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 - 范文中心

第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

03/04

第三届 IBO 题解

1.A 细胞核是染色体之所在,当然含有 DNA,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含有各 自的基因组,因此也含有 DNA 只有造粉体不含 DNA 2.D 根据上列数据,从阶段Ⅰ到阶段Ⅱ,细胞体积增加了 323 400µm3,液 泡体积增加了 272 400um3,所以细胞质增多了 51 000µm3。液泡的增加主 要是由于水分的吸收,细胞质的增加虽也包括水分的增多,但由于其含水 量基本不变,所以必需有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生长时,壁虽未加厚,但其 总量却增加了,所以只有 D 是正确的。 3.C 细胞壁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此时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形成中 胶层,其成分为果胶质。以后产生纤维素,就形成了初生细胞壁。初生壁 中无木素,只有在次生壁开始形成后,才有木素的合成。所以只有 C 是 正确的答案。 4.D 上列 3 个反应中,反应 1 和 3 都是氧化作用,反应 2 是还原作用。氧 化作用(脱氢作用)需要 NAD+或 NADP+,还原作用(加氢作用叨需要 NADH 或 NADPH,所以答案 D 正确。 5.A 水解淀粉的酶是淀粉酶,淀粉酶只能水解α –糖苷键,不能水解β 糖

苷键。淀粉是由α –葡萄糖组成的长键,葡萄糖残基之间的键是α –糖苷 键。纤维素是由β –葡萄糖通过α –糖苷键组成的。所以淀粉酶只能水解 淀粉而不能水解纤维素。这与最适温度、最适 pH 以及消化道的长短均无 关。 6.A 扩散作用不能使物质从低浓度的溶液向高浓度的溶液中移动, 而且扩 散作用也与氧无关。只有主动吸收才有这些特点。温度则既能影响主动吸 收,又能影响扩散作用。 7.D 呼吸作用是以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为底物,释放生物可利用的能 量,所以没有营养物质,就不可能发生呼吸作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 合成、物质的主动转运等都是消耗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营养物质中的化学 能。生物体所损失的能量,也只有由这种化学能来补充。物质的被动转运 则不需要利用外加的能量。 8.C 葡萄糖和 DNA 都不能被看作是代谢的中间产物,葡萄糖–1–磷酸 虽是中间产物,但不是高能化合物。只有 ATP 是高能化合物,是细胞中 的能量“通货” 。 9.D 只有 D 才是渗透作用的定义,C 说反了;B 和 E 都不对,因为溶液 不可能通过半透膜,只有溶剂(水)才能通过半透膜,溶质不能通过半透

膜。水进入根毛细胞是渗透作用的结果,不是渗透作用本身。 10.A 种子萌发过程中,被水解的种子中的贮藏物质有淀粉、脂肪,有时还 可能有蛋白质。核酸并不是贮藏物质,异构化酶与水解作用无关。转氨酶 则在氨基酸的相互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至于卡尔文循环,则仅存在子叶 细胞中,不可能存在于种子

中。 11.D 蓝藻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固氮作用,但不能根瘤菌那样与水 稻根共生。 12.D W 用孢子繁殖,又有细胞壁不可能是动物。X 能够运动,不可能是 维管植物。Y 是自养的,所以不可能是动物。Z 是自养生物,所以可能是 动物。 13.A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 植物所收集的光能一部分通过电子传递而用于 NADP+的还原,形成 NADDH,一部分通过光合磷酸化作用而用于 ATP 的形成。由 CO2 还原成糖不是直接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 NADPH 和 ATP。至于由 NADPH+(或写成 NADPH+H+)形成 H2 和由 CO2 形成 O2 都不是光合作用中发生的变化。所以只有 A 是正确的答案。 14.D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指 CO2 的固定与还原。CO2 的固定即 CO2 与核

酮糖二磷酸结合(羧化作用) ,产生 2 分子 3–磷酸甘油酸,还原主要是 磷酸甘油酸(3 碳酸)被 NADPH 和 ATP 还原成三碳糖。至于将 H2O 中 的 H 传给 NADP+而形成 NADPH 则是属于光反应的。 15.D 光合作用需要 CO2,CO2 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水的运输靠蒸腾作 用,而蒸腾作用是通过气孔进行的。离子的上运要是在上升液流或蒸腾流 中发生的,所以也与气孔有关。 16.E 上列 5 种物质中,除干扰素外都是植物激素,其中只有乙烯是在果实 成熟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并有催熟作用。 17.B 此题中所说的固定碳, 是指 CO2 被固定并被还原为糖。 所列物质也并 非都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余见 13 和 14。 18.D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电子传递过程中 ATP 形成(即磷酸化作用)的 机理, 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所谓化学渗透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 在光合膜 (类 囊体膜)与线粒体内膜中发生电子传递的同时,也发生跨膜的质子(H+) 传递, 于是产生一种跨膜的 H+梯度。 这种梯度的存在表示膜处于一种 “能 化”状态(即膜中有较多能量) ,当 H+又通过 ATP 合酶再次从浓度较高 的一侧运至另一侧时,即发生 ADP+Pi→ATP 的作用。 19.A

只有某些植物的种子是喜光的, 即其萌发为光所促进, 如烟草、 莴苣、 水浮莲的种子。许多栽培植物的种子在光下和暗中都能萌发。喜光种子并 不一定是喜光植物的种子,更不一定是寄生植物的种子。喜光植物是指在 光强时才生长良好的植物,与其种子是否喜光是两回事。 20.C 趋光性或称趋光运动,是生物(如眼虫、某些藻类)改变其运动方向 而趋向于光的现象。趋光性与生态无关,与生物的发育也无关。

21.C 在无氧条件下发生的糖酵解使每分子葡萄糖产生 2 分子丙酮酸, 同时 产生 2 分子 ATP。乳酸和乙醇则分别是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的产物,不是 糖酵解的产物。由于 ATP

是能量通货,所以从能量来说,糖酵解是使每 分子葡萄糖产生 2 分子 ATP。 22.B 呼吸作用以及植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的合成均以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简 单的糖为原料。硝酸盐不含碳,不可能以糖为原料而形成,而且在植物体 内也没有形成硝酸盐的过程。 23.B 在浓溶液中经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含有叶绿体的原生质收 缩,但伊红不能透过原生质膜,所以部位 1(收缩了的原生质)呈绿色。 细胞内原生质以外的部分全为含有伊红的盐溶液所充满,故呈红色。

24.D 叶片×会利用放射性 CO2 合成光合产物, 这些产物既会向×的上部运 输,所以叶片Ⅰ和Ⅱ中都会有放射性;标记的光合产物也会沿着茎下运至 根中,所以Ⅲ和Ⅳ中也会有放射性。 25.A 的两半分别向外翻卷,B 的无变化或下垂。 将花柄从中央劈开至 1/2 长度处,然后立即放在纯水中或浓蔗糖溶液 中。20 分钟后放在水中的两半会向外翻卷。放在浓蔗糖溶液中的则无变 化。原因是切开的部分细胞大量吸水,膨压增大。而完整的一面细胞膨压 无变化,所以切开的一侧细胞膨大,故有此现象。放在蔗糖溶液中的,情 况相反,切开的一侧细胞失水,故不但不向外翻卷,反而失去膨压,于是 切开的花柄下垂。 26.E A 不对,因为噬菌体的寄主不是植物,因而它不是植物体内的致病病 毒。B 不对,由于噬菌体不是动、植物的病原菌,因而它不是致病微生物。 C 不对, 噬菌体是细菌病毒而不是细菌。 不对, D 由于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它既无独立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合成系统,放它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 因而它不是异养微生物。E 正确,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中 的病毒。 27.B A 不对, 在无氧条件下使有机物分解不是反硝化细菌的作用。 正确, B 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参与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主

