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要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 - 范文中心

关于重要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

04/09

关于重要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

高三政治组 胡宇红

一、关于建设和谐社会

总体体现:“五个统筹”、关注民生。

包含内容:

1、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安定团结。

(1)具体表现:

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维护社会治安问题;等。

②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谐。

(2)理论分析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经、政];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捍卫者,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民生问题)、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打击 ,维护 ),行使 职能。[政]

②党的性质(三个代表)、地位、作用及领导方式(涉党)。[政]

③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政]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国家的宏观调控(调分配)。[经]

⑤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哲]

2、经济的和谐(协调发展)

(1)体现:经济结构调整(含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和地区布局调整等)

(2)理论分析:

①(如有党提出方针、政策)党的地位、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政]

②国家的经济职能[政]、宏观调控[经];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经];

④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格局[经];

⑤联系、发展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哲];

⑥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哲]。

3、人与自然的和谐

(1)体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生态的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

(2)理论分析

①国家履行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政]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政、经、哲]

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的缺陷及国家的宏观调控[经]

④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因果联系、尊重客观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哲]

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经]

二、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

1、内容: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2、理论分析(围绕含义、作用意义、措施)

(1)创新的含义:就是立足于现实,运用已知的知识、规律,敢于打破传统理论、观念、

做法的束缚,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创新的原因:

①理论依据: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的理论、办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发展、变化,才能使主观和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

②创新的作用意义:A. 创新一向被视为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B.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遏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政]C.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创新才能提高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政]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经]

(3)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的主要措施

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

②提高全民族素质,树立创新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研发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

④保护知识产权。

三、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见另文)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根据《建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十一五”计划纲要。

(二)与课文的知识连接

主干知识: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经)

2、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经)

连带知识:3、中共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作用、领导方式、党的性质;(政)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

5、我国的政党制度;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政协的性质、职能;(政)

6、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及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政)

7、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经济)

8、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因果关系;内外因辨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

重客观规律的关系;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哲)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要求和主要内容

1、基本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2、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主要内容:▲①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②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四)主要措施

1、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政策)

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增加投入)

4、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扶持。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科技)

6、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7、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安全农业,保护农村、农业的环境资源。

(五)重要意义

1、经济学意义

(1)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2)体现了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

(4)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5)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经、政兼容)

2、政治学意义

(1)有利于农村的稳定,从而促进全国的稳定。

(2)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3)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六)其他提问角度

1、党中央提出《建议》、国务院据此起草《规划》、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联袂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大会议,参与讨论规划草案,审议、通过《规划》。体现政治常识道理:

(1)中共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提出《建议》);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速现化代建设。

(2)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党,人民政协有政治协商、参政议、民主监督的职能,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行使最高决定权(通过规划);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全国人大负责,并受它的监督(接受人大审议,要人大通过)。

五、关注民生

1、内容: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问题、生产安全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等利民、惠民、护民的举措。

2、理论分析

(1)原因、必要性

①党的性质(突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地位、作用、领导方式。(涉党)[政] ②国家性质、职能(多见政治、经济、管理公共事务职能)及组织活动原则(多见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政]

③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权利。[经]

④社保内容、作用。[经]

⑤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哲]

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哲]

(2)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②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和国家政权。

③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④有利于提高民族的凝聚力、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提高综合国力。

(3)关注民生的措施

①坚持以人为本,树念群众观点,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同)

②国家要切实履行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管理公共事务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选择与材料、与题意对应的内容)。(共同)

③„„(以下因具体的民生内容而异)。如:关于解决就业问题:A. 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B. 鼓励非公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C. 发展第三产业;D. 国家扶持(资金、政策、培训);E. 劳动者转变观念。

又如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A.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B.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C. 通过税收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D. 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又如社保问题:A.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B. 要逐步扩大社保的覆盖范围,从公有制单位扩大到非公经济单位,从城镇扩大到农村;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又如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问题[多见于农民工权益(拖欠工资、劳动安全、子女入学问题)、农民权益(非法占用农民土地、乱收费、乱滩派)、城镇居民权益(强行拆迁)等]:A.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原则,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B. 对因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到农民土地、居民房屋的,要给予合理的赔偿;C. 公民也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六、关于“八荣八耻”的荣耻观

1、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理解分析

(1)党的性质(突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2)党的地位、作用、领导方式(从内容上看,属思想领导)。

(3)国家的文化职能和政治职能。

(4)(正确意识、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促进作用;正确价值的标准。

3、作用意义

(1)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和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2)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相关内容

  •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属于能力课程模块.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
  • 概率论发展史
    17世纪,正当研究必然性事件的数理关系获得较大发展的时候,一个研究偶然事件数量关系的数学分支开始出现,这就是概率论. 早在16世纪,赌博中的偶然现象就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数学家卡丹诺(Cardano)首先觉察到,赌博输赢虽然是偶然的,但较大 ...
  • 西方犯罪学流派的变迁
    西方犯罪学流派的变迁 犯罪学是以犯罪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犯罪问题又来依旧,无论是中国或其他国家的犯罪学者都在为解释和防控犯罪而不懈努力.作为一门学科犯罪学诞生于欧洲,后再北美地区得到了繁荣和发展,这种繁荣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 ...
  • 张文显法理学讲义
    张文显法理学讲义1 第三章 法理学概述 第一节 法理学释义 初学法理学的人无疑都想知道,法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术界对法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我们总结历史上关于法理学的种种解释,并从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
  • 新劳动法的思考
    新劳动法的经济分析 --兼对法律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 何一鸣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法律经济学所依据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原则,并提出以产权与交易成本 为工具来分析劳动契约行为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范式:然 ...
  • 陈兴良: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研究了犯罪学在刑事法学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指出犯罪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对犯罪现象的描述与说明,而应通过对犯罪学理论自身的反思,提高对犯罪解释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为此,将犯罪学研究引入刑事一体化视角,建立一种以一定的社会本体论为基 ...
  • 关于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党建理论研究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这个中心而展开,并加大了对党建理论中的一些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党建理论研究改变了过去简单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从概念到概 ...
  •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第一讲导论: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 一.引子:介绍全书的写作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和局限. 目的:介绍西方(美)组织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使用的逻辑.概念.分析 ...
  • 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 第一章 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1体育社会现象概述 2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 3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 .第二章 体育运动的社会分从.流动和控制 1社会分从与体育运动 2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 3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 第三章 ...
  • 文学理论研究论文的写作
    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      1.研究对象: •           文学理论是一门系统解释文学的性质.特点.活动规律和文学分析方法的学说. •                艺术批评的诸坐标(艾布拉姆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