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 - 范文中心

话题作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

07/29

话题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

第一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不久前,一位朋友在我家看见书柜里有一本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她说这本书要好好珍藏。我问为什么,她说这本书已经成了禁书,我很是惊讶。这本书是2004年国庆节我在杭州文二路博库书城买的,买来后一口气阅读完。当初刚读完这本书后,掩卷沉思,思绪难平。最近我又从书柜上拿下来放在枕边,睡觉前再细细翻阅,慢慢品味。

再次阅读这本书,仍然会被章诒和女士笔触的细致沉炼、思想的深沉和真情的流露而感动。她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家庭和个人在那个时代所遭遇的不幸,而是真真切切地记录了国之伤痛。她的文字清新质朴,感情内敛,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用词如此恬淡,却能荡起浩渺如烟般的思念,文中的那些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些对亲情友情的怀念,以及作者心中的悲与悯,辛与酸,让细心的读者无不为之共鸣。

《往事并不如烟》是我近年来读过算得上最喜欢的一本好书。作者是中国民主同盟元老章伯钧先生的次女章诒和。这本书主要描述了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的片段镜头,并不是完整的回忆录。

章诒和女士带着冷静的心绪记述了“文革”中这一批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这一群人的命运与磨难。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章诒和女士在自序里写道:“我这辈子,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

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作为大右派章伯均的女儿,章诒和在少年时期亲历了那个时代,不但和父母一同感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也理解了父辈的见识、情思与悲痛。章诒和曾有过长达十年的牢狱罹难,祸从天降,家破人亡。但是,她的文章到目前为止还很少谈到个人的不幸和怨恨。

尽管回忆是那样悲痛的事情,但作者已经超脱于善恶的评判,肩负的只是还原历史的使命,她将真真切切一点一滴的个人情感,落笔在一个个具体细微的人身上,她的情感是真实的,也是理智的,那些与她有恩恩怨怨的人在这本书上也写得非常客观实在。

我们看看当下,一些所谓的“纪实文学”,我认为大多有两大通病:一是并没掌握多少“实”,却硬要去“纪”,搔首弄姿,无病呻吟,强作解人。二是了解一些重要的“实”,却不愿或不敢去“纪”,隔靴搔痒,虚与委蛇,不着要处。所以,造成了很多纪实文学不实的现象。

书中描述了在那种严峻的政治形势下,作者章诒和由多年的感情积淀,借助褒奖张伯驹高尚人品时,淋漓尽致地挥洒了下列一段激昂慷慨的文字:

“狱中十年,我曾一千遍地想:父亲凄苦而死,母亲悲苦无告。有谁敢到我那屈死的父亲跟前看上一眼?有谁敢对我那可怜的母亲,说上几句哪怕是应酬的话?我遍寻于上上下下亲亲疏疏远远近近的亲朋友好,万没有想到张伯驹是登门吊慰死者与安慰生者的第一人„„他怎么能和父亲的那些血脉相通的至亲相比?他怎能与父亲的那些共患难的战友相比?他怎能同那些曾受父亲提拔、关照与接济的人相比?人心鄙夷,世情益乖。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而一个非亲非故无干无系之人,在这时却悄悄叩响你的家门,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向持守的生者,递来抚慰与同情。”

这些文字,可谓声声叹息,字字泣血,刻画的入木三分,这些文字,力透纸背,把世态炎凉、仕途险恶,活脱脱地和盘托出,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与警醒。

对于像史良、张伯驹、罗隆基、储安平、康同璧、聂绀弩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曾经在报刊发的文史资料和一些作者的回忆录里看到过,这些人物并不陌生。但是章诒和女士带着自己的直观感受,观察着父亲母亲与这些人的恩恩怨怨,她笔下呈现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年代的现象,看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这些知识分子,可谓一代风流,他们都是有才、有德、有能的人,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的学术、思想、见地、谈吐、气质、个性、神采是怎样的呢?如果不是由章诒和女士披露,后人可能就很少会有人知道了。当然,他们是章诒和眼里的文化人,也是有识之士心目中的文化人。书中所描摹人物的年经事纬也并不是拿着社会价值的尺度来丈量的。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章诒和女士也只能用文字去怀念着一些最初的感动,去祭奠那份早已随风远去的记忆。

我敢笃定,喜欢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的读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读书人,年龄至少是不惑之年以上,才会有兴趣去回望那段历史,才会深切地体会到茫茫人海间,相遇、相知、别离、淡忘,有的就是这么的容易,有的就是那样的难。

