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法律问题 - 范文中心

电影中的法律问题

02/20

电影中的法律问题

一、我的表兄文尼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一批好莱坞喜剧。整个故事的架构,是说一个不学无术的蹩脚律师,凭着天生的吵架本领和未婚妻的帮助,逆转了一场人命官司。本片通过老练的表现手法使这部充满插科打诨的滑稽戏妙趣横生。影片叙事是无懈可击的,片中没有所谓喜剧片必不可少的疯疯癫癫的古怪人物。导演林恩喜欢将喜剧片和正剧片结合为一体,影片描写了令人兴奋又十分愚蠢的行为。这部影片无疑成为很长时间以来最有独创性、娱乐性的美国笑剧。

影片讲述了两个倒霉的大学生,在开车去大学报到的途中,路过阿拉巴马的一个小镇,结果却被警方以谋杀便利店老板而逮捕,而其实他们仅仅是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即将面临庭审甚至可能被定罪死刑的他们,打电话向家里求救,结果不负责任的老妈却请了重考六次、刚刚通过司法考试的表兄 Vinny,一个油腔滑调,街头味儿十足,来自布鲁克林的小个子来替他们做辩护律师。

主演 Vinny和未婚妻 Lisa,有几段歇斯底里的对白,最后在法庭上作证时的一幕也让剧情的逻辑性令人信服的完整。凭借本片她获得了1993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刀子嘴豆腐心,每天都要换上一套时髦衣服的可爱女孩,加上一口布鲁克林口音,让这个角色显得更喜剧化。除此之外,影片其他配角,例如一脸严肃的法官和忠厚老实的证人,保证了这部片子不仅仅是一两个贫嘴的人从头闹到尾,确保了影片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多样性。每个人,哪怕仅仅只有一两个镜头两三句台词,都有可能让你哈哈大笑。

影片的剧情,不算惊天地泣鬼神,但绝对是吸引人的,而且没有大的漏洞。作为一部喜剧,在让大家哈哈大笑之余,其在庭审辩论的几场戏,有着绝对的悬念,你会一直在想,这个吵架精小个子,到底该如何在貌似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解救两位实际无辜的大学生。

二、造雨人

我觉得电影本身排得不错,很紧凑很精彩。但故事所要讲述的寓意却有点肤浅和简单化。片中那位年轻律师的理想和热忱确实非常感动人,也很宝贵;然而我们更应当注重的不是他选择为谁、为哪一种利益代言,而是他对工作的认真仔细,以及他面对当事人时负责任的态度。事实上,这样明哲保身的行为其实是非常自私的。反过来说,再罪恶、再丑陋的个人或组织也应当有权利享受到司法制度公平公正合理的对待,而律师作为司法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在任何情况下、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有责任履行义务、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这是律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更何况,为魔鬼代言不意味着你自己也要变成魔鬼,为骗子辩护时你还是能够只说真话。

银行家的名声近几年来有点臭名昭著,他们被看做是贪婪、奢侈和不诚实的代表,更别说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不过相比起银行家们新近几年才获得的臭名声,律师们大概已经习惯了公众对他们的揶揄嘲讽了。像电影《造雨人》中所说的那样,有关律师的笑话不胜枚举,律师们对此其实还有点引以为傲。

这其实有点令人好奇。在一个法治社会中,律师所扮演的角色和需要承担的义务其实非常重要,对正义的维护和追求离不开专业法律人士的努力和付出。电影《造雨人》改编自美国著名畅销小说作家John Grisham的同名小说,所要探讨的似乎也是这个问题。作者没有否认律师的重要性,而更多的是在批判律师们在工作中利欲熏心、被金钱驱动而逐渐丧失了年轻时的理想。他把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律师,和一群资深律师做了一番最直接的对比,让他们直接在一个法庭上为两方完全相反的利益代言:一个代表着弱势群体,另一个则代表着大企业,这种对比和反差极其强烈。

三、失控的陪审团

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他们只要自己不想出头露面,可以永远不被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角色。当然,这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这个社会是自由的,普通民众是不受任何控制的。

