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战友--怀念知青好友张晋川 - 范文中心

怀念我的战友--怀念知青好友张晋川

02/25

怀念战友——怀念知青好友张晋川

喻钟黔

一.湖北潜江田湖新建队喂牛的知青好友老张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1964年9月到1969年3月,长达四年半的时间,在我国中部的江汉平原,湖北农村曾经真实地存在过一个知青生产队。由五十多个武汉下乡知青组建的新建队,那就是原湖北省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田湖大队的新建队。

一提起喂牛的战友老张, 张晋川的形象就会在原田湖新建队老知青好友的脑海里出现。46年前,年青的老张,皮肤比较黑,瘦瘦的,肩膀比较宽,个子比较高。长方脸,面色黑里透红。眉毛比较浓,眼晴淳朴明亮。平时,不多说话,也不爱笑。有时会皱皱眉头,有时会连着眨几下眼晴。有时, 遇到了开心事 , 会快活得手舞足蹈,边跳他自编的舞蹈,边唱他山东老家的民间小调。我跟别的队友也往往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他穿一身手工缝的衣裤,样式土气,但是很合体。他对我说,衣服都是能干的母亲亲手裁剪缝制的。母亲是山东的农村妇女。1944年出生的老张,还有两个妹妹。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全家随中央民族学院教书的父亲从山东嘉祥县的老家迁入北京。后来,又随调中南民族学院教书的父亲迁居武汉。

1964 年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的张晋川,不留恋大城市的生

活,响应党的 上山下乡 的号召,自愿报名下乡。当年9月,从武汉下放到潜江县田湖大队新建队,成为一名喂牛的“知识青年”。这位田湖新建队喂牛的带头人,就是我心目中永远年青的老张。他每次都是直呼我的姓名,而我和其他的知青好友则经常是尊称他老张。老张,实际上并不老,当年只是20来岁的小青年。我和新建队的人都亲切地喊他老张,是因为他性格比较内向,朴实老

成,为人忠厚,待人诚恳;认真负责, 刻苦耐劳,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踏实稳重。

二.我跟老张一起在新建队喂牛

田湖新建队没有耕牛的时候,在田家新台前面跟几位老农师傅学耕田的也有我。1965年的早春,跟田进贵师傅去买牛回来的有杜安乐。喂牛的先有杜安乐,然后是老张。新建队先后一共买回四头水牛。两头公牛 --- 根据牙口和个头的大小取名的大牯子和小牯子,还有两头母牛 --- 根据皮毛颜色的深浅取名的黑莎子和白莎子,都是南方的大水牛。六十年代,买一头大水牛要一千多元。1965年3月,我跟队友王志斌一起为新建队的秧苗田积肥,到四里外的江陵县丫角庙镇捡了将近一个月的粪。4月,新建队买回四头水牛不久,队里派我跟老张一起去喂牛。

我跟老张一起在田湖新建队喂牛,我喂过一年零八个月。青春年华的这段经历,让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从1965年春天到1966年冬天,每天从早到晚,都是跟大我两岁的老张一起喂牛。当年,我俩心里想的,干的,就是一起以牛为伴,一起以喂牛为乐,一起学喂牛,一起把牛喂好。当年,老张和我遇事有商有量,配合默契,从早到晚都是形影不离的好哥俩。

春天清晨的蛙鸣声,近处一片,远处也有一片,高一阵,低一阵,此起彼伏,清脆响亮。晴天的清早和夜晚,青蛙都会上演大合唱。青蛙的汇演是分片参加的,只要你认真听,是可以听出每一片的大合唱都是有领唱的。自然,有时也夹杂有独唱和小合唱。青蛙的大合唱是没有指挥,没有伴奏的,有时唱得不够整齐,旋律也简单。但是,蛙鸣声的节奏清楚,明快。田湖所有的青蛙都在积极地参加汇演, “ 你方唱罢我登场 ”, 近处的稍微间歇了一下,远处的又唱响起来了。天色还没大亮的时候,早起的老张和我一起就在田湖大队的田野里放牛,一起非常放松地远望田园风光,一起静静地“听取蛙声一片”。这

