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 范文中心

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02/14

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内 容 摘 要

作为拥有世界1/5以上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推进器。另外,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崛起 增长 贡献 意义

目 录

一、中国经济崛起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2

(一)中国的经济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做出了主要贡献……………………2

(二)中国的经济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做出了主要贡献……………………2

(三)中国的经济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 …………………………………3

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助推器 ………………………………4

(一)市场贡献………………………………………………………………………4

(二)利润贡献………………………………………………………………………5

(三)结构转换贡献…………………………………………………………………5

(四)成本贡献………………………………………………………………………5

(五)资本贡献………………………………………………………………………6

三、中国崛起的经济模式意义 ……………………………………………………6

(一)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制度保证 …………………………6

(二) 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7

(三) 比较优势原则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7

(四) 自由贸易政策是福不是祸……………………………………………………8

四、简要结论 ………………………………………………………………………8

附 录 ……………………………………………………………………………

参考文献……………………………………………………………………………10

后 记 ……………………………………………………………………………

中国崛起的经济意义

作为拥有世界1/5以上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推进器。另外,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之一。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外出现了一种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思潮。针对这一错误思潮,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批评和驳斥,但具有说服力的学术著述尚不多见。本文拟从学术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意义。

一、中国经济崛起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一)中国的经济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做出了主要贡献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迅猛发展。根据统计,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各自为102893亿元、6208亿美元和8010元,分别是1976年的35.0倍、46.2倍和25.3倍。1997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860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下中等收入国家。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国民经济福利和社会进步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状况的综合指标。按照该机构发布的《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26,是1980年(0.475)的1.53倍,成为这一时期人类发展指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自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但其全球意义恐怕都难以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相比肩。这所以下这样的论断,其原因主要不在于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之快,而在于中国是拥有世界1/5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统计,2001年,中国人口占所有中、低收入国家人口的25%,占中等收入国家人口的48%,占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的59%,相当于所有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口的2.52倍和所有高收入国家人口的1.33倍。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使1/5世界人口,1/4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近3/5的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从中直接受益,这一受益人口还相当于2.52倍的所有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口的和1.33倍的所有高收入国家人口。因此,中国的经济崛起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试问,世界历史上,哪个国家的经济崛起能使如此之多的世界人口直接受益呢?

(二)中国的经济崛起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做出了主要贡献

根据统计,1990年世界有近13亿人口每天的收入不足1美元,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世界银行在每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先后在1990、2000和2004年3次把贫困问题作为主题。2000年联合国召开的千年首脑决议通过的国际发展目标,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其首要目标,要求到2015年使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为解决贫困问题,国际社会制定了许多战略,采取了种种措施。这些战略和措施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状况远不能令人满意。如表1所示,1990-2000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数,由1990年的12.37亿人减少到11.00亿人,比重由28.3%下降至21.6%。但是,这主要归因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贫困人口的减少,其他地区的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南亚地区略微减少)。

表1 1990-2015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a的人口数及其比重①(百万、%)

国家/地区 1990 2000 2015b

数量

东亚和太平洋

不包括中国

欧洲和中亚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中东和北非

南亚

撒哈拉以南非洲

总计

不包括中国 470 110 6 48 5 466 241 1237 877 比重29.424.11.4 11.02.1 41.547.428.327.2数量 261 57 20 56 8 432 323 1100 896 比重 14.5 10.6 4.2 10.8 2.8 31.9 41 21.6 23.3 数量 44 3 6 46 4 268 366 734 692 比重 2.3 0.5 1.3 7.6 1.2 16.4 42.3 12.5 15.4

注:a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元;b为国际发展目标规定的指标。

下面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贫困人口减少的情况。1990-2000年,该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了2.09亿,其中,其他国家减少了0.53亿,其余的1.56亿贫困人口的减少均来自中国的贡献。从比重来看,中国贫困人口减少数占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74.6%,占全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113.9%。也就是说,无论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还是全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减少的贡献主要来自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由1990年的8.77亿增加到2000年的8.96亿(参见表1)。

(三)中国的经济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由少数国家和少数人口构成的发达国家生产和拥有大多数的世界财富;而另一方面,由多数国家和多数人口构成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和拥有世界财富的比重则很低。但是,随着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庞大的中国经济的崛起,这一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是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的变化。

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1999-2002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6.8%上升到38.1%,占世界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8.0%上升到20.5%。尽管分别只有1.3和2.5%个百分点的增幅,但这只是在4年内完成的,而且是持续性的,显示了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变化。不过,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就可以发现,这仍然主要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如表2所示,如果不包括中国,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仅增加不到1个百分点,比包括中国的同一指标低了64%。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包括中国,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竟然是下降的。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性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持续稳定性。那时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年均波动幅度很小。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保持了7-8%左右的年均增长率。1997-2002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和其他各类国家的年均增长率,而且 年均波动幅度也较小。随着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的不断上升,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 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排名第二,而位列第三的日本,

①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4”, p. 46.

