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呼吸 - 范文中心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呼吸

12/21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呼吸

随着教育向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对“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对人的教育反而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加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似乎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教育还承担着塑造人的灵魂的任务。

一些调查表明一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着精神空虚、缺乏理想、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忧患意识、缺乏道德感、责任感等精神和思想问题。

这无疑的是教育的悲哀。

作为语文教育在此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可否认的,培养道德、情感、审美情趣是语文教育的功能之一,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完美的人格。

但是现今的语文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语文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但在语文课堂上,由于教师不能很好的认识人文性,不能充分的突出和把握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造成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缺失。

人文性既有别于思想性,也不等同于文化性。真正的人文性是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崭新的观念和境界。这种观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发展;它关心人的生活,人的价值,人的精神,它对人的生活不仅全面关怀,全程关怀,而且是一种终极关怀。这种观念在西方被称为人文主义。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人文性,是因为人文性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旨在追求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非片面的偏重知识教学,片面的追求所谓的学生语文能力的提

高。更要顾及的是学生的情意发展,否则就是违背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倡导人文性,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变这种偏狭的教育观念,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推动力。

对于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倍受教育界的关注:

(点击)据2009年8月25日,光明日报载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日前在上海召开的教学研讨会上, 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 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中小学应有不同侧重。

顾明远说, 语文既是工具又是文化, 两者不能偏废。但目前很多中小学没有掌握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个度:小学语文课过分重视内容的人文性, 不重视字、词、句的学习; 中学语文课则普遍把课文分析得太碎, 把课文肢解了, 分成这个段、那个段, 找出中心句、关键词, 完全用考试的套路来讲课文, 影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文化内涵的理解。

顾明远指出, 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 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 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到了中学, 在继续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 要教育学生理解语文的文化内涵, 并且通过语文了解我国的文化精粹——特别是文学名篇名著。

实际上顾明远会长的看法恰恰是切中了语文教育问题之关节,长期以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弊端,就是“名篇不名”的问题。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但是已经在广大语文教师的讲解之下,被动了大“手术”,肢解得支离破碎,扼杀了语文的气韵和灵性,精美的作品反而读不出美感,更感受不到作品本身的魅力。尤其是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各种辅导材料中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标准

答案背后的“统一”观念更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的甄别与思考,自然语文教学越来越无趣,越来越程式化,其吸引人的魅力也在逐步消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自然也会因读者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各方面的差异而有所差异,甚至于对于一些名篇的解读也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的。

例如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题的解读就有四种不同的认知,最初更强调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束缚,批判封建教育,而现在逐渐的淡化了此方面的强化,在强调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童真童趣的体现。再如《愚公移山》一文,传统意义上强调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的观点,但是现在,在强调其逻辑可行性之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非主宰的问题。这里面体现的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逐步提高。

而且,我们都非作者本人,我们又如何确定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是作者的想法呢?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一文,莫怀戚先生就曾不无感慨的说:感谢中学语文老师把我的文章讲得那么好,亲情方面的挖掘那样深刻,但我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想写写中年人肩头的重任。我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我们尚不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就是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尚不能将对文章的理解绝对统一化,我们又怎能或者说有什么必要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化呢?为什么就一定要苛求标准的统一答案呢?

再者,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而言,一个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所提供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融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其意义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建构的。从现代批评理论的角度而言,一个作品的意义是一定的语境下

形成的,不同的语境会改变文本的既有意义。 而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只不过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下,由某一部分读者对文学作品做出的理解和阐释,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给他们的理解蒙上的“神圣”的外衣。

所以要求学生对文本认知理解的统一,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有悖于认知的规律,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甚至会逐步消磨学生的主动思考,反正自己想的无论对还是错,最终老师都会给一个标准答案,等着老师给答案好了。

如何在应试的强大压力之下,寻求一条真正的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阅读教学之路呢?这个问题一直使我困惑。

在阅读教学中,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真正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语文的人文性,注重对于个性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综合了思想、意志、情感、能力等丰富的内涵,面向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结合具体的篇目,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其一:提倡鉴赏、批注式阅读

“语文课本是语文化了的文学课本,语文课堂是演绎语文知识的文学课堂,只有以文学务语文,才能使语文课美魅双生”,而“以文学务语文”莫过于挖掘课文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为鉴赏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学生的鉴赏性活动主要是针对文章整体而言,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这样在感悟、发现、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视野不断开阔。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学生围绕着文中事件的叙述,很好的勾勒出了孔乙己的形象,不单纯有外表的,更有透视了整个科举制度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在精神上设置的无形的枷锁。还有的同学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进行了比较,更加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甚至纵深的开掘了一系列的关于科举制度的问题的思考。

进行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对于学生的鉴赏非常有益处的辅助性阅读方法,正是基于对文本的点滴感悟、理解,才有了更高层次的鉴赏活动。

