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 范文中心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06/16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随着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或城市适应问题就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变迁也随之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进展基础之上,认为我国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尚限于对国外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吸收上,社会学学者在研究生活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地理学者不乏就生活方式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从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角度展开研究,但缺乏对生活方式整体、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上海是一个外来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速较快的城市,本文选择上海作为研究的样本地域,把外来流动人口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生活方式作为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目前不同学者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生活方式的包含内容千差万别,因此,为使本研究更具实际意义,本研究对两者作出了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运用大量实地社会调查数据,辅之以质性分析方法,从城市社会地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对研究内容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人口流动产生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模式下,家庭规模、家庭成员角色、家庭观念、以及家庭地位等呈现不同的特征,并产生一些超生、未婚先育以及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由于制度性歧视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到上海后主要进入非正规就业部门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偏低、稳定性差和社会保障水平低乃至缺失是其工作的主要特点。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居

住、消费、闲暇以及社会交往均处于社会分层中的的底层。居住主要集中在郊区,形成和社会其他阶层的混合的“马赛克结构”,导致郊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空间碎片化,存在空间剥夺。闲暇时间少,体现出劳动时间对闲暇时间的剥夺。消费则是场所的剥夺,社会交往体现出对社会资本的剥夺,等等。总之,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感受着多重剥夺。这使得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是城市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在进行生活方式不同领域内容的研究时,还发现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等方面的分化,在不同分化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女性则是弱势中的弱势。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二元结构。通过对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考察,不难发现他们受到农村和城市两个参照系的深刻影响:受习性、场域、收入、经济目的等影响,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体现了和农村生活方式割舍不下的联系,尤其是其社会支持网络更是如此;生活工作在城市后,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染,在生活方式上与进城之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那些在上海呆的时间较长的外来流动人口,往往在某些方面反映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和对更高阶层生活的向往。这些数量众多,生活方式特征明显的外来流动人口,被称作“根”在农村的“城里人”,形成了城市中的一个新的阶层,使城市呈现出“二元结构”,这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化。通过对外来流动人口与城市其他阶层的对比研究,发现社会空间极化趋势加强。构建外来流动人口合理的生活方式,逐步取消政策性歧视,实现制度重构是关键。公平的城市生活环境,有助于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全面提升和转型,

也有利于促进外来流动人口有序的社会流动,从而推动社会融合,解决社会空间极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本文的突出特点是:第一,将生活方式的系统研究纳入到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新尝试;第二,人口流动产生家庭生活的变迁,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引进十个变量,构建家庭变迁正负反馈环,解释家庭变迁的系统动力学机制。第三,构建劳动环境满意度的多元回归模型。第四,运用人类生态学原理和就业机会分布区域不等分析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布规律的形成机制。第五,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始终注重对不同生活方式领域的场所的研究,把场所作为反映生活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视角。【关键词】: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场所上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C922

【目录】:论文摘要14-16Abstract16-19第一章绪论19-28第一节本论文选题的基本背景和意义19-22一、本论文选题的背景19-20二、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20-22第二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研究的路线、方法与特色22-28一、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22二、研究范围的界定22-23三、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23-24四、数据来源24-25

五、研究方法25-26六、本文的特色26-28第二章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述评28-45第一节生活方式的概念及研究范畴28-31一、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演变28-29二、生活方式研究的范围及测量方法29-30三、

几个相关的概念30-31第二节国外生活方式的研究31-38一、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31-33二、生活方式的研究转化为对消费方式的研究33-35三、生活方式类型的分析35-37四、对移民生活方式的研究37-38第三节国内生活方式的研究38-45一、我国生活方式研究的概况38二、我国对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研究38-42三、地理学者对流动人口及其生活方式的研究42-45第三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婚姻与家庭45-69第一节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45-51一、人口数量剧增45-47二、性别比偏高47三、劳动段年龄人数占绝对优势47-48四、农业户口比重非常大48-49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49-51

第二节外来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51-59一、未婚流动人口显示出性别比、年龄和收入偏低的特点51-52二、己婚家庭根据夫妻流动情况呈现多种家庭模式52-59第三节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及子女教育59-63一、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状况59-61二、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61-63第四节人口流动与家庭系统变迁63-69一、家庭是一个系统63-65二、人口流动对家庭的影响65-66三、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系统动力机制66-69第四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劳动生活方式69-96第一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变更69-73一、来沪前就业情况69-70二、到上海后就业情况70-73第二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区位73-77一、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区位的总体特征73-74

二、外来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集中分布的典型区74三、不同职业类型外来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74-77第三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型77-84一、总体职业结构77-78二、调查街道(镇)之间职业结构

