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 范文中心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12/18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新教材的特点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义务版语文实验教材,我感到,相对于传统教材来讲,语文实验教材都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

其一、淡化教条色彩与突出人文因素,新教材内容的多样性拉近了不生与语文的距离。纵观新教材,那些久居不下的枯燥而教条的“老篇”忽然一下子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春笋般出现在新教材中的新面孔,相比之下,由于摆正了工具与人文相结合的地位,新教材的所选篇目大多时代感强,可读性强,内容贴近学生,十分便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其二、淡化体裁意识与突出语感因素,新教材分类的粗犷性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新教材这次终于放开了编排的手脚,编选篇目突出了语感因素,不再按严格的体裁分类,而以贴近学生的需要来分类,不仅如此,连文言文也同现代文进行混排,这不能不说对培养良好的语文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感受语文是又一个帮助。

其三、淡化知识成份与突出人本因素,新教材目标的复合性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新教材无论从单元内容的设计上,从课后练习的设计上,甚至从单元说明上,都可以明确感受到浓浓的人本因素,把对人的成长的关怀摆在第一位。而知识教学的意识,都不声不响地渗透其间。

其四、淡化考本观念与突出成长因素,新教材评价的交叉性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千教万教,分高才是会教,这是过去教材的评价观念。新课改标准之下,评价何体例也紧跟着来了,于是出现了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甚至干脆笔试也采取了开卷的办法,“语文开卷考试”的局面终于撕开了冰山一角。例如湖北宜昌市2004年语文中考,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一些工具书进场。试题分三部分,即书写、阅读与写作。

在课标这一鲜明学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最为突出的就是,新教材把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作为一条引领学习方式充化的红线,贯穿在整套教材中。“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语文教材,说它把倡导和对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方式引导体现了在了教材编排的方方面面,并不过份,大到每个单元的组合,单元内的每篇课文的选取;小到每篇课文的提示设计、研讨练习的设计;甚至如前所述,细到单元提示的几句话,微到课文前言的几名话,还有教材中穿插进去的一些细小的补充内容,都无不是为体现对学生进行学习主式的引导努力着。

在这一环节中,最值得大提一下的,是新教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园地的开辟。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教材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创意设计的。为保证实现“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少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新教材作了前所未有的新尝试。即一方面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中,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主,进行学科渗透。使得语文学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现在的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则好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进入活动过程式中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广阔的空间。”由于教材在综合性学习内容编排上的独具匠心,事实证明,以综合性学习主要阵地,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可行的,非常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长此下去必定能真正对“形成学生终生学习习和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我想,这也是新教材的最大成功之处。

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又可概括为一般学习程序和学科学习方法两类。

所谓一般学习程序是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可称之为学习步骤。它大致可包括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总结等几个学习环节。所谓学科学法,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同学的学习心理而总结出来的适用于本学科学习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引导同学在掌握一般学习程序的同时学习运用具体的学科学法,可以提高同学的学习效率,并使同学增长能力,有助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般学习程序适用于多门学科的学习,学科学法则通过在贯彻一般学习程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贯彻一般学习程序的过程,可按不同的程序环节对同学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一、初中语文在贯彻学习程序中的学法指导

(一)预习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预习是同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同学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预习目标是指:(1)明确预习(阅读)的内容;(2)明确对内容应达到的把握程度。

目标的明确可以避免预习时的盲目性。可以沿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去进行学习,也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我在教学中,将预习任务分解成三块: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文章大意的整体理解,三是疑问的提出,即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语言方面,也可以是中心、写法等方面。这种预习,锻炼了独立学习的意识。

具体的学法指导是指:(1)明白运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预习目标;(2)明白同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避免些什么,要提高哪方面的技能。

以记叙文张晓风的《行道树》为例,预习时的具体学法指导则体现在:1.、明白同学借助字典。词典来解决字、词障碍。2、明白同学在预习阅读中运用圈点读书法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3、明白运用写预习笔记的方法对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整理。

(二)听课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听课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同学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注意力集中是保障听课质量的前提。听的本质是人对语言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声语言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同学;同学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是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 听课的目的在于听懂。听懂的关键在于会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听课法的指导和训练。

