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范文中心

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02/10

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通过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利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优胜劣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公务员必要的监督;有利于国税部门强化效能建设,提高执法与服务的水平、理念与层次;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健全目标引导、责任分解、层级管理、竞赛激励的工作传导机制。笔者作为基层该项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在日常绩效管理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尝试地探索了一些方法。

  一、绩效考核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行的奖惩考核体系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缺乏”上,即:一是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说明谁的工作出色、谁的工作不出色,出色的比不出色的到底强多少;二是缺乏对工作热情有效持续激励,“扣分制”极有可能挫伤一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缺乏考核结果的有效深度运用,仅仅停留在经济利益的兑现上,未能有效整合组织、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评价平台;四是考核机制对工作本身存在的固有差距缺乏调节力;五是缺乏有效沟通,考核方与被考核方缺乏沟通意识、缺乏沟通能力、缺乏沟通态度,而被考核则存在着对绩效沟通的恐惧。考核双方只是单纯被动的考核与被考核关系,未能实现和谐、互动、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

  针对上述问题,可按照归纳整合、完整统一、抓住关键、有效激励、注重结果、关注过程的原则,对各项工作的数量与质量、行为与结果、态度和责任以及对组织目标的相对价值进行有组织地、实事求是地、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科学构建税务干部履职行为坐标,使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在绩效考核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形成合理、完善、操作性强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明确绩效管理思路 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全面纳入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所有工作事项可归纳整合为岗位工作要项和关键工作事项,并以此作为评价内容,将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等各项事务、各个环节都纳入绩效考核,同时,突出考核与组织目标关联密切的事项,突出上级工作重点事项与夺金项目。二是考核数量与考核质量相结合。各项工作的考核指标综合考虑各种事务的必要劳动时间、工作质量、业务技术含量、难易程度、与目标的关联度等相关因素,充分体现不同工作事项的不同要求和对组织的不同绩效。三是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使目标考核的结果对绩效考核产生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被考核者的个人收益。四是关注难度与注重成效相结合。把难度与成效作为绩效修正的两个方面。既要考虑到事项的实际难度,更要注重事项的工作成效,充分发挥其杠杆和导向作用。五是相对固定与及时修正相结合。基层组织根据日常工作归纳确定工作事项,内容及分值确定后原则上不再改变。临时性、突发性事项可以先测定分值,按件或按次进行修正。考核中还可以结合被考核人在工作中的表现修正绩效分值。

  三、细化工作事项 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

  一是绩效考核指标可分设共性指标、个性指标与申诉调整三大块,共性指标如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社会评价等,个性指标如工作业绩、管理成效、交办工作、创新创优等,除诸如满意度测评等需按年度考核外,其他所有指标均按月进行考核。各系列绩效考核指标总分为100分,其中共性指标设分30分(工作能力10分、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各5分、社会评价指标10分),工作业绩和管理成效指标共设分70分(办税服务厅工作业绩60分、管理成效10分;管事制管理员工作业绩60分、管理成效10分;管户制管理员工作业绩50分、管理成效20分;分局长室工作业绩50分、管理成效20分)。交办工作和创新创优作为加分指标,其中创新创优指标设定最高加分不超过10分。二是通过计算机自动取数,增强考核的科学性。无论是对管户制管理员还是管事制管理员,均由计算机按月对“工作实绩”方面进行考核,统计出每个管理员完成的各类工作流数量和总数量,形成统计表。对责任区“工作成效”方面的计量统计,可采用上级局每月发布的责任区评定关键指标取数结果,通过加工,对每个责任区的各个指标的取数结果都进行了得分计算,以此作为责任区效能得分。对大厅人员考核取数,可以江苏省局绩效考核软件,加上相关机外固定分值,减去相关扣分因素,作为最终得分。三是全面梳理、科学分类。事项分类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在对所有工作事务进行全面梳理的前提下,可尝试分类考核的方法。按同质同态的原则,将岗位工作要项提炼、归纳为操作、审核、分析和专项事务四个小类,操作类以操作为主,该类事项工作内容相对单一,过程不复杂,无需太多的思维过程,以直接的信息录入或现场操作为主,耗时较少;审核类以审核为主,该类事项工作内容较复杂,需要运用一般性的思维进行审阅和判断,耗时较多;分析类以分析为主该类事项工作内容涉及范围广,需要运用深度思维对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耗时多;专项事务类归并专业程度较强的工作事项,其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工作要求较常规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信息,大多数工作事项的绩效分值难以量化,需由考核人统计。

  四、关注难度 适时修正 形成公正客观的评价机制

  由于抽象劳动较多,每一个事项的执行难度和成效存在差异,单纯以评定的绩效分值作为考核的最终依据,难免会造成事项执行难度和成效的实际状况与预期状况产生偏差。因此对评定分值进行难度和成效的绩效修正是必不可少的。可将难度和成效修正归纳为若干种情形,每种情形设为一个级别,赋予相应的固定分值区间。一是修正情形。修正主要可以兼顾优质服务、争先创优、深度管理、创新成果等与目标密切关联的情形,同时考虑经个人努力或求助他人解决的、经领导沟通协调解决的、经系统外部门沟通协调解决的和需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解决的等多种情形,对应不同的级别,设定相应的修正分值,使绩效分值接近事务处理的实际状况。二是修正提起。绩效修正根据提起修正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种形式:依职权提起的修正、依申请提起的修正、第三方提起的修正。

  五、鼓励达标 强化运用 形成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为了提高大家对组织目标的关注度,在奖励设置上,可以将上级组织的目标考核奖直接用于个人绩效考核奖,使目标考核的结果对绩效考核产生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被考核者的个人收益,从而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对绩效结果,可以用于以下方面:一是用于人力资源调配。二是用于公务员年度考核。三是用于组织教育培训。同时,考核小组应定期对绩效考核实施情况及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绩效分析报告》,报送相关领导审阅,形成档案,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也可以进行嘉奖、记功、绩效告诫、通报批评、典型强化、能力提高等奖惩措施,并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同时,考核人应加强与被考核人的绩效沟通,定期帮助被考核人分析工作中的问题、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实现个人绩效和组织目标的持续改进。事实证明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沟通,树立“双赢”的理念,使国税部门真正产生改进绩效的长久驱动力。


相关内容

  •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及管理的研究
    摘要: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体系的主体,是缓解我国人民群众就医难看病难的主力军,所以建立健全我国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竞争无处不在,现在的绩效管理理念规定人员评定以实际业绩为准,所 ...
  • 论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目录 一.案例简述 ...................................................... 1 二.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1 1 ...
  • 地方政府学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政府绩效评估是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 面临着职责不清.管理不规范.绩效评估中信息不健全.绩效评估内容缺乏科学的制定标准,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等 ...
  • 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08公管(2)班 沈静一 020208224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企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的争夺.新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成为当今各类型企业和社会组织时刻关 ...
  •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论文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比照,发现了当前高校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应有裨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工资 困境 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1. ...
  • 民营企业薪酬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民营企业薪酬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A企业为例 作 者 学籍批次 姚滢滢 0903 北京大钟寺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直属) 专升本 行政管理 郭晓丹 - 1 - 内 容 摘 要 ...
  • 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激励存在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激励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毅斌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1期 摘要:对于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一种的社会组织形式,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 ...
  •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及管理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及管理的研究 作者:冯绪淑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07期 摘要: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体系的主体,是缓解我国人民群众就医难看 ...
  •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1)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大纲 目 录 一 序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