要是反硝化细菌。C 不对,将空气中的氮气合成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是固氮 微生物,它们先将 N2 还原成 NH3,然后再形成氨基酸等有机含氧化合物。 28.B A 不对,因为醋酸杆菌是醋酸发酵的重要菌种。B 正确,黑曲霉是柠 檬酸发酵的重要菌种。C 不对,米曲霉是食品加工、制酱、制酱油和制淀 粉酶的重要菌种。D 也不对,乳酸链球菌引起乳酸发酵。 29.D A 不对,因为镰刀菌素是由一些镰刀菌产生的毒素。B 不对,黄曲霉 不产生神经毒素。C 不对,黄曲霉不产生黑色素。D 正确,黄曲霉产生黄 曲霉毒素,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因子 30.C A、B、D 都不对。C 正确,因为醋酸发酵是先利用酵母菌把糖转变 为酒精,再利用醋酸杆菌把酒精氧化成为醋酸。因此醋酸发酵是

由酵母菌 和细菌联合作用而进行的。 31.A A 正确, 因为在基因工程中 DNA 重组常利用病毒 DNA,如大肠杆菌 噬菌体λ DNA、动物病毒 SV40DNA 以及逆转录病毒 DNA 等,经改造后 作为载体 DNAB、C、D 都不对,因为基因工程中不用细菌染色体 DNA、 植物 DNA 和动物 DNA 作为 DNA 重组载体。 32.A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生物的分界问题。早在林奈时期,将生物分为植物

界与动物界;19 世纪前后,由于广泛应用显微镜观察生物,因而海克尔 提出三界系统,即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1959 年魏泰克提出了 四界系统,即原生动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1969 年魏泰克又 将他的四界系统分为五界系统,把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分为原核生物 界。本题的用意就是看答卷者对几种生物分界系统有无了解。 33.C 答案中五类植物中只有子囊菌中一些种类如酿酒酵母具有出芽生殖 的繁殖方式。 34.C 藻类植物是自养的原植体植物,它们有共同特征:具光合色素能进行 光合作用,生殖器官大多为单细胞结构,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而且绝大多数是水生的。但是从它们所含光合色素的种类,光合产物和贮 存方式,生活史中有无鞭毛以及鞭毛数目、结构和着生位置等又有区别, 因此它们是多元发生的, 表现类似的形态上的变异, 并存在于水生环境中。 35.C 原形成层是一种分化成为初生维管组织的初生分生组织, 也有人称之 为维管束原组织。原形成层进一步分化为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有些植物中 位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还保留具有分生能力的形成层。 36.D 这道题出的不理想, 因为苔藓植物体型长不大的关键是它与其他高等 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在生活史中,一个是配子体发

达,一个是孢子体发达。配子体由于它产生精子与卵要在水中结合,因而 限制其在陆地上长成高大的体型。答案 D 可以算对,但非主要原因,一 些藻类植物结构简单也能长成体型高大的植物,而被子植物中的浮萍,长 得却很小。 37.C 植物的世代交替是很严谨的,一定是孢子产生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 子,两两结合成合子,合子萌发长成孢子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孢子。所以 C 是正确的。 38.D 此题与第一届 IBO 试题 18 完全相同。 39.C 厚壁组织由壁非常厚的细胞组成,如只角隅处加厚的为厚角组织,当 然二者还有一重要区别是前者成熟后死去,而一直是生活的。厚壁组织中 的纤维是长形的,但并非所有长细是纤维(厚壁组织) ,有些生活的薄壁 细胞也是长形的。 40.A 白色花瓣中的薄壁细胞间存在着大量充满空气的胞间隙, 它们虽非白 色,

但由于光的反射而呈白色,毛白扬叶片的白色表皮毛和棉花种皮上的 毛呈雪白色全是这个缘故。 41.B 本题主要测试对植物世代交替基本概念的理解。 陆生植物演化中的基

本趋势是:抱子体逐渐发达,配子体逐渐退化,变简单。受精过程摆脱水 的束缚,充分适应陆地环境。答案中单倍体阶段即有性世代;无性阶段即 双倍体阶段。具体是配子体逐渐简单,到了被子植物雄配子体由 2~3 个 细胞组成,雌配子体由 7 个细胞组成。 42.D D 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所共有。 在植物演化过程中池子异型现象的 出现是很重要的, 有了这一现象, 才使得种子出现成为可能。 在有孢子大、 小之分的蕨类植物中,大、小孢子分别产生雌、雄配子体,它们在抱子内 萌发长大,受精卵也在里面发育成胚,雌配子体充满孢子壁内成为胚生长 的养料,所以可称为种子的前身。因此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生活史中均 产生大、小不同的孢子。 43.C 苔藓与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一个是配子体发达,一个是孢子体发 达。 在系统演化中孢子体最适应陆地环境, 体型上出现了根、 茎、 叶器官, 体内分出维管组织。所以答案 C 正确。 44.D 褐藻门植物中的海带可长成水生的高大植物, 它行光合作用但以褐藻 淀粉和甘露醇为主要贮藏食物。植物体有叉状分枝的固着器,由柄和“叶 片”组成。 “叶片”和柄内部结构相似,由表皮、皮层和髓三部分组成。 髓部内有类似筛管的结构,但无类似木质部的导管。生殖时“叶片”上生 出棒状孢子囊,产生双鞭毛游动孢子。孢子萌发成雌、雄配子体,精子囊

由一个细胞组成,产生双鞭毛精子。卵囊内含一卵,成熟后排出囊外,受 精后成新孢子体。答案中 A、C 的光合作用均贮藏淀粉,B 植物体没有类 似韧皮部组织,所以只有 D 正确。 45.A 从生殖细胞具等长鞭毛、 光合色素的成分组成和贮藏食物类型 (淀粉) 来看,高等植物可能起源于绿藻(因高等植物中许多种类与这三点相同) 。 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起源于褐藻。主要理由是褐藻中的进化类型如海带, 世代交替中孢子体占优势,孢子体已有分化( “叶片”和柄) ,体内已有类 似输导组织化(体内有类似筛管的结构) 。因此本题出的不够理想。 46.A 从附图上看组织Ⅰ的部位为初生韧皮部的位置,当茎内形成层活动 时,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位于形成层与初生韧皮部之间,与此同时形成 层还产生次生木质部使茎加粗,因而将组织Ⅰ推向外面。当然由于不断的 形成层活动,茎逐渐加粗,组织Ⅰ将会脱落。 47.B 蜂王的主导地位, 即蜂群的等级及整个蜂群协调有序的

工作都是由蜂 工大颚腺分泌的外激素所控制,若分泌量下降,则工蜂建新蜂房,其中的 卵孵化后工蜂喂之以王浆,这样会发育成新的蜂王。待新蜂王要羽化时, 老蜂王带部分工蜂迁出觅新的地方建巢。 所以选择 B 是比较合适的。 的 A 错误是只说明了成为蜂王的必要条件,C 只是蜂王作用的一部分,D 也不 是控制蜂王主导地位的原因,而是一种结果。

