陶渊明不是一个自由民主的人道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甚至不可能对封建社会本质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更不可能开出对症的救世良方,他只是从

感性上对社会现状失望。然而,这并不有损他执着于理想,清者自清,超凡脱俗的精神形象。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思想,而在于其人格。后代文人对其隐居的机械模仿能将板子打在陶渊明身上吗?后

代文人对陶公的欣赏模仿主要着眼于其逍遥于田园的闲适浪漫,很少挖掘其“金刚怒目”的一面,很少把握其复杂难言的心理状态。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他在心灵的挣扎中坚持自我,时时在人生“四

个境界”(冯友兰语)中上下徘徊,并更多停留在后两种境界。陶渊明以其痛苦而豁达,凝重而又淡雅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一百三十余篇美仑美奂的诗文,他是一个热爱人生,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索

人生的人,他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和鉴赏者。陶渊明孤独的灵魂一直漂泊在当时乃至以后几百年的时间隧道里,直到唐宋才渐为人所识。但正如尼采所说:“谁最终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最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18]。

这,就是作为真隐士、真猛士的陶渊明。


相关内容

  • 中国的隐士文化
    中国隐士文的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 化文常重要的一部分非,古代,在人隐士居多是,因为会的黑暗社动,如魏晋之乱际出了现竹"七贤"林"浔阳三.隐"均,是因为时官场当的黑暗.们他个人才的得能不统到阶治级认可的遭 ...
  • 南山种豆鲍鹏山
    南山种豆 鲍鹏山 "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之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 ...
  • 04[归去来兮辞]教案
    序 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 ...
  • 论苏过对陶渊明人生态度接受论文
    论苏过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接受 摘 要:通过苏过的人生经历.相关作品及权威研究资料,我们发现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带有对陶渊明"接受"的内容.加之以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的一个杰出代表,其文学作品.思想精神已具有的&quo ...
  •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隐"."士"的解读,挖掘隐逸文化的内涵.同时阐述隐逸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特点以 ...
  • 饮酒(其五)-陶渊明.
    饮酒(其五)-陶渊明..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
  • 性格决定成就
    性格决定成就 -------浅析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与其性格的紧密联系 [内容提要]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 ...
  • 李美萱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含义3.19
    1001227 李美萱 10级2班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涵义 摘要: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实在的,所以他的笔下除了一些神话和传说的鸟,其余衍射出所有的鸟飞翔的形象,实在又具体.人们觉得其形象飞行生动感人,但同时又感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
  • 古代文言文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 华 (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 ...
  • 第22课五柳先生传
    时 间 年 大课题 本节内容 月 日 星期 执教人 学 时 学 习 内 容 五柳先生传 共 第 学时 学时 学 习 目 标 情知 感识 1.通过朗读,体悟主人公性格志趣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态技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好读书,不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