人这一辈子,当初的一些人和事,让人刻骨铭心,令人难以释怀。一路走来,走入了每一段不同的风景,走远了再回头看看,很多事早已模糊,只有很少的人与事,值得人们去细细的追忆。

第二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如烟,对于像我这种记性不好的人。往事并不如烟,对于这样刻骨铭心的过往,即使是记性再差的人,都不会轻易从脑海抹去。

从懂事以来,读书,我最纠结的一门课就是中国近现代史,最揪心也最想多点了解,毕竟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近代史,是中华的屈辱史,国家被无情践踏,中国人的尊严被列强肆意蹂躏,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读到那些史实的时候,总是觉得好无力,好难受。而现代史,又是让我觉得很可笑的一段,特别是那十年文革。其实,统治阶层总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来维护社会的安稳与发展,这无可厚非,但是以这么沉痛的代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领导地位却是让人心寒。

《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是作者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人。“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梦„„

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这段历史,了解那个癫狂的年代。

“它不是旁观,甚至也不是见证,它只是亲历,是曾经撕心裂肺的亲历,而今必须要用平静的笔写出来,所以更加耗费心神。章诒和在自序中说,“我这辈子,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寂静的我独坐在

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就会流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因为,一个平淡的词语,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为章伯钧的次女,尽管回忆是那样悲痛的事情,作者并没有被恩怨焚烧,她似乎已经超脱于善恶的评判,肩负的只是还原历史的使命,她将真真切切一点一滴的个人情感,落实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身上,她的情感是真实的,并且,她的情感也是理智的,那些与她有恩或有怨的人们因而显出无限的光彩。”

读完这本书,觉得以前从历史书上,从老师嘴里听来的、记住的,仿佛都不再那么真实了。那段遥远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没人告诉我。我听到的,永远只是一面之词。其实,关键不在于真相到底是什么。话题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话题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现在真正困惑我的是,我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解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我发现,我们普通民众能触及到的真实,其实少得可怜。无论是关于越来越多的暴力拆迁,或是关乎民生的种种,抑或是国际政治上的观点看法,我们都只是接受着单方面的引导,都是政府的官方式的回答。就连媒体,也在牵引着我们的思想。近期,大部分中国媒体集中报道冲突和西方是如何攻击利比亚,对卡扎菲政权是如何分裂的,利比亚长期以来的政治现状,以及为什么如此多的民众对统治者不满等,这些利比亚的切实问题却少有分析。

确实,对思想的禁锢是一种最好的统治方法,但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如果有一天,被禁锢的人如梦清醒,发现自己原来连思想都只是被操纵着的,那是何等的悲哀,那时那景,无法想象„„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察力,去正视我们的历史,以史为鉴,去开创一个大同的未来。岁月飞逝,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好在我们还有记忆。

第三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我仅仅是把我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人(不包括我的父母)。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弩,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可说而不可看,或者可看而不可想。其实,不论贵贱和成败,人既不应当变为圣像,也不应当遭受藐视。”

“书是献给父母的。他们在天国远望着我,目光怜悯又慈祥。”

——章诒和自序

看了这本书,心中有很多的感想,但很多感觉是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是选取了几个点,作了很粗浅的一些归纳和分析。

独特的视角:躲在玻璃窗后的小女孩

由于章伯钧是民盟中央的负责人之一,所以经常会在家中开会。而借助这个机会,章诒和认识了很多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但章伯钧是不允许小孩旁听和上席的。因此好奇心很强的章诒和总是躲在家里的玻璃窗后观察来回的人。她说:“对我来说,听他们聊天

就跟读书听课一样。“。虽朦胧但却不失真实。如:

第一次见储安平。“我家的规矩是大人请客,小孩不上席。透过玻璃窗,我看见了这三位贵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是储安平。他面白,身修,美丰仪。”

又如,第一次见康同璧母女。“我躲在连通客厅的玻璃隔扇后面,目不转睛地瞧着。忽然我发现罗仪凤把鞋穿错了„„”

而作者对史良、罗隆基的最初认识大概也是从多在连着客厅的玻璃扇后的偷看和偷听开始的吧》。

作者独特的视角还表现在她写的不是这些人物的标准像,而是他们的侧影、背影,以及作者同她所写的人的合影、群影。首先,本书内的各个部分的文章名就可以体现这一点:正在有情无思间——史良侧影、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叠影、最后的贵族——康同璧母女之印象、斯人寂寞——聂绀弩晚年片段、一片青山了此生——罗隆基素描。作者所写都是这些人物的“侧影”、“叠影”、“印象”、“片段”以及“素描”。