48.A A 正确,因为此题中只多毛纲动物身体分节,并且有疣足(即不分节 的“附肢”。以此检索表可以判断 B 为原索动物,即尾索动物亚门和头 ) 索动物亚门,因为在有分节附肢的动物中,只有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咽鳃 裂。C 为两栖动物,因为符合有分节附肢、内骨骼、中空背神经索、成体 不存在咽鳃裂且皮肤光滑湿润。D 为爬行类,因除皮肤干燥、有鳞片外其 余同 C 49.D A 不对, 因为要求区分的三类动物均不是辐射对称体制, 此特征无用。 B 不对,理由同 AC 正确,因分节的特征符合环节动物和蛇,而背神经索 只符合蛇。D 不对,因三类动物均是两侧对称,此特征用不上。 50.C 在原生动物中, 伸缩泡的功能包括 A 和 C,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起排 泄器官的作用, 但是伸缩泡排出含氮废物是在排出细胞多余水分的过程中 完成的,此外,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作用也进行排除含氮废物的过程,所以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胞内水分的调节。D 不对,因变形虫形成食物泡后, 不能消化的残渣由细胞膜排出体外,称为排遗。 51.B 2cm3 氧/(4g 体重·10min)=0.05cm3 氧/(g 体重·min) 。 52.C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①至③的口器类型依次为舐吸式(如苍蝇) 、虹

吸式(如蝶、蛾) 、刺吸式(如同翅目的蝉) 、咀嚼吸(如蝗虫) 、嚼吸式 (如蜜蜂)和刺吸式(如蚊子) ,其中①适宜 D,②适宜 B,③适宜 E, ④适宜 C, ⑥适宜 A 而⑤兼有咀嚼及吸收两种功能, 所列出的 5 种取食方 式没有完全适合嚼吸式的。 53.C 两栖类为变温(或冷血)动物。鸟类为恒温动物,但在演化上出现于 侏罗纪(始祖鸟) ,较哺乳类出现为晚,最早的哺乳类出现于三叠纪,但 由于美考古学家于 1986 年发现的原鸟化石(如被最终肯定的话)是生活 于三叠纪时期的鸟类,则与哺乳类出现的年代差不多,不过迄今对始祖鸟 与原鸟是否已是恒温动物尚无确切证明。有袋类是哺乳类后兽亚纲动物, 应是恒温动物,但体温尚有波动,波动于 33C~35℃之间,食虫类与灵长 类均属哺乳动物中的真兽亚纲,二者均为海温动物,但食虫类在进化上在 真兽亚纲中出现最早,相信其他真兽亚纲中各目起源于食虫类。故此题答 是C 54.D A 的

前肢与后肢显然木是同源的。苍蝇的翅并非由附肢变成,而是由 体壁皱褶形成翅芽生长而成,蝙蝠的翅是由前肢演变而来。蛇的尾与蝇的 腹腔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章鱼的眼与乌贼的眼是同一类的,它们虽与脊椎 动物的眼十分相似,但也有显著的不同处,如章鱼的视网膜下有一个大的 视神经节是脊椎动物所先,视网膜的结构与脊椎动物的也不同,其视杆位 于内侧,脊椎动物在外侧,相信二者有不同的起源。而蝙蝠的翅膀与麻雀

的翅膀均起源于脊椎动物的前肢,是同源结构。 55.B 鸵鸟毛、人的毛发与斑马蹄均为表皮角化衍生物,它们的化学成分主 要为角蛋白。水牛角为洞角,内为真皮形成的骨质构造,外包似表皮形成 的角质鞘,角质鞘的化学成分主要也是角蛋白。而鹿角完全是由真皮形成 的实心骨质角,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钙、磷以及由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所形 成的有机基质。水牛角的内层虽也为骨质构造,但其外层角质鞘的成分与 鸵鸟毛、人的毛发、斑马蹄是同源的,化学成分也相同,只有鹿龟不含表 皮形成的角化衍生物。 56.A 凡是排尿素的动物,尿素的合成均 在肝脏中进行, 由一个尿素循环完成 (见 右图) ,兽类的氨基酸排泄物主要是尿 素,故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一分子鸟氨 酸和一分子氨及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瓜氨 酸,然后在细胞液中,瓜氨酸与另一分子氨结合形成精氨酸,精氨酸水解 形成尿素与鸟氨酸,从而完成一次尿素循环。 57.D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桑椹胚(许多细胞形成的实心圆 球) 、囊胚(空心圆球,中空腔为囊胚腔,充满胶状液体) ,进一步发育为

原肠胚(具内外二层细胞,内为内胚层,外为外胚层,内胚层之内的腔为 原肠腔,以原口与外界相通) ,原肠胚后为神经胚。神经胚开始产生中枢 神经系统(神经板到神经管) ,并形成中胚层(包括脊索、肠体腔囊等) 。 从上图可看到,肠体腔囊已形成,脊索与背神经管正在形成中,故应处于 神经胚阶段。 58.D 图中Ⅰ为背神经管,Ⅱ为脊索,Ⅲ为背部血管,Ⅳ为肠管,Ⅴ为腹部 血管。可见 D 为正确答案。 59.C 见右图Ⅰ为肺静脉,Ⅱ为肺动脉,Ⅲ为体动脉,Ⅳ为前腔静脉,Ⅴ为 后腔静脉。 心脏的血流是从前或后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 →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体动脉弓。四个答案中唯有 C 符合心脏血 流顺序,故 C 为正确答案。 60.A.见图注 B.排列顺序应为。 A.鳕鱼,蛙和蜥蜴见图注,视叶即为中脑的背面一对隆起,从脑的 侧面观可见。在马的脑中,由于中脑被两个发达的大脑半球所覆

盖,从侧 面观难以见到。马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中脑已由一对隆起变为两对隆 起。前一对称前丘,为视觉中枢,相当于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的视叶,后一 对称后丘,为听觉中枢。 B.根据进化的顺序,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

故正确排列顺序应为Ⅰ一Ⅳ一Ⅲ—Ⅱ。 61.B 发生凝结反应的原因是抗原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结果, 因此检查有无抗 体应用抗原,Rh 抗原在 Rh 血型人的红血球的表面,因此答案 B 是正确 的。 62.C 逐对基因分析产生纯合子的机会为: Aa×AA→1/2AA,1/2Aa,产牛纯合子的机会为 1/2; Bb×Bb→1/4BB,2/4Bb,1/4bb,产生纯合子的机会为 1/4+1/4=1/2; „„ 依此类推应为 1/2×1/2×1/2×1×1/2 错误!链接无效。1/16。 63.D 因为群体呈 Hardy-Weinberg 平衡,因此,设显性基因频率为 p,隐 性基因频率为 q。 根据(p+q)2=p2+2pq+q2=1 已知 q2=640/(640+369)=0.63 因此 q=0.8 又因为 p+q=1 因此 p=1-q=1-0.8=0.2 根据 Hardy-Weinberg 原理,杂合子蛾在群体中应为 2pq=2×0.8 ×0.2=0.32

64.B 假定基因 R、r 在人群中已实现了 Hardy-Weinberg 平衡。根据 R、r 遗传规律可知,基因型 RR、Rr 为 Rh+表型,rr 为 Rh-表型,rhesus 婴儿 应当是 Rh+婴儿,在母亲为 Rh-(rr)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患有溶血症。 因此,首先应当计算出各种基因型的分布,现已知 Rh 为 84%,Rh 为 16%,则 qr=0.4,pR=0.6。 根据平衡定律可知 RR=p2=0.36 Rr=2pq=0.48 rr=q2=0.16

