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政治制度练习 - 范文中心

宋元政治制度练习

01/18

课时冲关练

1.(2015·湖北七市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解析 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通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B项错误;通判在宋代出现,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四川成都二诊)陆游在《岁暮感怀》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才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此风犹未已„„”。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 )

A.政有夷狄之风

C.官吏贿赂盛行 B.淳朴民风败坏 D.官场党同伐异

解析 官员结党营私就是官场党同伐异,故D项正确;“中更夷狄祸”反映的是金灭北宋,没有体现政有夷狄之风,故A项错误;“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才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体现了北宋初期任人唯贤、言论开放、风俗粹美,但现在结党营私(谁令各植党),导致风俗败坏,故B、C两项错误。

答案 D

3.(2016·山东菏泽模拟)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解析 “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说明枢密院掌管军政,“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说明当时还有丞相,从朝代可判断是宋朝,故B项正确;秦朝太尉

形同虚设,三公无法分割相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三省,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干扰最大的选项,清朝军机大臣是皇帝的秘密侍臣,不是重臣,清朝时根本没有丞相,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5·江西鹰潭二模)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 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解析 “任非其官”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故B项正确;此材料涉及到宋朝的官职,官僚体系是国家中央对全国的管理做出核心决策和中央维系到地方管理的纽带的集合,材料仅仅是在表述官员的任用上“任非其官”,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在“任非其官”的背景下宋代的行政效率应该是降低的,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涉及。

答案 B

5.(2016·河北衡水模拟)“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理藩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行中书省

解析 从材料中“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可知,问题中“官”是负责管理佛教和西藏地区事务,应隶属于宣政院,故C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与题意元代不符,故A项错误;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不专门负责宗教和西藏事务,故B项错误;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6·河南洛阳统考)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解析 材料中“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也不能„„”的信息说明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说明地方长官没有较大独立性,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是皇权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6·江苏南通调研)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

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 (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相关内容

  • 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案: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 ...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6_历史_必修1_人教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预习导学 (一)复习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二)完成预习性练习 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四川教育出版社)
    (川教版)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基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 ...
  • 初中一年级历史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 1.隋朝有何特点?P2 2.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P2 3.隋朝灭陈.南北统一的时间?P2 4.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P3 5.隋文帝统治时期称什么?隋朝时台湾称作什么?P4 6.大运河开通的目 ...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柳雪燕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 ...
  • 第一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检测题 1.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七八千年前使用的最早的松土工具,该工具的名称是 A .石铲 B .石锄 C .石犁 D .耒耜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 ...
  • 古代文学史笔记
    名词解释: 1.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 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 ...
  •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摘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发展主线,探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可提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 ...
  •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及发展进程.而要不断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以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