在武汉大城市里是难得观赏到的。春耕农忙时节,江汉平原广阔平坦的田野里,到处都能闻到春的气息。我牵着牛绳放的是两头母牛,老张就在不远的地方放两头公牛。我俩随吃草的牛慢悠悠地向前走着。等到太阳慢慢升起来,让“过早”后的牛饮足了水。把牛交给吃过早饭来用牛的队友,我俩去吃早饭。然后一起到牛棚打扫清洁,清理牛粪牛尿,处理到牛棚附近的大粪窖里。从春到秋,无论 风和日暖 还是刮大风下大雨,我俩除了一早一晚要放牛,每天每人都要割两担喂牛的青草。

上午,我俩用竹扁担挑着两个夹担,拿着镰刀,打着赤脚,一起走到三四里以外田家老台北边的荒湖里。卷起裤褪,在超过膝盖深的冰凉的湖水里割蒿草。一人割一担青草,大约要用两到三个小时。有时田家老台北边一大片荒湖里的蒿草被割完了,割过一茬的蒿草一时长不赢,就要到西边小一些的荒湖或者别处去寻找青草。

中午,人和牛休息的时间都比较短,我俩就把牛的中饭草送到用牛的田间地头。我用上午割的两夹担新鲜青草喂黑莎子和白莎子。这两头母水牛,用得多的队友是胡少云和朱忠悦。老张的一担青草比我割的多,是喂力气大、食量也大的大牯子和小牯子。这两头公水牛,用得多的的队友是钱柏铭和杜安乐。牛吃饱以后,就趴在地上一边休息,一边反刍。牛反刍,是把粗粗嚼后咽下的草料再次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又咽下去。我俩则守护在牛旁边。把牛交给中饭后来用牛的队友,我俩才回队里吃中饭。

听老农说,牛无夜草不肥。下午, 我俩又一起去割草。下午割的这两担青草是为牛准备的夜宵。夕阳西下时,从用牛耕田,打耙,赶耖的队友手里接过牛,再一起去放牧。走到水渠下边, 让晚餐后的牛饮水。有时候,我们还用双手浇水,给牛洗洗澡。跟着落日的余晖,我俩一起牵着牛往回走。晴天的傍晚,把牛拴

在牛棚外面,我俩还用一把铁梳子给每头牛梳理梳理。牛的感觉,才舒服!我俩吃过晚饭,在天黑前把牛牵进牛棚拴好。

三.我俩用水牛做过条件反射的实验

晚上八九点钟,要去跟牛上夜宵。老张跟我一打招呼,我俩就离开田湖新建队的平房宿舍,走进东头的牛棚,点亮马灯准备喂夜草。这时候,牛正趴在地上休息,反刍。夜晚,牛往往把屎尿拉在牛棚里,弄得里面又脏又湿。除了寒冷的冬天,在不下雨的夜晚,我俩都会把牛牵出来。在外面的平地上,我俩一边牵着牛转圈圈,一边吹着口哨。我们发这些信号,是要牛在外面拉屎拉尿,尽量不拉在牛棚里面。夜里的牛,开始自然不明白这样做是要它干什么,转很久的圈圈,也不拉。我俩还是耐心地吹着口哨,牵着牛转圈。我俩是用水牛做条件反射的实验。直到牛拉完了屎尿,才一一牵进牛棚。在牛棚里马灯的灯光下,我俩一起再给牛喂夜草。天天晚上这样训练,过了一段日子,聪明听话的牛就明白了,它们终于形成了我俩希望的条件反射。

动物因信号的刺激而发生反应,会逐渐形成条件反射的学说,是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多次做实验得到的科学理论。这是我们读高中学过的知识。我俩是想到了这一学说,才用水牛做条件反射的实验。经过多次训练,后来的夜里,在牛棚外面,只要牵着牛一转圈,一吹口哨,新建队的几头水牛受到这些信号的条件刺激,就会马上拉屎拉尿。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耕牛的健康,让牛能有个好的居住环境。我俩终于成功地达到了让牛棚里既清洁又干燥的目的,达到了华农畜牧兽医系书上写的要求。

老张和我本来都是城市里的青年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们知青到农村以后,要不辞劳苦,经过锻炼,一要过劳动关,二要过农业生产技术关,才能完成向自食其力劳动者的转变,还要完成向有觉悟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的转变。 用牛做条件反射的实验,可能是下乡知青跟一般农民不一样的地方。