+ -

由于患儿只在 RR×rr 和 Rr×rr 的家庭中发生,Rr×rr 的始配频率为 0.48×0.16=0.0768,但后代中只有 1/2 为 Rh+,因此 rhesus 婴儿的可能 性为 0.0768×1/2=0.0384。RR×rr 的始配频率为 0.36×0.16=0.0576。两 项合计应为 0.0384+0.0576=0.096。因此答案应为 B 65.D 首先可以淘汰 A 和 C, 因为它们都属于测交方式, 因此其后代可以容 易地看出不符合要求,A 只能产生 1 紫︰l 白;C 答案只能产生 1/4 紫。 答案 B 也不能成立,因为考虑 Pp×Pp 时,只有 3/4 具 P 基因,而 QQ× qq 又只有一种组合, 因此 F1 也只有 3/4 为紫色花。只有 D 答案是正确的, 考虑 Pp×Pp 时,P 基因有 3/4 的机会,考虑 Qq×qq 时, Q 基因有 1/2 的机会,因此 P Q 的机会为 3/8。

该题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着手分析。因为是 3/8 和 5/8 的比例,总的组 合数为 8。只考虑两对因子时,某一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数只有 1 种、2

种和 4 种三类,因此总组合数为 8 时,只能是 2×4 的组合。依此分析, A 答案为 2×1,B 为 2×2,C 为 4×1,而 D 为 4×2,因此可选 D,再稍 加分析验证即可以完全肯定。 66.A 杂合体 H(Aa)在自交过程中发生分离,纯合体(AA、aa)在

自交 群体中可分别形成 AA 及 aa 两种基因型的纯系。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 群体中杂合体(Aa)的频率按 Hn=1/2Hn-1 变迁,即每代杂合体减少前一 代的 1/2。可以证明:Hn=(1/2)nH0,H0=第一代时的杂合率,因此可 以算得 H9=(1/2)9,而纯合体(AA 及 aa)的频率则随自交世代增加而 增加。 67.C 基因重组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交换而产生的遗传学后果, 这一过程只发 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因此 A 和 B 是不对的,无性生殖在正常情况下不 会有交换发生,更不会有减数分裂。在 C 和 D 答案中应选择 C,因为发 生减数分裂时未必会发生交换,例如雄性果蝇就没有交换发生。此外,此 题如扩展到原核生物,如细菌,在有性生殖时也会有重组发生,但不会有 减数分裂。 68.C Ab/aB 个体,在配子形成时有 20%的重组,因此应当形成如下四种 配子: ① ② ③ ④

Ab(0.40) aB(0.40) AB(0.1) ab(0.1) 原组 原组 重组 重组

由于两个个体相同,因此可按棋盘式或分枝法自由组合,具有“AB” 表型的个体数应为 0.51。但此题如用上述两种方法花费时间较多,可以用 目测和心算的方法将以上四种配子自由组合,并记下属于“AB”表型的 概率,最后相加即可,这样就可作到手、眼、脑一起动作。棋盘是我们学 习走路的拐杖,学会了就应扔掉。 69.B 交换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的, 通常每一次交换只涉及两个非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减数分裂完成后,这~对同源染色体的 4 个染色单体各被分到不同的配子中。这 4 个染色体有两个是原组,没有发 生交换;有两个是重组,发生了交换。因此答案 B 是正确的。 70.E 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完全是独立分配的, 因为在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后,二价体在赤道板上的方位是完全随机的,因此每个配子所得到的 4 个 染色体也是完全随机的。 每个配干所得到的一套染色体有可能是五种组合 中的一种,实际上每种组合又会有不同的情况。如将这 4 对染色体分别命 名为 m1(母源来的第一染色体)以及 m2、m3、m4 和 p1(父源来的第一 染色体) 2、p3 和 p4。那么上述情况下,配子有可能是: 、p m1 p4„„p1 m2 m3 p2 p3 m 4、m1 p4 p2 p3 p4、m2 p1 p3 p4、m3 p1 p2

因此,当我们不仅考虑数量,而且也考虑到质量时,4 对染色体的配 子组合数应为 24=16。在只考虑数量时,此题的正确答案为 E 71.C 人是有这种情况的(E 答案不对) ,人的双胞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 种是同卵双胞胎,一种是双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是一个受精卵在第一次 卵裂后, 两个分裂球分开了, 各自独立地发育为胚胎直至出生, 由于他 (她) 们的基因型

完全相同,因此其性别完全一样,也非常相象(互为镜像) 。 双卵双胞胎是两个卵分别受精,各自发育为胚至出生,因此其性别可以相 同, 也可以不相同 (A、 答案不对) 相貌并非互为镜像的关系 D , (B 不对) , 因此 C 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72.D 血友病是伴 X 隐性遗传的疾病。妇女的父亲是血友病的患者,他一 定会将携带有血友病基因的 X 染色体传给女儿,因此该妇女是表型正常 的杂合体。她丈夫的父亲虽然也有血友病,但绝不会将 X 染色体传给儿 子,因此她丈夫是正常的 XY 男人。他们的子女中,从父亲那里得到 X 染色体的女儿,无论从母亲那里得到怎样的 X 染色体,在表型上都是正 常的(B、E 不对) 。而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得到 Y,母亲是杂合体,因此一 定是 1/2 的儿子会患此病(A、B、C 不对) 。唯一正确的答案是 D 这是一 种典型的伴 X 隐性性状遗传的情况,即男人的症状通过女儿传给外孙的 一半。 73.B

唐氏综合症是由于 21 染色三体而引起的,题目中用“第三个拷贝” 一词,意在迷惑,诱你选 C 或 E21 染色体三体往往是由于减数分裂时染 色体不分离所造成的 n+1 的配子,形成合子时成为 2n+1。21 染色体三 体最为常见,应当选 B 在临床染色体检查时有时会发现是欲合体,即部 分细胞是 21 染色体三体,部分细胞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 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不分离有关了。 74.B 该题问的是这一对夫妇的后代(offspring)如何?问的不太清楚,是 问子女?还是子孙后代?根据所提供的答案分析应当是指他们的子代。 根 据题意,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应是 X+X+×X-Y,其结果,只能是 X+X-和 X+Y,因此 B 为正确答案。 75.B 在此家谱中,患者已被题意中指明是常染色体隐性疾病。因为其父母 在表型上都正常,所以父母一定都是杂合体,均是该隐性基因的携带者, 否则不能有这一性状的儿子。因此,精子中含此基因者为 50%,卵子中 也为 50%,后代为隐性纯合体的机会是 50%×50%=25%。 76.C C 正确, 因为生态位是指生物对群落中各种生态因子适应幅度之总和 以及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关系之总和,它表明该种生物在其群落中的地 位、 作用和重要程度。 因此,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 竞争就越激烈, 完全重叠就会使两个物种无法共存, 其中一个物种迟早会被另一个物种排

除掉,这就是竞争排除原理。因此,生态位重叠最多的物种也就是竞争最 激烈的物种。A 不对,因为两个物种的竞争不决定于种群的大小而决定于 两个物种对生态条件要求的相似程度。B 不对,因为如果两个物种的亲缘 关系很

