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与小国的优缺点六 - 范文中心

大国与小国的优缺点六

11/15

大国与小国的优缺点六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同胞兄弟姐妹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的伴侣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得相对较晚;父母最终也会离开我们;兄弟姐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伴侣。在研究中,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孩子们与他们的兄弟姐妹一起相处的时间实在多得惊人,而这对于他们的社交技巧造成了重大影响。伊利诺伊大学的家庭研究教授劳里? 克拉默发现,平均而言,3至7岁的兄弟姐妹之间每小时发生3.5次大小冲突。根据加拿大的一项研究,2至4岁的孩子之间冲突更频繁:每小时约6.3次,相当于10分钟1次。虽然这些打闹摩擦可能让父母抓狂,其中却隐藏着一个学习过程。研究人员肖和他的同事们针对90个家庭的2岁孩子进行了长达1年的研究,研究者主要观察目标孩子的天生个性和其父母的教育方式。3年后,孩子们5岁了,研究者再次上门调查,通过预先设计的游戏他们发现,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远高于独生子女。

过度的施肥反而不利于禾苗的生长。老约翰? 洛克菲勒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追求更多的享受,贪图走最平坦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小组经过多方面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国土资源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极限规模为16亿,这个数量勉强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难以实现现代化;突破这个极限不仅谈不上现代化,而且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也难以维持。

198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承担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项目,该项研究的远景展望是: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550公斤计,最大人口承载量为16.6亿和15.1亿。这样,“16.6亿”这个数字被一些专家相对地理解为中国资源最大承载力。顺理成章地,中国人口增长的极限值也就定在了“16亿”这个数值上。

然而,这些专家对“国土资源”仅理解为 “耕地资源”。实际上,有不少食物(不仅仅指粮食)是来自非耕地资源的,如山林、草场、戈壁绿洲等等;更重要的还在于包括了蔚蓝色的“国土”,即一切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水域,特别是广阔的海洋。而且,他们对粮食产量的理解仍停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事实上,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例如,在1950年,中国水稻

的单产为每公顷2.1吨,1978年达到3.97吨,1999年达到6.15吨。据新华网2008年5月12日报道:“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1500万公顷,占国内水稻年总种植面积的59%左右,平均产量为7.1吨/公顷。”

退一步来说,假定中国确实

只能养活16亿人口,那么从现在起放开二胎,人口峰值也达不到16亿,在达到峰值之后,中国人口仍然会快速下降。

计生支持者的另一个理由是:减少人口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但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如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而很多贫穷的国家人口密度比较小,例如莫桑比克、安哥拉、马达加斯加、老挝。就中国来说,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生活水平往往也比较高。按照日本和以色列的人口密度,中国至少可以养活30

亿人,并且是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有人认为,日本粮食依赖进口,但中国必须保证粮食自给自足。确实,现在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仅为40%。日本粮食自给率低,不能仅仅归咎于国土狭小。与1956年相比,目前农作物种植面积已经减少了大约一半。缩小耕作面积和放弃耕作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但日本并不是没有粮食自给的能力,它只不过是将生产粮食的一部分土地用来生产蔬菜和肉食。一旦战争爆发或受到外国的粮食制裁,那一部分土地就可以用来生产粮食。既然日本有能力做到粮食自给,为什么它不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日本在本国生产的粮食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所以才从国外购买。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显然没有必要一切资源都自给自足。单纯以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来划定这个国家的人口上限,完全是古代的小农意识在国家问题上的延续。

大国与强国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鸦片战争时的清朝绝对算得上是大国,但不是强国。所谓大国,是指人口多的国家;所谓小国,是指人口少的国家。西方人把印度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论国土面积,印度远远比不上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论经济实力,印

度比起美国和日本也相差甚远,但在西方人眼中,美、日、加、澳虽然都是民主国家,但算不上是“最大”的,因为这几个国家的人口远远比不上印度。

有些计生支持者说:“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越小,就越容易富裕。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他们都很富裕;而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国家,也都比较贫穷。”我认为,这种论证方法,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地球上既存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的富国,也存在日本和德国这样地狭人稠的富国。况且就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来说,他们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就是人口最多的几个大城市。就以中国大陆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例,包括东盟10国和韩国、日本以及台湾、香港地区,他们中的多数人口密度都超过中国大陆,但其中的多数国家和

