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 范文中心

庄子逍遥游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07/09

庄子逍遥游对传统美学的影响

庄子美学的核心是逍遥游之“道”,所以它关于“美”的理论都是从这个核心范畴派生出来的。郭沫若先生早就以诗人特有的敏锐性直感到,“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指庄子——引者)的影响之下发展的。”

“无”的美学观念

以“无”为美指的是,“道”即“无”,“无”即无限、大全,因此“道”之美就是大美、至美、全美。与“道”比较而言,一切有形有象、有端有涯,有生有死,以“有”为特征的事物的美都是有限的,是由“无”化育而生,是“无”的某一方面,因而不是“大美”、“至美”、“全美”。“无”的美学观揭示了一切有形可感的经验之美的局限性,指出最高的美应是无限的美。

《内篇•齐物论》记载昭氏善于鼓琴,但是当他用琴奏响乐曲时,此时的美也只能局限于此琴此曲,任何超出此琴此曲的美都无法表现。所以只有超越具体的琴、曲,才能于无声中去想象并体会一切乐器并旋律之美。庄子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否定了世俗所追求的至美至乐。庄子所说的“乐”,从审美对象角度看,具有 “无形”、“无声”、“无言”的特点;从审美主体角度看,具有不可感受的“无乐”特点。所谓“至乐无乐”,这“无”之中包含着“全”或“至”。以“无”为美的观念,自老庄发端,尤其经过魏晋玄学的风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实践和艺术欣赏创作中的美学追求,影响深广、源远流长。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人们常常在音乐中追求“无声”之美。陆机的《文赋》,王羲之的《兰亭序》都在高赞这种无声之美。范晔强调“弦外之音”《狱中与诸甥侄书》),而陶渊明弹琴更是“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司空图也极其推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并以之其为“全美”之诗境。大诗人白居易也沉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琵琶演奏中。声音的静默恰恰唤起了人们对于声乐之美的无限遐思,从而使有限的美随着自由的想象延伸为无限。此即“无”的境界。

关于中国画乃至书法的“空白”之美,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也更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布白,要求‘计白当黑’。”这种“空白”也就是“无形”。绘画虽然是对客体的描绘,但是如果拘泥于客体之“象”,就无法创造出“精粹”之美,如果追求即有限形象之外的无限神韵。唐人所说的“象外”与谢赫更偏重强调形象之外无限神韵的“象外”不尽相同,唐人的“象外”在此基础上还包涵有限形象之外的无限形象。司空图《与极浦书》中指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此意。宋代画家郭熙深得此中之味,“无形”在此就体现为“以虚涵实”。此处所讲的“虚”也就是含纳着象外之无限之象、无限之神韵的空白。故清人提出绘画中的“空白”之美。与“无形之形”的线条、布局相呼应,中国古代绘画用色崇尚“无色之色” ,所谓“无色”就是指水墨之色,它最自然、最朴素、最原始,通于无限,化生众色,是其它所有颜色的“母色”,乃天下之至色。所以唐代出现水墨山水画种以后,很快就取代了之前的青绿山水,成为后世中国画的主流。凡上所举的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对“无”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和具体呈现。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无限之美,然而园中景物终究是具体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一审美与现实的矛盾,古代造园家通过借景、隔景等手段,将无限之美藏于有限的景物中,使园林中有

限的景色与园林四周自然的无限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古代造园家以“空”来营造园林中的窗,因为通过空其所“有”才能纳尽其“无”,才能从中获得无限众形之美,这就叫“虚而万景入”。然而,古代园林美学用想象来弥补有限,通过幽远而无限的想象来超越现实的束缚,从而在主观精神层面达到以小藏大、以有藏无、以有限藏无限的效果。对此,朱良志先生论述道:“园林则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家毫不讳言园林之小的特征„„就是在这微小的天地中,中国园林艺术家要上天入地,挹神通人。一沤就是一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巍峨连绵,一亭就是昊昊天庭„„‘小’是园的特点,沧浪’、‘蓬莱’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造园家的不言之秘。”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无”之美学观念的绝好展现与说明。

庄子明确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后,古代文学特别是诗学追求“言外之旨”、“无言”之美,成为的一种审美气象。中国古典美学“无言”之美的思想,虽不可说仅仅是庄子道家美学的产物,但无疑有庄子思想的血脉,是庄子美学的一部分。文学艺术是遣词造句的语言文字艺术,虽然要求字斟句酌的打磨凝练,但它并不拘泥于字句,而更看重字句带给人们的艺术想象和情感体验,也就是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言外之境,即所谓的“无言”之美。它是要通过最精炼的语言文字传递出一个自由无限的宇宙。