近,但它们的分布区相分离或生态位很少重叠,那它们就不存在太 大的竞争。D 不对,因为为食物而竞争只是两个物种竞争的一个方面,如 果其他方面不存在竞争或竞争不激烈, 那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就不会有太多 重叠。E 不对,因为生殖方式的异同与物种竞争无关,竞争主要是指对资 源的竞争,如食物、空间、营巢地、水分、光等。 77.D D 正确,因为在水生态系统中,氧的浓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虽然有可 能成为生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限制因素,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氧气和 二氧化碳可以自由出入于大气和水体之间, 所以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浓 度一般不会成为生物量生产的限制因子 (受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水体除外) 。 贫营养湖泊的特点是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氮和磷。由 于氮和磷的缺乏,使湖泊中的其他资源(如阳光和二氧化碳)也得不到充 分利用, 因而限制了生物量生产的强度。 一旦往贫营养湖泊中补给氮和磷, 生物量的生产强度就会迅速增加。这种情况与远洋表层的情况十分相似, 远洋表层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低的地方,虽然那里阳光充足,氧浓度和 二氧化碳浓度也很高,但就是营养物贫乏,因此营养物贫乏就成了限制海 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 大陆沿岸的海洋带及海水上涌区是海 洋生产力最高的地带,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营养物补给,前者

有河流入海带入的各种营养物,而后者有由深海上涌水带来的营养物。根 据上述可知,A,B,C 都不对;E 也不对,因为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浮游 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吸收,因此对近期内生物量生产的提高作用不大。 78.C C 正确,因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 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 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 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 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 干扰能力就越强。 实际上地球上稳定性最强的生态系统就是包含物种数目 最多的热带雨林, 而稳定性最差的生态系统就是包含物种数目最少的北极 苦原和农田。A 不对,因为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 统的物种数目,而且也干扰和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只能增加 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不对, B 因为 B 措施只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 稳定性,而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D 不对,因为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 演替进程不但不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反而会降低稳定性,演替过程 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

种多样性。 79.B B 正确,因为能量金字塔之所以会逐渐变为尖顶状,主要是因为一个 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也就是说植物不可能全部被 植食动物吃掉而转化成植食动物的能量, 植食动物也不可能全部被肉食动 物吃掉而转化为肉食动物的能量, 因此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

级时就会逐渐减少,使能量金字塔逐渐变为尖塔形。A 不对,因为通常的 规律是生物体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趋于变大而不是变小, 而且一个营养级 能量的多少与生物大小无关。 不对, C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 C 虽然是一个递 减的原因所在。D 不对,因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是已经被同化 了的能量,只是经由生物的呼吸又被释放了,这些能量是被固定后又被利 用了的,因此应当属于各营养级已固定或已生产总能量的一部分。 80.D D 正确, 因为红酵母合成并释放的物质正是毛霉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 子,而毛霉合成与释放的物质正是红酵母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可见两 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有利(+,+) ,这种种间关系就是互惠共 生。A 不对,因为竞争是一种偏害关系(0,-) ,即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 对一个物种有害,而对另一个物种无利也无害。C 不对,因为两种微生物 不是独立生长而是互有需要,每一方都因另一方的存在而生长得更好。B 不对,因为两种微生物具有亲和性而不是不亲和性。 81.D D 正确,因为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物种间的相 互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总生产力及群落生物量都会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复 杂,因而群落中所产生和积累的非生物有机质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这就 是说,非生物有机质的减少不是生态演替的趋势。A 不对,因为营养级数 目的增加是生态演替的重要趋势之一, 借助于营养级数目的增加可提高群 落对能量和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B 不对,因为随

着生态演替的进行, 虽然净生产力趋近于零, 但总生产力却会不断增加 (因 为光合作用生物量随着生态演替在不断增加) ,直到演替到项极群落时总 生产力才达到最大值, 这时由于群落呼吸量也达到了最大值并几乎与总生 产量相等, 才使得群落净生产力趋近于零。 不对, C 因为随着演替的进行, 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和营养级的数目会逐渐增加, 能流通道和物质循环的路 径也会越来越复杂,这一切都会增加群落的稳定性。 82.C C 正确,因为在生态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 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 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 程中最不可

、能发生的情况。A 不对,因为物种数目将随着生态演替的进 行而不断增加。B 不对,因为生态演替达到项极群落时,物种数目便保持 稳定不再增加。D 不对,因为非生物有机质总量的增多是生态演替的主要 趋势之一。 83.C C 正确,因为由于污染而引起全部植物死亡后,死亡植物的分解是一 个耗氧过程,所以水中的含氧量将会首先减少,而水体中二氧化碳、硝酸 盐和磷酸盐的含量不会由于植物的死亡和分解而减少, 所以 A、 和 D 都 B 不对。 84.C C 正确,因为只有自养细菌才能把硫化氢氧化为硫磺甚至硫酸,如无 色的硫细菌可把硫化氢氧化为元素硫,而硫杆菌则可把它氧化为硫酸盐。

有些自养细菌可利用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来还原二氧化碳, 并从中获 得它们所需要的碳。这是自然界中硫元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① 和④不是自养细菌的功能,所以 A,B 和 D 都不对。 85.B B 正确,因为尿素是动物氮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分子式[ ]

中既含有氮又含有碳, 所以能把尿素转变为铵离子和二氧化碳的细菌既是 氮循环的一部分,又是碳循环的一部分。A、C 和 D 都不对。 86.C C 正确, 因为硝化细菌对含氮化合物所进行的硝化作用在酸性条件下 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把氨或铝盐转化为亚硝酸离子(NH4+→NO2-) ,第二 步 是 把 亚 硝 酸 根 转 化 为 硝 酸 离 子 ( NO2 - → NO3 - ) 亚 硝 化 胞 菌 。 (Nitrosomonas 属) 可使氨转化为亚硝酸离子, 而其他细菌 (如硝化细菌) 则能把亚硝酸离子转化为硝酸离子。 硝化细菌能从这一氧化过程中获得自 己所需要的能量, 它们还能利用这些能量使二氧化物或重碳酸盐还原而获 得自己所需要的碳,同时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离子和硝酸离子。A 不对,因 为铵离子是硝化细菌的硝化对象。B 不对,因为尿素是动物排出的含氮代 谢废物,尿素在分解过程中转化为铝离子后也是硝化细菌的硝化对象。D 不对,因为氮是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的产物,与硝化细菌的活动 无关;反硝化作用是指把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转化为 N2、NO 和 N2O 的 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细菌(如假单胞属 Pseudomonas)和真菌参与的。 87.D

D 正确,因为植物在白天的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夜间呼吸 时消耗氧气,而动物一天 24 小时都在耗氧。未污染的湖水氧浓度高,湖 水污染后水生生物死亡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A、B 和 C 都不对。 88.A A 正确,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引起的,这是因 为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热大都是波长 1.5µm 以下的短波光(主要是 0.4~ 0.7µm 的可见光) ,而地球的反射热大都是波长

范围 4~20µm 的长波光, 而二氧化碳一般不吸收短波光,最容易吸收波长范围在 4~5µm 之间和 14µm 以上的长波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不会阻挡太阳辐射 热到达地球表面,却会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的热量输出少于热量收 入,这就必然要导致地球的增温。在上述的三种燃料中,核能在使用时是 不释放二氧化碳的,只有煤和天然气在使用时才释放二氧化碳,所以 A 正确,B、C 和 D 都不对。 89.A A 正确,因为温室效应是由二氧化碳的一种特殊性质所引起的(见上 一题答案) ,而其他化合物不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只有 A 正确,B,C 和 D 都不对。 90.A A 正确,因为腔肠动物包括水蝎、水母和珊瑚三大类群,虽然主要生 活在海洋中,但有部分水螅和水母分布在淡水中,所有种类都以捕获其他 小动物为生。B 不对,因为腔肠动物不仅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也有水螅