作者的独特视角与作者的天资性格有关,同时与她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章伯钧是留过洋的政治学博士,思想上是比较开明的。章诒和从少年时期就开始耳濡目染高级知识分子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而父亲特殊的位置也为她接触这些人物提供了很重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章伯钧除了不让小章诒和上席外,并没有对她有太多的限制,并没有把她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如,在介绍储安平时,章伯钧给章诒和讲储安平和《观察》,并鼓励章诒和阅读《观察》。还在平常给章诒和介绍民主党派内部的一些事情。

关于贵族精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被一种精神感动着。但是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知道读到“最后的贵族“那一节时,我才突然发现其实一直感动着我就是洋溢在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当中的那种高层次的文化气息,即“贵族精神”。

这种贵族精神包含了真、善、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还有一种知识分子们特有的固执。真。在这方面最令人震撼的段子是文革中被批判的史良,当被质问和罗隆基是什么关系时,“史良直腰回答:‘我爱他。’”多么的真实,又多么正气凛然。又如张伯驹待客的冷淡及漫不经心。这些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许是他们的阅历使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已经淡然。

“善”在书中主要表现为这些人物之间深厚的的友谊。如史良和章伯钧之间的友谊。史良赠予章伯钧的毛巾、章伯钧生病时史良亲自送上的小罐鸡汤以及史良丧偶之后,章诒和母女的探访无不体现他们内心的那份惺惺相惜。虽然史良在反右斗争中也顺势对章伯钧进行了批判,但是在李键生(章伯钧之妻)她们看来一切都是可理解、可化解的。

在所有的人在中,章伯钧对储安平更多的事一种歉疚和怜惜。话题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文章话题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出自wk-[1**********]538.html,此链接!。而这种歉疚和怜惜在反右运动中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友情。章家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给储安平送去,而储安平也总是定时送去新鲜的羊奶。

又如与张伯驹夫妇虽然“不过是君子之交淡淡如水;不过是看看画、吃吃饭、聊聊天而已”。但是在“人心鄙夷,事态益乖。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之时”,他们步行数里叩门拜访“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向持守的生者,送来抚慰与同情“着实是一种贵族的作风。

再说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一条毛巾顶多只能用两周,不能用到发硬。”这是史良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而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她会很固执地也对身边的朋友做出固执的同样的要求,这也是“贵族精神“的一个体现:固执。

在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方面,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康同璧母女。文章中对康氏母女的贵族精神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从着装、饮食、待人接物方面都进行了描写。特别是文中几处关于康氏母女着装的描写:

“她身着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旗袍,那袍边、领口、袖口都压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旗袍之上,另套青紬背心。脚上,是双黑色软底绣花鞋。一种清虚疏朗的神韵,使老人呈现出慈祥之美。系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丝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别针,在阳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几许生动之气。染得黑玉般的头发盘在后颈,绕成一个松松的圆髻。而这稀疏的头发和旧式发型,则描述出往日沧桑”。

“她全身蓝色:蓝旗袍,蓝手袋,蓝纱巾,以及一副大大的灰蓝色太阳镜。港式剪裁的旗袍紧裹着少女般的身材,并使所有的线条均无可指摘。虽然一袭素色,但一切都是上等气派的典雅气质”。

“会晤中,作为陪客的康同璧,穿得最讲究。黑缎暗团花的旗袍,领口和袖口镶有极为漂亮的两道绦子。绦子上,绣的是花鸟蜂蝶图案。那精细绣工所描绘的蝶舞花丛,把生命的旺盛与春天的活泼都从袖口、领边流泻出来。脚上的一双绣花鞋,也是五色焕烂。”

在文章中作者做了对贵族精神的描述是:一方面,他们身居于上层社会,必须手中有钱,以维持高贵的生活;另一方面,但凡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又都看不起钱,并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

这种贵族精神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更加突显。首先,时代的磨难使知识分子们的生活态度更加超然,他们经历了失望、绝望,就在这时,这种贵族精神默默地支撑着他们坚强地活下去。而同时惨淡的时代和这种贵族精神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人物在生活的磨难中虽然不断地降低生活的物质标准,但贵族的风骨依然屹立不倒,鲜明的对照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往事和史实

作者说:“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段的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曾经,最珍贵的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

那往事究竟可否视为历史的真实?