其贡献率只有中国的一半,仅为7%。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目前已跻身世界前三甲,不久将取代日本成为亚军。1980至2000年间,中国贸易和服务增长对世界贸易和服务增长的贡献率为4.7%,美国和日本的贡献率分别为14.4%和6.9%。 又据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

蒂芬•罗奇在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提交的“2003年预测”报告中称,中国在2002年全球GDP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分别作出了17.5%和29%的贡献,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 显然,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性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表2 1999-2002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单位:%

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包括中国

1999

2000

2001

2002 36.8 37.0 37.6 38.1 不包括中国 25.6 25.4 25.5 25.4 包括中国 18.0 20.0 20.3 20.5 不包括中国 14.9 16.3 16.3 15.8 占世界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注:*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助推器

不仅中国不仅通过自身发展为解决世界贫困、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而且通过其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固然,由于经济规模尚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国还不能像美国那样充当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或“发动机”的角色,但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推器的作用。并且,根据普遍预测,中国在十几年后,中国将成为除美国之外的另一个“火车头”或“发动机”。就目前而言,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助推器,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一)市场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是开放型的道路,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膨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提高。其中,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外国产品和服务需求也大幅度增长,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如表3所示,2002年,中国商品贸易进口总额为2952.0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近14倍;占世界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不足1%提高到4.54%;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中,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6位。 中国进口的大幅度增长,为世界各国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出口市场,对拉动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和进口将继续膨胀。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将由1992年的2.8%提高到9.9%,只略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表明中国重要地位的另一标志是,它在1992-2020年间所有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进口总额预计增加值中将贡献约40%的份额,起着世界贸易发动机的作用”。“根据我们的预测,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和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世界其余地方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中国日益对进口资本和知识密集的制成品和服务以及初级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并且因为其对此种产品需求的增加而致使贸易条件大幅度改善,因此工业国家将从中国的增长中受益。对于走在中国前面并且不是相近的竞争者的邻近发展中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来说,可能会在所有方面获得重大收益。对于作为中国的直接竞争者的国家(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亚洲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来说,它们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和贸易量可能会继续扩展,但预计在其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主要出口上,贸易条件会有很大 损失。但其贸易净收益仍会是很大的。对于同中国的直接贸易不多或没有竞争的发展中国家

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0-2003年各年度的4月号

和区域(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和中亚)来说,既不会有多大的获益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让中国放慢一体化步伐对其本身最为不利,但这也会对世界其余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表3 1980-2002年中国的商品贸易增长及其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年度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进口总额(亿美元) 200.2 422.5 533.5 1320.8 2250.9 2952.0 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0.99 2.15 1.51 2.54 3.45 4.54 出口总额(亿美元)181.2 273.5 620.9 1487.8 2492.0 3256.0 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0.93 1.45 1.81 2.90 3.93 5.22 ③

(二)利润贡献

利润贡献来自于中国对巨额外资的引入。根据统计,1979-2002年,中国实际累计利用外资6234.18亿美元。其中,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在世界各国中一直名列前茅,一般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资本跨国界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谋求比国内更高的利润,国际资本的流动既可以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固然,大量外资的流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及其母国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2年提供的数字,仅1996-2002年间,中国的“三资”工业企业就获得了6673.19元的利润。考虑到转移价格政策和普遍存在的利润瞒报等因素,“三资”工业企业获得的实际利润要比这一数字还要大得多。又据日中投资促进机构2002年底2003年初对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在对华投资企业中,有82.8%的企业盈利。其中,销售利润率高达9%以上的企业接近3成,有部分企业在中国投资获得的利润已经成了该公司的支柱。

(三)结构转换贡献

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适时转换和不断升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要素禀赋状况的变化,一国的主导产业必须要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 例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这一转换过程的顺利实现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满足程度、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和存量资源的处置状况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出口和对外投资是一国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重要条件。出口和对外投资可以扩大传统产业产品的销售,转移国内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新兴产业中传统型生产环节(如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向国外的转移也有利于降低新兴产业的整体成本。显然,中国日益增长的进口和外资流入对于相关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欧美国家

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投资,促进了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换;而韩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对中国的投资,则促进了这些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