和淡水水母。C 不对,因为腔肠动物不以碎屑为食而以活的小动物为食。 D 不对,因为腔肠动物没有寄生种类。E 不对,因为腔肠动物是异养而不 是自养动物。 91.D D 正确,因为事实就是如此,体外的胶状层和细胞内油滴的比重都比 水小,因此有利于增加浮游植物的浮力,使其避免下沉。A 不对,因为 A 不如 D 全面。B 不对,因为 B 只是部分原因,不全面。C 不对,因为细 胞壁中含有硅不会增加浮游植物的浮力。E 不对,因为 E 在否定错误的同 时也否定了正确的东西。 92.B B 正确,因为只有在温度 t2-t3 的范围内,物种 2 的耐热性才强于物 种 1,所以也只有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物种 2 的数量才多于物种 1。A、C、 D 和 E 都不对, 因为在所有这些温度情况下, 物种 2 的耐热性和物种数量 都不如物种 1。 93.D D 正确,因为物种 2 耐低温和高盐,只适宜于生活在极地海水中;物 种 1 耐高温和低盐,最适于生活在热带湖泊中;物种 5 所能耐受的温度范 围和盐度范围都最广,所以它的地理分布也最广。A 不对,因为物种 1 只 能生活在高温水中,不能生活在北极海;B 不对,因为物种 5 是广布种, 不可能是北极海的特有种; 不对, C 因为物种 3 虽然只能生活在高盐环境, 但不能适应低温,所以也木能出现在北极海;E 不对,因为物种 1 不可能

是北极海的特有种,物种 4 只适低温不能生活在热带湖中,物种 2 是狭盐 狭湿性物种,其分布范围不可能广。 94.C 正确,因为苔藓和膜蕨都是喜阴植物,树蕨为它们创造了遮荫 的光照条件,由于生态需求相似,所以苔藓和膜蕨共同生长在树截下的倒 木上。A 不对,因为苔藓和膜蕨都是自养生物,不需要有机物维持生存。 B 不对,因

为树蕨是不是自养生物与苔藓和膜蕨的分布无关。D 不对,因 为苔藓和膜蕨各自独立生存,不存在互惠共生关系。 95.C 按照早先的奥巴林一荷尔丹假说, 地球生命起源于地表温水池中的原 始的“有机汤”中,在还原的大气圈条件下,大气中的甲烷、一氧化碳、 氨和水混合,在热、辐射、闪电及其他能源存在时,有粘土或重金属作为 催化物,就会发生非生物的有机合成。通过若干阶段的前生命的化学进化 过程,产生出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生命可能是异养的,即以“有机汤”中 的有机物(非生物合成的)为营养。但是 80 年代以后,由于海底水热喷 口及陆地热泉口嗜热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发现和深入研究, 学者们提出了新 的生命起源假说, 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是化能合成的嗜热的古细菌 和真细菌, 因为今日的热泉和海底水热喷口附近的环境非常接近地球早期 的环境条件,而且具有前生命化学进化所要求的物理、化学条件,例如各 种还原性气体(甲烷、氢、一氧化碳、氨、硫化氢) 、硫和金属硫化物存 在于喷口附近。早期的原始生命利用甲烷或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为碳源、 通过多种氧化一还原化学过程获得能量。例如,以三价铁或钼酸蓝为电子

受体,氧化元素硫形成硫酸或硫酸盐而获得能量;或利用氢气还原元素硫 为 H2S 而获得能量, 或者在利用氢气还原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形成甲烷的 过程中获得能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按照新的假说应当是 C,而按照老的说法则是 B 96.B 底·弗里斯发现遗传突变,并证明某些植物的新种是通过遗传突变而 形成。因而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理论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联系起来 了。 97.B 通过近交而建立的纯系,其组成成员在遗传上具有极高的同质性,或 者说所有个体之间几乎没有遗传差异。 而选择是建立在个体的遗传变异基 础之上的,没有变异则选择是无意义的。 98.C 所谓同源结构指的是不同种类的生物的某种结构特征可以追溯到共 同的祖先。同源结构的差异乃是适应于不同功能的结果,基本结构相同。 例如人的上肢与犬的前肢、蝙蝠的“翼手”是同源器官,其骨骼的基本结 构相同。正因为有共同祖先,所以关系密切。 99.B 所谓同功结构是指不同生物种类的某种相似的结构特征, 是由于适应 于相同的功能所致。 例如鲸鱼的鳍与鱼鳍, 其相似乃是对水中游泳的适应,

其基本结构不同,而且鲸与鱼之间亲缘关系也较远。 100.D A,B,C 三项都是达尔文学说的内容,即种内变异、适者生存和繁 殖过剩。而 D 则是指环境的直接作用,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部分。 101.A 纯种

长毛垂耳狗是人工培育的,在其培育过程中人工选择起作用。在 自然条件下这种狗不能生存。 102.D A、B 和 C 都不对;某些病毒如伤瘤病毒等含双链 RNA,它们的碱 基组成严格地 A=U, G=C,两条链(正、负链)的碱基一一配对,形 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只是 RNA 分子由于糖环中存在 2’-OH,形成 的空间结构与 B 型 DNA 的有差别, 但与 A 型 DNA 的相似。 正确; D mRNA 都是由基因中的一条链——有义链,即模板链转录而来的,一种基因的 mRNA 都是同一碱基序列同一极性(方向性)的分子群,因此不可能配对 成有规则的双链结构, 但不排除在单链分子内通过自身回拆使得互补碱基 配对成局部的双螺旋结构。 103.D A 不对;这是 DNA 片段的反[意]义链的转录本,也称反义 RNAB 不 对;转录时合成链(mRNA)与模板链(DNA)是反向的,此序列的方向 (极性)倒过来才是。C 不对;mRNA 中不存在碱基 T,它是极性倒了的 DNA 反义链。D 正确;因为此片段的碱基序列正与 DNA 片段(模板链)

反向互补。E 不对。 104.B A、C 和 D 都不对;核酸是单核苷酸的多聚体,单核苷酸是由磷酸、 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碱基所组成。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碱基是含氮的 杂环嘌呤和嘧啶的衍生物。B 正确;在绝大多数的核酸包括 DNA、mRNA 和 rRNA 中都没有发现硫的存在, 只有 tRNA 的某些修饰碱基含有硫元素, 如 2 一疏代胞苷、2 一硫代尿苷和 2 一甲硫基一 N6(Δ 2 一异戊烯)一腺 苷等。 105.D A、B、C 和 E 都不对;大肠杆菌本身长度约 2000nm,其所含的 DNA (基因组)分子量为 2.6×109,由 4×106 核苷酸对组成。根据 DNA 双螺 旋结构模型,每 10 个核苷酸对为 3.4nm,可算得该 DNA 分子的长度约为 1.4×106nm,因此大肠杆菌 DNA 分子长度与细菌细胞本身长度之比为 700 或约千倍。D 正确,理由如前所述。 106.C A 不对; 酶和非酶催化剂一样只能引起那些在热力学上认为可能发生 的反应(放能反应) ,如果根据热力学计算是不可能发生的反应(吸能反 应) ,即使有酶存在也无济于事。B 不对;酶和一般的催化剂一样不能改 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只能缩短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C 正确;酶作为 生物催化剂也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来加速化学反应速度的。 一般情 况下,底物中只有那些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才能进行有效碰撞而发生反

应。由于酶能够短暂地与底物结合成过渡态,使那些能量较低的分子也能 发生有效碰撞,因而加速了反应的进行。D 不对;虽然采取加热和光照等 方法使底物分子能量增加也能达到加速反应的目的, 但酶并不是通过这种 方式起作用的。E 不对;A,

