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 - 范文中心

中国传统民居

04/17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一、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1、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发展到本世纪楚,其基本特点始终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以单体建筑为构成单元。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2、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及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

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如图二)、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庭院式民居这种应用最为普遍,是汉族、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长期采用的民居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一般为三间一幢),周回布置,组成院落,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由于气候、传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体表现上又可分成三种,即合院式、厅井式、组群式。

3、传统民居存在的意义;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二、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

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如图三)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①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如图四)。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

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西递、宏村的村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2、乡土住宅的设计开发

2.1现在乡土住宅的设计弊端

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的“新宅”,在盲目的崇拜中很多乡土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中国的地方传统建筑的形式没有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发展。

2.2结合传统民居可继承性提出解决弊端的方法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人们对传统很重视。民间的民居也留下许多因地制宜、纯朴典雅,有着强烈地域风土特点的传统作法值得挖掘学习和借鉴。贝聿明的香山饭店设计吸取了中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处理手法,把建筑空间、室内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典雅朴素。它不取宫廷气派,而要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新的环境建设项目要以解决现代功能要求为主,若用古代形式去套则很难成功。要认识到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是一种精神,对传统要实质地运用,体现传统精神,各民族精神不同的传统样式。3、强景观性的可继承

四川古建筑无论是处在丘陵、山地,还是处在平原、河谷,对环境都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达到了相互谐和与共融(如图五)。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环境为背景,根据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境观,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反映了浓厚的环境意识。无论城市、乡镇,或是寺观、住宅,其选址都十分注重环境。布局自由、灵活多变。川内大部地区气候多雨、炎热,因此建筑空间处理开敞、流通,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设敞口厅、花罩隔断,内外空间交融,空间层次丰富。庭院常种树木花草,形成有院必有园的格局,具有“苔痕上阶绿,阶前柳色青”的诗情画意。川西“一”字型、“L”型民居则用竹林、树木为界面,在房前围合室外空间,形成院坝。这种以室外空间为中心的布置原则,其实是一种景观意识的反映。③

4、强伦理性的可继承

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显现它的有用和美观之外,还有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就我们汉族的情形来说吧,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也有争芳(或正厅),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如图六)。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用人房以及仓库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在后房,……大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紊乱的。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这种住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安排,少数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谁住正房(或正堂),谁住偏房或楼房的上下,各民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伦理逻辑加以安排,决不容许错乱。总之,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三、总结

从古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窥见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是汉文化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吉林民居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点,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满族的“城镇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则采用农村地主大院的传统方式,其境内众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发展与它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是相契合的。

古民居为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之古民居建筑,内容很丰富,建筑构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时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性。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气候、材料资源等,都是决定建筑形式变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经济条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经济力量强,则房屋构造装修也随之而讲究,如经济条件改变,则建筑标准也随之变化。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于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今后对于新的住宅建筑,也不能在各地统一使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设计。应结合当地的固有经验,继承民族的,传统的,乡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 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 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 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 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 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 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 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 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 ,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 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 ”,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 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 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明 清以来,比较讲究的豫中民居屋面垫层以望砖为主。干槎瓦屋面 屋面的多列瓦沟与斜向屋脊瓦沟都可引导雨水自由 落下。屋檐口处设滴水瓦,滴水瓦将下落的雨水抛 撒得更远,减少雨水对墙身和结构的侵蚀。建筑屋 面坡向院落,使雨水流入自家院落中,与“财不外 流”的风水观念相吻合。 干槎瓦屋面构造 墙身采用顺砖砌筑方式,青砖尺寸为 27. 5 cm × 6. 5 cm × 13. 5 cm,灰逢宽约为 0. 7 cm,墙体厚度 约为50 ~ 70 cm,依其所在院落、正房或厢房的不 同,砖的规格和墙体厚度略有变化。墙体并非完全 实砖垒砌,墙身下碱部分为实砌,下碱之上的墙身在 保证承重要求的前提下,墙体内、外侧使用了整砖, 而墙体内部多以碎砖拌合灰砂加以填充。这种做法 节省了砖的用量,既经济实用又能保证建筑的美观。 由砖、土混合搭配砌墙是豫中民居墙体的主要形式。 由于墙体较厚,为了加强墙体的整体性,砌筑时每隔 l m 左右都要砌一层丁砖对内外进行拉结。 豫中地区属于寒冷地区,建筑的围护结构既要 满足冬季保温的要求还要兼顾夏季隔热的要求。在 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围护结构材料的热工性能决定 了环境的热舒适性。传统民居建筑外围护墙体厚度 达到 50 cm 以上的,屋顶的材料为屋面瓦和望砖。 5青砖墙体 砖和瓦都是热惰性较好的材料,导热慢,蓄热好。从 建筑热工角度考虑,厚重的屋顶及墙体有效改善了 室内的热环境。 4. 3 院落、单体布局 秦家旧宅“前厅堂后楼院”的总体布局遵循了 传统四合院建筑的规制。就单体建筑来说,其布局、 间架、构造做法既与传统北方民居建筑有相同之处, 又保留了其特有的地方营造做法,是研究豫中民居 建筑营造技术及其传承关系的重要实例。 豫中民居的院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乡土气息, 同样体现了建造技能。四合院院落宽敞,日照充足, 由于遵循了南北向布局的原则,大部分建筑都可以 获得很好的采光,保证内部通风流畅,围合内向而封 闭的内院布置既形成了自我平衡的生态环境,又符 合人们较为内向的生活观念 〔3〕

