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 范文中心

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11/04

教学大参考·教学实录

次的合作,让我失望至极,我决定了,决不放过他。”

师:非常好,第一段简约的描写,第二段简约的叙事,错落有致,使文章更有内涵。

刚才好多同学已经做了先行者,巧学妙用了一回,而且写得非常好。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所谓“词不离句,段不离篇”,段落是为文章表情达意服务的,一旦离开文章,独句成段的简约美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点评:对经典的品析和范文的学用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此环节由集体智慧到个体思考,由局部运用到整体构思,引领学生真正学会如何使用独句成段的方式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独句成段的简约美”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巧妙点示写作技巧,学生的写作灵动有情。】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句话,当你记住这三句话的时候,我想你的心里已经根植了独句成段的意识,也相信你会致力将这种独句成段的简约美发挥到极致,为你的文章扶枝添叶。期待有一天,你也能将简约演绎成经典,让你的文章美起来。最后让我们用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屏显】

清《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师:让我们简约生活,简约表达。下课。

【点评:引用经典名言深化本课的核心观点。简约的课堂,简约的小结。】

【总评:如何智慧地用教材教作文?本节课做了很好的诠释。通过对教材中独句成段经典句例的提炼与赏析,加上课外例文的补充与学用,使学生对独句成段的句式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从而使文章张弛有度,意蕴深厚。作文教学如何深入?本课的教学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单从句式来看,独句成段有简约的美,其实,不同的句式还可以呈现出不同形式的美,如交错的美、整齐的美、反复的美等。本教学还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对经典的运用绝不是生搬硬套,而需要智慧地发现与提炼,并运用一定的技巧,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字才能出新、创新,作文教学才会呈现生机。】

教学目标

(1)解读诗意,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2)与王维田园诗作比较,突出诗人伟大人格。(3)理解并感受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

(一)初解诗意:“归”去乃必然

师: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陶渊明是照彻古今的烽火,他永远是最高格的象征,他的简朴是令人敬畏的,他会使那些聪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今天我们就通过《归园田居》,来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

生:齐读《归园田居》。

师:诵读时,我们的脑海里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情境。请大家把语速放慢一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意境。

生:再读《归园田居》。(语速慢了些)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为什么用“归”?换成“去”和“来”,可以吗?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见解。

生1:陶渊明原本就生活在田园,他从田园出来,现在回归田园,不是一般的“来”或“去”,而是一种精神回归,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的解脱:而“来”和“到”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性本”,表现出陶渊明本性爱好自然,所以用“归”。

师:理解很确切,同学们认为必须用“归”,那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题目必须用“归”?

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个“误”字表现诗人不适合官场,厌恶官场,他本性向往自然,向往自由,所以要“归”田园。

生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也表现用“归”好,“复得返自然”中的“复”字是又一次,“反”是返回,“复”和“反”都是对“归”的强化和补充。

生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中“旧”和“故”都是写对过去生活的向往。而诗人向往田园生活,

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晁凌云/执教

喻祖权/点评

[作者通联:方沫,湖北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

校;李爱梅,湖北荆州市监利县教学研究室]

教学大参考·教学实录

要回归以前的生活。表明一个心爱自然,本性纯真的人回归田园,是一种必然。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恋旧林”和“思故渊”看出必须用“归”。谁能解释一下“羁鸟”“池鱼”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生1:“羁”我说不好是什么意思,但“羁鸟”“池鱼”都是不自由的生活。

生2:“羁”比喻束缚,诗人用“羁鸟”“池鱼”暗示诗人备受束缚的官场生活。用“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来表明自己的本心,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自己回归,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归”。

(教师板书:归)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那么,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诗中描绘归去生活的诗句。

生:(诵读)“方宅十余亩……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师:诵读的语气是不是紧了点啊,听他读完,大家觉得陶渊明还可能“归”去吗?怎样才能读出田园生活的美,表明陶渊明“归”的欢欣呢。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请一个同学诵读)

师:读得很好。不过,这次好像跟你平常朗读不太一样,平时声音铿锵有力,今天怎么变得柔和了,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生: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要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

师:嘿,把旁边的女生说笑了。(对女生)说说你怎么看待他在朗读时这么处理?

