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_登高_的诵读赏析式教学_张小平 - 范文中心

杜甫_登高_的诵读赏析式教学_张小平

06/20

实用案例

杜甫《登高》的诵读赏析式教学

张小平

《登高》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作,写景苍凉阔大,抒情沉郁顿挫,格律精细工整。胡应麟说:“精光万丈,力量万钧”,“为古今言律第一”。教学《登高》,要抓住“诵读诗句、赏析联想、感悟升华”几个环节进行。

诵读体味。读解诗歌的第一步,首先要求熟读成诵;其次要读出诗的节奏,把握平仄的韵律;再次要读出真情实感。朱熹提出读书“口

,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到”“心到”

提倡学生边诵读边体味,增强阅读效果。

启迪新知。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弄清楚写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九月重阳,当时杜甫病居长江之滨的夔州,时年56岁。长期颠沛流离,生活困顿,身体病痛,又逢时局维艰,致使他忧愤成疾。诗人重阳登台,目接悲景,耳闻悲声,面临自然之秋,引发人生之秋的悲叹,加之伤世忧时的复杂感情,形成了《登高》一诗的悲苦基调。这些背景知识是理解这篇诗歌的前提。

泳涵文意。就是赏析《登高》过程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浸泡、泳动于诗意的蕴涵中,像水仙花一样吸收诗意的养分。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提问学生,教师评论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进一步分析物象与渗透诗人主观感情的修饰词:“急”写出了“风”的迅猛、强悍;“高”写出了天的辽阔、旷寂;“啸”是长声的

吼叫,与“哀”字相配合,写出了猿声凄厉、哀愁,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氛围,催人泪下。“鸟飞回”是在急风中,不住地回旋翻飞。突出“风”这个中心意象,在“急风”的大背景中,诗人感触到“天”被风刮高了,“猿啸”是风从深山刮出来,因为“风急”才勾起诗人的悲凉情绪,这样抓住“诗意”,学生才能自然地融入诗中,才能透彻理解诗。

引发灵性。诗歌是智慧的结晶,

,教学诗培根说:“读诗使人睿智”

歌关键是点燃学生的性灵火花。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首先向学生提出,这两句滚来。

“落木”“长江”给你带来什么感触,从诗的节奏体会大自然的脉动,把握诗人感情的流程。意在启迪学生灵思,领略夔州秋天典型特征,从大处着笔,写一种壮观的景致,“无边落叶”言空间阔大,“萧萧下”拟声动感。“不尽长江”道岁月绵长,“滚滚来”,其气势磅礴,气象非凡。着笔于秋意深沉壮阔的境界,但由落叶勾起人飘零之感,流水引起人迁徙之思,从而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当理喻这些的时候,学生进入诗的崭新认知层面,这就是灵智的作用。

赏析联想。从解词析句而生发诗的意象。通过联想,想象再造诗的意境。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学习时,要从“作客”多病独登台。

领会四层意思①作客,②常作客,③深秋作客,④万里作客。这样就会认知,客居他乡,无家可归,生活已够

悲苦,又是经常作客,到处飘零,再加之身临万木萧瑟的深秋,还在万里之外的异地,极生无限悲苦;从“登台”角度写悲,①登台,②独登台,③多病登台,④百年(年岁大了)登台。在这四层渐次加深的思乡感怀的内容中,增入悲秋苦病的感情,这是多么长久又浓厚的悲苦,学生读到这里,也生悲郁之情。

感悟升华。读诗要靠感悟,这是窍门。解词析句,要直觉领悟,产生灵性。整合评述时,要整体感知,升华思想。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首诗字字悲,声声愁,人生愁苦固何在。学生能够感悟答案是“艰难”二字,也能生发联想“艰难”的双重含义,即自身艰难,国运艰难。杜甫仕途失意,年老多病,固然艰难,而社会动荡,国难家愁,重阳又因病断酒,已霜染双鬓,潦倒不堪,更为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诗薮》)

拓展能力。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已渗透了思维能力、评论能力、欣赏能力的训练,课后作业等活动是进一步的强化。诗歌教学是难度较大的,要求较高的,是知识课,又是艺术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赏析为重点,以感悟为关键,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以敏锐的语言感悟力,体会杜甫诗中生活“艰难”的况味,进而领悟他表达的那种人生悲秋的生

命沧桑感

张小平,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教师。

095综合天地

2011.07


相关内容

  •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主备人 课题 用案人 杜甫诗三首<望岳> 授课时间 2011 年 月 总第 新授 课时 课型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教学 目标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 ...
  • 杜甫诗三首教案i
    杜甫诗三首教案 余中田玖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 .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 .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 .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
  • 诗歌鉴赏总教案
    古代诗文阅读与鉴赏 知识目标: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 [苏幕遮](燎沉香)最终版
    苏幕遮 周邦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鉴赏本词擅长铺 ...
  • 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只是,如何诵读,却并非所有语文教师都了然于心.为数不少的课堂中,教师只将诵读视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诵读.于是,该诵读时,目标指向不够清晰:不该诵读时,却又胡乱着力.如此,既无视诗词教 ...
  • 走近李白的饮酒诗教学设计
    <走近李白的饮酒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书吴道子画后>诗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亦应该于一定的教学原则 规范之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 ...
  • 人生必背古诗140首注译赏析
    草(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放言(白居易) 官仓鼠(曹邺) 七步诗(曹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暮秋山行(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陈子昂) 春夕(崔涂) ...
  •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 ...
  • 古代诗歌选修[阁夜]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阁夜>教案 教学博苑 03-20 1305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3.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 ...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