厚重的墙体具有 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冬季的 寒冷和夏季的炎热。 单体体形规整,建筑的体形系数相对较小,有利 于节能。传统的木窗虽然气密性和隔热性不好,但 由于外围护结构的窗墙面积比较小,减少了冬季的 热量散失。双坡屋顶对太阳的辐射起到了一定的遮 挡作用,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得热。由于层高较高,室 内较高空间积聚上升的热空气,可以延缓屋顶辐射 热对活动高度区域的影响,聚集在高处的热空气通 过屋架处山墙的通风孔排出,从而调节了室内空气 温度。 整个合院出于排水之需,沿中轴纵深依次升高 各进院落地面标高,使院落地面形态保持了前低后 高的民居院落布局的基本原则,全院的雨水集中于 每一进院落前部角落处设置的集水口,自然地汇集 到前院。前院的大门或倒座台基的阶条石下设排水 口,经由地下暗道直接排入街道的排水沟。 传统民居的建造方式是在环境制约下产生的, 与地域气候、资源、地质条件等密切相关,使传统民 居呈现出了自然生态意向。取之于周围环境的建筑 材料以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营建方式在确保民居建 筑室内环境舒适的同时,形成了具有明确地域特色 的传统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5 结 语 乡土建筑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 的营造过程往往是当时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 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同时, 由于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多消融于地方的民风民俗 之中,存在于当地居民和匠人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属 于濒于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村落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传统民居地域特色缺失、 对环境产生破坏等。传统民居中的营造技术需要人 们进行研究、借鉴与转化,以便能继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建造经验。本文对荥阳秦氏旧宅院落空间及构 造技术特点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对河南豫中民居建 筑地方特色的把握和表达,对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 保证村落传统文化风貌的延续,以及传统民居地域 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内容

  • 中国民居鉴赏2
    •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 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 的.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寝.寺庙.宅第等,民间建筑如民居. 园林.祠堂.会馆等.民居,作为传统建筑内容 ...
  • 北京四合院与徽州传统民居的区别
    北京四合院与徽州传统民居的区别: 北京四合院与徽州传统民居之所以可以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代表.就是因为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因而造就了两者在设计建造上既息息相关又风格各异. 用一句话形容北京四合院就是恬静舒适,而 ...
  • 中国北方民居及其地理
    中国北方民居及其地理 2008-3-6 9:56:53 人气: 2940 来源:百度百科 作者:佚名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 ...
  • 马氏庄园窑洞民居的文化艺术内涵
    马氏序围窑洞民居的 文化艺术内涵懒玲一 Housein CulturalandArtisticConnotationofCaveFolk Ma§Demesne 'j氏』f吲位r米脂县城东南20公吼的畅家淘村.灶以,5氏家族地生为重要成员的窑 ...
  • 从自然通风角度看广东传统建筑
    凰 从自然通风角度看广东传统建筑 谢 摘 浩 广东工业大学 要:本文在简介广东地区气候特点及自然通风机理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广东民居的自然通风设计手法,包括规 划布局.天井及楼井.冷巷及廊道.门窗及室内隔断等几个方面,最后列举一些实例作进一 ...
  • 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开发的产权分析_许抄军
    第24卷第4期2003年8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No.4Vol.24Aug.2003 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开发的产权分析 许抄军,刘沛林, ...
  •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互联网搜索技术的引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 教学课题 课题:人 ...
  • 中国与欧美建筑风格
    中国与欧美建筑风格 摘要:建筑的多样性使我们生活的环境产生了一道独特风景,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 色彩,不仅仅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影响着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各个名族的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西方建筑 ...
  • 新农村住宅设计解析
    摘要: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理想,而传统村落宜人的现代生活环境则有别于城市.文章主要对广州番禺大岭村新农村住宅概念设计的规划理念.布局,建筑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示了广州村落特有的民居特色,解决营造传统空间与满足现代人居住需求之间的矛 ...
  • 四合院的文化精神
    四合院的文化精神 在中国院落式民居中北京四合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尽管一组四合院民居包含着若干房舍和院子, 但用一个"院"字即可概括一切,它成了整个建筑群的总名词, 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名词称谓.诸如"张家大院&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