生:他读得很感人,语气柔和,舒缓,读出了田园生活的自由、纯美与恬静。

师:我有同感,诵读诗歌时,一定要感受内容,注意节奏、语速的的处理,那我们一起再体会一下。

(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

师: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你们觉得哪一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精神品质?

生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最能表现诗人洁身自好。环境洁净,内心就悠闲。

生2:“暧暧远人村”这一句最能表现诗人的精神品格。远处的村落很昏暗,这是说官场生活的肮脏,诗人要远离它。

师:(笑)诗人不是要回归田园吗?村落是暗示官场?

生3:我也认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能展现诗人品格,但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远处的村落氤氲在暮霭里,炊烟袅袅,这里描绘了黄昏时的田园生活,而这种生活只有心境宁静、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这一句展现了诗人的品格。

师:我赞成你的分析,但是不是这一句最能展现呢?注意是“最”。

生1:我还是觉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最能展示诗人品格。在纷繁扰乱的世界,诗人迫切追求内心的宁静,在空阔辽远的环境里更能显现诗人的安然。陶渊明就是在这样的归隐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所以说这一句最能表现他的精神品格。

师:很有见地。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内心纯净的人,他生活的环境一定是整洁有序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不仅仅是说归隐后的生活没有世俗的琐事来打扰自己,生活闲适,也表明诗人心灵的清洁和自由。

(二)解读心灵:守“拙”是本心

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诗人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生:诗人厌倦了官场阿谀逢迎的生活,不愿意过那种虚以委蛇的生活,他向往自由洁净的生活。用诗中的句子概括,就是“守拙归园田”。

师:概括得比较好,还用了“虚以委蛇”这个成语。既然田园生活是“无尘杂”“有余闲”的,这么美的田园生活,诗人为什么要说是“守拙归园田”,而不是“欣然归园田”呢?结合课文和同学们的知识积累,谈谈“守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先讨论一下。

(教师板书:拙)(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能是官场上要求处事圆滑,而诗人不适应,我觉得“守拙”是对仕途上那些所谓“识时务”的人的讽刺。

生2:“守拙”二字表明诗人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在官场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而诗人不能这样丧失人格,守拙就是回归田园,过符合自己本性的朴拙的生活。

师:说得好。别人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俗韵”,那么,回归田园的“守拙”生活就一定是快乐怡然的吗?

生1:“开荒南野际”说明诗人要亲自下地劳动,“草屋八九家”说明诗人只能住草房,生活简朴。守拙的生活实际上是辛劳的、艰苦的。

生2:我们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陶渊明归隐后经

教学大参考·教学实录

济拮据,生活贫困,而诗人却能“晏如也”。所以,“守拙”就是守住清白,而守住清白就要守住清贫,安贫乐道,追求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自由,往往是与“守拙”分不开的。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守拙是守住清贫,守住心灵的纯净,让精神回归。换一句话说,“守拙”就是守住诗人的本心。

(三)反思人生:“误”入是警示

师:“守拙归园田”固然远离了尘世的污浊,但也使陶渊明陷入了窘迫的生活,陶渊明义无反顾地选择归园田,这一行为是诗人对自我人生的再认识。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出诗人对自己以往人生的态度。

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字表现出诗人对自己以前生活的否定,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里“三十年”,是概数,是虚写,实际上陶渊明宦海沉浮只有十三年,他五次为官,而最终选择了归隐。十三年,时间并不短,陶渊明为什么会“误”那么久?结合陶渊明另外两首诗《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PPT展示《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板书:“误”)(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生1:陶渊明才华横溢,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歌颂精卫,但社会黑暗,不允许他建功立业,白白虚度了

方,可见社会黑暗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建功立业。

(学生讨论)

生1:曹操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曲意逢迎,可以采用谋略和方法与黑暗的社会周旋,甚至可以黑吃黑,陶渊明却不行,一心思“归”的人是不会玩弄权术的。