影片从一个生日聚会开始,美满普通的美国家庭,满满一屋子快乐希望。然聚会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这个家庭的男主人被人射杀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与他一起死去的,还有同一间公司的十数位同事。随后,这个男人的妻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制造出售凶枪的枪械公司进行赔偿。经过两年的努力,法院终于受理了这项起诉,程序进入挑选陪审员阶段。

关于案件的诉讼从开始就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太像一场战争,一场权势金钱与伦理信念的战争。他们不介意谁输谁赢,他们只想在这场诉讼中大捞一笔。男人Nick得到控辩双方的认同进入陪审团,女人Marlee则在第一次堂审时送给两位律师各一张纸条:The Jury for Sale。

在美国的司法系统中,陪审团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职责,至少这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均有反映。而在此片中,对于陪审团作用的刻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告方坚信:选择到正确的陪审员就代表着这起案件的胜利。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危险一步步接近Nick和Marlee,开始有无辜的人因为他们而牺牲。

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两个场景上,法庭和陪审团讨论室。所以常常有大段大段的对白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而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也在辩论上。Fitch和Rohr在法庭的洗手间关于正义信念的争执,陪审团在宣布结果前的最后一次讨论,都充满着让人感动的言辞。

严肃的主题,简单的场景,充满机心的斗争,无辜的牺牲者。影片几乎没有制造一点笑料,没有花一点时间轻松气氛,但却也没有一点沉闷。导演将节奏控制得很好,高潮迭起但不突兀,常常有惊心动魄之感。与此同时,片子将每个人的心理变化都诠释的说服力十足,几乎在每一刻都能感觉到屏幕上那个些人心情的变化。且让人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是他们,我们是否也会那样做?这,

应该可以叫做共鸣吧。

真相直到最后才揭露,所有蛛丝马迹都有了最好的答案。好人一直是好人,坏人一直是坏人,现实却没有灰色地带,一部深刻而有趣味的电影。

诚如电影中所述,也如一般规律,这世上无完美。陪审团制给了财力雄厚的诉讼方可乘之机。如果你有足够力量,12个陪审员,可以在五分钟内就能查清他们的底细,抓住他们的弱点并进行挟持。但事情一旦败露,就会受到以干涉司法罪名的严惩。

四、因父之名

父爱,低调得让我们难以察觉,殊不知它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表露得真真切切。有时候,人只有经历悲剧之后,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的相处。《因父之名》这部片子,讲述的正是一对父子如何在共同的苦难中,彼此真正的了解和相爱。

这部片子的开头,展示给我们的是标准的严父逆子,Gerry与Giuseppe,形为父子,实则陌路。Giuseppe,他只是赌场的一个小小的记分员,可是这并不妨碍他始终坚持有尊严的活着。他老实、本分,小心的维护着他的家庭,他希望他的儿子也能活得有原则。可是,一如大多数青春期的男孩,Gerry对于这个并不显赫甚至显得有些迂腐的父亲,他瞧不起。他甚至写了父亲的名字,对着它小便;离家时,充满了解脱般的轻松快乐。警方的抓捕,其后的逼供,以至法庭的审判,都如一出闹剧一般荒谬。可是,如果没有这场飞来横祸,Gerry对于终身囚禁的未来仍是心灰意冷,即使在爆炸案真凶Joe对他们父子当面承认他才是真正的案犯之后。而真正促成Gerry开始抗争的,是目睹Joe把自制的火药喷向一个与之为难的狱警之时。在他喊出“杀人的滋味就这么好吗?”之时,他第一次感到生命的力量和尊严,和无辜者的无力。而让他坚持下去的,是他的父亲。纵然他的父亲,已经冤死狱中,他仍然要斗争到底,为父亲寻回公正。

主演很成功的塑造了Gerry的形象。他偷,他混,他不务正业,他玩世不恭,可是,Gerry不是一个坏小孩,他生就一颗柔软的心。他会在和父亲的电话中,报喜不报忧,纵然口袋里只剩下买薯条的钱;他会从自己可怜的余钱中,分出一点给公园里露宿的流浪汉。他讨厌父亲,他看不起父亲,可是,父子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所以他会在登船离开家乡的一刻,不可理喻的对着父亲的背影,叫声再见;如果不是那个英国警察以父亲的生命作威胁,那么整个故事都要改写了。

