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知恩.感恩.报恩.施恩 - 范文中心

小学语文--知恩.感恩.报恩.施恩

12/07

知恩、感恩、报恩、施恩

——小学语文感恩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浙江省永康市实验学校 倪静川

【摘要】 感恩,是人类最需要的精神品质,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友好、和谐发展的基础所在。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教育的点拨。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恩资源 知恩 报恩 施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现在,这种传统美德正面临着被丢弃的严重局面。近几年发生的“徐力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马家爵事件”、“学生弑师”等恶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场社会性的道德危机:青少年儿童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的“感恩”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在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文以载道: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感恩之“文”

在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是最多的。正所谓“文以载道”。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向孩子展现了一个个真、善、美的世界,里面就潜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

(一)感念父母之恩。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在小学教科书中,编者从多角度来表达父母之恩的伟大。如《春蚕》这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作者叙述了解放前他家养蚕的情况,通过三次亲眼所见特写镜头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母亲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感人,耐人寻味。又如《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默默地忍受作者双腿瘫痪以后暴怒无常的脾气;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

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

(二)感念老师之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感念师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师恩为主题的课文也不少。如《一株紫丁香》,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讲的是叶圣陶一丝不苟地为中学时代的肖复兴修改作文,文中表现了师长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我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描写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赞扬。

(三)感念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老师、爱父母,还要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怀。如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朋友之恩,从《掌声》等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四)感念祖国之恩。

小学语文课文中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一面五星红旗》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动而帮助他的事;《梅花魂》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学生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詹天佑》等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五)感念自然之恩。

大自然创造出了天地万物,创造了世界,使人类得以生存发展。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和风细雨,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它以壮美的山川拓展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只有一个

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西湖的“绿”》、一碧千里的《草原》等,这些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黄河的主人》能让学生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特殊的葬礼》使学生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以情动情:有效催化语文教材中的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传统德育之所以柔弱无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感恩类课文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挖掘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动中感恩,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建树完整的人格。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我们认为,学生感恩品质形成可以分为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四个阶段。根据这四个阶段,笔者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基本结构流程图

感恩

知恩

在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了各环节相应的师生行为指导策略。(如下)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师生行为指导策略示意图

核心环节

知恩 感恩 报恩、施恩

学 生

主 结 构

教 师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要求在师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情景,唤起学生直觉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觉地入情入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化为一体,对各种道理或产生顿悟或欣然接受,即达到所谓的“情通”而“理达”的效果。

(一)知恩

从学生感恩品质角度,第一个阶段是知恩阶段。这一阶段的指导策略可以有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直觉感受和利用媒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直觉感受

直觉,是由具体的道德事物而引起的直接的情绪反应。尽管这种情感具有片面性、暂时性、情境性,但这是学生情感的真实体验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基础。直觉情感体验的引发必须抓住与学生原有情感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对道德事物认识的兴趣,产生想知道或愿意知道的心理。如课文《三个儿子》讲的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一个孩子唱着歌,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然有感而发,我们抓住学生们的发言,可以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课文上来。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1)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移情性,引起情感共鸣是培养道德情感的关键所在。如在教《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辅以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的话语介绍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这种通过声音媒介传递的真情,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文件。当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孩子、书包出现在视线中,当一句“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响彻在耳边时,父爱的伟大便呼之欲出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也就油然而生。

(2)以境育情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师可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入课题后先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着的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之后,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画面。前后两种情境的巨大反差,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美丽家园、感恩自然的情感及责任心。

(3)以形育情

课文中许多感恩教育的渗透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树立来完成的,如伟大的母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上的伟人和民族英雄、伙伴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树立榜样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关键。如在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出现刻画母亲形象的语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随之呈现核心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母亲?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母亲形象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中对母爱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

(二)感恩

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感恩。这一阶段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寻找学生思想内化的情感基础与教材、教师的情感融合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行为换位,用教材中的人和事的情感、语言、动作,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感恩意识。

1.回忆体验,产生心理“认同”。

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亲历情感体验,是产生心理“认同”的重要途径。如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可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或最受感动的事例,说说想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学生有了心理“认同”之后,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便自然产生了。

2.换位体验,激起角色“同感”。

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去体验其情感。这样,将心比心,激起角色“同感”。如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妈妈,你在家等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孩子,看着“狠心”的妈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两个角色的体验,使学生深切地

体会到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让孩子接受锻炼也是一种爱。

3.亲身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有些课文,看起来道理浅显易懂,但真要让学生有深切体验并非易事。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如教学《小伙伴》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伙伴的力量,可以安排一个搬讲台的活动,先让一个全班力气最大的同学搬,他使尽全身力气也搬不动,再让四名同学分别往不同的方向搬,还是搬不动,最后让四人齐心协力往同一方向搬,结果搬动了!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孩子们会真正懂得“感恩伙伴,团结互助”的道理。