生2:陶渊明喜爱田园生活,喜爱大自然的纯净、自由,他不允许用污浊的行为玷污清白的内心,他的行为方式是“守拙”。

生3:像陶渊明那样精神上追求高洁的人,在黑暗的社会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要逢迎苟且,要为五斗米折腰,这是诗人最大的痛苦,所以,回归对陶渊明是痛苦无奈的选择,更是快乐的选择。

生4:我理解陶渊明13年反反复复为官辞官的行为,他是在挣扎,最终他选择放弃“济苍生”的大志,忍受清贫也要固守灵魂的清白和自由。

生5:心灵上“无尘杂”的人注定会真诚、纯洁和清贫,注定在黑暗的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不允许心灵蒙受污垢,就像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乎”,还有许多追求理想的人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中无法实现理想,都选择了归隐,而不是苟且偷生,迎合世俗。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很可贵。毅然选择“归”去,终身守“拙”,安于清贫的陶渊明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拒绝金钱和权力的诱惑的,为了追求心灵的纯洁,就必然安于清贫。我们知道,在陶渊明之后很多士大夫在仕途遇挫后都选择归隐田园,来保全自己的操守,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袁行霈先生这样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但我们也要看到,同样是归隐,却表现出不同的人格。下面我们比较一下陶渊明和王维的两首诗,请同学们谈谈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3年。

生2:其实我觉得,陶渊明可能需要这些俸禄,陶渊明毕竟家境贫寒,他要不断地做官来获得薪俸接济家庭。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官场生活,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宁可清贫也不愿意苟且于官场。这也是他“守拙”的性格所决定的。

生3:我查资料,陶渊明辞官是因为上级官员来视察,要他“束带相迎”,陶渊明不愿意委屈自己,“为五斗米折腰像乡里小儿”,所以就辞官了。

生4:陶渊明出仕,辞官,可能有家贫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陶渊明不惧怕贫穷,“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但诗人仍然希望像荆轲一样建功立业。这一理想纠结着他,社会不允许,他又放不下,所以痛苦地挣扎了“三十年”。陶渊明的痛苦和不幸,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师:在黑暗的社会中就一定不能建功立业吗?同学们都知道曹操,生活在汉桓灵之时,那也是一个君昏臣奸的时代,曹操在诗中曾描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但曹操还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最终统一北

教学大参考·教学实录

(学生讨论,发言)

生1:王维的诗优美宁静,新雨,明月,清泉,洗衣归来的少女,那么甜美,那么安闲。陶渊明的诗是劳动,让人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期冀。

生2:王维的诗是游玩,享乐。陶渊明的是平凡的生活,艰苦的劳作。

生3:王维的诗很精致,动静相衬,意象很美。陶渊明的诗是质朴的、平淡的叙述,不加修饰,淳朴自然,这是因为他本性就是淳朴、自然的。

师:很好的见解!那你们更爱哪一种生活呢?生4:王维是朝廷高官,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描写的是王孙公子对恬静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则不同,他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田园,所以他描写躬耕勤作的生活。今人更多的向往王维,这是现实的。在精神上,我更佩服陶渊明,他更看重心灵的纯洁,精神的高贵。

生5:陶渊明更在意内心的清洁与自由,他清贫,他的诗表现的是艰辛、清苦的生活。王维半官半隐,过着休闲、富裕的半归隐生活,显然王维的生活更惬意。但是,陶渊明更让我们崇敬,尤其在当下这个追求名利,物欲横流的社会。

师:陶渊明追求心灵的清洁和自由,固守清贫,所以他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王维晚年过着半官半隐的优裕生活,享受田园风光的美丽,但他自嘲自己是“偷禄苟活”。人生似乎是不圆满的。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们是否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和自由,需要我们自己选择。陶渊明之“误”,也是对我们的警示,是我们应该记取的。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点评】

《归园田居》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的保留篇目。晁凌云老师的这节课对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的人生体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对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归园田居》这首诗似浅实深、似淡实浓。晁老师扣住“归”“拙”“误”三字,从而带动全诗,层层深入,找到了深入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在读解与讲析中,诗人挣扎的灵魂完全呈现出来,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背后是诗人抹不去的哀伤,并非“浑身静穆”(鲁迅语)的陶渊明就这样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学生在课堂上,深刻地感受到了整首诗渗透着的陶渊明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今天这个疯狂追逐利益

