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被描绘为中华民族的偶像 - 范文中心

诸葛亮为何被描绘为中华民族的偶像

07/05

2012年03月14日16:39腾讯读书我要评论(19)

字号:T|T

文章摘自:《历史为谁“变脸”》

作者:张秀枫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本书简介:我们不着眼于那些象牙塔里的空洞讲章,拒绝那些老气横秋的呆板说教,在体裁和写法上葆有开放的姿态,致力于讨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本书中的作者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的欲望,带着灵性的智慧和求真的自信,不断打量历史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目光深邃独到,文思遥接八荒,将叙事的触角深入历史的各种可能性和情境之中,为历史的复杂和丰富提供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使读者在儒雅温润的叙事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历史的活力。作者的观点读者也许不一定赞同,但至少会激发出深刻的思索和丰富的联想。本书所选文章大都角度新颖,行文严谨,论据扎实,在对历史不知疲倦的叩问洞察中,还原真相。

诸葛亮的才华是众所周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恐怕全世界有一半的人都知道。假如搞一次民意调查,看中国5000年的历史人物哪一位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最高?我敢肯定非诸葛孔明莫属。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行兵布阵、攻城掠地、安邦治国无所不能,确是全才,论个人能力无人能比。但是诸葛亮有两个弱点,一是不会用人,二是大局观有欠缺。这和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是有关的,他后来出山在具体的事务上过于用心,又没有人能够帮助他,所以说干一件事没人能比得过他;统率全局诸葛亮就不行了,所以离圣人就差一点点,只能算是兼才:可见成为圣人是多么难的啊。

不过中国老百姓对孔明的认识,主要通过民间传说和舞台艺术形象,所知事迹无非是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等。从而使艺术化、神秘化了的孔明,离真实的"卧龙",颇有出入。

诸葛结庐隆中,躬耕10年,还未出山时,好友徐庶就对他有过这样的评论:"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诸葛亮自比管、乐,实际上是对自己理想人格的设计。他期望自己成为一个辅佐明君、一统天下的贤臣良将。他将自己的理想人格恰当地形象化在管仲、乐毅身上,这种理想人格的确定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他谦虚地不将自己攀比于伊尹、吕尚,也不甘与萧何、韩信为伍。他了解自己,既有管仲治国安邦的良策,也具备乐毅兴微继绝,挽狂澜于当世的智慧和勇气。他在隆中茅庐所挂的条幅,再明白不过地表述了他的这一志向: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胜枚举。他以三分天下说玄德:"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尽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可见其卓越的军事远见。在战术方面,孔明似乎对"火"情有独钟。刚出山时,火烧新野,大败曹仁;赤壁之战,火烧曹操苦心经营的战船,一代枭雄曹操险些丧命华容道。

中国民众之所以把诸葛亮作为中华民族的偶像,主要原因在于:

一、忠君爱国。诸葛亮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长大的,正统观念比较浓厚,他把复兴汉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忠心耿耿追随刘备图谋统一事业。当刘备托孤时,他表示要"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不仅如此,他还以此人格要求他人,作为他举荐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如因一时糊涂做错了事,他予以宽恕;不忠不孝,不思报国的人,他绝不原谅。

二、竭尽"股肱之力"。诸葛亮的人格要求他必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辅佐刘备、兴复汉室。这就要求他竭尽"股肱之力",在各个方面充分展露才华,在忠君报国的观念支配下,为刘氏政权鞠躬尽瘁,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做到了。他留守成都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刘备有良好的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尤其令刘备安心的是诸葛亮的忠诚,不必有后顾之忧。刘备死后,诸葛亮负起辅佐后主刘禅的重任。陈寿说道:"及备殂毁,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诸葛亮对刘禅表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的磊落人格,决定了他辅佐刘禅如辅佐刘备。刘禅的幼弱,不得不使他加倍地勤奋努力,兢兢业业。

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矢志不移地辅佐刘氏父子的复兴事业,在实践中形成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主体。诸葛亮一刻也未敢忘记刘备未完成的大业和目标,正如他自己所说:"臣受命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伐。"诸葛亮一直将北伐中原、实现统一作为他"鞠躬尽瘁"的归宿。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但他毕竟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病逝于北伐军中。对他的精神而言,人格的实现比建功立业更重要,他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或许比他复兴汉室的事迹流传得更为久远。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传诵诸葛亮的名字,根源之一就是他的人格与智慧,以至于不惜将他神化了来崇拜。

诸葛亮在世时,他的人格与智慧就已感动过许多人。廖立虽被诸葛亮弹劾而废为庶民,但当他听到诸葛亮的死讯后,泣叹道:"吾终为左衽矣!"可见对诸葛亮佩服至深。另一个被诸葛亮惩罚过的人李严,闻诸葛亮死讯后,竟"发病死"。后人评议道:"诸葛亮之死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甚至连他的死对头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案其行营垒处所",也慨叹说诸葛亮乃"天下奇才也"。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大全
    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老当益壮)的句子是: 2.<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以动显静, ...
  • 20XX年高考语文情景默写
    2017年高考语文情景默写 11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1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9.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
  • 议论文结构模式2
    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模式一: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材料+分析+小结 示例一: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 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 ...
  • 初中古文1 (1)
    <论语十则> 1.孔子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巩固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讲述 ...
  • 北京海淀20**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1]
    2013年海淀区九年级第一次语文中考模拟题 2013.5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读后感的写法as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很重要,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是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跟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对过后您做的对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第一单元 1从 ...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6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罾补bì 脉脉.zēnɡ 忿恚..fènhuì 裨...màimài B.怫然fú 徒跣..xiǎn ...
  • 浅谈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陈一墨 提要 对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关系研究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让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而艺术与宗教与哲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哲学与宗教本质上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 ...
  • 古诗欣赏2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诗人登山望海时所见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