(四)成本贡献

成本贡献来自于中国向外部世界的出口。如表3所示,2002年中国的出口为3256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18.0倍,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5.22%。国外一些人士谈及中国的出口的影响,往往只是涉及对其他国家的冲击。固然,中国出口的扩大,可能会给一些 ③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国际统计年鉴2002》;WTO:WORLD TRADE FIGURES 2002,2003-4-22

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这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的正常的国际竞争,而国际竞争是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各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以此为基础展开国际竞争对各国均是有利的。前面已经谈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口增长与出口相比同样迅速。其他国家对中国扩大出口的同时,必然会遇到来自中国的进口的增加。在正常情况下,

一个国家不可能只对中国出口而不从中国进口。

在看到中国出口冲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出口对进口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出口的成本贡献上。即中国的出口有利于进口国成本的降低。首先,价格低廉的来自中国的进口可以弥补进口国经济增长资源需求的不足,降低进口国的生产成本。其次,中国的出口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生活必需品,这部分产品的物美价廉有利于减低进口国普通大众的生活成本。另外,中国的出口通过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压力,可以促使国内生产者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五)资本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内资本的供给状况将由严重短缺变得越来越丰裕。这决定了中国在继续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必然要不断的对外投资,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资本贡献。根据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专家约翰.H.邓宁的投资与发展周期理论,一国国民收入处于400美元-1500美元之间时,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增加。目前,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事实上,中国的对外投资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3》提供的数据,截至2002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经由1980年的0.39亿美元增加到326.88亿美元。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资本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以上我们从5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固然,中国的经济崛起必然会对相关国家造成一定的竞争冲击,但如前所述,这是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之上的正常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讲,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国际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就如同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他国的竞争一样,最终都是双赢和多赢的格局。关键是要直面国际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配置国内产业,并通过适当的国内政策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否则,通过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等以邻为壑的政策都是徒劳的。

三、中国崛起的经济模式意义

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他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促进作用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创立了成功实现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对今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一直把发展民族经济、追赶发达国家作为本国的核心目标。但是,绝大多数国家的这一目标远没有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实行内向的国家统制型发展模式。不过,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个别发展中经济体由于走的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之路,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功。亚洲“四小龙”的成功曾在国际上引发了一股反思发展中国家传统发展模式的热潮。但是,由于亚洲“四小龙”均为经济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其成功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意义在国际上也招致了许多质疑。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崛起,则走出了一条完全有别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发展模式的成功发展道路,其成功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意义。至少,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经济崛起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制度保证

在当代,发展中国家以市场存在严重缺陷为由,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强调政府干预的作用而抑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当时流行的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严重的短缺经济,市场自发调节在短期内并不能导致供给的大量增加和经济的重新均衡;第二,发展中国家市场信息不完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从而市场调节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三,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相对狭小,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更容易形成垄断;第四,市场机制的运行即使能导致经济的均衡,但也不一定符合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第五,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适应发展中国家迅速积累资金、尽快发展经济的要求等。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国家干预型或计划经济型体制,但

结果却导致了普遍的失败。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中国也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同样严重束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此后的时间里,中国一直致力于市场去向的经济体制变革,并最终基本确立了崭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制度基础。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还创立了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与著名的“休克疗法”之类强制性制度变迁不同,渐进式改革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创新的模式重视发挥社会大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强调改革过程和改革步骤的循序渐进性,注重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来逐步实现制度变迁的目标。因此,它能够较好地协调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避免了“休克疗法”中经常发生的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当然,“休克疗法”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只要条件具备,也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对于经济和社会状况都比较落后、大众素质普遍不高、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渐进式改革似乎更具有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中国的改革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借鉴价值。

(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

按照发展中国家长期流行的观点,当代国际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落后的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成功,就必须割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走自力更生和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这是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内向型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此发展起来,反而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奉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开始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了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但是,“亚洲四小龙”的影响毕竟有限,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小经济体的成功只是特例,对发展中国家不具有普遍意义。直到目前,仍然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成功则有可能彻底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当代国际经济体系的看法,积极奉行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把对外开放奉为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如图2所示,1980-2002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3%提高到50%,外资依存度由1.8%提高到 4.4%。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正如世界银行所指出的:“中国改革以来更快更有效的经济增长明显得益于日益增加的开放度。”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中国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当代国际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尽管是不尽合理的,但绝不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从总体上讲,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走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才能为本国的经济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源、市场和动力。固然,参与经济全球化,如果没有适宜的国内政策作配套,也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成功。但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却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万能的,但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却是万万不能的。