导演Jim Sheridan对于情节和线条显然有极强的驾驭能力。他十分有技巧的把英爱冲突的背景,警方的黑暗腐败,狱方的惨绝人性,和主人公的经历际遇编织在一起,清楚的展现了这样一些背景,如何的影响了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如何的影响了一对普通父子的情感心路。但是,导演也在另一层面上,对于人性,揭示给我们更深层的思考。

影片的配乐,印象十分深刻,有几首颇具爱尔兰的幽婉风格,还有在片尾那缥缈的声音,让我想起她从前的冰冷叛逆和为人母之后的温暖。看歌词,会让人痛。纵然是错了,父母仍是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五、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片首打出了这样的字幕——“宁可放过十个罪犯,也不要冤枉一个无辜的人”,然而事实上,在日本,经过法庭审判的案件,有99.9%都被判有罪。即便你是一个无辜的人,一如片中被指认为“痴汉”的金子彻平,也会在追求破案率的警方面前、在偏倚刻板的检查官、法官面前,在存有漏洞的司法制度面前兴叹。

在认定有罪的不利情形下,即便金子和律师、母亲朋友等人一同积极努力,经过多达12场的庭审,金子的结局依旧令人扼腕。这期间,周防正行颇有掌法地营造出了一丝明朗的迹象,貌似好青年的一贯坚持和努力将有了结果:通过资深律师荒川正义和年轻女律师须藤莉子的辨析,依据受害者的自述无法确认金子就是那个公车痴汉,而模拟现场的录影也印证了金子不可能腾出手作案的事实,甚至找到了事发当天和金子同乘的可以作证他非痴汉的女乘客,且此女愿意出面作证的情节,都让那丝希望的曙光在增大,然而,当人们终于缓口气时,却导演被猝不及防地拉进了庭审判决,仍然宣判金子有罪。

这种瞬间的光影逆转,正是周防驾驭影片的功力再现之一,这位日本文艺片名导,在叙事手法上,没有采用一般意义上的庭审片模式,而是客观而冷静地把现实一点点剥开来示人,镜头画面始终如一位默默的旁观者,以目击者一般的视角,周防将一部制作精细而主题深刻的佳作有致有序的呈现而来。

由周防亲自操刀的剧本写的很扎实,所选演员的表演内敛而生动,不论主角加濑亮,还是由诸多名角组成的庞大配角阵容。另外,影片还具有一种冷峻深邃的气质,如伊始,便用一种最简洁清寂地手法快速切入事件的要害,再如,中学女生出庭作证的那场戏,周防借助保护受害人的挡板,在画面构图上形成了一定的层次,接着利用镜头的调度,对挡板不同角度的拍摄以及借助灯光映射出的剪影,形成了特殊的场景潜台词,让整个法庭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隔断、误导、偏颇、不明朗的感觉。

该片的片尾曲起到了延伸观影的作用,曲调优美而富有情感,仿佛每个音符都带有直击大脑思考细胞的力量。通常,日片演员字幕的间距较大,而这个间距在此时因这首曲子而显得仿佛

另外,向导演和编剧的周防正行先生致敬。他愿意让我们了解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尽管它是多么日常和平凡,拍摄手法细致到位,审判程序完整无漏。不出现多余的话语、动作或场景,专注于这个案件一点一滴的进展。虽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和意外高潮,但也并非枯燥无聊。因为总有那么一些话,某个神态,某个动作,让自己在意,想要好好观察下去,或者仔细思索。

六、秋菊打官司

看这个片子是一个惊喜,没想到。不像张大导演其它的作品那么有野心,这个电影没有华丽的视觉影像,也没有沉重的深刻主题,总的来说挺质朴,很有幽默感。

张艺谋的视角睥睨着这片神奇又现实的土地,为庸碌的人们徐徐展开这幅生活图景:一个怀孕的女人,是凭借着怎样的坚韧与倔强,一步步“上访”,最终讨

得一个说法。如果说这是某种意识的觉醒的话,我更愿意为其加上一个注释:这个觉醒含着人情的温度。所以,张艺谋是耿直而朴素的,或者也是自卑的。但是,在看完之后,我却获得了另一番感性的认知,我以为,张艺谋的批判是温情的,至少是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呈现的。