4.朗读体验,享受情绪“共振”。

感恩教育每篇课文都叙述了几个小故事或具体事例,而这些具体事例、故事中都充满着感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朗读课文来仔细地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在深入剖析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 0芬尼!”这样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情绪“共振”,感到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理应孝敬父母。

三、导之以行:顺势强化语文课堂上的感恩之“果”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课后延伸是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报恩

通过语文情感体验式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已初步形成感恩意识。但是,感恩意识最终要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为防止孩子们“听听很激动、想想很感动、回去没行动”的现象发生,我们应努力优化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伸策略,尝试以语文的方式让孩子在感动中报恩,强化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伸方式可以有:(1)感恩语文家庭作业;

(2)感恩主题征文活动;(3)感恩主题小报;(4)感恩故事会;(5)感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我们以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三大感恩主题为例,可以设计以下

常用的几种课外延伸方式:

1.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我为父母做家务等。

(2)开展征文活动:如《我的父亲母亲》、《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还给父母一个吻》、《我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相册》等。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如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等。

(4)体验教育活动:如“一日护蛋”(开展“一日护蛋”活动,让每个学生上学时带一个鸡蛋,除上体育课、文体活动课以外,必须全天随身携带,放学前交流“护蛋”体验,通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观看剖腹产手术录象(用画面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创造一个生命的艰辛和把这小小的生命培养成人的千辛万苦。)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1)演讲:如《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等;

(2)征文:如《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等;

(3)主题小报比赛:如《我爱我师》等。

3.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

(1)感恩实践:如“我为同学做一事”、“今天我值日”等;

(2)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然后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等方式表达感恩之情。

(二)施恩

报恩不应只局限于以一人报一人,以一事报一事。报恩的最高境界是把爱的薪火传承,是施恩行善,在别人危困之际、关键时刻,能给予别人救援、帮助,用施恩的爱心、施恩的善举去回报整个人类、整个社会。因此,我们还应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报恩行动升华为施恩行为,让感恩的心最终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胡虹霞. 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J 」.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 (5):13.

2.任现品.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 」. 孔子研究,2005,(1):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4.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 教育科学,2004,(4):9.

5.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2.

6.鲁洁,王逢贤. 德育新论「M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66.

7.吴春明. 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 」. 中国德育,2006,(1):36.

8.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1.


相关内容

  • 043640_辅导员笔试题目
    2008年招录辅导员试题 一 填空题(20分)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信友爱 . ...
  • 团日活动总结--感恩
    团 日 活 动 总 结 --外语系10级口译班团支部 "感恩情怀,温暖你我"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一生,可以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当这首熟悉的旋律响于耳旁,你 ...
  • 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
    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 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寻各自的快乐生活.要认识从平淡中寻找温暖,从失败中寻找成长,从失意中寻找真诚,在幸福中感恩家庭.社会.从感动的用最真挚的双手把它们怀抱胸前时,才发现:我们真该认认真真地生活.怀着感恩的心来品 ...
  • 关于感恩的名言
    1.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2.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 3.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日本谚语 4.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
  • 感恩助学诚信还款
    感恩助学 诚信还款 诚信 感恩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11级法律事务 宗德泽 [1**********] 助学,与感恩.诚信同行. 暮春的黄昏,甚是令人遐想古韵的诗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知不觉,一年多 ...
  • 人大工作心得体会2
    人大工作心得体会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培智,非学难以适应工作.作为新时期人大干部,更应该有这种意识,更应该有这种自觉.务必做到三个"学会": 一.学会学习 人大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思 ...
  • 学生的成长故事
    我的学生考上重点了 从师范毕业以后,我便走上了三尺讲台,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几个春秋.回首这些年的从教之路,作为一名平凡的中学教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道的大作为,只是默默的工作着.可是平淡的教育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 ...
  • 感恩从我做起
    感恩从我做起 我们为什么要感恩?为什么能生存?是谁让我们呀呀学语,是谁让我们长大成人,是谁给了我们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又是谁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知道了这些,我们方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是多么不容易,需要感谢的地方太多太多,我们要知 ...
  • 20**年福建三明事业单位面试真题解析一
    官网:http://www.zgsydw.com/fujian / 2016福建三明事业单位面试真题解析一 [题目] 现在微信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中公教育解析] 作为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沟通方式的崭新变化,在便利交流的同 ...
  • 老人道.父母道.夫妻道.丈夫道.妻子道.婆媳道
    老人道.父母道.夫妻道.丈夫道.妻子道.婆媳道 家庭伦常道--构建和谐家庭 培养良好的下一代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