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平面交叉口 - 范文中心

第五章 平面交叉口

11/30

第五章 平面交叉口

§5-1 平面交叉口 形式和交通组织

一 交叉口形式分类:

※1按几何形状分类:十字交叉、T 型交叉、X 交叉、Y 交叉、错位交叉、多路交叉。见图1-5-1。

2 按有无信号灯管制和左转车行驶方式分类: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信号灯管制交叉口(包括点、线、面三控制类型) 环型平面交叉口。

二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平面交叉口是相交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

1 冲突点与交织点

冲突点是指两车流的行车方向互相交叉时,可能出现的碰撞地点,又名交叉点。

交织点又分合流点和分流点。

合流点是指两车流从不同的方向驶向同一方向可能产生挤撞和追尾的地点。 分流点是指两车流从同一方向驶向不同方向可能产生挤撞和追尾的地点。 2 三路交叉、四路交叉和五路交叉的交通分析图如下

冲突点 c=n2(n-1)(n-2)/6,交织点 c1=n(n-2)

若以每条相交道路都为双车道计

当 n=3 c=3 c1=3

n=5 c=16 c1=8

n=5 c=50 c1=15

n=6 c=120 c1=24

从以上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1) 在无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随着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冲突点和

交织点的数量剧增。

2) 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三 消除交叉口冲突点的方法

一) 规划方面

1 从规划方面着手可设置平行道路,在交通量大的路段设置单行车道,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

2 规划道路系统时特大城市可规划非机动车专用道路系统,减少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影响。

二)交通管制

1 以信号灯控制交通:

2 限制部分交通:

① 限制大型载货汽车进入中心街道。②定时限制非机动车交通。③禁止左转弯

交通。④封闭多路口交叉的某条支路或次要道路的交通。⑤组织单向交通。

三)工程设施方面:设置环型交叉或立体交叉。

四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一) 机动车车辆交通组织

1交通组织原则:

1)交叉路口供分流行驶用的车道数,应根据路口流量和流向确定。

2)交叉口交通岛的位置应按车流顺畅的流线设置。

3)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标线应根据渠化要求布置,并应与路段上的

分隔设施衔接协调。

2 渠化交通:设置交通标线、标志和交通岛,引导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1)利用在路面上划分车线,设分隔器,分隔带或交通岛等限制行车路线,

使不同类型,车速和行驶方向的车辆,顺着一个方向通过的交叉口。

2)交通岛:是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又分为中心岛、导流岛和安全岛。

① 中心岛:是设置在平面交叉中央的圆形岛。

② 导流岛:是将车流引向规定行进路线而设置的异形小岛。

③ 安全岛:设置在路口车道中间,供行人横穿道路临时停留用。

交通岛的构造:用路缘石围筑而成,其形状为直接连接圆弧而构成的图形,为防止车辆驶入,缘石高度一般为15-25cm ,有行人通过的交通安全岛高度位12-15cm 。交通岛顶端处应做成圆弧状,半径不小于0.5m 。

3进口道交通组织:根据行车嫂宽度、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做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左转车辆交通组织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变左转为右转:①利用环道组织。②使左转道路环绕临街坊道右转行驶完成左转。

二)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非机动车道布置在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

1 非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机动车右侧行驶,交通时应用分隔带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

2左转非机动车多,且交叉口条件允许时,使非机动车两次过街。

3右转非机动车多,且交叉口条件允许时,可设专门的非机动车右转车道。

三)公交车辆的交通组织:

1 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2在交叉口处需转弯停靠的公交车应先转弯后停靠。

四)行人交通的组织:

1 交叉口转角处设人行道。

2 人行横道:

1)在交叉口进口处 ,用斑马线等标线规定行人横穿车道的步行范围,称人行横

道。

2)人行横道的方向:应垂直于道路。

3)人行横道的宽度:4-8米。

4)人行横道的长度:一般应控制在15米以下。

5)人行横道与缘石交接处应设置缘石开口坡道。

§5-2 交叉口平面设计

一 交叉口设计速度:

1平面交叉口处的计算行车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上的计算行车速度一致。 2两相交公路等级相同或交通量相近时,平交口内的直行行车道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的70%。

3 转弯车道的速度:左转曲线采用5-15km/h的车速。右转可比左转略高,但不超过40km/h。

4 城市交叉口:应按各级道路设计速度的50%-70%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二 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