每当看到秋菊挺着个大肚子颠簸在凹凸的公路上的时候,我就为她的执拗而捏一把汗。多大一点事情呀,也犯得着告到县里市里去?可是秋菊硬是要为了讨个说法,把市公安局局长的车都坐了。中国人好面子。秋菊的不依不挠其实只为村长的一声对不起,可是村长毕竟是村子里的头面人物呀,那么容易就低头认错了,以后在村子里说话还有谁听呀?然而秋菊说:“我就不信没有一个说理的地方去?”双方都有自己的坚持,于是官司就打起来了。

在看大部分电影电视的时候,一般很容易的获得一个善恶标准,好人坏人一目了然。不过,电影里的标准和现实的标准常常是不一样的。比如这个电影里的秋菊,从戏里的村民来看,或者把她真的放到某个村子里去,我们做她的邻居,她恐怕就要是个惹人嫌的人物了。说法说法,自己的男人都已经好了,她还是挺着大肚,抹开交情,拿出辣子,一次一次的告上去。不要说乡亲指点,连挨踢的丈夫都嫌她多事。好在有电影,使我们作为局外人,知道秋菊不是个事儿妈;知道她不似普通人的软弱,得到丁点好处就得意洋洋的向权威妥协、打个不恰当但挺形象的比方是,秋菊打官司很像一根绳上穿着许多只蚂蚱。秋菊是绳子,村里乡里的生态是蚂蚱们。绳子固然很重要,蚂蚱们也不能缺席。

电影里频率恨高的全景中景镜头,对于呈现乡民的生活、行为、举止再方便不过了。虽然选的季节是雪地寒冬,但从村民家里、市集、旅店冒着汩汩的生活的热乎气儿。在一个敞开的空间里秋菊虽然倔强,但也有卑微和胆怯。长镜头跟随着她的卑微与胆怯,看到许多负面:写状子骗钱的老头,讹钱的三轮车夫,也有正面:李公安、看自行车的,旅店老板,公安局长,也算是世间百态吧。

七、马背上的法庭

总体来说,《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剧情片。除了主演以外,其它都是土长土长的当地人,拍摄手法也与纪录片类似。个人以为如果全部用非职业演员,或许会更真实更出色。影片开头有一组法官们租马背国徽进山的镜头,与那期焦点访谈如出一辙。影片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当地的生活场景和宗教风俗,比如摩梭人家的祖母屋和火塘,彝族的察尔瓦和拦门酒,让我颇感亲切。那时的我经常徒步走访那些贫穷的山里人家,和他们一起拉家常,了解去年的庄稼收成。不论是彝族还是摩梭,他们身上那种朴实真挚的天性令我至今难忘。 为了执行判决中的一头猪,法官不惜亲自满街跑。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纠缠不清,法官自己埋单。当事人坐在地上大闹法庭,法官也只有干瞪眼看着。种种的事情无异是给法律出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即使你有再深的法学功底面对这样一双双质朴的眼睛,你的理论和法条又该从何说起呢?

法律在当地人的心里完全没有祖宗的规矩或者神明的启示有更多的权威,老法官为了让当地人有矛盾可以想到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不得不在一些小的问题上让法律作了些让步,上段中的情节就是一个个法律让步的例证。因为当时的情景我想除了出动法警保证法律的强制力以外也没有别的手段了,但这样无疑会严

重影响当地人对于政府和法院的关系,让当地人把本已慢慢拉近的对法律的信任再一次推开。

故事本身反映的现实问题已经很具戏剧张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分散观众对背景中的民俗风情的注意力。但在我相当有限的民俗知识体系内,还是感觉导演对片中所涉及的风俗民情消化得挺好。对白上,除了李保田这个外来法官总在每句话末加个语气词“嘎”有些许奇怪外,其他对白都是准确的滇西北方言和我觉得正确的纳西话。布景上,就照着原模原样的村庄拍,根本不需要布景,摩梭人的屋子和彝族的院子的确就那个样,而书记员杨阿姨的家从门面上看来似乎就是旅游最旺地区——永宁乡泸沽湖畔的落水村。外景中的山路现实里也真是那样,每个才到高原的乘客都会对丽江到宁蒗的公路旅程提心吊胆,因为在那他们的视野和老冯一样宽,满眼悬崖和江面。摩梭人杨阿姨在司法系统工作多年,如今因学历和职位挂钩才被一刀切,回到村里,错过了最好的青春岁月,按一向的传统习俗,住在母亲这边的花楼里,还能等来“人海茫茫难相爱,相爱就该到永久”这样的《花楼情歌》吗?“老冯,什么时候也到我家里走婚嘎”,姐妹们这样开着玩笑。这是真实的摩梭人,公有制下的没有占有欲的摩梭人,于是他们会为马和国徽的失窃而倍感痛苦,觉得对不起老祖宗。

