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人文鬼神观 - 范文中心

论孔子的人文鬼神观

09/01

  摘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的“天命观”转向人本的人文思想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标志。其人文生死观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这一重大思想文化转型。孔子注重现实人生,追求现实有限生命的不朽和永恒,这与崇信彼岸世界、寻求来世归宿的宗教信仰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关键词:天命观;人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71-02      春秋末年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年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由夏、商、西周三代传承而来的以神为本位的天命观思想开始向以人为本位、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观念转型。孔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其人文思想贯穿了孔子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而孔子在鬼神方面的观点更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一重大思想文化的转型。   一、春秋末年之前以神为本位的天命观思想   天命论产生于春秋末年之前,或在更早的原始氏族社会就已存在。这是由于当时早起人类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对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怀有一种本能的敬畏心理。对此仅凭他们当时的文化科学知识根本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他们就幻想在冥冥之中一定存在着某种超己的外力,而这种外力就由他们所谓的“帝”或“上帝”操控,世间的一切皆由他来主宰。1据有文字资料可佐证的盘庚时记载,殷人非常迷信。《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这里讲的殷人所尊之神即是他们所信奉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上帝不直接参与人间事务的管理,他会派遣他的代理人,也就是他的儿子来统治人世间。这就是人间最高的统治者――天子。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商朝的始祖是上帝派遣下来的,是上帝的儿子。按天命论的观点人民要绝对服从天子,因为天子代表了上天的意志。谁违背了天子的命令就是违背了天意,那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君权神授”的天命观思想为当时思想文化中最基本的理念。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各民族都处于自然崇拜的迷信神学思想统治之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一切事物总有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天命论和一切理论一样,也有产生、兴盛、衰亡的过程。开始,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各方都自称自己得到了天命的支持。西周初期的统治者提出“皇天无亲,唯�允歉ā保ā蹲蟠�・僖公五年》)的思想,就是说,皇天不是总支持哪一个人,谁有德行,谁能保护人民,皇天就支持谁,就辅助谁。类似的说法在《尚书》中也有陈述。   尔殷遗多士,弗�t,�F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飨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佚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V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在今后嗣王,罔显于天。曰:其有听于先王勤家,淫厥�u,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3   这段话是说夏、商的灭国都是因为他们最后的君主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失去了上帝对他们的庇佑,而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西周的兴起,则是得到了上帝的庇佑,才享有天命的。这样就使原来凝固僵化的天命思想活动起来,注入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由只注重上帝的意志开始转向以人民的意愿为准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人民有什么愿望、要求,上天一定会使它实现。这样,人民的愿望实际上就代表了天意。所以,西周的统治者提出“敬天保民”的政治方针。原来天子单线联系的天开始跟没有政治地位的民打上了交道,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也是天命观的发展。   春秋末年,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各种思想学说、理论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人文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一向占据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天命论观点受到了各种人文理论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文化出现了重大的转型。由面向“天帝”神明而转向人世,由神本转变到人本的思想迅速发展,孔子为这一潮流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标志。   二、孔子的人文思想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人本主义意识,将其一生的精力集中于人间世事上,“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纵观孔子一生,其关注现实人生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修身问题。关于修身,孔子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仁”和“礼”。这两个概念同属于孔子学说中关于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的范畴。二者均谈修养,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差别。首先我们先谈谈“仁”。孔子的“仁’是一个面面观,一切美好的东西,特别是精神上的诸种美德,都可以称之为“仁”。许慎《说文解字》中将“仁”释为:“仁,亲也,从人二。”“古文仁,从千心。”庞朴先生认为“千”实际上就是“身”的简写,所以,从千心,也就是从身心,4这样就把“仁”与人联系起来了。因此,最初“仁”的含义就是把人当作人,其中蕴含了古朴的人道主义思想。由此可见,“仁”讲的是从个体出发,由内而外的一种修养方式。“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也就是说孝悌乃是“仁”的根本,教导人要“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只要人人都有博爱的思想,那么就离“仁”不远了!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到了达到“仁”的具体途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是由内而外的一种修养方式,而“礼”则是“自外作”(《礼记・乐记》),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修养方式,所以《礼记》上又说“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记・祭文》),“以修外也。”(《礼记・文王世事》)。