(三)自由贸易政策是福不是祸

发展中国家传统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基本政策之一便是对国内产业实行严格保护。长期以来,主导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以幼稚产业保护论为核心的保护贸易理论。按照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普遍比较弱小,必须先实行一定时间的保护,等本国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以后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种理论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往往找不到成功的例子,至少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是这样。发展中国家长期的贸易保护并没有使国内产业的发展取得成功,反而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尽管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的效果很不理想,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仍然不放弃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则给这一传统的理论以重重一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大踏步推行贸易自由化。一方面,连续大幅度降低关税水平,使得进口关税税率从1992年以前的47.2%锐降至2003年的11%,十几年里下降了3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又大规模拆除非关税壁垒。到1999年,中国受配

额和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已经由1992年的1247种降至261种。其中,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只有35种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已降至8.45%。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推行如此大幅度的贸易自由化,在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史上都是很少见的。但是中国的大规模贸易自由化,并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多大的冲击,反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发展中国家传统贸易保护政策的根基,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证明了自由贸易并非发展中国家的陷阱,反而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四)比较优势原则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发展模式中,比较优势原则也没有存身之处。按照传统理论,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导致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贸易保护等措施,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便尽管赶超发达国家。这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大跃进”式发展战略的理论根源。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长期实行背离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片面强调重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并没有取得国际竞争力,而且自身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政策歧视而步履维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调整了背离比较优势的传统发展战略。一方面,根据国际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逐步放弃对传统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保护政策,按照市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不仅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增长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通过对传统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胜劣汰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中国的成功经验再次给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有益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在既定的国际、国内相对价格下,按照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和配置资源,才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并在也已经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以上谈及的只是中国发展模式创新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内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方方面面可资借鉴的经验。当然,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国的成功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某个发展中国家,但至少在一些具体做法上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例如,中国的成功经验对于越南的经济改革、对印度的对外开放都起到了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四、简要结论

作为拥有世界1/5以上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

中国的经济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国际竞争极致化的时代,也是世界各国经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崛起恩泽国民,也惠及海外。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驳斥“中国威胁论”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的成功应当被视为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经济崛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迎接一个新的工业巨人的到来所需要做出的调整是痛苦的。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引起的担忧,如中国将把其他经济体挤出竞争、中国将永远处于竞争优势、中国会引起其他经济体大量失业等观点都是错误的。它忽视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全部益处,也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焦点不应当停留在这些问题上,而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益处。千百万的外国消费者受益于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13亿中国人免受于过去可怕的贫困,全球的企业也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这些都是值得庆祝的奇迹,而不是威胁。

- 9 -


相关内容

  • 光华管理学院-从历史看管理(7期)
    从历史看管理 HISTORICAL INSIGHTS FOR MANAGEMENT (7期) 目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维迎教授寄语 牛大勇教授寄语 学习时间 课程费用 核心价值 课程对象 课程体系 课程教授 报名信息 ...
  • 刘擎:中国崛起与文化自主
    标签: 中国文明 学术自主 ● 刘擎 [作者题注]本文成形于笔者在复旦大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高级论坛(2008年12月)的一次发言,在邓正来教授的敦促下,进一步拓展.修改而成.其繁体字版刊载于<思想> ...
  • 王立新:莫让"美国遏制中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不必反应过度,应该看到,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各种声音都会有一定的市场,毫无疑问,主张遏制中国的声音将来仍然会不时出现,有时甚至声势浩大,并可能对美国政策产生影响,但这毕竟只是众声喧哗中的一种声音 摘要:美国当前对中国采取的是接触加防范的两手 ...
  • 历史--大国崛起因素探究
    大国崛起因素探究 纵观历史,大国的崛起都有其不确定性,但也绝不是偶然,是由各种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促成的.从历史上看,不管是英国.美国这种在某一时期成为世界一极的超级帝国,还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日本.俄国这种在一定时期的世界上称霸一方 ...
  • 胡鞍钢:全球化视野下国企改革目标
    在国家崛起和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本身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数量比现在翻一番.在世界500强50个行业中的"中国兵团"分布数翻一番.在世界品牌5 ...
  • 中产阶层壮大与否关乎改革成败
    中产阶层壮大与否关乎改革成败 2013-11-21 22:08:10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7320 次 | 评论 2 条 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中共中央新届全会所确定的战略部署.静下心想,改革成败的标志很多,但 ...
  • 山东省潍坊市20**年-20**年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2012.4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事项: 1上,考试结束,将 ...
  • 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向
    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向分析 作者简介 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0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外交.中国安全环境以及国际关系等.先后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 ...
  • 谈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谈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中国 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 素. [关键词]和平发展必由之路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