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思考 - 范文中心

"中国震撼"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思考

11/26

“中国震撼”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思考

摘要:中国的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一词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读了张维为教授所著《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有感于其对中国现存问题的理性分析和对“中国模式”的独到见解,根据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浅谈作为即将成为中国崛起之中流砥柱的我们该如何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思考中国的崛起,思考作为新一代青年该做些什么。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关键词:中国震撼 中国模式 文明型国家 中国崛起

1 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关于中国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提到中国发展,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的腾飞。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发达经济体尚在低谷徘徊之际,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却依然强劲。2010年,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表明,日本第二季度 GDP仅环比增长0.1%,为1.288万亿美元,而中国二季度GDP则报1.337万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于是,中国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走势再次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继“责任论”、“G2论”等著名论调后,又出现了“发达国家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日本第二论”、“中国不确定论”等有关中国角色定位的最新观点。

1.1.1 “发达国家论”

所谓“发达国家论”,即认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作为世界出口第一、工业第二、第一大汽车市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及拥有世界十大股市中四个最大股值,并且在煤炭、钢材、铝合金、水泥、化肥等方面排名第一的中国,不能再用发展中国家来定位它了,以一个发达国家的眼光来看待它也许更合乎事实。关于中国走势的预测,更多的表现为何时超过美国的问题。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表示,全球危机意味着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将以更快的速度赶超发达经济体,“我们现在预测,到2027年中国将挑战美国的头号经济大国地位。”“这比我们原先的估计提前了10年左右。”野村证券预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鰨福格尔预言到2050年,中国经济将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0%,而美国经济所占比例将缩减至微不足道的14%。与此相应,也有舆论把中国说成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为此应在减排上承担与其相应的责任。目前,WTO、联合国、欧盟等世界上各主要国际组织都没有把中国列为“发展中国家”。有关中

国经济指标的个别统计数字看起来的确有些惊艳,然而更多的数据、更明显的事实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中国目前还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中国现在是并且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如何,“发达国家”的标签是不适合当代中国的。尽管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伴随综合国力的日见强盛,理应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但如果现在就用二三十年后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中国,并要求中国承担发达国家的责任,显然过于超前。

1.1.2 “中国时代论”

所谓“中国时代论”,即认为随着中国国力日增,世界影响力的扩大,带来的将是对世界格局深刻而重大的改变,过去数百年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旧时代将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将是世界必须学会适应中国的新时代。2010年8月,《澳大利亚人报》网站刊载瑞士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让躐皮埃尔彨莱曼的文章《当我们进入中国时代,一切都不确定》提出,“中国经济也有脆弱性,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19世纪属于欧洲,20世纪属于美国,现在,世界似乎进入了可能被大家认知的中国时代”。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丁•雅克则在2010年1月出版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文版一书中写道,“两个多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制度、思想、价值、规范等都是和西方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开始是欧洲,后来是美国。西方的衰落意味着它越来越没有能力,也无法以它以前的方式去塑造这个世界。出于同样原因,中国的崛起将意味着她的历史、文化、语言、价值、机制和企业将会影响全世界。如果说自1978年以来,世界带给中国的改变要大大多于中国带给世界的改变,那么这种进程将很快发生逆转——中国带给世界的改变将远远多于世界带给中国的改变。”法国《世界报》曾发表题为《中国没有觉醒而是苏醒》的文章认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经济让世界吃惊的高速发展,只是继续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在世界经济领先的道路而已。”总之,西方的历史时刻正在悄悄退去,历史的“接力棒”正传向东方——尤其是中国。“中国时代论”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对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和改变的强烈感受,也反映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日趋多极化的客观趋势。但是,平实而论,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展开的,这一秩序的产生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进的结果,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根本改变的,另一方面,走向强盛的中国的确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而且这种改变还在继续,但是,就目前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看,外部世界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强势影响力和作用力。由此而言,“中国时代论”者也许感喟于

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大势,但是断言世界进入了中国主导的新时代,就有些一厢情愿了。