的差异78-80三、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职业差异80-81四、不同性别的职业差异81-83五、不同职业类型的年龄差异83-84第四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途径84-87一、就业途径的理论基础84二、就业途径的影响因子84-85三、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途径特征85-87

第五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87-92一、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家庭月均收入87-88二、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个人月均收入分异88-92第六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环境和劳动保障92-96

一、基本食宿条件提供情况92-93二、每周工作时数93-94三、劳动的法律保障:劳动合同签署比例低94四、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94

五、工作环境一般化94-96第五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与环境96-118第一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迁移与变更96-103一、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迁移97-100二、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变更100-103第二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区位103-113一、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103-105二、外来流动人口同其他人群形成混合居住结构105-110三、外来流动人口往往形成以地缘和乡缘为基础的“小聚居”格局110-111四、居住形态的社会效应111-113

第三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住房质量113-116一、住房简陋,以租住为主113-114二、居住的高密度114三、住房内基本生活设施匾乏114-115四、居住区环境不理想115-116第四节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其他因素116-118第六章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生活方式118-134第一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118-122一、消费水平居中118-119二、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双低”特征

119-122第二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122-130一、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122-123二、生产性消费与上海居民的差距大123三、与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大123-127四、消费结构存在内部分异127-130第三节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空间特征130-134一、外来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空间认知的局限性130-132二、外来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空间规律132-134第七章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生活134-154第一节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时间134-141一、闲暇时间研究的意义134-135

二、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时间分配135-141第二节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活动141-151一、繁重超时的劳动造成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平时无闲暇活动141-142二、外来流动人口闲暇活动特点142-143三、闲暇活动偏好的分异143-151第三节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空间151-154一、闲暇空间研究的意义151二、外来流动人口闲暇空间特点151-154第八章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154-167第一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特点155-161一、社会交往空间范围小155-157二、社会交往对象同质性强157-158三、同本地居民的交往有难度,有被歧视感158-161

第二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变迁161-163一、依赖其地缘关系构造一个以同乡为纽带的社会网络161-162二、不断地建构以业缘为主的社会网络,有利于获取更多社会资源162-163第三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特点的原因分析163-167一、制度性歧视163-164二、外来流动人口自身局限性164-166三、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166-167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167-173一、几点结论167-171二、展望与本文的不足171-173参考文献173-184后记18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

站。


相关内容

  •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158中N3tN病性病2005年4月第11卷第2期 ChinaJAIDS/STDV01.11 No.2Apt.2005 ・综述・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林丹华1,方晓义1,李晓铭2,徐洁1,刘惠3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 ...
  • 李晓壮:北京人口结构的变迁及优化
    015-01-14 11:47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作者:李晓壮 1635次点击:我要评论 北京人口问题的根源是人口结构系统构成要素不合理综合导致,而不能仅归结为人口膨胀.解决北京人口问题,需从优化人口结构入手,构建"人口均衡型 ...
  • 上海市人口发展趋势20**年
    上海市人口发展趋势 1999年以来,上海户籍人口年增总人口8.75万人 [每年新引进6.34万人,原籍人年自然增长2.26万人(出生8.35万,死亡6.1万)]: 常住人口年增58.1万人(其中外来49.51万人) . 2013年,全市常住 ...
  • 日本外来词,中国人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点击:5453 回复:70 作者:白珉 发表日期:2010-2-6 13:51:00 回复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的话题,原来我并不关注.2007年在网易新闻论坛中日关 ...
  •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_孟向京
    第32卷第3期2008年5月Vol 132, No 13 May 2008 40 人口研究P opula tion Resear ch 人口流迁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 孟向京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了人口潜力指数, 运用2000年第五 ...
  • 社会责任报告模板
    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上海宝冶工程技术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检测监测.特种施工.装备制造.设备检修.新型建材于一体,提供科研.设计.施工全过程系统服务的一流工程技术服务商.公司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并拥 ...
  •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 2014-12-09 10:07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9期 我有话说 [摘要]文章利用五普.六普数据研究证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在两次普查期间有所进步,但整体仍然呈"倒'丁'字型 ...
  • 上海市郊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新情况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给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留着广阔的探索空间.最近,笔者走访了上海市郊的部分城镇,在当地镇党委的支持下,召开了非公经济组织企业主座谈会.企业党支部书记 ...
  • 北京异地高考改革的制度合理性分析
    北京异地高考改革的制度合理性分析 作者:周桐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5期 摘 要 北京异地高考过渡政策已经开始正式实施,然而针对于大学本科的政策仍未开放.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异地高考政策所内涵的一系列问题 ...
  • 高二生物必修3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必修3期末考试 审题:王晓玲 命题:舒才有 一.单选题(60分) 1.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