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部分 - 范文中心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部分

01/19

学习资料

2015年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篇)

不保证最好,但一定很好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重点)汇总

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8.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9.校长负责制:是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三个特征。

12.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13.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身份特征:专业人员

教师的职业特征:教育教学

教师的根本任务(天职):教书育人。

14.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业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1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1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7.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18.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19.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22.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式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3.课程实施: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定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24.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

2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26.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28.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29.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30.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如孔

子的学习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31.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32.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3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34.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35.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36.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37.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38.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唤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9.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40.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41.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包涵三重意蕴(标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42.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4.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道德观点和规范体系

4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育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5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57.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8.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9.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

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60.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6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6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63.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 展的重要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6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包括典范;示范;评优等。

65.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66.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67.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包括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

68.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69.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70.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7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72.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由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3.观察法:观察法师人类认识事物最古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者借助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细的记录,获得事实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74.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的目的,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探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76.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77.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

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问卷调查。

78.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常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79.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80.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

81.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心理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由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组成。

3.意志: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4.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6.无意注意:这是一种是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7.有意注意:这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寡的注意特征。

10.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否则,稳定性越差。

11.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这是因为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造成的。

12.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13.注意的分配:是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

1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注意特征。

1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

1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17.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测量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用能引起感觉和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感觉阈限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继时)对比两类

20.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效,也称感觉后像。

2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22.空间知觉:对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3.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

24.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5.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运动。

26.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27.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不可避免)

2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构成。

29.无意识记:就是事先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30.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31.机械识记:是指识记的材料本身无内在的意义联系,或虽然有意义但学习者不理解,仅依靠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32.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识记材料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33.保持:是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盒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过程。

34.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变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35.遗忘曲线:又称艾宾浩斯曲线,即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的程度不再遗忘。

36.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即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7.前摄抑制:是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来记忆材料的干扰

38.倒摄抑制:是指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

39.再认: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就叫再认。再认是一种低水平的提取信息的方式,再认比再现容易。

40.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区别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

41.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想起某些经验。

42.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

43.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44.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特点是信息储存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易衰退。

45.短时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其特点是容量一般为5—9个项目,平均为7个,主体意识清晰,操作性强,但易受干扰。

46.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以意义编码方式为主,包括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其特点是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4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

48.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49.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50.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51.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52.表象:是感知观察之后在头脑里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形象。

5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4.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新作品创作中,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55.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如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寄托的东西。

56.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57.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

区别: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人类独有的。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比较外显。情感比较内敛

联系:情感依赖情绪。情绪又受情感的影响。

58.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59.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60.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61.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2.性格:是指人的教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63.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一抽象概括力为核心。

64.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5.人生全程发展观: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过程。

66.认知结构: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67.图式:指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式。

68.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中。

69.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70.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71.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72.有意义言语学习:奥苏泊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接受学习)的概念,是指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概念、原理和事实信息的意义理解而获得知识。

73.智慧技能:是由加涅提出的,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74.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为替代性学习、模仿学习

75.先行组织者:奥苏泊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76.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77.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述。

78.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具体操作程序。

79.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去学习、记忆、理解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

80.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

81.规则学习:即原理学习,是对自然界中定律、定理的学习。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是规则。

规则的学习是通过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方式来进行的。

82.问题解决学习:狭义定义:超越了学科要素给定的信息界限,具有一定实际情境性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广义定义:以要素为基础,以方法为线索,以思维为特征的问题解决的学习。

83.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8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86.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7.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动机水平和行为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88.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身份和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某事。

89.角色期待:是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90.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达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语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革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91.专家型教师:可具体描述为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92.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93.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育政策法规

1.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其中,教育路线是核心教育政策。

2.教育法规:是指为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3.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教育行为的规范,即法律的主要内容。由假定、处理和奖惩三个要素构成。

4.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5.教育法律适用:简称教育司法,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

6.教育行政执法:即教育法规的执行,专指教育法律的执行。

7.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调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三种。

8.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救济方式有:教师申述制度、学生申述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民事诉讼。

9.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10.教师侵权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一种行为是否违法(侵权)须满足四个条件:有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损害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有过错。


相关内容

  • 教师招聘考试考试说明
    2011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考试说明 小 学 语 文 II.考试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的目标 1.考查考生对于小学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2.考查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3.考查考生 ...
  • 教师行业报告分析
    职业行业报告 一.我的就业前景: a.教师就业前景: 外语:著名的麦肯锡(Mckinsey)公司预测:在未来五年内,既有技术背景又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人才将有很大需求.我国将大量需求善用外语沟通的高端技术人才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职的中年技术人 ...
  •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_陈志刚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16-0097-04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志刚,刘莉平 (中南大学 软件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摘 要:高校教师队伍是履行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 ...
  • 20XX年5月广东省就业信息
    五月份招聘活动 文科类综合场 时间:2014-05-08 地点:广州市农林下路72号2楼 [卡塔尔航空公司2014校园招聘] 招聘岗位:一.Sales Assistant 销售助理.二.Waiter / waitress 连锁咖啡厅服务生 ...
  • 泰安市岱岳区20XX年公开招聘教师简章
    泰安市岱岳区2011年公开招聘教师简章 为进一步加强岱岳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育系统活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决定公开招聘部分教师,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数量 共招聘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80 ...
  • 20**年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工作实施方案
    2013年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工作实施方案 2013年8月27日 来源:网络综合 考试必看 发布课程 加入收藏 自动改卷考试阅卷专家www.easybo.cn实现各考试模块自动改卷, 北京易事宝专业提供自动化阅卷机河南成人高考 ...
  • 20**年长治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告
    长治市2012年市直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2012-08-06] 根据工作需要,经市政府批准,决定面向社会公开为市教育.卫生等系统的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761人.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单位及岗位名额 此次公开招聘 ...
  • 河北省地税局所属事业单位20XX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河北北方学院2014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为了满足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冀人社发[2011]9号)文件精神,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面向社会公 ...
  • 英语(师范)就业前景调查资料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团队协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单位最看好的人才素质是敬业精神,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这是适合目前人力资源配置也是最益于大学毕业生发展的基本素质.对于企业来说,必然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有敬业精神的员 ...
  • 浙商银行招聘考试题笔试主要内容题型题目试卷历年考试真题
    浙商银行招聘考试笔试面试真题复习资料 建议报考的同学提前做好复习准备,考试复习资料可以到"考佳卜资料网"上面找找,资料确实不错,比较有针对性,资料都是上次参加考试的学长们精心整理出来的,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浙商银行是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