1.1.3 “国家资本主义论”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论”,即认为所谓中国奇迹是以强有力的政府控制和近乎无所不能的国有经济为前提的,这种政府控制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全球市场经济的最大威胁,并将最终被自由市场经济击败。纽约政经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创始人伊恩籀布里默认为,现在世界上有一个自由市场模式,还有一个国有资本模式,中国就是国有资本模式的代表。在此轮金融危机中,美国的消费能力下降、中国的能力上升,再加上中国政府的过分自信以及中国模式的不同,造就了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Michael Pettis认为,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主导性发展。2003年后中共领导人的政策选择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需求,共同促使了以国有企业高速发展为代表的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还预测说,在2012年之前,中国将延续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以研究“中国式资本主义”闻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认为,“2009年,政府在企业部门中的影响急剧扩大。他们除了涉足房地产外,现在连酸奶也生产。一些上游的国有企业现在正朝下游扩张,试图组织自己的垂直体系。(与过去相比)他们现在不过是以更大的规模运营。”Ian Bremmer在2010年5月出版的新书《自由市场的终结:谁将在政府与企业的战争中胜出》中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中国是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对于自由市场模式之下的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世界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国家资本主义论”的提出,反映了后危机时代海外舆论观察和把握中国发展形势的一个新动向,是继“儒家资本主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定位之后的新概括。这种观点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把独特的中国发展道路先验地放进资本主义范式中加以审视,自认为洞悉了中国奇迹的全部奥妙,实际上并没有逃脱西方中心主义和历史终结论的窠臼——骨子里仍然把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看作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凡是那些与此不同的发展道路,都被视作另类或异端,因而都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国家资本主义论”者从创造中国奇迹的若干表面现象和局部特征入手,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方法是主观的,其结论是武断的。

1.1.4 “日本第二论”

所谓“日本第二论”,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长达3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确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是人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大惊小怪,种种迹象表明,今天的中国就像另一个日本一样,建立在出口依赖和固定资产投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之后必将是长期的停滞和衰退,中国很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美

国查普曼大学研究员乔尔鰨科特金在刊发于《福布斯》网站的一篇题为《中国综合症》的文章认为,就像过去的日本一样,“中国很难超越美国并且可能遭遇较大逆境”,“美国人确实应当担心地位下降的可能性,但是认为中国必将成为世界霸主的成见——就像20年前对日本霸权的恐慌一样——实际上可能被严重夸大了。通常,一国经济飞速发展不会持续很久,而经济告诉增长只是许多预测的出发点。最终,成本上升,国内压力加大,固有的局限性将制约经济增长,甚至引起经济逆转。”约翰?梅金等有影响的美国经济学家纷纷猜测,中国很快要忍受自己“失去的十年”,理由是中国会出现一个日本式的经济低迷期。“日本第二论”固然并非毫无客观依据,也不是空穴来风,它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成长道路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但是它把基本国情以及现代化道路根本不同的中国与日本作简单类比,得出今天的中国就是昨天的日本的结论,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从解决自身问题着眼,我们不妨把这种言论看作是一种提醒。

1.1.5 “中国不确定论”

所谓“中国不确定论”,即在越来越多的人把中国经济崛起视为一个确定事实的同时,有些人总是怀疑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对于强大的中国可能带给现有世界体系的冲击及挑战深表忧虑。2010年8月英国专栏作家伊恩鈀米尔斯在《世界政治评论》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必然崛起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立场。不过,一系列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将成为中国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障碍。”南亚某国一位领导人日前曾公开表示,“中国人现在有一种新的自信,很难预料这将把他们引向哪个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准备。”怎样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呢?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和国际关系学教授哈罗德?詹姆斯认为,“中国领导人所面对的真正挑战,其实是要提出一套条理分明清晰易懂的世界观,以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疑虑。”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在美国,“中国不确定论”已经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早些时候,西方世界接纳中国进入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认为只要中国进入了这个体系,中国的行为就会改变,但现在他们感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行为是很难根据西方的期望而得到改变的,同时他们对这个体系能否有效地制衡中国也感到不确定。在政治和战略上,西方的“中国不确定性”更严重。在政治上,西方原本期望中国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政治制度也会随之变化,但这种情况显然并没有在中国出现。令西方感觉最不确定的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战略后果。在历史上,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往往会挑战既存世界权力格局,因为崛起中的大国往往会把其经济力量通过军事现代化转化成为军事力量。从中国的角度看,对于习惯于用既有思维和眼光审视世界的一些西方人士而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要害在于它从根本上质疑乃至否定了西方现有一切有关发展的理论范式,