当国徽被发现躺在草海里,村民问“是金还是银的?”,老冯告诉说:“它就和你们的佛一样贵重”,有着朴素信仰的村民立即拆卸家家户户的门板,铺到草海中央,拿回国徽,并挂在火塘中央,彻夜打歌欢庆。“火塘是那样的温暖,我是这样的温柔,玛达米”。这是主旋律的,是聪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的,不做作,不让人腻味。

八、浪潮

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

学生们对于“浪潮”的反应并不相同,有人不屑,有人退出,有人加入,有人反对,也有人死心塌地的为“浪潮”迷狂。以蒂姆为例,这为可怜的男孩最后坦诚“浪潮”就是他的生命。片中对蒂姆的背景未多做交待,我们倒是可以看出他的家庭不是很幸福——当他在饭桌上高谈“浪潮”的“伟大魅力”时,他的父母甚至都没打算认真听下去。而他通宵在文格尔老师家门外守候,更是令人有些不寒而栗。其实这些戏分就表明了蒂姆的弱势处境,如果把全班看成一个小社会的话,蒂姆无疑处于最底层,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由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蒂姆最

后的疯狂了,那些在观众眼里侮辱常识的无稽之谈,在蒂姆心中却是金科玉律——蒂姆没办法,只有在这种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神话中,他才能找到起码的自尊,而他最后的虚妄“牺牲”也成就了他对这种意识形态的完美臣服。如果将“浪潮”镜像般放大对照于整个社会,蒂姆无疑是那些遭受社会不公、个人基本权益无法伸张的弱势群体群众的缩影,对于这些弱势群体群众来说,“他们在精神上和社会上无家可归的情况下,就无法以一定的尺度来深刻洞悉任意性与计划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或者面对混乱的发展和完全任意性的衰落,或者服从于最严格的、异想天开的意识形态虚构的一致性,群众可能永远只会选择后者,随时以牺牲个人来作为代价——这并不因为他们愚蠢或邪恶,而是因为在总体的灾难中,这种逃避至少给予他们一种最低限度的自尊。

这就是导演的辛辣之处,他的批判锋刃直指当下的“反全球化”运动。这是近年来左翼知识分子和热血愤青最热衷的“正义”事业,但甘塞尔提出了警示,这可能是一场新的极权主义运动。即使对于这一桩四十年前的“反极权”教学事件,虽然甘塞尔借助它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念,但他并不愿就此止步,将整个事件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相反,他对老师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质疑。

《浪潮》构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社会学,桎梏的大陆“电影学”研究视野在面对《浪潮》时的无能为力一览无余。不过学院里的“电影学”会死,活生生的电影实践却是个永动机。

九、姐姐的守护者

故事永远都是说给有故事的人来听,正如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心里最深处的故事。

电影中的手足之情亦十分动人!健康的哥哥和妹妹因为凯特的缘故,无法和一般小孩一样无忧无虑成长,还得时时面对凯特发病时的惨况。然而,兄妹俩对凯特的爱并未因此而减少:拙于言词的哥哥,努力画出凯特的样子,彷佛在告诉凯特妳永远在我心里;被迫长大的妹妹,从小就为了捐赠器官给姊姊,忍受疼痛,她依然无微不至的照顾姊姊,和她在一起。兄妹俩一心希望能让凯特好过些,只要能为她做的,他们都愿意。最后,兄妹俩和凯特在病床前相拥的画面,一直浮现在我脑海中,他们一左一右撒娇似的依偎在凯特怀里,此时,笑容满面的凯特彷佛变成了照顾者,轻声安慰她的哥哥和妹妹。