B,D 三个答案全错,而 C 全对。 107.C A 不对;此位置断裂的是带有侧链 R3 的氨基酸(简称 R3 氨基酸)的 COOH 基与 R4 氨基酸的 NH2 基之间形成的肽键。B 和 D 都不对;因为图 中 2 和 4 所指的都不是肽键。C 正确;因为如果某氨基酸(如 R4 氨基酸) 与相邻氨基酸(如 R5 氨基酸)的 NH2 基形成肽键,则此相邻氨基酸必在 某氨基酸的羧基侧,因此位置 3 所指的肽键是肽酶 P 的作用点。 108.C A 不对:在 t1 和 t2 时有活性的酶分子数是不等的,因为温度升高酶逐 渐变性,有活性的酶分子也随之减少。B 不对:由于热变性在 t2 时将比 t1 时有较多的酶分子失活,这种失活的酶分子不能与底物起反应。C 正确: 因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这与非催化反 应一样,当超过一定温度时,如果是非催化反应仍随温度上升而加快,但 酶促反应则因酶变性失活,速度反而下降,这两种情况的综合结果,则出 现图中那种钟罩形的关系曲线。D 不对:事实与此相反,参见 A 和 C 109.A A 正确:因为脂双层内部是由碳氢链组成的疏水相,根据相似者相溶 原理,嵌入脂双层内部的那部分蛋白质分子主要应由疏水氨基酸组成;而

亲水氨基酸则分布在伸向水相的分子部分,即 N 端和 C 端。B 不对:带 电荷的氨基酸都是强极性氨基酸,它们主要分布在接触水相的蛋白质部 分。C 不对:理由见 AD 不对:不仅在 N 端区域氨基酸的分布有规则,在 此蛋白质的其他部分中分布也是有规则的,理由参看 AE 不对:膜蛋白中 氨基酸的分布与它和脂双层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正是通过蛋白质分子 中的疏水氨基酸侧链与脂双层内部的烃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 使蛋白质 固定在脂双层中。 110.D A 不对:一般说底物比酶(蛋白质)稳定,如果因温度高,分子能量 大而不能形成稳定的酶一底物复合物,首先应归因于酶分子。B 不对:从 热力学角度看,整个酶促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酶只是加速反应的进行, 因此只要酶的活性不受损失,反应速度(酶活性)是不会下降的。C 不对: 如果确因产物不稳定而被分解, 则底物——产物的反应将朝有利于产物形 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度应该增加而不是下降,实际上产物和底物都比酶 稳定。D 正确:在最适温度(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前,酶分子 比较稳定,活性随踉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酶变性明显发生,催化 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E 不对:在此温度下可引起酶蛋白变性,但不定 于发生肽键水解,肽键的水解需要有蛋白酶、强酸或强碱的存在。 111.A A 正确:图中箭头 A 所指的键是 ATP 分子中含

有的两个高能磷酸酐 键之一。 高能键这一术语常指在除去磷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中伴有大量自由

能(可做有用功的能量)的释放,而不是键能。在 ATP+H2O

ADP

+Pi+H+反应中释放的自由能为 30.5kJ/mol。B,C 和 D 都不对:其中 B 是磷酸单酯键,C 是糖苷键;B,C 和 D 键的水解并不伴有大量自由能的 释放。E 不对。 112.E A 不对:l(复制) ,2(转录) ,4(翻译)确是常见途径,但 3(RNA 病毒的存在) 7(反转录酶的存在)虽是少见,但已被认识。B 不对: , 其中 9 不是常见而是从未被认识到的,1 已被认识到且属常见,3,7 也已 被认识到,虽是少见。C 不对:l 应属常见,除 3 外 7 也属少见。D 不对: 除 5,8,6 外,9 也是从未被认识到的。E 正确:理由见前。 113.A 核仁中的 rDNA 转录 rRNA,所以 A 正确。核糖体物质除 rRNA 外, 还有蛋白质,那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所以 B 不对。C 也不对;因为核仁 只组装核糖体的亚基,完整的核糖体是在细胞质中建成的。 114.A A 正确: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收缩丝,而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的 存在,形成细胞板,所以两者的细胞动力学不同。B 不对:动、植物细胞 中都有收缩蛋白。 不对: C 植物细胞中虽然没有中心体, 但仍形成组锤体, 完成染色体的移位,所以不会影响其细胞动力学。D 不对:是否多倍体与 细胞分裂时的细胞动力学无关。 115.B

在 S 期合成细胞分裂所必需的蛋白质, 动物细胞分裂所必需的中心粒 也在 S 期“复制” ,所以 B 正确。A 不对:此时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已基本 停止;C 更不对:此时核膜已崩解,更不可能发生蛋白质合成。 116.A A 正确,同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因此父本和 母本的染色体在两极随机组合,这有利于基因组的变异。 117.D D 正确,膜蛋白之所以能以特定的方式镶嵌在脂类的双分子层中,主 要决定于其氨基酸的序列。这就包括其极性部分(亲水的)和非极性部分 (疏水的)的存在。以上两条又决定了其空间排列(构象) ,特别是非极 性部分中的空间结构(主要是 a 一螺旋) ,这一点对于膜蛋白在膜中的排 列是非常重要的。 118.A 小的带电荷的分子或离子, 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而从膜的一 例被转运至膜的另一例时,是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反之,则通过被动转 运的方式。当然,在不同情况下所需要的膜转运蛋白是不同的。因此 A 正确,B,C,D 都不全面。 119.A 外来的有机大分子往往是通过胞饮作用或吞噬作用而进入细胞。 进入 后首先在细胞质中被溶酶体中的酶所降解,然后在细胞质中被利用(如糖 酵解) 。因此 A

正确,B,C,D 都不对。

120.B 氧化作用或氧化过程是指代谢物 (丙酮酸) 被分子态氧所氧化的过程, 这是通过柠檬酸循环(或称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而实现的,这些过 程均存在于线粒体中。核糖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中均不发生氧化过程。 120.B 根据遗传的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蛋白质的形成是遗传 信息的最终表现形式,而蛋白质合成是在核糖体中进行的,所以 B 正确。 线粒体中只能合成线粒体基因组中所编码的蛋白质, 绝非细胞中的全部遗 传信息,所以 A 不对。D 也不对,所谓细胞质,既包括核糖,也包括许 多种其他的细胞质,所以不准确。染色质中可以发生 rRNA 和 tRNA 的转 录,这些转录可以看作是实现遗传信息的最后阶段,但并非形成蛋白质的 最后阶段。所以只有 B 是正确答案。 122.A 作为单体分子来看,最长的大分子可能是 DNA,每个染色体中只有 一条 DNA 分子。RNA、蛋白质是 DNA 的一个小片段的表达产物,当然 不如 DNA 那么长。蛋白质分子可以由许多单体组成聚合体,但长度不一 定增加。淀粉和纤维素分子最多只有数百或上干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其长 度也不能和 DNA 相比。纤维素分子可以通过氢键等交联在一起形成很长 的纤丝,但那是聚合体而不是单体。所以只有 A 是正确答案。 123.E 细胞周期可以看作是 DNA 的复制与分离两个基本过程,复制发生在