据我所知,其他生产队的饲养员只管给牛上夜草,在夜里,是不把牛牵出牛棚的。后来,有些农民和大队干部知道了这件事,曾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新建队的知青有知识,连新建队养的牛都要聪明些。”

四.重视两个“相结合”

老张和我重视两个“相结合”:一是重视向有实践经验的老农学习,重视跟贫下中农的相结合;二是认真参加华中农学院农学系的函授学习,重视实践经验跟现代科学理论知识的相结合。除了学习华农的农学系函授教材以外,我俩还请函授辅导教师汪新安老师帮忙,弄有关喂养耕牛和给牛看病的书。热心的汪老师帮忙找华农畜牧兽医系弄来了好几本书,也没要我俩的书钱。队里要求成立几个科研小组,我俩是耕牛饲养员,自然组成了畜牧兽医科研小组。后来在1985年1月,对田湖大队原高中毕业的新建队员,华中农学院补发了农学系1966年的专科毕业文凭。

一心想把牛喂好,我俩跟田湖大队好几位有经验的耕牛饲养员交过朋友,尊重他们,亲热地喊他们做老农师傅。经常找他们联络感情,虚心求教,向他们学习喂牛,请他们介绍自己的宝贵经验。对我俩最热情,有问必答的是老田湖二队的老饲养员杨大伯。杨大伯跟儿子一起喂养的几头水牛和一头老黄牛,每年在田湖大队耕牛大会的评比中都会得到好评。杨大伯是全大队耕牛饲养员中的模范。我俩经常跑到二队去找他老人家请教,也问得很详细。杨大伯说过:田湖是水网湖区,田多劳力少,现在还没有多少机器耕田。我们种田的人整田,耕田、打耙、赶耖,主要靠的就是牛,就是靠耕牛吃饭。牛吃的只是草。我们要把耕牛当作不会说话的小伢照护好。他对我们讲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喂养耕牛要注意怎么做;跟母牛配种,最好是选什么样的种公牛;母牛怀小牛最好是什么季节;母牛怀孕大约要多长时间等等。我俩把他说的经验再跟书本上写的进行对照。而母牛临产前的表现和特殊体态特征,华

农当时的书上没有具体说明。杨大伯在我俩问过好几次以后,才说:“怀小牛的母牛走路,月份足了,就要注意细心看啊!要是母牛肚子下面有半圆形的突起,那就是快要生了。夜里要注意守护接生。”我们多次地谢他。他补充说:“这是我从来不对别人说的。”

五.为水牛相亲配种接生,看病喂药

1965 年秋天,我俩按照华农的书本知识为牛四处“相亲”。最后选定田家新台强壮的种公牛,跟新建队的两头母牛配了种。通过预产期的公式计算,知道了两头母牛大致的预产期。而母牛临产前的特殊体态,书上没有具体的说明。1966年夏天,按照杨大伯的经验指导,我俩都特别注意观察母牛临产前的体态。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是母牛有临产前的那种体态特征,就表明当天就会生小牛。一天傍晚,在放牛回来的路上,我发现黑莎子下腹部果然出现了半圆形的突起。就对老张说今天夜里要轮换守护。我还记得那个夏天的夜晚。夜里十点钟,换下老张以后,我在旁边守护。临产前的黑莎子安静地站在牛棚外面,牛绳牢牢地栓在地面的桩子上。忽然,黑莎子烦躁不安,不停地来回走动。在马灯的灯光下,发现了惊扰黑莎子的是一条长蛇。我拿起铁锹,铲死了这条一米多长的花蛇。之后不久,黑莎子的两条后腿隔一会就动几下。我连忙去寝室,叫来了老张,一起为黑莎子接生,让它站着顺利地产下了健壮漂亮的小黑莎子。新建队的黑莎子和白莎子都是我俩一起照护配的种,接的生。为队里增添了两头牛,这是多年来我和老张一直在内心里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除了平时放牛、割草、喂牛、上夜草,给牛配种和接生以外,还有些喂牛的活,也是我俩一起干的。早春时节,春耕农忙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地上的青草刚刚长出来,太短了,不够牛吃的。荒湖里的蒿草还没长起来,太短了,也不够割的。这时生产队已经开始用牛耕田了,而牛还是以吃干稻草为主。为了让牛增强体力,就要增加营养,我俩要队里弄来许多韭菜和鸡蛋。夜里,我俩