当人们追求无声、无形、无言之美,崇尚象外之象、无言之美,以有限追求无限的 时候,“境”应运而生。《庄子》里有“象罔”一语。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解释这段话说:“非有非无,不皦不昧,这正是艺术形象的象征作用。‘象’是镜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迹。真理闪耀于艺术形象里,玄珠的砾于象罔里。”[8]p81庄子的这个思想通常被认为是“意境”理论的源头。

以“无”为美说明了具象的经验之美的有限性,启发人们从有限的生命中去体会宇宙大道的无限。“无”之美的创造,不是去除所有“有”,而是以有限的“有”涵藏令人回想无限的“无”,使人从具象经验中超脱出来,从而获得莫大的审美享受。

以“自然”为美的审美理想

庄子认为,人由“道”化育而成,因而应该内充有“道”的自然属性。庄子并不否认人的“心”的存在,但同时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像“死灰”一样才符合道所赋予的真性。庄子描述的理想人格就是通过外物丧己的修行,超越人间世,向“无知无欲”的“道”复归。庄子认为较之“人籁”,“天籁”才是真正的美,因为不刻意而为,无人为痕迹的自然才是美。

魏晋玄风盛行。玄学以老庄之“道”为根本,“自然”之美得到高扬。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极力推赞“自然之道”。钟嵘也在《诗品序》中提出“自然英旨”。由此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可略见一斑。宗白华先生明确指出: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唐宋时期的文艺理论家们认为艺术虽是人为,但是不显露出人工痕迹的才是上品。这仍是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而“无所用意”、“言随意遣”、“天人凑泊”等概念的集中提出为如何创造自然之美提供了有益借鉴。元明清之际,艺术美以自然为上的传统继续保留并发扬,并从艺术形式的否定之否定方面对自然美的创造法则加以总结强调。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论诗重“自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论述自然时指出“自然”美的内涵来自于自然人性,即人天生的自然情感,而不是后天被束缚被规范过的伦理道德。这种认识可以看作是明代中期以来的启蒙主义思潮在美学上的反映。这种不“牵合矫强”的“自然”人性源自老庄,上

接晋代后期的“人情自然”论,在明清启蒙主义思潮中成为巨响。

重“生气”的美学精神

庄子对生命存在的态度,一方面,反对普遍的“好生恶死”,主张对生死采取超越的态度,应顺自然,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能够保养天之所赋予的生命真性不被扭曲遮蔽,所以提出并探讨“养生”之道。在这个意义上说,庄子道家学说即关于万物尤其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学说。 《庄子》一书中,《养生主》、《达生》对“养生之道”、“卫生之经”均有详细论述,对“尊生”、“达生”、“养生”、“卫生”等一系列概念反复阐述。而“养生之道”的核心就在于如何使自己的心灵与道冥合、获得绝对自由的愉悦,不被人间世纠缠遮蔽。“尊生”首先要尊重自身的生命存在。所谓尊重自身的生命存在是指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不为外物所动,心灵虚静空明,退隐于纷扰的人间世,与自然之道冥会贯通。贵富之利、官爵之禄乃至国家、天下、帝王之功,不但不能完身养生,反而会导致危身弃生。《外篇•庚桑楚》谈“卫生之经”时强调“舍诸人而求诸己”,也是此意,保养天性从来都只是一个向内的过程,无关乎心外之物之事。

《庄子》这种尊重生命存在、“养生”、“达生”的精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即体现为以“生气”为美的精神。“重生”是对生命本性的褒扬与顺应,表现为对顺应天道、不为外物所束缚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追求。古代美学中有“文气”说。 文气”即“文学生命力”。 “文气”说要求于文的“气”是一种生命力,这在“生气”说中体现得极为明显。作为艺术家生命力的体现,“文气”需要艺术家在创作时能够超脱于功名利禄、超脱于是非死生,物我合一,心与道冥,将生命最本真之美无所遮蔽扭曲地展现出来。“文气”要求作品 “气昌”、“气厚”,反对“气孱”、“气弱”,倡导的正是这种由艺术家的心中流露出来的鲜活自然的“生命力”。这“生气”乃是古人直接指称“生命力”的用语。与尚“生气”相应,古代美学又总结出“生意”、“生趣”、“生机”、“生动”等审美概念。当艺术家遵从道之本性,按照自然生命规律,也就是艺术生命的规律,将艺术中的一系列元素,如:疏密、虚实、动静、开合、繁简、平仄、抑扬等,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时,它的结构、形式就会有生命的气息律动,就会有“气韵生动”的效果。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气象”说。何谓“气象”?“气象”即有生气的形象、鲜活自然的生命体现。“气象”说崇尚的就是本真的生命力盎然、活泼的生命存在形式。总之,中国艺术倾心的是生意盎然、鸢飞鱼跃似的鲜活的生命力,忌讳的是死、板、僵、结、滞之流的沉沉死气。