1 缘石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交叉口转弯车辆的最小半径。

2城市十字交叉口按表1-5-4取。

3 Y型、X 型斜交类交叉口缘石半径钝角处宜取大,锐角处宜取小。

4 非机动车道专用系统,交叉口转弯半径至少取3米,一般取5米。

5 公路与城市道路旧街进口道为一车道的,应加大缘石半径。

6 交叉口缘石半径应以右转弯计算车速验算,计算公式如下:见128页。 R 1=R -(

R =V r b 22+e +C +W )

127(μ±i )

例:见128页。

解:1 确定交叉口的计算行车速度:V 交=(0.5-0.7)V 路

V 主=0.5×V 主路=0.5×50=25km/h

V 次=0.65V次=0.65×30=20km/h

2车行道半径的计算:

1)由主干路转向次路的右转弯路缘石半径的计算:

R 1=R -(

R =V r b 22+e +C +W )

127(μ±i )

R =V r 2

127(μ±i ) =252

127(0. 15-0. 015) =31. 75m

R 1=R -(b 2+e +C +W ) =31. 75-(15

8+0+1. 5+4. 5) =23. 9≈24m

查表1-5-4满足要求。

2)由次路转向主干路的右转弯路缘石半径的计算:

次路机动车道宽=3.5米,非机动车道宽=2.5米,则2(2.5+3.5)=12米。 R =V r 2

127(μ±i ) =202

127(0. 14-0. 015) =20. 32m

R 1=R -(b 2+e +C +W ) =20. 32-(3. 5

2+0+2. 5) =16. 07≈16m

三 交叉口间距:尽可能大一些。见表1-5-5。

四 交叉口视距:

1 使司机看清路口情况的距离,称交叉口视距,应大于停车视距。见表1-5-6。 2 交叉口转角处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称视距三角形。 ※绘制步骤:

1)根据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计算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2)根据通行能力与车道数的计算划分进出口道车道。

3)绘制直行车与左转车辆行车的轨迹线,找出各组的冲突点。

4)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的轨迹线(即行车的车道中线)分别量取停车视距

5)连接末端,在构成的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准有阻碍视线的障碍物存在,交叉口处红线应在三角形之外。

五 交叉口进口道设计

一)一条车道的宽度:

1 进口道直行车道采用3.5米。

2 进口道一般小汽车车道采用3.0米。

3 进口道混入普通汽车和铰接车车道、左、右转专用车道宽度采用3.5米,最小

3.25米。

4出口道宽度为3.5-3.75米。

二)进口道车道数: 进口道直行车道数n =

三)交叉口拓宽设计

1 拓宽位置的选择:

1)在进口左侧拓宽:

① 压缩宽中央分隔带:压缩后中央带的宽度应大于0.5米,其端部宜为半

圆形。见图1-5-8。

② 中线偏移、占用出口车道:向出口方向偏移3米。见图1+5-8。

2)向进口道右侧拓宽:

利用车道右侧的分隔带或人行道上的绿化带或交叉口处部分房屋的后退。 2 计算拓宽车道的长度

1)左转弯车道长度计算:

左转弯车道长度应为停车车列长度与车辆减速所需长度之和。

l w =l s +max l m , l t

l '

m N h N s ' {' } =V

V 2-V l 226a

3. 6⨯3=V

1. 2l t =

2)右转弯车道长度计算

应使右转车能从停候的最后一辆直行车后面驶入拓宽车道,或满足右转车辆减速行程要求(取两者的大值)见图1-5-9。

l w =n ry s m +l t

n ry =n v n s ⨯t c -t g t c ' ξ

3 出口道拓宽长度:

l =l a +l t

l =' '

a " ' 22v f -v ri 2a m

§5-3 环行交叉

一 环型交叉:在交叉中心设一圆形环岛,使各类车辆按逆时针方向绕岛作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驶出,这种交叉形式称环行交叉。

二 环行交叉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1主要优点:

1)不论左右转弯和直行车辆,可同时连续不断的运行驶过交叉口而无须停车,尤其适用于左转弯车辆比较多的情况。

2)所有车辆在环道上沿着同一方向顺序前进,避免了发生周期性的交通阻滞,消灭了冲突点,仅存在车辆进出环的交织点,提高了行车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交通组织简单

4)中心岛绿化能起美化环境作用。

2 主要缺点:

1)占地面积大,车辆绕岛行驶增长行驶距离,对左转弯车辆尤为不利。

2)车速低,仅用于通行能力为2000-2700辆/小时的道路上。

3)在具有大量非机动车和行人众多的交叉口,不宜采用环行交叉。

4)工程造价比一般平面交叉口高。

3 环型交叉口的适用条件:

1)适用性当相交道路条数较多,相邻道口很近,或畸形交叉口以及左转弯车辆比例很大,采用色灯管制无法放行时,采用环行交叉最为适宜。

2)联动的信号灯管制时,中间不能夹设环型交叉口。

3)快速路与交通量大的主干道不宜采用环型交叉。

4)纵坡≥3%时,桥头引道不宜采用环型交叉

5)规划需建立体交叉时,以平面环交做过度。

6)一般公路上,环交较多。

7)小城市、交通量小、无信号设施较适用。

三 环型交叉口设计

一) 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中心岛的形状一般采用圆形,也可采用椭圆形。中心岛直径应根据相交道路的性

质,等级,车速,相交道路的条数以及行车密度,交叉口的地形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确定。

R d =V 2127(μ±) -B

2 (m)

二) 交织长度:

环行交叉是通过进环出环车辆在环道上相互交织来完成进出口行驶的,这就要求两相邻路口有足够的距离,使环道上行驶的车辆可互相交织连续行驶,这段足够的距离称交织长度。

R d =(n ×l W +∑b )/2π-B/2

L=2πα/360×(R+B/2)

三)环道设计

1 环道宽度:环绕中心岛的行车道称环道,其宽度取决于交通量和交通组织。

B 环=nb1+c+w

2环道进出口的转弯半径:取决于环道的设计车速。进出口转弯半径小于或等于中心岛半径。

3 环道的横断面:见图1-5-12。

4 环道的外缘石:采用直线圆角型。

5 环道视距: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四)环形交叉设计的一般要求:见139页。

作业:

1.述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步骤。

2.绘图说明左转右转拓宽长度的确定。

3.绘制四条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分析图。


相关内容

  • 城市道路平面错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合理性研究
    城市道路平面错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合理性研究 作者:孙海燕 指导老师:叶云霞 摘要:错位交叉口是一种特殊的平面交叉口,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城市错位交叉口交通信号的合理控制,必须根据错位交叉口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和交通流结构等进行综 ...
  • 城市次干道改建设计
    摘要 城市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理想的道路在满足交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还会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既然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人们对这一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城市 ...
  • 交叉口平面设计
    中山大学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 2010年07月21日 题目: 某市主干道中山路与106国道的交叉口拟采用环形交叉口设计. 1) 原始设计资料 交叉点里程为K0+000.00,高程为60.35m ,交叉点(环岛中心)及各相交中线上,已知点坐标如 ...
  •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析)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包括铁路.道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系统,要符合我国国情:一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存在长中短途运输;二是东部经济发达,西部资源集中,形成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南梁北调,以及集中的暑运和春运等:三是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
  • 关于路灯的安装高度应该多少才合适?路灯设计规范
    ∙ ∙ 关于路灯的安装高度应该多少才合适? 路灯照明安装高度 为了避免眩光,可以选用漫反射灯中(d)(e)(f).路灯的安装高度不宜小于4.5m .路灯杆间距离可为25-30m ,进入弯道处的灯杆间距应适当减少.当道路宽度为A 时,庭院灯的 ...
  • 道路交通安全知识
    道路交通安全 (1)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 1)道路交通系统基本要素 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指人(包括驾驶人.行人.乘客等).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人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和环境(路外的境观.管理设施和气候条 ...
  • 建筑设计方案报建文本深度要求
    (一).基本规定 一.文本制做应采用统一格式,一般为A3. 二.建筑方案设计设计文件编排顺序: 1 .封面:标明项目名称.编制日期.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名称. 2.菲页:设计单位资质章.设计人员签名.设计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工程设 ...
  • 成都地铁山号线施工.
    施工组织设计总说明 1.1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1.1.1编制依据 1)<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6月)及其评估会专家组意见. 2)<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技术要求> 3)<成都地铁3号 ...
  • 建筑结构|宿州体育馆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宿州体育馆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唐河路与人民路交叉口,是以承接手球比赛为主,同时也可承接篮球.排球.羽毛球.体操等其他赛事的新建场馆,由主场馆和运营用房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通过永久性结构缝分开.建筑效果图见图1. 图1 整体效果 ...
  • 工艺流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已知条件:年工作时间250天×7.5小时/天 浮余率25% 编制效率 85%以上 工人出勤率 95% 任务:某品种服装厂 要求:1. 选择设计产品方案 2. 缝制工艺编制 3. 缝制车间设备配置 4. 全厂劳动定员编制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