这不能不让一些国际人士大跌眼镜。事实上,不管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多少问题和矛盾,中国在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这些重大问题上始终是坚定而明确的。那就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只要不发生世界大战,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信念不会动摇,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会改变。

1.2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曾严肃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问题,依然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问题。所谓不稳定,就是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 所谓不平衡,就是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所谓不协调,就是一、二、三产业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之间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外贸出口。所谓不可持续,就是我们还没能很好地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而且是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

具体说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大方面,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转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

1.2.1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发展与差距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体制、两种就业制度、两种财政税收体系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隔阂,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差距的扩大,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不同区域收入差距过大和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1.2.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目前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明确,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科技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实现市场化,科技

组织的形成、科技人员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评价受到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第二,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第三,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紧密结合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在技术引进之后,没有充分地对引进的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第四,企业自主创新主要由企业独立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并未发挥预想的作用。尽管我国国有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但企业的自主创新仍然主要由“本企业独立进行”,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未形成。第五,作为自主创新前提条件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还很薄弱,创新意识弱。许多企业仍未意识到专利及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没有将其融入研发与经营管理中,制度不全,人才缺乏,经验不足。从企业自身来看,与其短视有关。一些企业认为创新存在风险,更愿意通过使用廉价劳动力或迅速仿冒畅销品获利。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尚需时日。

1.2.3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出现了需求结构的新的剧烈变动,高档次产品需求猛增,低档次产品需求急速下跌,且出现供给相对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经济结构中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矛盾,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技术结构滞后与外部竞争加剧的矛盾,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缺陷等,已日趋明显和尖锐。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使国内外市场界限逐步消失,出现了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强化的新趋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关头,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1.2.4 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转变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中国单位产出消耗过高,经济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第一、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但第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上升,但仍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中,消费的作用有所增强,但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如美国近年来仅私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一直保持在6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

1.2.5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的问题

我国预计每年城镇有100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加上全国城镇下岗与失业人员1400万,需要安排就业人口达2400万左右。而全国城镇下岗与失业的1400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的独立工矿区,涉及军工、煤炭、冶金、森工等行业。就业矛盾突出的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和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老的产业已经消失或失去了竞争力,而新的产业尚未建立起来。此外,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在尚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中,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有300多万人,失业时间较长的几乎都是大龄人员。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由于长期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十分艰难。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具有更大的紧迫性。二是大量农民进城就业。目前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已有8000多万人,但农村仍有1亿以上富余劳动力。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今后农民进城就业的人数还将增加。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就业问题起码要20年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中国一年新增就业人口就是1000万,20年就是2亿人。如果考虑到转移农民和新增加的就业人口,中国的就业问题还是不能根本解决,只是压力的缓解。这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1.2.6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我国学者丁元竹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第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忽视社会发展。尽管我们也强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但在实际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却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增长和发展的核心,而忽视社会发展,特别是忽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现行的社会政策、法律落后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以户籍管理制度为例,其严重滞后于发展实际。第三,社会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落后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对于弥补市场不足和市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第四,社会道德水平不能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一切向钱看”的极端思想正在使一部分人失去信仰、理念和意识形态的支撑。 2“中国震撼”带来的思考——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及现存的问题

无论国外对中国的发展有多少种定位和预测,无论中国仍然存在着多少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都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在飞速发展中,在不断强大中,在积极的自我完善中。读了《中国震撼》我也被深深震撼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80后的一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曾经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幼稚看法,也不得不换一种方式来思考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震撼了世界?中国给世界带来了哪些震撼?给世界以震撼的中国将如何走下去?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读完了《中国震撼》这本书并从中找到了答案。