我想也许这些不会被视为正史,但不能否认它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内一部分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珍贵史料。

一位研究民主党派史的教师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很感慨地说:从史学家的专业角度来看,情节越具体,它的可信度越低。但往事是一个例外。往事给人的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回忆往事的主人公会比史学家更加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如何亲历历史〉许纪霖,〈文汇报〉)

往事如烟,那个时代的历史,已被人们淡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往事又并不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唤起了我们可怜的回忆,触动我们被搁置很久的泪腺,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和思考。

第四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历史的长河在浩浩荡荡地前进着,但对我们每个鲜明的个体来说,在惊涛骇浪中会经历怎样的辛苦与悲酸,怎样的起起沉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当读完这本书我想象不到自己的心灵会有如此大的震撼,思考蔓延。

鲜活的人物,鲜明的个性,人性的思考。

作者以自己当事人的角度描述了革命大潮流中生活在其父母身边的友人的经历,分别有储安平、张伯驹夫妇、史良和罗隆基、康同璧母女、聂绀弩。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可说而不可看,或者可看而不可想。其实,不论贵贱和成败,人既不应当变为圣像,也不应当遭受藐视。

从中读出了一些心酸,一些感触,看着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朋友反目成仇,我的心里有一阵剧痛,想不明白,难道友谊真的这样经受不住考验吗,难道她们的友谊只是一种交换品吗,难道友情,爱情,亲情在面临政治地震的时候就这样这样轻易地被击垮吗?我有些不相信那个时代的人就是那个模样吗,也不禁让我对现实的未来想得更多,不过我更愿以一种相信的态度与诚恳的心面对现实。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作者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后周围人的冷漠,作者的母亲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瞅见一个老熟人,经常来家里做客的,然而当母亲挥动着手向他飞奔过去,而他却是“终于辨清来者为何人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转身一百八十度,快速消失在人流中。”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性,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逃避来自保吧。然而这其中也见识到了最最真正的情谊,那就是张伯驹夫妇一个无亲无故的人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扣响你的家门,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向持守的生者,递来抚慰与同情。”这就是人性吧,还是应了那句话“患难见真情”。

贵族的精神不仅是物质的贵族,更是文化精神的贵族。

贵族字眼首先是生活质量的一种丰富,而作者描写最多的自然而然是康同璧母女,从各种方面着装、饮食等方面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她们对物质生活方面的高要求,其中几处描写特别生动,如对看是母女的着装的描写,“她全身蓝色:蓝旗袍,蓝手袋,蓝纱巾,以及一副大大的灰蓝色太阳镜。港式剪裁的旗袍紧裹着身材,并使所有的线条均无可指摘。虽然一袭索色,但一切都是上等气派的典雅气质。”以及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一条毛巾顶多只能用两周,不能用到发硬,为了父亲与章乃器的会晤,罗仪凤倾囊而出,各种饮料,咖啡,印度红茶,福建大红袍,杭州龙井等等,各种各样的饮用瓷器。可以说物质生活完全达到了一种丰富。

但是可以这么说,他们不是一群只会吃喝玩乐的人,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化思想也是相当丰富的,各种各样的著作,学术思想或者对当前政治的各种犀利的见解,学富五车或者博览群书已经让他们的内心变的富有,精神的富有;这还只是一方面,面对这危难的境地,康同璧所表现出的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以及这种无惧的精神,或许正是它所代表的一群人的阅历的富有,内心情感的富有;再就是他们真出这样一个境地,内心的善良让他们更加的富有,这在章伯钧妻子李建生的身上体现无疑,史良丧偶后,章诒和母女的探访,解救聂绀弩中,李建生不顾自己的女儿,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朱静芳,让其帮助周颖救出自己的丈夫,可以说这是一种大爱与无私,在聂刚出来生活困苦的情况下,李拿出自己的钱帮其度日,虽然日后周颖的表现让其失去信心,同样这更衬托出李建生的善良,内心的充盈。

在文章中作者做了对贵族精神的描述是:一方面,他们身居与上层社会,必须手中有钱,以维持高贵的生活:另一方面,但凡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又看不起钱,并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耳濡目染著佳作。

