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 范文中心

铸就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04/18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

铸就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贺善侃

【摘要】民族凝聚力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它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一

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一个民族的危难时刻,

这种民族凝聚力首先表现为万众一心、热爱人民,把人民安危、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爱国

主义精神;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大协作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彰显的这种民族凝

聚力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升全民族

的文化素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全民族,是铸就民族凝聚力、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根本途径。

【关键词】民族凝聚力

【作文化软实力民族自觉性者】贺善侃,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量。可以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即是中华民族的生

命力。中华民族在自己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

成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习俗

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凝聚力。正是这

种民族凝聚力促成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自强

不息,并使中华民族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中华民族凝聚力始终构成中国综合国力的核

心力量,是我们事业的灵魂。在当今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同

样是我们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全

面小康社会的核心力量。

体现为文化观念的民族凝聚力在当今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民族

凝聚力是衡量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民族凝聚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为:2008年5月12日,一场空前的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从灾区传出的一条条揪心的消息催人泪下,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第一时间内向全国发布的地震消息像一声紧急动员令,令全中国紧急行动起来,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的战斗。空前规模的抗震救灾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是强烈的爱国之心、浓浓的同胞之情和紧密的协作之情,一句话,是无坚不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一、民族凝聚力体现国家软实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即把一个民族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不断推动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民族凝聚力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

之所在。民族凝聚力表现为一种观念的形态

(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等),蕴藏在每一

个民族成员之中。它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一

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

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始终离不

开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①民族凝聚功能。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思想整合力量,是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以作为文化精华的民族精神为依托,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②精神激励功能。民族凝聚力引导着、培育着国人的爱国情怀;它体现出的刚健自强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它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激励着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去2008.710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

发现、实现人的价值(首先是道德价值);它体2、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现出的和合精神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③价值整合功能。民综合国力是国家拥有的整体实力,是包括自族凝聚力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对原有的诸多地域文然资源、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外化和不同阶层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价值整合作交、国民素质、民族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物质用。④稳定社会的功能。民族凝聚力体现的民族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归根到底,精神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民综合国力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文化是精神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相对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力量的代表。它以精神财富的形式、以对别国进定的必要条件。民族精神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深行文化辐射的影响力来显示综合国力。当今日益层利益关系,使民族成员认识到民族利益和个人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竞争。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益,从而使民族成员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维持仅表现为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更表现为教育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发展。国、思想强国、文化强国。我们必须把文化事业

民族凝聚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充分的强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表现出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功能。十七大报告首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的战略目标,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某种意义上无疑内在地包含着强化民族凝聚力的内涵。说,文化建设是强化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

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中,中国要有繁荣的文化;不仅要有强盛的经济国力,也共产党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建设是强化要有强盛的文化国力。民族凝聚力正是文化国力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从而越来越重视社会主的典型体现。义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

1、民族凝聚力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通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过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作用而体现国家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软实力。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所承载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种价值体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系。价值体系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也是随着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②十七大报告更是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一般来说,由于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③作为一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多种项重要战略部署,并再次重申:“当今时代,文价值体系,有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有居于从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属地位的价值体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只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有反映各民族利益的、为各民族所共同认同的价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④值体系才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在当代

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正是这样一种价值体二、抗震救灾彰显民族凝聚力

系。它突出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5.12”至今已过两月有余。在日日夜夜全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国上下抗震救灾的如火如荼的战斗中,全国军突出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它作为价民,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基层百姓,无不用值理想、价值观念和具体价值关系的统一,既为自己的亲情友谊和血肉之躯,谱写着又一曲体现全社会提供了高层次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又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雄壮交响曲。回想一下,汶川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对社会、个人地震爆发后:

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当今中华民族精神在第一时间内,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抗正是统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一种文震救灾的号令: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尽化力量。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国务院成