可以说“中国震撼”首先来自于中国的崛起,其开篇就以翔实的资料和确凿的事实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客观实在。尽管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分配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约束、权钱交易腐败等种种问题,尽管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想法,尽管抱有偏见和别有用心的“唱衰中国”的声音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

2.1中国带给世界的震撼之一——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

在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13亿人口、幅员辽阔、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振兴和崛起,无疑是一个时代前沿的大课题。作者分析探究的眼光并不固着于当代的几十年、也不固着于近代以来的上百年,而是把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置放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因而有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个主题。如作者所讲:“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那么,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什么方式的崛起?答案是,是一种和平发展的崛起。这是产生中国震撼的第一个冲击波。阅览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之后作者写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史实确实如此。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崛起哪一个不是充满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是不光彩的、血与火崛起的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则完全不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对外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内是倾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不就是当代文明的最重要内涵和标志!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这取决于中国的国策方针、取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取决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但也取决于中国几千年热爱和平的文明历史传统。显而易见,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和平发展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文明的崛起。所以,“中国震撼”首先是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

2.2中国带给世界的震撼之二——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

作者认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并把中国发展模式概括为八大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强调“这些特点是我对30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显然,在作者那里,中国模式及其八大特点指的就

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发展经验的基本概括,在这里,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是相通的,是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指代称谓。应该讲,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和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和凝聚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创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党的十七大概括的,中国的成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个概括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的科学凝练的总结,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历史的鲜明显著的区别。蕴含其中的主要原则、成功经验和基本特征,尽可以开掘和丰富,尽可以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解读,但其核心和精髓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比如:书中用“实践理性”来表述的实事求是,以及政府作用、社会稳定、注重民生、渐进改革、对外开放等等。这些原则和经验,在研究和讨论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境内外学术界、思想界就不断地被提到、被阐述。为什么用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中国经验的基本原则所概括的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竟那样的相同相似、大同小异?原因就在于研究立场的公正客观、理性良知,就在于受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制约和决定。只要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考察研究当代中国,就会走到一起,就会形成较多的共识。比如:讲到政府的作用,作者说:“中国的超大型的规模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每年一个短短的春运就有超过20亿的人次上路。2010年春运的客运流达到25亿人次。”“这意味着把美洲、欧洲和非洲的人口在一个月内挪动了一下。除了像中国这样一个比较高效运转的政府体制外,没有任何一种体制可以处理这种挑战。”这样的论证应该说是有力有理,令人信服的。其实,春运还不是最大最难的事情,中国的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紧缺、发展不平衡,人口13亿多,又处于转轨变型的深刻变革中,吃穿住行、柴米油盐哪一样事情不大不难!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洪灾、旱灾等,筹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洲运动会等,更是具有挑战性的难事大事。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组织,要办大事、难事、喜事、急事是不可想象的,其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此外,作者也指出,不能把中国模式绝对化、封闭化、凝固化,要作为不断开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来看待,这和不能把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绝对化、封闭化、凝固化的道理是一样的。由此可见,“中国震撼”又是中国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

2.3 中国带给世界的震撼之三——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

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仅是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还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也就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念的崛起。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确实如此,中国的崛起,不单单是经济的发展,也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

民主政治制度及其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建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目标,我们也矢志不渝地为之而奋斗。只要不是无知,只要不抱偏见,就会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等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人权观、自由平等观,这是不能否认的、也是难以抹杀的。但问题是,总有些人格外钟情偏爱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把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其价值观念绝对化、神圣化,顶礼膜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这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坚定不移的。但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和实际。不顾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试图机械照搬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行不通的。正如作者写的:“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表明:不管什么政治制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良政’才行,落实到中国人讲的‘以人为本’、‘励精图治’才行。”“中国人认为无论是什么制度,最终都必须体现在是否能够实现良政上,体现在自己人民的满意和认同上,并认为这才是民主的实质。”这些关于良政更为重要、更能体现民主实质的论述,是富有很大启发意义的。尤其作者告诫:“不被西方话语忽悠”,“西方多党民主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游戏民主’,其特点是把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作为走过100多个国家、专注研究现实政治的作者,特别是亲眼看到了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给某些国家带来“散、软、短、泛、粹”的民主综合征以及经济社会陷入停滞倒退的困境,他关于民主问题的告诫和论述是在比较鉴别中选择,更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显而易见,“中国震撼”同时还是中国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 3 结论

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多的所谓愤青发泄着对社会的不满,抱怨着社会的种种不公平不平等,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远赴重洋学习生活,移民海外。是不是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圆呢?当外国人开始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未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否对祖国存在着某些偏见和苛求呢?