一起在牛棚里给每头牛喂韭菜和鸡蛋。公社兽医站远在三才河东边的江庙大队。有几次,有的牛生病了,由我去公社兽医站,请兽医来给牛看病打针。后来,通过看书学习,虚心向牛兽医和老农请教,我俩也会看一点水牛的常见病了。每次我去公社兽医站,老张就得一个人照护四头牛。等我把中草药拿回来,煎好了,我俩再一起跟牛喂药。冬天,我俩一起把干稻草用铡刀铡碎了再喂牛。

有些活,是老张先向老农师傅学会了,我再向他学着干的。象用蔴搓成细绳,再合成赶牛的鞭子。先用蔴搓成比较粗的长绳子,然后再合成两米多长牵牛用的粗绳子。还有,在寒冷的冬天,牛也需要御寒用品,我俩用稻草跟牛编过稿荐。为每头牛量身定做,用干稻草编织长方形的稿荐。稿荐,就是又大又厚的稻草垫子,是给队里的宝贝牛披着御寒用的“大衣”。

六.最令老张兴奋鼓舞的事

最令老张兴奋鼓舞的,我认为,是新华社新闻摄影记者余澄健为他照相的事。1965年10月下旬的一天夜晚,在牛棚里,喂牛的老张蹲着,左手提着马灯,看着大牯子悠闲地躺着吃他喂的夜草 ---- 有叶子的红薯藤。老余专门给老张和大牯子拍了一张合影。这张小小的方2寸黑白照片,是对老张非常特别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田湖新建队知青把耕牛喂得好的充分肯定。新华社记者给老张拍照的那天晚上,老张眉开眼笑的得意表情,非常非常满足的精神状态,我在平时是很少见的。都过去四十多年了,现在一回想起来,却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跟老张一起喂牛,跟着老张学喂牛,喂好了牛以后,我俩有了以下共识:既然干一行,就应该爱这一行,就得学这一行;争取做到专这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从干一行到专一行,自然会有个吃苦的过程,适应的过程,学习的过程,长知识长本事的过程。要干好一行,先要学好这一行,最好是找有这一行实践经验的人交朋友,尊重他们,拜他们为师,联络感情,虚心请教,才能学

到他们的宝贵经验,才能尽快地专这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从干一行到学一行的过程中,要重视两个“相结合”:一是要虚心向这一行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重视跟他们的相结合;二是认真学习有关这一行的现代科学理论知识,重视实践经验跟书本知识的相结合。

1965 年和1966年的秋天,在田湖大队耕牛大会的两次评比中,大队的干部和各个队的耕牛饲养员都夸新建队的牛喂得好。1966年的冬天,好像是孙明华把我换了下来。小孙接着跟老张一起喂牛。后来的几年,队里要我不喂牛,“改行”去用牛,耕田,赶耖,打耙。要我干别的农活去了,跟大伙一起播种,育秧,扯秧,插秧,施肥,扯草,割谷,挑草头,扬谷,晒谷,扛包,撑船,卖谷。从1965年初春到1969年3月田湖新建队解体,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印象,田湖新建队先后有好多人都喂过牛,而喂牛时间最长的就是老张。

照片:1965年10月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田湖新建队知青张晋川夜里喂牛 新华社记者余澄健摄

七.老张看重真挚的友情,替朋友着想

在田湖新建队,老张有没有“改行”的机会呢?他是怎样对待的呢?

新建队有一台武汉造的工农七型手扶 拖拉机。 1966 年秋天的一天, 手扶拖拉机手吴同生正在保养拖拉机。老张和两位女生向老吴走过来,说是队里派他们来学习拖拉机技术。老吴听了以后很高兴:认为是队里重视拖拉机,派三个人来充实机务力量,自己一下子收了三个徒弟。老吴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拖拉机技术的书籍知识排出课程,从内燃机的作功原理到四沖程的运作概况,从拖拉机的几大系统到各系统功用的操作过程,又是理论,又是实物,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倾囊倒给他们。几天以后,老吴发觉老张的神色有些不对,总是躱躲闪闪的。面对老吴,老张多次欲言又止。又过了几天,老张终于忍不住了,把老吴拉到一边说:“你以为队里真的是派我们来学机械的,充实机务力量的吗?告诉你吧,队里派我们来学你的技术,就要夺你的权的。”老吴听了先是一楞,随后冷靜下来说:“我这个权沒什么好夺的,谁都知道开手扶拖拉机是个苦差使。谁愿意夺就来夺吧!”