112008.7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

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立即乘

飞机赶赴成都,冒着5级以上的余震亲临受灾前

线指挥救灾。胡锦涛总书记亲吻灾区儿童,温家

宝总理爬上断墙喊话、向遇难者三鞠躬等镜头,

充分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把

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关爱之情。

在第一时间内,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政府紧急

行动起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

心协力,深入一线,或紧急组织力量,启动救助

一级响应预案;或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纷纷走

向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充分体现了领导干部急人

民群众所急的亲民情怀。

在第一时间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

组成紧急救援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短

期内运兵10余万的记录,创下夜间数千米空投、

空降的记录,写下军人徒步挺进灾区,徒手刨砖

挖土救人的感人事迹,用血肉之躯奏响军民齐心

协力抗震救灾的雄壮曲。

也是在第一时间内,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

来:灾区人民秩序井然,积极自救;各地区人民伸出救援之手,献出无私的爱,或含泪献血、或

主动捐款捐物、或派出医疗队、或迅速组成志愿

队、或在互联网上发出铺天盖地的祈愿帖子向

灾区人民传递友情……,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

苍天无情人大地到处洋溢着爱的暖流,正是“

有情”。

是什么精神把全国同胞的心凝聚在一起?是

什么精神能火速举全国之力、迅速投入抗震救灾

的洪流?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抗震救灾工

作会议上所说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

族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温暖了受灾

群众,驱散了恐慌和焦虑,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全国人民万众一

心,自觉投入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的洪流中,汇

成一股巨大的救灾力量。事实又一次雄辩地向全

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是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是一种

无声的动员令。它在关键时刻起着关键作用。正

如灾区人民所表达的心声:“地动天不塌,这是

因为,在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有了民

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为任何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难和灾难所压倒。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问题,但却压不垮我们的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中国人民的坚强力量。在一个民族的危难时刻,这种民族凝聚力首先表现为万众一心、热爱人民,把人民安危、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电视画面上,温总理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灾区后,给灾区人民最具鼓舞力的一句话是:“救灾已到最危急的时刻,救人仍是当务之急。”在最危难的时刻,我们的党和政府,把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人民的生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人民的生命,可以举全国之力。这正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有一线希望,便付出百倍努力,筑起生命通道,打通生命线,与时间赛跑,让死神却步,创造出一个个抢救生命的奇迹。在一个民族的危难时刻,这种民族凝聚力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大协作精神。历史上出现过百万民众支援解放军、用独轮车推出一个新中国的感人故事。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演绎着一个个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感人故事。四川大地震的现实是残酷的、令人悲痛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所表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却是温暖的、令人赞叹的。请看,在全国各地,各界人民都行动起来,捐了又捐,献了又献,各地的抗震赈灾大会汇成一股股赈灾暖流。送往灾区的赈灾款项直线飙升;涌往灾区的赈灾物资源源不断;派往灾区的医疗分队和自愿组建的支援灾区小分队一批又一批;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最危险的灾区第一线,用自己的热血和满腔热忱写下一篇篇充满感情的报道;而更多的人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灾区默默地奉献……。这正是:抗震救灾,全中国感天动地。概言之,在民族危难时刻彰显的这种民族凝聚力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促成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并使中华民族始终巍然屹立2008.712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

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虽然历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最后胜利,也最终离经无数磨难,甚至有过严重的外敌入侵和较长时不开经济发展的后盾。实践一再告知我们,发展期的内部分裂,但始终没有被压垮,根本原因就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为我们应是民族凝聚力的支撑。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次特

这次中华民族在四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地震灾害之所以未能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大无畏英雄气概,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印展的基本面貌,就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科学证。请看:一边是临江断崖,一边是抢险人员不发展观的结果。这也雄辩地证明了我国经济社会畏艰险的奋力挖掘,为了让受难同胞少等一秒,发展所具备的强劲的动力和活力。继续保持经济来自五湖四海的救援人员不顾疲劳,昼夜奋战;发展的活力,是保障民生、地震灾害后恢复重建一边是震倒压垮的大楼路基,一边是不怕牺牲、的有力支持。

顽强拼搏的钢铁战士,为了多救出一条生命,他2、坚持政治性。

们宁愿自己受苦,甚至付出生命,再大的危险也在形成民族凝聚力的诸多因素中,政治因素压不垮他们的坚强意志。是一个核心因素。社会政治的作用在于营造民族

这种大无畏的气概能在民族危急关头迅速动凝聚力生成和发展所必需的长期稳定的客观环员全国力量,上下一致,凝成一股绳,共克时境。历史的事实充分证明,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艰。这种行动力,体现为政府的感召力、各有关的长期稳定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必不可少的因素。部门的应急能力、军队的战斗力,也体现为民众当今,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的无比强大支持力等。成更是离不开安定有序的社会政治局面。抗震救

