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配套练习及答案题 - 范文中心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练习及答案题

06/17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 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等句都与" 闲" 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 月色入户" 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8.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 寻张怀民" 一句中的" 寻" 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章" 记" 的要素是: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11.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二.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5. “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7. 文中" 念无与乐者"" 念" 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9.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10.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 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 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 闲人" 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基础知识及运用答案

1. 略2. 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 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A5、A6. 乐观、豁达7. 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 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 寻" ,其次," 寻" 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10.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 傲霜枝" ,孤高傲世的品格。

阅读理解答案

1. 都是闲人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月色入户 4. 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5. 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6. 相与/步于中庭 7.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8. 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9. 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0.D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13.D


相关内容

  •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 藻.( )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 ________ 晓雾将( ):____ ...
  • 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九下语文 教师:张秀兰 谭晓芳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中苏轼的复杂心境.(重点) 3.借助比喻赏析所表达的画面美感.(难点)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品味文中的 ...
  •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思想内容.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 ...
  •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1. ...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绝巘(yǎn) 亦未寝(qǐn) 雷霆(tíng) B.涧肃(jiàn) 夕日欲颓(tuí) 一舸(gě) C.沿溯(shuó) 郦道元(lì) 僦赁(lìn) D.素湍(tuān) ...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八年级上课内古诗文默写检测二
    八年级上课内古诗文默写检测(二) 六.<爱莲说> 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 , , . 2.喻君子志洁行谦,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轻侮的句子 , . 七.< 陋室铭> 1.本文紧紧扣住 ...
  • 古代文言文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 华 (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 ...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 ...
  • 6口技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6课 <口 技> 编制人:李世伟 复核人: 使用日期:2012.3.13 编号:06 今日名言: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学习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