因此,对于强调内在修养的“仁”来说,“礼”则是对于每一个体的一种外在的东西,是一种对任何人都应当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即无论是 君王臣子、父母长辈,还是子孙晚辈都要以礼来约束自己,要不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论语・颜渊》)社会就会无章可循!所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子女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礼作为立身的基点,即孔子所说的“立于礼”,那么就“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仁”和“礼”共同构成了孔子修身的两个方面,但是,修身不是孔子的最终目的。孔子思想的核心和最终归宿乃是将其毕生的学说付诸于社会实践。5这也就是孔子关注现实人生的第二个表现。   “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评价“仁”的标准乃是治国安邦的社会实践。子贡曾经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的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这哪里是仁啊!一定是圣人了。可见,孔子评价“仁”与“不仁”的标准是讲求实效的社会实践。子路、公西华、子贡、曾子、宰予等,皆是孔子比较得意的弟子,然而孔子皆不轻许以仁。对于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孔子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则只是“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可是,那个既不知礼,而又“器小”、“不俭”的管仲,孔子却许之以“仁”。孔子的弟子深感迷惑,孔子解释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会盟,停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功劳,管仲之“仁”正是体现了这一治国安民的实效当中,而这一点正是孔子评价一个人“仁”与“不仁”的关键。“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礼”是不是其思想核心呢?鲁人林放向孔子请教“礼之本”,孔子高兴地说:“大哉问!”接着继续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记・檀弓上》也有一段话,与此可相互印证,其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可见,对于礼,孔子也是讲求其实效,而不拘泥于外表的繁文缛节。   三、孔子在鬼神方面的人文体现   关于孔子的鬼神思想。在这方面,可以说孔子是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孔子虽然很少讲鬼神,但是要是在春秋晚期那样的时代下,推行孔子所提倡的仁、等思想并实践之,就然要对鬼神有所表述。因为,当时人们普遍持有鬼神能影响人的现实生活的观念,这是祖先崇拜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孔子言鬼神是很审慎的,也是很现实的,始终是围绕他的现世思想而言的。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向孔子问关于鬼神、生死时,他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就突出了尽人事的重要。对鬼神他一贯时“敬而远之”,之所以以“敬”,是和他的复礼思想相一致的。他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就是说,一个人祭祀什么样的鬼神是和他的现实社会地位相关联的,超出界限,就是非礼的!在孔子看来“人不知礼,无以立也”,而要按礼处事,就必须安于其份,不可逾越。基于对礼的推崇,他进一步指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里他并未明确承认鬼神的存在,而是考虑到了现实的一些因素,就必须把祭祀作为非常严肃的事情来对待。总之,孔子的鬼神观是完全为他的现实主义立场服务的。他在这方面理性主义的态度充分显示了积极与时事的入世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尚书・多士》。   [4]庞朴:《“仁”字臆断――从出土文献看仁字古文和仁爱思想》,见Confucius2000。   [5]孙熙国:《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起重要概念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高志广(1984―),男(汉族),山东菏泽人,西北民族大学09级在读研究生,专业:民俗学   冯文星(1988―),男(汉族),山东菏泽人,西北民族大学0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内容

  •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1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 )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 ...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
    年第 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 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已深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渗透到社会政治 经济 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 支配人们思想行为 ...
  • [周礼]祭祀系统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周礼>祭祀系统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9 林素英 摘要 <周礼>春官中之大宗伯执掌包括天神.地示(祇)以及人鬼三大类重要之祭祀礼仪,其实包含岁时礼俗以及生命礼俗两类活动,前者在于强调岁时礼俗具有循环往复的可逆性,后者则偏 ...
  •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中华文化有三派影响深远,三者是:儒,释,道.后两派讲究出进之道理,姑且不论,儒家讲入世,自孔子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始终在中国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中占据精神统治地位,中国人也尊孔子为"文圣",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之 ...
  •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主讲人赵林简介: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 ...
  • 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2005年9月第27卷 第5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Sep.2005Vol.27 No.5 三峡 ...
  • 国学经典选读
    国学经典选读>单项选择题 1. 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 C )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 ...
  •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试卷附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III期末试卷 班级__________座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 ). ①社会发生巨变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④儒家思想形 ...
  • 费孝通:差序格局
    标签: 差序格局 ● 费孝通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