地区都比中国大陆发达,所以结论是人口多既不是落后的原因,也没有证据表明减少人口可以导致国家富裕。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卖自然资源,那么人口少确实比人口多更容易富裕。例如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如果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减少一半,人均收入会明显提高。然而,中国和印度贫穷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人口太多,正如柬埔寨和老挝的贫穷并不是由于人口太少一样。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只是把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降到5亿,那么这两个国家还是像现在一样穷。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在5亿人口的时候,确实比现在更穷。除非这两个国家把人口降到一千万,靠出卖自然资源来生活,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退一步来说,即使假定这两个国家能把人口降到一千万,但到那时恐怕连国家安全也没有保障了。

有人认为,人口少肯定比人口多更容易富裕,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种一亩地,肯定比两个人种一亩地的人均收入更高。我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产业是农业,那么这个观点也许是正确的。然而,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农业产值仅占GDP 的很小一部分(例如,中国农业产值约占GDP 的12%,美国农业产值约占GDP 的3%)。对于工业国来说,有良好教育的人口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因为财富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你创造了多少财富,取决于你创造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以及它们受欢迎的程度。人口越多,会导致需求你产品的人越多,同时导致你的竞争者也越多,从而促使技术进步。人口密度越大,

你推广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就越小。人多市场大,规模生产就有了效益,大企业才会产生,可以说随着人口的增加它的经济只能是越发达,人均所得越高。

当然,小国也有小国的优点。例如,卢梭认为,小国比较容易实现民主,大国因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无法实现民主。然而,美国的历史证明卢梭的这种观点是有偏见的。全球人均GDP 前十名的国家之中,无一例外是人口不足二千万的小国;但另一方面,全球最穷的十个国家之中,也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达到1亿。可以把大国比喻为大公司,把小国比喻为小公司。大公司的优点是“船大好冲浪”,小公司的优点是“船小好调头”。美国现在有3亿人口,居世界第三位,人口最多的州是加利福尼亚,也只有3000多万,还比不上韩国的人口多。可以设想,如果美国50个州变成50个独立国家,不一定会比统一的美国发展得更好。现在欧洲正在朝着联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国比小国更有竞争优势。

关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学中有一句名言:“鹰吃鸡,人

也吃鸡,所不同的是:鹰吃鸡,越吃鸡越少;人吃鸡,越吃鸡越多。”这是因为,人除了吃鸡以外,还是可以养鸡的。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表明,一方面,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经济制度比较合理,那么人口数量的增加并不阻碍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一个国家的贫富,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和人口素质,而与人口数量的多少并没有很大关系。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学者又这么热衷于减少人口数量呢?这让人想起了一位小伙子说过的一句话:“全世界的适度人口规模是只剩下我和一个美女!”

目前世界的60亿人口倘若按0.2%环比速度持续增长的话,2500年后,世界人口数量就会达到8860亿,相当于目前的147倍,中国则将达到1900亿。有人愿意看到这种增长吗?宋健在1980年10月3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从现代科学看人口问题》的文章中说:“现在世界人口每年增长近8000万,如果保持这个速度,1万年以后每平方公里的陆地上将有1万人,这当然是不可想象的。为了保持今后人类社会人口的稳定,迟早要实现零自然增长率的人口状态,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是如此,这是不能避免的前景。否则,即便保持每

年万分之一的增长速度,世界人口在数万年后将增长几万倍。全部地球表面上都住满人,每平方公里上也要住数万人。因此,对久远未来的后代来说,就是万分之一的年自然增长率也是不能接受的。”宋健居然想到了数万年以后的世界人口数量。从纯粹数学的角度来看,宋健这段话并没有错。然而,了解一下人口的发展历史,就会知道,人口的增长决不是如此简单的直线型的。

从理论上讲,全世界的粮食资源可以养活400亿人;另一方面,美国昆虫学家艾里奇(又译为“埃里希”)的话问道:“但是,把地球实质上变成规模巨大的人类饲养场,能服务于什么目的呢?”然而,正是把人类当成畜牲来饲养,才能规定地球的人口数量是多少!打个比方,如果我开一个养猪场,那么我有权决定这个养猪场应该养多少头猪。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并不是“服务于什么目的”,相反,人类就是目的本身!