从此以后,老张仍旧去喂牛,主动放弃了这次 “改行”的机会, 再也不去学开拖拉机了。他是怕学成了,队里要他去夺朋友的权哩,如果那样做就对不起朋友了。 看重真挚的 友情,替朋友着想。 老张就是这样一个忠厚、诚恳、实在的人。

多年后,老友们怀念老张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他继承发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

八.田湖新建队解散后老张回了山东农村的老家

1969 年2月底,当时的湖北省和潜江县革委会下文解散了田湖新建队。

三才公社田湖大队要解体后的新建队员自由组合成青年小组,分别到田湖大队其他六个生产小队插队落户。原田湖新建队所有的田地,房屋,耕牛,以及手扶拖拉机等各种农业生产工具都归了田湖大队所有。田湖新建队解体后不久,

有少部分新建队员,先分到田湖大队其他生产队,后来转点到外地农村插队落户。老张则是先分到老田湖三队,然后转回了山东省嘉祥县农村的老家。 老张在山东省嘉祥县万张公社万张大队农村老家给我来过几次信。他在信里曾经写到:老家地处鲁西南,是黄河冲击平原。队里人说到:别人读书,初中毕业的,都想离开比较贫穷落后的家乡,纷纷往大地方跑,而他是大城市高中毕业的却跑回老家。万张大队地少人多,有不少盐碱地,粮食产量不高,农民的收入太少。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活算一个工,而一个工只有几毛钱的收入。每人一年口粮的斤数比湖北潜江田湖的要少几百斤。口粮中的大米、小麦不多,还有不少是杂粮和红薯。老张还写过接媳妇以后小两口的生活。后来,老张有了可爱的一儿一女。还寄来一家四人的全家福照片。再后来,由于老张干得好,又是文革前的老高中毕业生,先是被推选到大队的小学执教,不久被推选到公社初级中学执教。

一九八五年,老张收到华中农学院补发的农学专科文凭后,大喜过望,给原新建队队友老吴回过一封五页纸的长信。他的信中,有浓浓的思念,深情的感激,生活的艰辛 „„ 当听说我们一九九四年十月新建队要搞三十年队庆活动并准备在 潜江 田湖聚会时,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要跟大家叙叙相思之苦,诉诉离别后之情。遗憾的是一九九四年十月老张因病未能成行。 老张不幸患了几年的肝病。 一九九六 年四月一日,老张因病医治无效, 竟永远离开我们而去了 。

九.老张远行以后

老张远行以后,我曾写信给山东省嘉祥县万张乡中学的校长,想了解老张和家人的情况。校长把我的信转给了张衍进老师。张老师是老张过去的同事,又是老张同族的叔叔。

张衍进老师两次回信写到:老张和老师同事相处很好。老张在老师当中,经常念念不忘地说到湖北潜江田湖新建队的人和事。老张还是那样爱学习,重视自身水平的提高。一边教书,还一边参加过山东济宁师专的中文函授学习,获得了他的第二个大专文凭。老张为人厚道, 待人诚恳, 作风踏实, 认真负责,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都很好。得到了学校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后来当到了中学的教导处副主任。教书育人二十多年,老张的 后半生桃李满天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评上中教中级职称以后,每月工资仅七百余元。不过老婆孩子的户口也因此农转非。还盖了自家的房子。老张患病后,经济状况更差了。据说,他的儿子在军校毕业后,在某机场做地勤检修工作。

老张远行以后不久,老伴又患了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每月抚恤金仅有八十余元。老张的女儿也给我回过信。在得知老张家的困难情况后,原田湖新建队的老知青彭继禹、李素兰、朱文凯、白顺喜和我,后来还有陈冠群,几个人凑了点钱,一共一千一百元。是由我汇给老张患病的老伴,表示知青老友的一点心意。当时,我在信中还希望老张的女儿收到钱后能给这几个老友回封信。后来,老张的女儿和儿子先后都给我写过感谢信。遗憾的是,这些信件,我都没有保管好。现在,我手边只找到张老师2006年元月13日的回信。

大家都怀念老张和原田湖新建队几个已经远行的队友。以上叙述的经历和感想,是表达我们新建队老队友对老张的永远思念之情。 缅怀 知青好友张晋川 , 我们 怀念的既是他的音容笑貌,更是他的精神风骨,人格风范。

远行的老张,请你一路走好!