(1)通过对教师语言因素的分析,指导同学学会在听中抓要点,抓重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借助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有声语言不仅有语气、语调、还有节奏和重音,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重点时,都会采用加重语气、提高语调、放慢节奏和加重重点词语读音的讲话方式。教师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提醒同学注意。指导同学抓住教师授课语言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有利于训练同学运用有意注意,集中注意力去抓住听课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同学加强听课的目的性,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同学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果。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

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

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同学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同学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同学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同学提高听课的效率。

(3)指导同学在听中动笔,变“只听不记”为“听记结合”

初中生对“怎样记”的认识一般还处在较为模糊的阶段。由于小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一同学对记笔记的认识一般都局限在对教师板书的照搬照抄上。为此,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动笔方式:用圈点法标示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旁注眉批法表示对有关内容的理解;用提要勾玄法提练知识要点,用中心语概括法表示分析思路„„至于适当摘抄教师的板书,只是诸多动笔法之中的一种而已。

(三)作业环节中的学法指导——作业即是练习,它是帮助同学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也是对同学知识掌握状况及技能水平的状况的一种有效的检验形式。对同学语文知识掌握状况及技能水平状况的一种有效的检验形式。对同学语文作业的评判,一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查;其一是书写是否规范,其二是知识、能力的考查是否过关。

书写是否规范从表面上看来是个形式的问题,从实质上分析则反映了同学学习习惯的优劣和书写技能的高低。对这一点,尤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要对汉字的笔画结构,部首搭配进行分析认识,寻出书写规律,逐步掌握常用汉字的间架结构,使之提高书写技能。

其次要对作业的格式规范进行指导,这就包括对标题,日期、序号的格式安排;对不同题型书写的格式要求以及在整体使用作业本时的留边、空格、移行、转页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语文作业的实质部分一般还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要求同学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性再认识;一是要求同学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对前一类作业内容,教师要提醒同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要避免那种简单机械重复的抄写方式,对第]二类作业,教师就要指导同学在进行能力迁移之前先进行一次对已学知识概念的复习。对作业中难度较深,能力要求较高的一些难题,教师在留作业时也应对同学进行必要的提示指导,如提示一下解题思路,或借助相关题目作出解题示范,这样就可以使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感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盲目乱答的现象。

(四)复习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复习是同学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实现再认识的一个学习过程,也是同学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的重要学习环节。

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是范例式教学形式。所用的教材由一篇篇具体的课文和知识短文编排组成的。这是和其它学科教材的最大区别。语文学科的各类知识点渗透在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之中,同一个知识点会在不同的课文中重复出现,所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识的系统性与重复性、阶段性与层进性的交叉现象。教师的复习法指导大致可以采用复读、辩析、抓要点的复习方法。课后及时复习、是不少同学容易忽视的一个学习环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师在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传授给同学以学习的方法。当同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同学就可以沿着自学、会学的大道主动前进了。教师的伟大不光体现在他把知识传授给了同学,更体现在他能引导同学形成独立主动学习的人格。

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在整个学科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的地位。课堂是教师施教、同学求知的主要活动场所。语文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渗透对同学进行科学听课法的指导和训练,另一方面也要渗透对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语文教材本身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更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形象思维与逻辑维交错运用的现象在语文教材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因此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做指导,以具体材料和现象思维做依托,用“披文以入情”做手段,就形成了语文教学中独特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学法指导及思维训练引导可按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指导同学学会运用分析法学习语文

分析是把整体材料化为部分进行深入思考的认识过程,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量涉及的是具体的形象材料,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本质认识,就要运用分析。可以说分析法几乎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课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广,从字词分析,句段分析到文章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的分析以及修辞等方面的分析,可谓无所不包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分析,大多是由教师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断地分析,同学老老实实地听讲,于是形成了“满堂灌”,同学的活动不过是在最后记下教师的分析结论而已。现代教学观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这就是说教师要导同学参与分析,通过同学的活动去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环节中,指导同学尽快地掌握分析的方法,对同学的分析活动及其活动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的知识内容庞杂,而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的灵魂。”为此就要结合不同的知识内容,指导同学运用和掌握不同的分析