然而,人的生命力也源自于此,期望能延续挚爱之人的生命,期待能用更厚实的回忆对抗死亡的威胁,因而不顾一切拚命向前跑。电影中的母亲就是抱着一定要让女儿活下去的信念活着,她把悲伤化为力量:生下小女儿救大女儿,再痛苦的治疗她也陪着女儿,当凯特因化疗掉光头发产生情绪反应时,她二话不说马上剃光自己的头发,那一幕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彷佛在告诉凯特:妈妈和妳在一起,妳不要怕。展现了一个母亲为爱的超强意志力,那种就算牺牲我的全世界也要陪妳一起走的信念,悄悄刺穿了凯特内心的恐惧。

爱是一种力量,但有时太强的爱反倒成为负担,过度坚持不小心就变成了一意孤行的偏执。为了让凯特活下去,母亲顾不得其它人的感受:她忽略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小女儿捐赠器官给姊姊的恐惧。她甚至忽略了凯特的意愿,习惯了一路向前奔跑,再加上一定要赢的律师性格,让她不容许半途

而废,不让死神有缝隙可钻。然而,一心想赢的背后,承载的是一旦输了将无路可走的恐惧。那场父亲和她不惜离婚也要带凯特去海边的戏,说明了再怎么紧握也得适时松开,放爱自由。人虽难以胜天,但至少爱与期待能缓和生命的痛楚,不再紧迫盯人,才能共享一段难能可贵的美丽时光。

也许是我们心中最深的伤痛,也许是我们脑海中最不愿碰触的回忆,但是无论早晚我们总是要面对,要承认,要学会和它一起生存,我们必须要面对 因为无论如何 我们都要向前走 都要向前走,学会放手,学会让它过去。随着时间 慢慢的过去,心里放下了,接受,我们才能真正的面对生活、生命和这个世界。

十、驱魔

律师艾琳向陪审团和法官呈上一份证据,那是一盒录音带,长达一个多小时。留声中记录了一个女孩用双重声带发出的可怕语音,说着某种上古的语言,宣称自己是寄居在该隐、尼禄、犹大和罗马军团身上的堕落天使、大魔王路西法。录音的制作者,莫尔神父说那录音是对一次驱魔仪式的记录。可惜的是,那次驱魔最终失败了,女孩在巨大的痛苦中死去。神父被送上了法庭,因为检察长认为正是那所谓的荒谬驱魔仪式,延误了医疗的时机,导致了受害者的死亡。

作为一部恐怖片,导演当然会花力气描绘那神秘的驱魔场景。然而本片所以不俗的原因,正在于它把叙事的重心放到了庭审过程上。对于司法审判程序的细致而专业的刻画,使得观众被一种深重的推理悬疑笼罩着。

影片一开始便解脱了观众的疑虑:艾米丽真的着魔了吗?是的,着魔和驱魔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导演可以用镜头将“事实”告诉观众,可是剧中的辩护律师如何说服陪审团接受这一“事实”呢?也许,说服别人比自己相信更困难。本片中,最大的戏剧性不在驱魔本身上,而是在于律师艾琳的辩护策略。

从开庭以来,艾琳便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她发现自己并不仅仅是在为莫尔神父,而且是在为驱魔本身进行证明。吊诡的是,论证行为本身就是排斥驱魔。在这个法庭上,理性既是原告,又是法官,它审判的不是神父,而是非理性本身。富有启发意义的是,本案的被告,那真正与魔鬼面对面较量过的人,莫尔神父从一开始就不追求脱罪、胜诉的结果,他所在乎的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他所经历的故事。这颇有点苏格拉底的气质。把那不可思议的故事讲出来,告知大众,这是非理性自身的策略,它不会上当受骗落到理性的游戏规则当中去。而辩护律师艾琳的第一目标是胜诉,她就不得不遵循那套游戏规则,即使她注定要被规则所玩弄。

纯粹从电影本身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能将驱魔的惊悚恐怖故事与针锋相对的法庭戏结合得那么好,而且最后的结局居然还兼顾了法律精神和宗教信仰,可见美国是一个多么擅于在各种多元价值中取得一个平衡的国家。

