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范文中心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01/11

实证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京京 南京大学商学院

【摘 要】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次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发现短期内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 而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要发展第一产业就要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 第二产业则是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过剩, 主要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不高, 与产业发展的资本投入不相适应, 所以发展第二产业必须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相适应的, 在长期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大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 这样能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而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由于长期实行的二元制度, 农村部门一方面为工业部门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劳动力。蔡昉和帕克(2004) 等人估计

199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约为5400万, 他们定义农村转移劳动力为

展的条件越充分, 所以要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速度, 重视和放宽政策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 使其能够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

综上所述, 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红利, 同时产业的发展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 本文拟通过实证检验分析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三次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实证检验

1. 数据指标选择及平稳性检验。①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LT ) :在

除了在节日和农忙或者工厂倒闭期间回家外的外出务工人员。如果包括那些每日上下班和自我雇佣的劳动力, 那么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左右。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动力、和方向是什么? 为何在农村尚有一亿多富余劳动力(崔传义, 2007) 的情况下, 局部地区企业出现用工短缺? 农村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对三次产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或者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何影响? 国内外对此研究的相关文献各有所好, 各有所长。

美国经济学家M ichel P . Todar o 认为,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力是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差距, 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概率和失业的风险() 刘维佳(2006) 57. 6%, 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 建筑业占80%; 在全国第三产业从

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人员-②固定资产投资(KF, KS, ) :KF —; KS —第二产业固定资KT (R ) :由于央行, (都是年度数, (月) 为权数进行, S MBR —六个月贷款基准利率; AY BR —1年贷款基准利率; ATY BR —1—3年贷款基准利率TFY BR —3—5年贷款基准利率; FY BR —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④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数(RN I ) 。⑤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UD I ) 。⑥城乡收入差距(I D ) :I D =UD I -RN I 。⑦三次产业的产值(YF, YS, YT ) :

YF —第一产业产值; YS —第二产业产值; YT —第三产业产值。

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 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多数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

马轶群、李晓春(2004) 运用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扩展, 把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纳入新古典增长模型, 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劳动力的转移在二元结构的经济增长中可使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收敛于更高的人均资本存量, 使我国经济增长处在更高的起点, 而对城市部门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补助行为加大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劳动力转移是有效弥补这种差距的手段。赵显洲(2007) 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赖于三次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 当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时, 资源就能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配置, 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得到发展, 产业结构就趋向合理, 就业弹性就会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加速, 反之, 就会出现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缓或停滞。

在我国, 还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因此, 我国城市化发展应从强调劳动力转移, 转向通过产业区域转移来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和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由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必要的, 但政府应尊重市场的作用, 根据产业的不同特点与不同区域产业发展条件和水平的不同, 分行业、分地区分别采取措施。

周天勇(2007) 认为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机会的扩张有正向的内在关系, 这已经由许多文献所论证。因此, 过低的增长速度, 保证不了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劳动力就业的需要。第三产业发展也可以在克服资本约束的情况下, 扩张劳动力就业的容量。然而被许多文献忽视的是,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也有着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 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越大; 城市规模越大, 第三产业发

由于各相关变量的数据统计频率不一致以及数据不可查询等原因, 本文选取了1991年至2007年的相关数据共17个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W ind 资讯金融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建立

VAR 模型观察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更为主要的是农村劳

动力转移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尤其是三次产业产值的影响。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发现, 各时间序列都是带有趋势的非平稳序列。

2. 建立VAR

模型。

其中Yt 和Y (L ) 为对数形式

从表1中的变量间两两Granger 因果检验中可发现, 对I D 和CP I 有影响的变量很少, 所以将I D 和CP I

设为外生变量。

注:Y 表示解释变量A 是被解释变量B 的Granger 原因(5%) 水平上显著

表1 变量Granger 因果检验

67

实证分析

  2. 1VAR 模型平稳性检验。模型1:yf 、tf 、lt, 外生变量:atybr 、tfybr 、

fybr 、cp i 、id;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年对第三产业产出的影响都最大, 都具有显著的正影响, 在长期第三产业产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正效应, 这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是相适应的, 并且在长期中保持稳定。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三次产业的相互影响,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VAR 模型, 经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得出结论如下: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第一产业产出的影响很小, 而第一产业的产