在批注式阅读方面我借鉴了孙立权老师采取的批注式阅读法,学生从中收获颇丰,在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注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我们应该把学生的阅读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范晔的《强项令》一文时,在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之下,为了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人物形象,我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将课文改写成剧本,在学生改写的剧本中,学生展开了丰富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我看到了“苍头”是如何的耀武扬威、洋洋自得、不可一世,“湖阳公主”是怎样的盛气凌人、目无法度;董宣是怎样的不畏强权,坚守法度„„在学生描写塑造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之余,我们也感受到了学生对于人物的感知和理解程度。

再比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在学生预习和熟读的基础上的分角色朗读,学生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融入朗读之中,进行个性化的处理,真可谓“绘声绘色”。这要大大强于教师的讲解与分析。

其三、注重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

其实语文本身就是文化,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积淀着一个民族的

文化和精神。在我们的母语中,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词就是一部历史。先民在造字之初不仅给了它意义,而且给了它想象和激情。每一个汉字在长期的运用中都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新的想象和新的激情。 民族的全部的文化、精神的秘密都被封存在语言里。研究语文、研究文学作品,就要研究里面所呈现的文化,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蕴。

例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为了使生长在东北的学生对安塞腰鼓有更多的感性的认识,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资料,安塞腰鼓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承载着黄土高原人民精神的艺术形式。学生聆听着激昂的鼓声,品味着刘成章笔下所描绘的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感受着一股股源自生命本身的无穷力量,真真是难以言喻的享受与心灵的洗涤。

再例如学习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时,就不能不去研究一下,端午节的民俗,当然有地域上的差异,但也往往会激发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去研究一下各个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不失为很好的教学策略。

其四、注重阅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无论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都应该注重阅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否则学生只会将自己所学的束之高阁,而不能有意识的转化为相应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文言文的时代意义、时代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去进行理解和消化。例如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哪些潜在的危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学习《出师表》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给刘禅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对学生而言有何现实意义。

在现代文教学当中,更应该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有一篇文章叫《拔掉那颗蛀牙》,写的是一个女孩,顶着父母重男轻女的愚昧思想的压力,将心头对父母的恨化为学习的动力,虽然事业有成 ,但心灵畸形发展,“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只有她自己。”她成了一个精神不健全的人。透过这篇文章所折射出是一个培养健康、健全精神的问题,是一个如何面对生活当中的不如意,进行自我调适的问题。就可以作为学生很好的反面教材,很好的自省教材。引导学生去正视生活中的坎坷,很好的进行自身的精神调节,使自己能够正确的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健康、乐观的生活。此方面还可以联系林清玄写的《常想一、二》一文,做以辅助和感悟性引导。

再例如对《品质》一文的阅读教学,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诸如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描写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的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等,似乎学生也很有收益,但学生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所得。学生仅作为一个文本内容的旁观者、欣赏者,文本内容远离他们的实际生活,不能激起他们思想的火花。对《品质》一文的人文性解读,我觉得恰恰应该抓住胡须花白的老鞋匠格斯拉在饥饿的威胁下宁可饿死也决不放弃做一个正直的手艺人的原则精神,他就是诚信精神的代表。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透析社会上存在的打假屡打不止的病根,就在于诚信的缺失。并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自身能否用终生的言行坚守“诚信”这一方净土。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与尝试我还在努力地进行着。期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的讲出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讲出

一节节中国味十足的语文课,让我辈共同努力!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年最新修订版]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 ...
  • 数学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数学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开发区厦门路小学 于会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师这种平凡而特殊的岗位,决定了每一位教师成为"读书人"是一种职业召唤,一种义务,一 ...
  • 20**年小学六年级安全课教案
    小学六年级>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小学<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儿童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 ...
  •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语文教师们积极投入,艰难探索,深入课改,调查研究,在"改"的过程中,坚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独立思考,找准方向,求真求实,既稳打稳扎,又大胆尝试.促进了我镇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现将主要工作 ...
  • 经典阅读的意义
    经典阅读的意义 摘要:经典阅读乃支撑人文学科存在的基础.但人文经典阅读却普遍遭遇冷落,大学人文学科教育亦莫能外.由于本科生经典阅读改善尚有诸多限制,人文学科研究生学习,几乎成为现有状况中实现经典研读目标的最佳也是最后机会.由于学生阅读经典存 ...
  •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编 制 人:编制单位:审 核 人:系部主任:编制日期: 目 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 1 二.课 ...
  • 新课程三维目标1
    新课程三维目标 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意义认识 中小学教育是孩子们的教育,课程理应是孩子们的课程,教育向学生世界回归必将是课程改革的关注点,它要求尊重孩子的经验,把孩子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把孩子的教育交到孩子手中.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 ...
  •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提纲(1)
    1.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3.我国学校课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孔子首创私人办学,开设了"礼. ...
  •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卢谦 2013-2-27 16:58:4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京)2010年7期第10-13页 [作者简介]卢谦,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 ...
  • 20**年版英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新启示
    摘 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起着导向性作用.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屡陷困境,与课程标准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直接联系.本文旨在解读英国2014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探究其在课程目标上的新特征,借鉴其改革经验,完善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