很羡慕作者的家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她父亲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有留学从政,喜好艺术,从听戏到收藏书画,骨子里又是一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朋友“的平和仁义,不树敌,知进退的鸿儒。关键是其对子女的开放,不会因为其实女孩子而放松对其的文化教育,可以说章诒和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高级知识分子们的所作所为,而父亲的位置也为她接触这些人提供了很重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章伯钧除了不让小章上桌外,并没有对她有太多的限制,并没有把她当成什么都不懂得小孩子。其中在介绍储安平的时候,章伯钧给章诒和讲储安平和《观察》,并鼓励章诒和阅读《观察》。还会给她讲一些民主党内部的事情。可以说身处这样的氛围以及开放的环境让其在写此书时有更大的自由与便利。这不禁让我想到如今的家庭教育环境问题,我自己的就是很宽松的,让让我有更大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把它做到最好,锻炼了自己对时间以及事情的分配。

一段不忍回忆的历史,国家个人值得思考。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这本厚厚的书书写的不是历史,而是社会是人生,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置身在文革当中的还在成长的中国一样,一个国家犹如一个人,成长中难免会犯错,会遇到暗礁险阻。文革,我们中国所犯的一个很大的错误,也不是不可饶恕的,因为一切终将成为过去,往事终将如烟,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反思反思,再反思。在这样一个提倡依附权势,讲究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到底有怎样的启示,到底该如何去做,或许值得我们去思考。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回忆,触动我们被搁置很久的泪腺,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和思考。话题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5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

第五篇: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偶尔会在半夜醒后无法再入眠,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睡眠质量不佳啊,比如现在都快凌晨三点了,一个小时前醒来,清醒得不行。

想起朋友写给我的一首小诗:他们都睡了/我在飞/偶然发现/你也在飞/背着小鼠标/很媚

真的很贴切呢,我现在背着鼠标到处徜徉,媚不媚倒是其次了。

从书柜里翻出一本书几年前读过的《往事并不如烟》,是著名的“大右派“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写的,据说此书已经被禁了。作者写了大时代一群大知识分子的命运,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大美间的冲突曾经令我感到难抑的心灵震撼。看书经常是囫囵吐枣的我,竟在许多处精彩深刻的句章划了横线,做了标记,仿佛提醒自己把这些文字记进心里。

今夜,再次翻看此书再次被书中人物打动。仔细看了写张伯驹的一段,流下泪来,文字此刻真的无力。

从博客的草稿箱里翻出一段没写完的读后感,没有写完是因为识浅笔拙,怎么也不能浓缩那些故事,不能表达内心的感受。既然翻出来了,就把这只写了开头的读后感发出来吧。

《往事并不如烟》是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读后就有写点儿什么的冲动。并且我曾十分想写封信给作者章怡和女士,表达我的敬意。读一本好书以后,我总是渴望能够见作者一面,此乃我的旧疾,从小到大都是如此,常被人笑话。

然而读后感以及给章女士的信我都没有写。写不成。我能做的就是把书一读再读,书都被我翻得卷了边儿。尽管如此,我仍没有底气来做这样的文章,因为书中的那些人你须得仰望,从内心的敬仰把我那些苍白的赞美感叹之词都挤到了角落里,而五十年代这群大知识分子的凄凉命运让我悲苍不已,面对这样的大悲大苦,文字有时候真的不管用!

罗隆基、聂绀弩、潘素、张伯驹、康同璧、储安平--读完整本书后重读章怡和的自序便更深地理解了她。作为在政治运动中饱受磨难的名人之后她说:我独自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因为,一个平淡的词,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悲伤也是一种权力。看这本书我也跟着心悸。时间推移,历史的天空被一遍遍洗刷,那些往事烟一样地消散了。但是那些人的气息与光泽,会在通过文字走进他们的人的心中留下抹不掉的记忆。

我对历史没有深刻研究,五七年反右的那些事情也都是从许多的文章故事电视电影里了解一些。不过看过此书,不能不说政治真是个可怕的东西。此书再现了一些政治风云中这些鼎鼎大名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其悲、其苦、其惶恐与哀伤无法言表。正如鲁迅曾经说的;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凭着知分子的良心,满怀着单纯的向往,向着政权向着党真诚地表达着内心的焦灼与忧虑,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在可怕的政治运动中被殴打、被剃光头、游街、抄家--。我非常不愿意重复人性中展现的丑恶,更不忍心重复最最讲究尊严的一群大知识分子的身心皆损、四顾无援的绝望和惨烈。尽管书中没有很详尽的情节描写但是作者以自己十年牢狱的苦楚以自己的心体会着,对于她熟悉喜欢的储安平叔叔写下绝笔悄然离世,章怡和一笔一笔写下:走过曲折的小径,便想起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的储安平:面白、身修、美丰仪。但是,我却无论如何想象不出储安平的死境。遍体鳞伤的他会不会像个苦僧独坐水边,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决断一切尘念之后,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一滴泪,投向了湖水河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