艾里奇这位昆虫学家在1968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人口爆炸》,认为人口会像昆虫一样疯狂繁殖。他在《人口爆炸》一书中预言:“鉴于世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地球终将不能养活人类,1970年代全世界

将经历一场大饥荒,将有几亿人饿死„„”然而,这位昆虫学家的预言,已经成为历史的笑柄。

只要回顾历史就会看到:虽然一个国家

的人口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崛起,然而一个国家的崛起必定同时伴随着人口增长。没有一个大国在崛起的同时,人口处于下降之中。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国的历史便是明证。现在有很多人喜欢谈论中国的“大国崛起”,然而,再过十多年,中国人口就会进入负增长,那时中国还未发达就已经垂垂老矣。一个进入人口负增长并且陷入极度老龄化的国家,能够实现“大国崛起”吗?

计划生育的三大理由均不成立:

(一)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计划生育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口越多,人均资源就越少;人口越少,人均资源就越多。这种观点有两方面的错误:

第一,它以为自然资源是固定不变的。然而,只要稍微了解世界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从几万年前一直到现在,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人口数量越来越多。那么,人均资源是不是越来越少呢?在原始社会,人口的数量很少,虽然表面上的“人均资源”很丰富,但实际上,那时的人类对很多资源(例如石油和煤)都不会利用,所以“人均资源”再丰富,对人类也没有什么用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表面上的“人均资源”越来越少,但由于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大,所以实际拥有的人均资源反而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其它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人口越多,科技进步就越快。况且,一个国家的贫富,与这个国家的人均自然资源没有必然关系。例如,人均自然资源丰富的非洲反而是最贫穷的一个大陆;而许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反而很富裕。

第二,它以为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是全部留给本国人使用的。但在当

今世界,自然资源是全球共享的,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多余的资源(或产品),进口本国缺乏的资源(或产品)。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拥有量,首先要做到闭关锁国,使本国的自然资源全部留给本国人使用。但在全球化时代,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

(二)人口与就业的关系。

计划生育理论认为,中国失业率高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口太多。其实,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失业率并没有什么关系。比方说,大城市人口多,小城市人口少,但大城市的失业率不一定比小城市的失业率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可是很多人都跑到这两个地方找工作。有人说:“人口多了,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很多人来竞争,所以找工作就困难。”其实,人口多了,一个工作岗位固然有很多人来竞争;但另一方面,人口多了,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

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或过剩人口的时候,不是人口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出了问题,要改革的是社会制度而不是要减少人口。例如,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口只有1.2亿,那时失业率高达25%,如果你认为失业是由于人口太多,那么你是不是认为那时美国也应该减少人口呢?然而,美国人口在2006年10月突破3亿时,失业率只有4.5%。如果社会制度出了问题,即使是像阿根廷这样人口密度只及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家,失业率依然很高。

计划生育不但无助于降低中国的失业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失业问题。这是因为,计划生育减少了小孩的数量,从而减少了中国的内需,而内需不足是制约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

(三)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在计划生育宣传中,常常把环境恶化的原因归咎于人口过多。事实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口过多,而是人们对环境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例如,在19世纪,英国人口和伦敦人口都没有现在多,

但空气污染很严重,伦敦被称为“雾都”。如今,随着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伦敦又恢复了晴朗的天空。可见,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性因素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是否注意保护环境。生态学家认为,改善环境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植树造林。而要植树造林,就离不开人的劳动。如果中国能把一部分所谓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这将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既有负面作用,也有正面作用。举一个负面的例子: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21天,烧过了100万公顷土地,焚毁了85万立方米木材。造成这场特大森林火灾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最初火源是林业工人违反规章制度吸烟,以及违反防火期禁止使用割灌机的规定,违章作业造成的。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大自然因雷电而造成的森林火灾,如果没有人去救火,这片森林可能就被毁灭了;而如果有人发现火灾,并组织人力去救火,那么就能保护了这片森林。

可见,计划生育并不能解决资源问题、就业问题和环境问题,相反,

计划生育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实行计划生育不但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计划生育还带来了加速老龄化、性别比失衡、恶化干群关系等等一系列恶果。全面权衡利弊,实行计划生育实在是得不偿失。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相对的、暂时的“过剩人口”,但不存在绝对的、永远的“过剩人口”。而