间期中的 DNA 合成期(S 期) ,而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末期只是 DNA 分离的不同阶段,在分裂之前 DNA 的加倍已完成。因此 A,B,C,D 均 不正确,只有 E 正确。 124.B 神经冲动是通过膜电位的变化来传播的,由于髓鞘的绝缘作用,所以 有鞘神经元中冲动的传播比在裸露的神经元中快,所以 B 是错误的。A, C,D 的叙述均正确。 125.E E 正确。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成熟的过程中细胞核消失,使红细胞本 身的耗氧量减少,能更有效地运送氧到全身。这是哺乳动物进化的结果。 126.A A 正确:因为胃粘膜细胞分泌一种略带碱性的粘液覆盖在粘膜表面, 将胃液与胃的上皮细胞分隔开, 而且使扩散进粘液层的胃蛋白质消化酶失 去活性。B 不对:因为胃中有水解蛋白质的酶。C 不对,胃蛋白质消化酶 可以水解胃的蛋白质, 但由于粘液层的保护作用使它不能与胃上皮细胞等 直接接触。D 也不是胃不会自我消化的原因,因为胃腺分泌出来的蛋白质 消化酶原是无活性的,但在胃腔中与盐液接触后已被激活了。同样,E 也 不是胃不会自我消化的原因,因为如果没有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愈合的表 皮也会被胃蛋白质消化酶所水解。 127.C 尿素(c) 、尿酸(e) 、肌酐(g)

、铵盐(h)都是血浆中含有的物质,

经过肾小球滤过后进入肾小管,再被浓缩,以致在尿中的百分率比在血浆 中的高得多。 128.B B 正确, 因为右肺动脉每分钟的血流量约为心输出量的一半。 不对, A 因为主动脉在分发出至头部、上肢和内脏的动脉后才分发出至左、右腿的 动脉,因此左腿动脉的每分钟血流量小于心输出量的一半。C 不对,因为 左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一支较小的动脉。D 不对,因为肝静脉只是 集合了流经消化系统的血流,每分钟血流量也小于心输出量的一半。 129.D D 正确: 因为尿素在肾小球中被过滤到肾小管中, 并在肾脏中被浓缩, 而葡萄糖先被过滤到肾小管中后又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A 不对:因为血 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为 0.1%不是 0.03%,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为 4~8%,而 且蛋白质也不能过滤到肾小管中。B 不对;因为血浆中葡萄糖浓度不是 0.03%, 尿中的尿素浓度也不是 0%。 不对: C 因为血浆蛋白质浓度为 6%~ 8%,且不能过滤到肾小管中。 130.A A 正确:因为血糖水平下降直接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 糖水平升高则使 a 细胞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 不对:因为血糖水平升 高直接刺激胰岛卿胞分泌胰岛素;数小时不进食,血糖水平下降则刺激胰 岛素分泌的作用下降,胰岛素分泌减少。C 不对: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 进糖原分解,增加血糖;只有胰岛素才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D 不对:因

为胰岛素促进肝脏细胞吸收葡萄糖。 131.A A 正确;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如果口服就会在胃肠中被胃蛋白 酶、胰蛋白酶等分解。B,C,D 各项都不对。 132.C 紫外线刺激皮肤中维生素 D 和色素的形成,色素形成后吸收紫外线 又会抑制维生素 D 的形成。 133.B 皮肤中的色素是由表皮中的黑素细胞产生的, 不是在结缔组织中产生 的。它有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及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的机能。 134.A 肺中的气流将体外的空气送到肺泡, 而血液循环又将经肺泡壁扩散进 血浆的氧运送到组织,极薄的肺泡壁不会影响氧的扩散,因此只有①和② 是影响氧压差的因素,A 正确。 135.D 促使黄体形成是脑下垂体腺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的功能, 不是雌激 素的功能。 136.C 氧和二氧化碳是较小的分子,可以以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所以是非 选择性交换。食物、激素和抗原是较大的分子,有的要通过细胞膜的主动 转运,有的则不能通过。

137.B 如右上图所示,Ⅰ是等渗的,因红细胞保持原状;Ⅱ是高渗的,因红 细胞缩小;Ⅲ是低渗的,因红细胞破裂。 138.D 此题答案 D 是正确的,即在三个位置上刺激都能使

肌肉收缩。但图 中有两处错误:第一,运动神经元只支配骨骼肌,不支配平滑肌,而图中 所画为平滑肌。第二,图中所画神经纤维都有髓鞘,不对,因为有髓鞘处 不会有分叉。 139.A 1 处为经过肾脏排出了尿素的静脉血流;2 为尚未排出尿素的动脉血 流;3 为输尿管中的尿。 140.D 光刺激视网膜(4) ,产生冲动传到 CNS,再从 CNS 发出冲动到达虹 膜(3)引虹膜内的有关肌肉收缩,产生瞳孔反应。 141.C C 正确:呼吸时横隔的运动是在 t1 瞬间向上和 t2 瞬间向下;同时肺气 管中空气的湿度也发生变化,横隔向上时相对湿度较大。


相关内容

  • 内蒙古高考加分新政策:奥赛获奖不再加分
    www.gaokaopai.com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内蒙古高考加分新政策:奥赛获奖不再加分 昨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了解到,新的高考加分政策从今年起开始执行,按照类别划分为13项,与之前相比,有2类考生取消加分,3类考生 ...
  • 杭十四中欢迎大家报考·都市快报
    明天杭城初中生填报志愿 杭十四中欢迎大家报考 2013-05-23 记者 胡信昌 明后两天,杭州各初中学生要填中考志愿了.今年,杭州中考仍采用平行志愿招生,每位考生能填报四个学校,四个志愿不设分数差,按考生分数高低录取.在这个情况下,填写好 ...
  • 中高考资讯
    中高考资讯 2015重庆高考报名人数达25.5万 预科直升生1020人: 截至3月9日,重庆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报名255460人,比去年增加4801人.其中,报考普通文理类的考生230846人,对口高职16762人,预科直升生1020人,中 ...
  • 中国竞技武术与韩国跆拳道发展史比较研究
    作者:林官仁李在凤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术论文集) 2003年01期 武技源于人类的本能.随着人类的进步,武技不断发展演化,而在这一进程中,其名称也有过许多改变.武术.武艺.武道的名称各异,但其本质属性并没有偏离技击对抗这一原理. 东方各国 ...
  • 物理奥赛培训
    全国中学生超常教育研究协作组第12届年会--论文 物理奥赛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黄爱国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510630) 摘要:本文从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理论和实验培训的教材体系.提高学生竞赛实验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 ...
  • 高二生物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生物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三水中学 缪运良 本学期教学处安排我组织开展高二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现在一学期快要过去,为扬长避短,现将过去的工作总结如下. 1.在开学处按照学校的工作目标和第二课堂的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 ...
  •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规则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规则 一 简介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简称OM)是一项创造力的竞赛,现在已成为国际上颇具知名度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OM"竞赛于1976年,由美国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州立学院教授Samu ...
  • 国家竞技体育竞争力评价研究_罗智波
    第36卷第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Vol. 36No. 2 2013年2月Feb. 2013 国家竞技体育竞争力评价研究 罗智波,熊茂湘,文庭孝 (湘潭大学体育部,湖南湘潭 ...
  • 青年奥运会与我同行
    青年奥运会与我同行 -----庆祝南京获得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 运会举办权 普及青年奥运知识系列 之大型知识竞赛活动 东南大学科技协会 2010年12月 庆祝南京获得 2014年夏季青年奥运会举办权,开 展的大型知识竞赛活动 二. 活动背 ...
  • 高中生物竞赛
    全国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 复习参考书:中学生物课本(高中生物.生理卫生及初中生物四册) 普通生物学--陈阅增主编 (指导思想:以高中教材为主,用普通生物学拓展内容) 一.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 1.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细胞周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