模型2:ys 、tf 、lt, 外生变量:fybr 、cp i 、id;

模型3:yt 、tf 、lt, 外生变量:s mbr 、aybr 、atybr 、cp i 、

id;

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模型的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 所以建立的VAR 模型是平稳的。

2. 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2. 2. 1模型1

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 但不稳定, 说明第一产业存在过剩的劳动力, 而且第一产业结构层次很低, 固定资产投资不高。所以要加大第一产业的投资, 促进第一产业的升级, 提高第一产业的收益率和利润率, 这样才能吸收一部分农村过剩劳动力并保持劳动力供给稳定。

2. 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不相适应。这种不相

适应并不是在数量, 而是在质量, 短期内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导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过剩, 被迫用过多的资本替代人力, 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不高。而在长期中, 随着劳动力接受更多的培训, 与企业资本能更好的磨合, 。所以第二产业, , 这样才能更好

图3

3. , 观察图3, 第一产业产值的滞后影响在第三年最小; , , 于稳定; 响, 在长期中趋于稳定, 2. 2. 2模型2

, , 而第三产业产出资产投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这样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要尽力完善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的相关机制, 使第三产业投入和产出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马轶群、李晓春:《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一种扩展》, 《经济理论研究》, 2004年.

[2]胡英:“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数量分析”, 《统计

图4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在短期内(2—3年) 会增加第二产业的产值, 但在长期中(8—9年) 对产出有抑制作用, 可能的原因是资本投入过剩;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中短期内(4年) 对第二产业产出的影响不大甚至为负, 而在长期中能刺激第二产业的产出, 可能的原因是短期内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和第二产业的生产要求不相适, 在长期种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第二产业的生产率提高, 产出增加; 短期内农村劳动力的滞后效应明显而在长期中趋于稳定, 可能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在长期中得到培训, 经验增加, 与企业得到了充分的磨合, 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产出, 另一方面收入也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加, 更倾向于稳定, 这和第二产业产出在长期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星趋于稳定是一致的。

2. 2. 3模型3

研究》2003年第7期.

[3]赵显洲:《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依存关系的历史

透析》, 《特区经济》2007年9月.

[4]陈甬军、陈爱贞:《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区域转移———新型工业

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分析》, 《管理世界》, 2007年第2期.

[5]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

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 《经济研究》, 2001年第3期.

[6]崔传义:《进入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国农村经济》, 2007年6月.

[7]蔡昉、王德文:《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据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经济所工作论文, 2003年.

[8]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 《数据》, 2006年第2期. [9]彭连清、詹向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流向和产业分布

特征》, 《农村经济》, 2007年第9期.

[10]CaiFang, A lbert Park, and Zhao Yaohui . The Chinese Labor M ar 2ket[Z].Chap ter p repared f or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China ’sEconom ic Transiti on:O rigins, burgh, Nove mber 5-7, 2004. Mechanis m s, and Con 2sequences Pitts2.

图5

68


相关内容

  • 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
    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 [内容提要]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 ...
  •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提要]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 ...
  • 三农问题及农业科技
    "三农" 问题及农业科技 摘要: 迄今为止,人们提出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两条路与两个方面,这已经困扰甚至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原因是"三农"中出现了空 ...
  • 劳动力市场
    学号:[**************]3 湖北大学 期末课程论文 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 谈刘易斯拐点之争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学位类别:2014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双学位) 姓名:占群 指导老师:刘和旺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3日 结合我国 ...
  • 浅析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7期下半月 浅析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丰海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 [摘 210093) 要]人口红利是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对人口状况的一种描述,即劳动力 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
  • 关键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
    作者:周天勇 光明日报 2005年12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在清醒认识发展阶段.条件.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就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
  • 三农问题的三个核心认识
    三农问题的三个核心认识 作者:敬翰 敬采云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1期 摘 要:在分析三农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提出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观念,即在农村问题上 ...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2.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 ...
  •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经济 2007.专刊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张广智 王军茂 魏国强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对河南省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及现状的分析,讨论了河南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加工 ...
  • 如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摘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面临重要发展时期,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随着时代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