总之他的死是最后的修炼。这让我想起老舍想起傅雷夫妇、想起吴宓--此书中还能打动我在心里回味的是这些名人作为父亲丈夫妻子女儿这样一些角色,在生活中在风浪中所展露出的人的魅力。那样的饱满,那样的润泽!比如康同璧,康有为的次女,先后入哈佛大学及林甫大学。她是康有为最喜欢的孩子,她的胆识她的艺术修养和过人才华令人感叹不已。康有为的族人几乎全部在海外生活,唯有康同璧为整理父亲遗稿和心爱的女儿留在了社会主义中国。然而,真正的贵族,有钱维持高贵的生活其实只是我们看到的一面,而不偏私、不畏惧,可以为他人牺牲,强烈的荣誉感才是像康同璧这样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行,最后的时光她们那么顺从、委屈、拮据地活着,但是她们的教养、见识、人性的大美却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熠熠闪光。

--这是我买的04年的版本,如果可能,恳求大家上网搜一下,一定读一读。


相关内容

  • 天津市的后花园(9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天津市的后花园(900字)作文 我去过我们天津市的蓟县,到过蓟县的盘山,和蓟县的黄崖关长城.我身临其境才知道蓟县不愧是天津市的后花园. 这是在2012年的暑假期间,我和我的爸爸一起去蓟县游玩.那天我和爸爸到了蓟县已经是下午了,我们 ...
  • 蒲松龄[狼]备教手记---谁是谁的谁?
    蒲松龄<狼>备教手记---谁是谁的谁? 作文教学一直是老生长谈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对学生的作文一直是束手无策,不得要领.但今天的一堂偶尔为之的作文课,让我和孩子们收获颇丰. 首先,在批改作文时,我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分类.一类,是 ...
  • 童年读后感作文800字
    不一样的童年读了<童年>有感作文800字 暑假里,我读了<童年>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看到高尔基和我们那不一样的童年,又不禁为他的悲惨童年而感到悲伤. <童年>讲的是五岁的高尔基失去了父亲,而后 ...
  • 写作辅导内容
    写作辅导内容(一) 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老子>) ----积累的重要性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 六年级语文教学
    怎样教六年级作文 一.教什么 听帅晓 梅老师讲座,她多次提到了"依标据本",我们深有体会,平时我们都要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这节课教什么,思考怎么教. 要对自己教什么心中有数,就一定少不了读<语文课程标准>和我们所 ...
  • 小学经典作文题
    一.材料:李芳也来参加考试了,同学们都感到意外,她能这样做真不容易啊!-- 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自拟文题,抓住"感到意外""这样做真不容易"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把事情的起因.经 ...
  • 以回头为话题的作文
    以回头为话题的作文 人生需要多回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许多往事不堪回首,有很多伤心片段被我们弃之脑后.但是,在人生的每个驿站,都别忘了驻足.回首,去看看身后的足印. 回首 ...
  • 小学作文批语大全1
    小学作文批语大全 1.批评式:例如:"此文语言不流畅,书写不认真,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如此评语,对于那些写作不认真的学生,可适当采用一下,但不可常用,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进取心. 2.表扬式:" ...
  • 谈谈列作文提纲
    谈谈列作文提纲(记叙文部分) "提纲"一词,字典里的解释是:①本意:提住网的总绳:②引申义:指写作.发言.学习.研究.讨论等的内容要点. 初中生写文章,必须先列提纲,这样写文章前就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写什么,怎么写,有一个 ...
  • 记忆美丽的春天(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记忆美丽的春天(600字)作文 春天向我走来了,来为我唱冬季的挽歌,唱醒了熟睡的旷野.我在寻找着云居山涧翠绿的诗篇,倾听了桃花小溪淙淙的歌谣,拾捡起修江河流漩涡的散文,描绘出柘林湖畔秀美的画卷. 湿湿的,我挽一网蒙蒙的喜雨编织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