灾难中见真情,灾难中考验民族凝聚力,灾灾、重建家园的顺利进行,同样需要安定有序的难中体现民族心、彰显伟大的民族精神。历经磨社会政治局面。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难的中国人民必将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经意识,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灾后恢过灾难的磨难,中华民族精神也必将更加发扬复重建工作的切实政治保障。

光大。3、抓好思想性。

三、灾后重建延续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理想信念的确

立。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

为使民族强大,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们活动的持久的精神动机,具有凝聚人心的精神地,必须铸就坚强的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支柱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精神。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这次在全国上下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显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全统的延续和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性国上下彰显出来的抗震救灾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凝和在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性的一种聚力。这种民族凝聚力将在灾后重建中得以延续。确认。这样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铸就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径可从经济、政治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就如邓小平所说:和文化三方面考察。“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

1、突出经济性。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一个民族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必定受其赖以生存的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经济基础的制约。注重经济性是任何一个民族增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⑤抗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点,在改革震救灾、重建家园同样离不开这种坚强信念的开放的当代中国,尤为突出。和谐社会的构建离力量。

不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十七大报告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才能是和谐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⑥,并把

132008.7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⑦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内容之一。铸就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在于文化力量。因此,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全民族,是铸就民族凝聚力、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径。

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关键在于激发大众的“文化自觉”。按照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理解,所谓文化自觉,即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也即对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和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⑧简言之,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在此,我们也可把这种“文化自觉”解读为“民族自觉”;把“对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和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的了解”解读为“对民族的来历、形成过程和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就是激发全民族的“民族自觉性”,即对本民族的正确认知、理解和诠释,以及对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的正确理解和处理。主要体现为:其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和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也是振兴中华的力量源泉。其二,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等基本价值理念组成的公民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人民在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最深厚基础。其三,“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人类同情心和手足同胞间的爱心等普适伦理观念构成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是弘扬民族精神、铸就民族凝聚力的最终动因、最终底线,以此为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这次抗震救灾,之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成千上万的部队指战员、白衣战士、各级领导干部乃至志愿者之所以能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奔赴第一线;全国人民以至海外华人之所以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了上述“民族自觉”,以至形成了可贵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需要可持续发展,它不仅需要危难时刻的集中迸发,更需要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渗透。目前,我们尤其需要把在抗震救灾中彰显的民族凝聚力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铸就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全国上下精心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组织运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凝聚力继续发扬光大,并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注释:①③④⑥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⑧顾伯平.论文化创新[A].中国产业评论(第3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责任编辑王敬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14


相关内容

  • [学习材料]民族团结
    学习材料 民族团结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我们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 ...
  • 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 习近平
    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4年07月03日09: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 ...
  • 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 中文摘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这需要一个坚实有力的文化产业,中国在文化领域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将助推巩固国家安全和提升影响力,所以我国把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提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认 ...
  • 梦想照亮现实,实干铸就辉煌
    梦想照亮现实,实干铸就辉煌 女: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们是*号选手,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梦想照亮现实,实干铸就辉煌. 男:我聆听着秦皇汉武恢弘而过,用最轻柔的话语把我唤醒,这一声却让我的整个身躯血液沸腾. 女:你在倾听, 男 ...
  • 校园名人名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宪成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 ...
  •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摘要: 中国重视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本文从三个方便对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进行论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 ...
  • 文化强国的意义
    文化强国的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 ...
  • 国防动员软实力建设途径探析
    [摘 要]近年来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国防动员领域是军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动员软实力建设可从牢固树立建设国防动员软实力的意识.紧紧扭住凝聚力形成这一根本.完善发展国防动员软实力的规章制度.促进 ...
  • 公务员面试素材
    石家庄世纪人和管理培训学校 倾尽全力传播和创新管理知识 第一章 理论素材 关注国家大事,熟谙国家的政策法规,透析社会热点,知悉民生民意,是每一位公务员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公务员这一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性与特殊性,为测查应试者的能力确立了一个量化 ...
  • 教室标语集锦
    教室标语集锦 教师综合资料 2010-11-28 19:44:26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云海一色<教室标语集锦> 1.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2.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3. 习惯决定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