以“适性”为美的审美态度

“适性”是一个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概念。在《庄子》一书中,“自然”除了指“无心为之”外,还有“适性”的意义。“适性”就是顺应事物的天赋本性,不以人害天,不以心捐道。“自然”为美的另一个层面就是“适性”为美。适性之“性”,特指事物各自的自然本性。《庄子》强调了这样的原则: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庄子》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理想人格的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体现了适性即美的思想。理想的人格通过心灵与外物的剥离,对是非死生物我的超越,向纯善至美的大道的回归,达到“逍遥游”的理想境界。由此可总结出庄子之理想人格:第一,在对外物的感受上,应物无伤,无视无听。第二,在行动上,行不知所之、动以天行,其行填填,无仁义而修,义而不朋。第三,同乎无欲,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总之,通过对庄子之理想人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特点归结为“适性”。庄子反对文明以及各种有具体形式的艺术。庄子所处的时代,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较为发达,人们的饮食日用也相颇为讲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大多认可艺术和文明带来的快感。对此,庄子持否定态度,因为:一,庄子认为人类的艺术和文明是人们的自以为是,人的刻意而为

使事物失去了其自然本性。二,庄子认为它们还会遮蔽人的天赋本性。庄子以平淡朴素为美,“朴素”、“平淡”的首要意义就是事物的自然本性,事物的天赋秉性若不受尘垢污染,其本身就是美。其次,“朴素”、“平淡”还指人要无心而为,无为即是美,无是美的源泉。对儒家宣扬的仁义礼乐庄子也加以批判和反对。仁义总会易其性,因此儒家的仁义礼乐于人之本性有伤。以世俗的美为丑,以世俗的丑为美,这是庄子美学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思想。因为世 俗认为好的,人们就会去加以关注利用,其自然本性也因此而被破坏;而世俗以为丑的,人们常常不以为意,所以它的自然天性反而能够保存下来。庄子笔下的“至人”所以多是“畸人”,就在于他们“畸于人而侔于天。所以在庄子看来,世俗认为愈美的恰恰是愈丑的,世俗认为愈丑的恰恰是愈美的。人类在审美中,不应只以人的审美标准为尺度来衡量万物,而是要站在道的高度来体会人类美的相对性和其他事物美的特殊性。既然事物只要顺应天府己性就是美,那么物性各异,符合物性的形态自然也是不拘一格,美也就必定是千姿百态的了。

苏轼《宝绘堂纪》提到的“留意于物”,即审美主体将审美客体与己对立,将一己之私加于其上,结果两者均不得“自适其性”,即便再典型的事物也不足以带来审美快乐。而“寓意于物”,即审美主体物化,将自我的人格、性情融化对象,心灵处于极度自由、超脱的状态,这时就可自得其乐,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足以给人带来审美快乐。元代赵子昂有《落花游鱼图》,呈现的就是庄子的意境。落花游鱼使他发现了自己疏远冷落了很久的那个世界,那个庄子所描绘的,自在适性、优游得道的世界。


相关内容

  •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2010年9月 总第198期第9期学术交流AcadeIIlicExchangeSept,2010serialNo.198No.9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 ...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粹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头都在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其根本皆归于<易经>.诸子百家,都以<易>为最高经典:中国传统的一切学术,都以<易经>为思想基础.<易经>又名<易>和<周易&g ...
  • 浅论道家老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论道家老子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摘要]道家的产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老子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围绕着这个思想体系又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范畴和 ...
  •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
  • 论苏过对陶渊明人生态度接受论文
    论苏过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接受 摘 要:通过苏过的人生经历.相关作品及权威研究资料,我们发现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带有对陶渊明"接受"的内容.加之以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的一个杰出代表,其文学作品.思想精神已具有的&quo ...
  •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
    <文心雕龙>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融性,它对于各家学说中有利于说明文学问题的观点,都加以采纳.至于贯穿<文心>全书的主导思想,则不外儒道两家,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体用结合,这就是<文心>之道. 儒道互补:体用 ...
  • 王岳川文艺美学笔记总结
    王岳川<文艺美学>之导论 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的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学科.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用审美体验看艺术美.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包括形成文学史.文学理论.王岳 ...
  • 鲍鹏山|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士大夫精神的失落
    ▼ 2017.02.15|No.84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经批评过科举取士,说这种制度取来的士子,如唐之元.白,"类皆酒肉以溺其志,嬉游以荡其情,服饰玩好书画以丧其守.--而能自树立以为君之心膂.国之桢干.民之荫藉 ...
  • [庄子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欣赏< ...
  •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 1. 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宇宙是至大无外的.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庄子·天下>引言)这里的"大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