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指导同学运用的分析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语境分析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多种不同的含义。根据词不离名句、句不离章的语文教学特点,对词语、句子的分析首先就要弄清它所处的语境。如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土地的誓言》中,“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一种热情”一句,泛滥是一个贬义词,但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止的向四下泛滥奔流,突出了作者的激愤狂放之情。同学只要掌握了语境分析法,又对语文内容有熟悉的了解,那么这类分析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2)背景分析法

语文课中的许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尤其是一些议论文或名家名篇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文章写作背景的分析,实质是一种因果关系分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下,会出现带有鲜明时代主题的作品。指导同学通过对文章时代背景的分析,找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如对《黄河颂》一文,首先就要引导同学学会对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需要这样的作品来鼓舞士气,而《黄河颂》就应运而生。如果引导同学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当时的时代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去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同学就能很快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3)因果分析法

语文教学的课文分析中常常分出现“为什么”的提问。这实质上是在探究现象产生的

原因。回答这类问题,常常是要进行由结果到原因的逆向思维。涉及到原因分析,就是指

导同学学会从客观到主观的分析方法。对客观原因的分析涉及到作品人物自身的身份地位

及思想性格。如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马玉祥为什么要求从炮兵连调到步兵连去”

这一问题,就要进行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分析。从客观分析上看,是由于他目睹了朝鲜

老妈妈因房子、窝棚连续被敌机毁坏后而痛哭的场景,激起了他对敌人深深的恨;主观分

析上看,是年轻战士急切地想直接去手打击敌人,为朝鲜人民报仇,从而提示了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境界。

(4)对比分析法及假设分析法

对课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使有关内容材料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更易区分出事物的本质,指导同学掌握对比分析方法首先就要学会寻找对比点,对比分析的使用,有时是对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如在《一件小事》中,“我”和车夫在对待老妇人的态度及对事件处理所抱态度的对比;有时是对同一人物

或事物前后状况进行对比,如在《一件小事》中,“我”在对自己的认识变化的前后对比。要学会以对比点为基础,去分析对比事物的两方面情况,从而达到对有关知识的把握。在运用对比分析法时,还可以结合运用假设分析法。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多种假设分析,运用假设分析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借助假设来与现实内容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现实内容的必然性。如对词语使用是否得当,可否换调的分析,就可以在进行语境分析后,进一步借助假设分析使整体分析成为对比分析的形式。又如对一些课文中的句段分析,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分析方法。

(5)借助联想的分析方法

联想是以现有知识认识为基础的一种展开式思维方法。语文课上指导同学

进行联想分析有利于帮助学会巩固以往知识,也有助于同学思维能力的开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同学对有关的课文题目进行以题断义的联想分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同学可掌握的分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运用分析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进行分析的角度。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讲对不同问题要先选准分析的角度,再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这就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下分类,同类问题可以基本上采用同样的方法。当然,每一种分析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指导同学对分析方法的选用也不应该是单一的或绝对的。只要长期坚持调动并训练同学主动分析的意识,那么同学对各种分析方法的掌握就会日趋走向纯熟。

(二)指导同学运用归纳法学好语文

归纳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某类事物共性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理性认识的

一种方法。归纳以分析为前提。分析是把整体化为部分,通过分析达到对部分的认识。归 纳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从整体上来认识事物。这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在语文教学中归纳法的运用范围极广。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运用归纳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初步归纳,深入归纳和综合归纳。

例如初中记叙文(含小说、报告文学等)中大量涉及到的景物描写。各篇中景物描写都各具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景物描写衬托了作者内心的恐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对百草园的大段景物描写,抓住了孩子的心理,将百草园写得极富情趣;《土地的誓言》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最后一课》中开头的景物描写,则表现出小弗朗士贪玩幼稚的心理„„

通过对各篇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寻求其共同点,就可以综合归纳出“写景是为了写人”这一共性特点。当然根据不同的具体内容,写景的具体作用还可以归纳成如下三点:(一)为人物的活动设置背景,以便展示人物性格;(二)情随景生、情随情移,烘托气氛,为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内心世界服务;(三)状景寄情,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在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实际作用,就

