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的变化 教案5 - 范文中心

表面积的变化 教案5

03/30

执教者:徐静教学内容:教科书p36-37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教学难点:经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出示:这是3盒一组包装的面纸,里面的面纸盒是这样摆放的,其实这些面纸盒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组装哪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这样包装呢?这样的包装到底有什么奥秘呢?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研究完(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了。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师:今天我们的研究活动就从这些小正方体开始,你能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老师巡视。问:老师发现你们拼成了这两种形式的长方体,电脑出示两种长方体问:不管你怎么拼,拼成长方体以后,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相比,它们的体积有没有变化?提问:把长方体和原来的两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表面积有没有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可能的发现:a、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b、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表达,教师根据情况再提出相应的问题。老师:减少的是哪两个面的面积?为什么减少了?(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手拿两个正方体演示给学生看问: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了几次?减少了几个面?活动二、用若干个小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观察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正方体的个数 拼的次数(重叠的次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长方体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师: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出示课件)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1.同桌合作,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2.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3.小组汇报。师:你是怎么知道用3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长方体后减少了原来4个面的面积?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拼两次,一次减少两个面,两次就减少四个面。追问:那四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呢?五个呢?师:用6个拼减少了几个面?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8个呢? 10个呢?老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2)拼一次减少两个面。(板书:每重叠一次减少二个面)(3)拼的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老师:要想知道减少几个面,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1.引入老师:我们研究完了把正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以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如果把同样的长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来进行第二项活动:用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a.你能拼几种?拼成长方体后体积变化吗?b.每种拼法分别减少几个面?(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c.每种拼法减少的表面积一样吗?为什么?(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d. 哪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大?你是怎么知道的?f.算算两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减少了多少?怎么计算的?小组合作。2.探讨研究并总结规律。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板书:重叠面越大 )老师:如果要把这两个长方体包装起来,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学生:将最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师:你能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三盒面纸盒为什么选择这种包装方法了吗?3.教师谈话: 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这一原理.(出示盒状装年牛奶等的图片).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4.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方便……是呀!包装是一门大学问,包装时要考虑到很多问题。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物品设计包装方案。你们愿意吗?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将四块巧克力(如小长方体),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用的包装纸最节省?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4人一组合作交流包装方案。四.总结收获。通过这堂课的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还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了一些有关物品包装的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享受到更多的数学乐趣!五、板书设计:表面积的变化每重叠一次减少二个面重叠面越多 表面积减少越多重叠面越大


相关内容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何青青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 ...
  • 基本不等式教案
    §3.4 基本不等式 ab ≤ 肥东一中 赵劲松 一. 教学目标 a +b 2 (1) 借助赵爽弦图和实际问题,经历基本不等式模型的猜想过程, 提高观察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2) 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3)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 ...
  •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 ...
  • 正比例练习教案
    [课 题]解比例练习课 [设计教师]郑遂珍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9-11题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会正确熟练地解比例. 2养成认真书写和准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 [教学方法]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 ...
  • 化学反应原理教案水溶液1
    济南高新区实验中学高二化学集体教案第2号 形成时间: 9.22 使用时间:9.24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3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体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 ...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勺子里的哈哈镜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 ...
  • [体积与容积]教案
    体积与容积 谢集镇良浩第一小学 田壮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教材41-42页)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 ...
  • 20**年九年级数学圆教案4.doc
    第三章 圆 [课标要求] (1)认识圆并掌握圆的有关概念和计算 ① 知道圆由圆心与半径确定,了解圆的对称性. ② 通过图形直观识别圆的弦.弧.圆心角等基本元素. ③ 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索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并会进行简单计算和说理. ④ ...
  •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案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下册46页,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反比例关系的 ...
  • 海陆变迁教案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课前2分钟自动播放配音乐的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即片头),让学生对海陆变迁有一些感性 认识.]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第四节<海陆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