我们需要认清的事实是,每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只有中国才有,中国的问题也不是最严重的。中国的发展没有给世界带来战争,没有对外进行掠夺,而是给大部分中国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生活

在如此庞大的国家,就应该有大国的意识,大国的胸襟,拒绝小民意识的蔓延。虽然我们城乡差距大,但是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在不断的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过程中,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发展机遇最多的国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问题是正常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给国家更大的信心,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不断的实现自我完善。可以说,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从没像现在这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从学习出发,实现自我创新,并因巨大人口而产生规模效应,最后影响了中国自身和世界。“文明型国家”最大的智慧是求同,其最大的特征是:举国之力实现大目标,注重教育,尊老爱幼,储蓄习惯,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体现了我们强势政府的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勤俭持家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

总之,我们要理性的看待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给世界的震撼。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国的崛起,是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批判,是精神的震撼,是文化的震撼,是意志的震撼。中国不能在“崛起”中陶醉,也不能在“震撼”中失向。

参考文献:

[1] 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马丁•雅克. 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中信出版社.2010

[3] Ian Bremmer. 自由市场的终结:谁将在政府与企业的战争中胜出[M].2010

[4] 张晓林. “中国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OL].新华网.2011(4)

[5] 曹新.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N].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6)

11


相关内容

  • 特级教师荐书 | 影响名师于漪.吴正宪.华应龙.王崧舟的那些书!
    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 只需点标题下"<今日教育>杂志 "关注即可! 太忙,没时间看书! 事情多,没有完整时间阅读! 想多看几本书,别提有多奢侈了! 老师您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好在假期来了,不需要像 ...
  •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在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之后,我深深的为共产主义的信仰所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所震撼.影片中所讲述的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调,上至党的领袖们.下至普通的共产党员为群体,他们坚信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 ...
  • 幸福拾荒者
    每次翻开历史书籍的时候,都会有两种奇异的感觉. 一种是说不上的沉重,另一种是来得很莫名其妙的幸福感.就好像自己是一个拾荒者,跟在历史的后头拾荒.即使偶尔会被厚重的历史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仍然会觉得自己幸福.因为觉得自己参与其中,会被写进那动 ...
  • 青松岭上的长青松 --为作曲家施万春八十华诞而作
    赵冬梅(1968- ),女,博士,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施万春 施万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从上世纪60.7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青松岭>的音乐至201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 ...
  • 邂逅霍金材料
    <邂逅霍金>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邂逅霍金前后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2.认识霍金的"幸"与"不幸",通过分析作者邂逅霍金前后心理的变化,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人文关怀的真正含义 教 ...
  • 浅谈中国应该如何利用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
    浅谈中国应该如何利用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 周勤教授的讲座以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分析为引子,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根据当前经济增长缓慢的现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出思考与研究.中国尽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亚洲第一,经济增长 ...
  •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 --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 胡雪丹 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 ...
  • 看见读书笔记3则
    看见一 融入黑夜才能真正的感受星空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 ...
  • 守望现代主义建筑_浅析湖南大学建筑系新馆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守望现代主义建筑---浅析湖南大学建筑系新馆 周 杨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 [摘 要] 伴随国内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诸多建筑思潮蜂拥而至,挑战着传统的审美标准.文章以湖南大学建筑系新馆为例,通过探讨其 ...
  • 狼图腾--不朽的精神象征
    狼图腾--不朽的精神象征 一,主要内容 1. <狼图腾>是一篇记实体长篇小说,是唯一一部研究狼的奇作.狄戎各族以狼为图腾,高车祖老狼,突厥族狼,薛延陀祖狼头人,蒙古族以苍狼白鹿为图腾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远征到欧洲进行大屠杀?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