可以运用这一理性认识返回来指导同学对这类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也就完成了将理性认识付诸于导实践的再一次飞跃。同时,将这一理性认识迁移到同学写作训练中去,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进行目的性明确的景物描写,从而避免那种在写作过程中盲目进行无关景物描写的现象。

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所涉及的学习方法还有许多,如演绎推理法、类比

法、求异思维法、循环的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系统思维法„„这些方法的指导和应用,

都要依据本学科的具体教学情况来参照执行。而同学对各种学习方法的熟练掌握离不开长

期进行的使用性训练。为此,对于学法进行指导乃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绝不可以指望

着“一蹴而就”。

三、运用信息反馈的原理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法心得

同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能否对自身的学法状况进行有意识的总结,对同学能力水平尽快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同学运用信息反馈的原理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并根据评价结果来修正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帮助同学进行评价纠偏中,也有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问题。

例如,在同学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同学建立“错题题档案”,是帮助同学进行自我纠偏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同学在订正错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改正具体的知识答案中的错误,还要从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角度去分析所以出错的原因,这就能使同学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每次阶段性考试之后,指导同学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角度去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具体题目的分析到试卷的分析,找出具体的学法原因和整体的学法原因,然后进行归类总结,有助于提高同学自我评价能力,并以此加强对学法的探究。

元代科学家李治在《泛说》中讲“李子曰,学有三:积之之多不若取之之

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这就是说,积累众多的感知材料不如把握住知识的规律性, 也就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查后,对于规律性的一种“自悟”、“自得”。达到这一境地,人对知识的把握已到达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地步了。指导同学对于信息反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不仅具有帮助同学对理性知识进行再认识的意义,更有促进同学追求“自得”感悟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对有关知识的感悟,还是对相关学法的感悟,对同学来说,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所以指导同学学会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并随时总结学法心得,也是学法指导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初一学生学习语文,首先应重视读读背背,熟读才能成诵。司马光说:“书不

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则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朱熹也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今天要“读书百遍”已不太现实,但课文至少读三遍,经过“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还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要深思善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语文要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要善于疑。

最后,要动手动笔。前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摆卡片不读书”,把读书、思考和写作三者融为一体。

同学们,展现在你们面前的初中生活是全新的,你们进入实验二中求学,也是幸运的,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实验已全面推开,在语文这片神奇的园地里,自主、合作、探究将是主要的学习形式,你们会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此我代表初一语文组,衷心祝愿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祝大家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相关内容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
  •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的思品教学得到全面改变.其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形式教学方式,在初中思品教学中能够发挥其较大作用,它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减少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思品教学的课堂效率.在实际 ...
  • 初中生微观写作特点及指导原则研究
    摘 要:初中生微观写作指导是根据初中生单篇写作的实际状况与需求,对现有单篇写作过程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延伸指导.在具体微观写作指导环节中,需要掌握基本的横向延伸.纵向延伸和侧向延伸指导原则. 关键词:微观写作:指导原则:初中生 一.微观写作 ...
  •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研究报告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报告 新汶中学 万光霞 [摘要]从新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阶段教学目标所作的要求可以看出,如何让高一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过渡,是每个高中英语教师 ...
  • 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情趣教学浅析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体育教学是加强初中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情趣教学法的运用,对于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作用.相对于其他教学法来说,情趣教学法更能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课的 ...
  • 楚天学校初中部三年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海口楚天学校初中部 三 年 发 展 规 划 及 实 施 方 案 2017年11月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楚天学校部初中部 初中部秉承"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教研兴校.特色发展.专业突显"的精神,以"五好&q ...
  • 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0年3月起,我们承担了<初中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本着踏实认真的态度,开好局,起好步,扎 ...
  • 初中英语课文的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新课 改的实施,积极探寻适合校情.学情.师情的英语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英语教师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积极探寻适合校情.学情.师情的英语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英语教师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
  • 20**年泰安市基础教研室工作计划
    2012年泰安市基础教研室工作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思路 以"双高工程"为总抓手,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和家校共育为载体,以现场推动为主要工作方式,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特色学 ...
  •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语文教师们积极投入,艰难探索,深入课改,调查研究,在"改"的过程中,坚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独立思考,找准方向,求真求实,既稳打稳扎,又大胆尝试.促进了我镇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现将主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