2010年4月30日

2010年4月30日我写的怀念文章《回忆田湖新建队喂牛的老张 ---- 怀念知青好友张晋川》

2010年5月4日 刊载在 凤凰网 > 历史 > 知青频道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articles/detail_2010_05/04/1482712_0.shtml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知青 > 正文

转载这篇文章的还有:

世界华人周刊 世界华人周刊 > 华夏文史 > 知青/文革 > 怀念战友——怀念知青好友张晋川 怀念战友----怀念知青好友张晋川

2012-01-13 14:52:62 作者:喻钟黔 来源:网络

(作者:原湖北省潜江县浩口区三才公社田湖大队新建队老知青 喻钟黔)


相关内容

  • 为战友写的悼念词(范文)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参加我们的好朋友.好战友.好兄弟崔玉龙战友的遗体告别仪式. 崔玉龙战友,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016年3月3日10时50分永远离开我们,享年48岁. 噩耗传来,青山垂泪,大地含悲,流水哀鸣,亲朋好友痛心 ...
  • 我为人民说真话: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仗义执言者的朴实人生)
    5.0 分 我来打分 已有 1人打分 我为人民说真话: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仗义执言者的朴实人生)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就是他连任两届人大代表生涯中最朴实的写照.这位深受百姓爱戴.倍受中央及吉林省领导称赞 ...
  • 延安窑洞住过的北京娃 当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在其中
    ▼ 延安窑洞住过的北京娃之今昔 作者:吴墨 延安窑洞住过北京娃说的是当年北京老三届下乡插队到延安的岁月,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已是四十多年,今天想来不胜感慨. 当年有一首歌叫<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歌词写的慷慨激昂豪情万丈,要&q ...
  • 战友啊,你在哪里?(退伍老兵俱乐部"寻找战友"第42期)
    这里是退伍老兵网上的精神营地.只要您是退伍老兵,我们就真诚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来,点击上面蓝色字体"退伍老兵俱乐部",再点"置顶公众号",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加入. 战友啊,你在哪里? 退伍老兵 ...
  • 不说再见,因为我们的精神永续
    ■本报记者 赵风云 写在前面 前几天,有一则名为<再见了,打仗的时候再叫我>的微信在朋友圈热传.其中一段话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军装是军人的皮肤,脱下军装就好比脱层皮,这种刻骨铭心的痛,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 ...
  • 星子旧城琐忆·上海人在星子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本帖最后由 人民万岁 于 2016-4-24 21:54 编辑 星子旧城琐忆·上海人在星子 我认识几个在星子的上海人. 上海人无论男女,都长得白白净净的.给人感觉,都很有文化.他们在星 ...
  • 青灯(北岛温暖诗性随笔集)
    网易读书 > 书库 > 文艺馆 > 文学 > 散文随笔 4.2 分 我来打分 已有 8人打分 青灯(北岛温暖诗性随笔集) 本书是北岛先生最新的散文集,收录刚完成的十一篇作品,并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忆念,就像灯火辉 ...
  • 岳父生日宴会答谢词
    篇一:岳父生日宴会答谢词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大家中午好!今天是2011 年8月20日,农历7月21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是我的岳父70华诞.在这动人心弦的美好时刻,我们相聚在这古朴典雅.喜庆浓郁的大荔黄河宾 ...
  • 1968年知青
    1968年 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 ...
  • 华国锋:在法国巴黎周恩来旧居纪念牌揭幕仪式上的讲话(1979-10-16)
    在法国巴黎周恩来旧居纪念牌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六日) 华国锋 总统先生, 市长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我能够参加为已故周恩来总理在巴黎的旧居举行纪念牌揭幕仪式,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法国政府和巴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