衡量一节课讲授得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讲得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讲得是否生动形象,风趣与否,而在于学生是否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这一节课,学生是主人,他们积极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对问题的讨论和阐述上看,学生积极调动已学的知识来思考问题,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和自我感受,呈现出各自的个性特色。比如一位女生在解读诗句“户庭无尘杂”时,认为女孩心地纯净,房间也就会“无尘杂”,虽然显得幼稚,却是肺腑之见。又比如,在王维、陶渊明两位诗人的两首诗的比较中,有的学生表达崇敬陶渊明,但更喜欢王维似的生活,这都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个性见解。由于时间所限,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没有深入讨论,很有些遗憾。从整个课堂气氛看,学生很喜爱这节语文课,显然也很喜爱这位亲切、和蔼、平易的老师。这也是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的一个佐证。的时代,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清洁的精神品质的追求和他们痛苦的抉择,对于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晁老师最后精心设计的王维诗《山居秋暝》和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三)》的比较,独具匠心,不同的归隐给学生带来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由对诗歌的理解延伸到对生命的思考,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二、关注学生体验,重视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体验,是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感情。由诵读入手,没有高深术语,只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田园生活之美。学生自由地读,并自己解说为什么这样读,营造出一种自由活泼的教学氛围。晁老师注意到了,教师不是裁判,让学生充分争论,学生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结论,这种平等的意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特别是将陶渊明和曹操予以对比,学生兴趣盎然的讨论,对陶渊明诗句“户庭无闲杂,虚室有余闲”有了深刻认识,这显示出教师机智灵活的教学智慧,良好的教学功底和开阔的视野。

三、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咀嚼品味,展现活力与个

[作者通联:北京第八十中学]


相关内容

  • [日月潭的传说]课堂教学观摩与感想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日月潭的传说>的课堂教学观摩,从课堂教学观察:实录片断与简评:课堂教学观察后感:评析与感悟两个方面谈一些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听课观摩 后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要有 ...
  •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吴雅琴 执笔 一 .导言 本课题于1999年被批准为校级课题后,语文组全体同仁即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中去,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教材的不同文体,在初高中各个年级开展实验研究 ...
  • 北师大数学[手拉手]教学实录及反思
    北师大版<手拉手>教学反思 很高兴能荣获"教学区中青年教师大练兵"展示课的资格,为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并从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早上参加了本校教研组举行的"参展课"研讨活动. 本节课, ...
  • [圆圆荷叶]教学实录
    <荷叶圆圆>教学实录(江艳)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荷叶,让学生观察: 师:瞧,这是什么?我们刚学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就写到了荷叶,一起来读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让我们再看看荷叶,你能说说荷叶长什 ...
  • 剥豆教学实录
    <剥豆教学实录>二 设计理念: 1. 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有重点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 ...
  • 观舞记课堂实录
    <观舞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来放松一下,欣赏一段舞蹈.老师有一个小小 的要求,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观后的感受. 生: (充满激情) (苗条灵动) (美轮美奂)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很简单,但是要用文字把这美轮美奂的 舞蹈 ...
  • 月光曲教学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月光曲>(指着课件上的题目,并板书).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遍. 师:先仔细听老师讲一段话,用心记,看看你能从这段话中了解哪些关于月光曲的信息?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 ...
  •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字数:3322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 2009 年 3 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 已熟读课文. ...
  •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之一
    一.魔术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瞧!好玩吗?想学吗?谁是今天最出色的孩子,下课了老师一定教给他. 2.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 ...
  • 小学语文[猜谜游戏]课堂实录点评及反思
    小学语文<猜谜游戏>课堂实录点评及反思 [教学过程] 导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现在跟老师一起拍手说一个有关谜语的儿歌好吗? 师生:猜谜游戏好处多, 你说我猜大家来, 丰富语言长见识, 开发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