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份日本天皇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的上表书重见天日,日本举国上下颜面尽失 - 范文中心

历史上第一份日本天皇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的上表书重见天日,日本举国上下颜面尽失

11/05

大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日本第33代女天皇推古天皇遣使诣阙向中国大隋高祖文皇帝称臣纳贡的上表书:

臣闻天地所覆载,日月所照临,四海万国,棋布星罗。民生其间者,万类千种。其殊风异俗,不可遍举悉识,惟文轨之所通,载籍之所存,其国俗物产,世代变革,可得而考焉。其最大者为隋,地广人多,自上古圣贤之君法天为治,以道德仁义化导其民,典章制度大备,下及近古,而其礼仪文物,人才财用,亦非诸国可比。自大隋前,秦、汉之裔虽有归化者,而未闻有通使者。

伏惟大隋皇帝陛下,如天如日,照临万邦。至治过于尧舜,圣德超迈三皇。禀灵上帝,受命昊天,合三阳之期,膺千祀之运。往者周室颓毁,区宇沸腾,圣策风行,神谋电发,端坐廊庙,荡涤万方,俯顺幽明,君临四海。择万古之典,无善不为,改百王之弊,无恶不尽。臣海东一蕃,甚慕陛下,遣使诣阙,誓守臣节,愿倾我倭奴国渺渺之力甘效犬马之劳,千秋万世永为大隋天子之臣妾。

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弊邑多虞,鼓角未息。禹贡山川之外,身在东陬;洛邑天地之中,心驰北阙。兹遣正使副使,谨捧方物,统承宠光;冀推丹衷,仰望圣慈,曲赐素察。谨表以闻。臣东夷倭奴国国主大君阿每多利思比孤,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言。

维大隋开皇二十年,岁次壬戌四月戊申朔,八日乙卯。上表大隋皇帝陛下。


相关内容

  • 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
    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 1853年,在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日本选择了不战开国.15年后的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不到50年就成为世界五强之一,完成了近代以来日本的第一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以&l ...
  • 日本的中国陶瓷
    日本的中国陶瓷研究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世瞩目.无论是埋藏于地下的考古遗存,还是流传于世的瓷器.书画,均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欧美学者外,日本学者作出的贡献相当大.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日本学者的探究精神更是令世界陶瓷 ...
  • 简述日本天皇制度的演变
    LiShiYanJi u 简述日本天皇制度的演变 王超华 (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日本的宪法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日本天皇制作为一种制度,在日本已经存在一千多年.天皇制度对于日本的发展起到 ...
  • 伟大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 编辑词条 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 ...
  • 中国古代十大奸相 十个恶名昭彰的宰相级官员
    中国古代十大奸相指我国封建社会时的十个恶名昭彰的宰相级的官员,他们以赵高.秦桧等为代表,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独揽大权.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横征暴敛.奢侈无度,造成朝政黑暗.边防松弛.民不聊生,给整个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赵高 赵高(?- ...
  •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民族中学 历史组 吴运江 请你从每段材料中概括中日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材料一.日本是在中央集权下,相对的地方上存在一定的分权.其地方分权较多的特点与同为中央集权体制的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与中国长期以来 ...
  • 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艾跃进 (南开大学军事教研室,天津300071) 摘要:海洋和海洋文明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强国,而一支强大的海军又是一个强大国家的重要标志.近代中国之衰落无疑同其海防的衰败相关.封建专制.腐败和意识形态落后,特别 ...
  • 百日维新练习题
    9.2 百日维新 必做题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C.废八股 2.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 A.创办各种专业学堂 C.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B.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
  • 浅读[菊花与刀]
    浅读<菊花与刀> 学号 姓名: 那是四月阳光明媚的一天,随着第三大节毛概课的结束,我又迎来了纯粹属于自己的周末.兴许是天气好,也可能是看累了考研书,不自觉的就走到图书馆,打算看看王老师所推荐的<菊花与刀>.在图书馆正 ...
  • 中国尚武精神
    中国尚武精神杂议 在网站上看到一些忧国忧民的网友,高声疾呼中国应有尚武之精神,以为中国之尚武精神缺失了两千年. 其实不然,苏东坡尝有一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说中国人之性格,大概也颇 为适宜,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