如果上帝和恶魔真的存在,如果驱魔真的存在,人们必然要追问,上帝为什么会放任恶魔如此去残害这样一个无辜善良的女孩,而在一旁袖手旁观?影片最后,导演借着圣母玛利亚(他倒不敢说是耶稣)之口回答说,因为上帝要借着女孩受苦,来彰显神的领域的存在。

我个人认为,导演把上帝描述得有点腹黑。旧约故事里,上帝要彰显自己的存在和大能,他将自己的信徒从埃及人的手中拯救出来,将可怕的灾难降临在埃及,他带领自己的信徒穿过旷野,并且在旷野上养活了他们四十年,又带领犹太

人战胜了一切仇敌,获得了流奶与蜜之地。

十一、总结收获

在看了这几部精彩的电影之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以及对人性和理性的思考,还了解到一些法律上的知识,通过中国与美国及英国的法律电影认识到它们法律制度的区别。

在法庭上,要获得成功因为要获取陪审团的支持,陪审团对一个案件的判决非常重要。在美国,审判中都会有陪审团出现。在英美法系中,陪审团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制度,它对案件的判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陪审团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一个案件的判决能够说服陪审团,意味着能够符合社会广大阶层的正义观和价值观。在我国,显然是没有陪审团这一制度的,这也是中国和美国司法制度的最大不同之处。法律虽然无法代表人性,但我们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人性,思考和反思自身。

看完这几部电影,真的获益匪浅,钦佩那些电影主角的勇气,智慧,坚持和正义;感慨军事法庭的特殊化;赞叹陪审团制度的人性化。总之,学到了很多。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法律都逐渐呈现一体化,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相信我国对外来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终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各方面体制,依法治国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得到最大化的贯彻和实施。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完善的法治社会!


相关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2号-[电影管理条例]
    (2001年12月25日国务院令第 342 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电影行业的管理,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故事片 ...
  • 似假如真的幻象
    1897年,当西洋的电光影戏开始在上海滩的茶楼进行放映的时候,那公主.裸女.马路.电车的西洋奇观,无疑带给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茶楼消费者一种现代性的震惊体验.当时的影评写道:"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 ...
  • [第十放映室·恭贺20**年]解说词转载三
    第十放映室·恭贺2011>解说词转载三(2011-01-20 10:39:33) 2010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期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小高潮,本年度几部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影片,都纷纷选择在这个档期上映,开始在市场上形成和好莱坞引进大片势均力 ...
  • 大片十年:中国电影美学得失
    大片十年:中国电影美学得失(文论天地·建设文化强国②) 王一川 <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14日   24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的竞争力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10年来中国电影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印证 ...
  • 立体图形展开图
    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梅平乐 [摘要]: 我们处在一个被影视文化包围的时代.当今青少年一代是在电影.电视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影视文化深深地介入了他们的社会化和成长过程,与青少年的交融关系日益紧密.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
  • 电影社会学Microsoft Word 文档
    电影社会学 电影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和范畴研究电影的理论.社会学研究人类以个人和群体形式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行动和发生相互影响的原因与结果,研究因人的交往而产生的风俗和制度. 电影社会学的使命是:研究社会需求如何影响和制约电影艺术家的 ...
  • 中国电影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分析
    1.行业市场化水平 (1)电影放映市场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已经完全放开 我国的电影发行和放映一直属于国家管制行业,近些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监管环境的日趋宽松,整个电影行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行政监管方面,目前,电影放 ...
  • 心理社团活动策划书
    心理社团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内容:电影.心理聊吧.讲座.户外活动 二.活动目的:通过让会员观看有关心理学类的电影,能够使会员了解一些心理 知识,易于会员发现周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解决,帮助自己与他 人,使生活健康快乐:心理聊吧,以一种轻松 ...
  • 好莱坞大制作系列电影的发展简析
    好莱坞大制作系列电影的发展简析 [摘要] 系列电影已经占据了电影市场的一部分.它发挥着观众对电影意犹未尽的优势,续拍第二部第三部甚至第四第五部.站在风尖浪头上的系列电影有很多,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 ...
  • 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
    作者:刘树生 电影创作 2000年03期 一 中国电影已然走入低谷,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八十年代那红火场面已经被疲软和低迷所替代.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九个有拍片权的制片厂,几乎无一例外地完不成拍摄指标.因为现在的电影厂,拍一部赔一部!像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