且我认为,要解决相对的、暂时的“过剩人口”问题,并不需要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来解决,而只需要通过改革体制和政策(例如经济政策)来解决。

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际述评》中谈到中国时写道:“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地增加的过剩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从表面上看,当时中国确实存在大量的“过剩人口”,然而,那时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如果大力发展

工业和商业,将有助于解决“过剩人口”的问题。

有人说:“失业人口就是过剩人口”。如果这里说的“过剩人口”是指“相对过剩人口”,那么这种说法或许是成立的;如果是指“绝对过剩人口”,那么一个人今天失业,他是“过剩人口”;这个人明天找到工作了,就不是“过剩人口”?但他后天又失业了,他又变成了“过剩人口”?

也有人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社会越来越不需要这么多人,因此应该减少人口,否则过剩人口会越来越多。”科技的进步当然会提高生产效率,但不能说会造成“过剩人口”越来越多。举例来说,有一个村庄以前有100个人耕种100亩地,后来由于采用农业机械,10个人就可以耕种100亩地。在这种情况下,另外90个人暂时成为“过剩人口”;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过剩人口”虽然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但他们改行了,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所得的收入比以前当农民时更多,现在他们不再是“过剩人口”了。

在封建时代,90%以上的劳动人口都是农民,那时能想象得出,现在美国的农民只占人口的3%吗?难道绝大部分的非农业人口都要失业了?当然不是,因为新产业不断涌现出来。一个简单的事实:现在的技术比100年前更进步了,但需要的劳动力也更多了,只不过绝大部分劳动力并不是从事农业,而是从事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旅游业、金融业、信息业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等。一种行业的从业人口饱和之后,人们就会努力开创新的行业,从而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计划生育不但无助于减少“过剩人口”,反而会增加“过剩人口”。举例来说,相对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而言,如果女多男少或男多女少,就会出现“性别过剩人口”。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论证过,计划生育是导致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计划生育导致了“性别过剩人口”的增多,即男性光棍的增多。


相关内容

  •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
  • 重新认识大国的实力
    作者:冯昭奎 世界知识 2002年07期 讨论大国实力对比的意义 现时,讨论大国实力对比的意义在于: 第一,大国实力对比是影响当今国际关系的基础性因素,而为了深入认识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并预测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的进程,很需要对大国实力对比 ...
  • 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关键词:战略关系:和谐周边:大周边国际环境:经济利益互动. 摘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是邻国越少好.弱好,而且是越少越好,越弱越好.中国周边环境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外 ...
  • 中俄能源合作博弈分析
    摘要: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大国,两国之间能源合作的博弈越发明显.对中俄能源合作博弈模型的几种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俄方愿意与中方合作,对中俄双方最为有利:达成双方共同认可并有约束力的协议,对双方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若中方 ...
  • 中国文化中的德育内容
    二.德育内容: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没有讲求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没有讲求义行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大王只要谈论仁德与义行就够了. ...
  • 爱恨李光耀
    爱恨李光耀 撰稿人:孙鹏 "对于这个人,我们既爱也恨,既尊重也轻视.对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心怀感激,但也想知道,是否真的有必要为此牺牲我们的自由--" 在28岁的新加坡人Carlton Tan看来,李光耀是" ...
  • 讲"仁义"的宋襄公
    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曾以"仁义"之名蜚声诸侯,又因墨守"仁义"遗笑千古. 讲"仁义"名扬诸侯 公元前652年冬,宋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南)国君宋 ...
  • [职场一些事]震撼职场的十一个寓言故事
    [职场一些事]震撼职场的十一个寓言故事 ( 一) 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象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 ...
  • 强世功: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法律移植背景下对当代法理学的反思性考察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1/01/15 阅读: 1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5-24 摘要:本文以法律移植与现代国家转型为背景,考察了最近20年来法理学思潮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到法律文化论和法律现代化论的内在发展逻辑,作者提 ...
  • 学习[乌克兰危机]
    学习<乌克兰危机> --心得体会(2) 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之父麦金德提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大陆岛:谁控制了大陆岛,谁就控制了世界."从拿破仑和希特勒欲称霸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