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设计 - 范文中心

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设计

08/14

半导体激光器的驱动电源设计

目录

摘 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前言 ............................................................................................................................................... 4

2系统方案论证与及技术路线 ....................................................................................................... 4

2.1方案论证 ........................................................................................................................... 4

2.2技术路线 ........................................................................................................................... 5

3模拟电路部分的系统方案设计 ................................................................................................... 6

3.1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 6

3.2跟随及放大电路................................................................................................................ 7

3.3取样及放大电路.............................................................................................................. 10

3. 3短路保护电路................................................................................................................ 14

3. 4延时软启动 ................................................................................................................... 14

3.5使能控制 ......................................................................................................................... 15

3.6 限流保护电路................................................................................................................. 16

4数字电路部分的系统方案设计 ................................................................................................. 18

4.1单片机系统的硬件设计.................................................................................................. 18

4.2单片机的晶振电路.......................................................................................................... 22

4.3复位电路 ......................................................................................................................... 22

4.4按键电路 ......................................................................................................................... 23

4.5 A/D转换电路 ................................................................................................................. 26

4.6 D/A转换电路 ................................................................................................................. 29

4.7液晶显示电路.................................................................................................................. 31

4.8数字电路部分原理图...................................................................................................... 33

5 系统软件开发 ............................................................................................................................ 34

6 结论 ............................................................................................................................................ 36

致谢 ................................................................................................................................................ 37

参考文献 ........................................................................................................................................ 38

附录 ................................................................................................................................................ 39

摘 要

半导体激光器(LD)是一种电流注入式电致发光器件, 其工作特性和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驱动电流源的性能优劣。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数控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该电源采用单片机控制,通过键盘设定工作电流值和限定电流值, 并在LCD 屏上显示,同时这些设定值可存储在E 2PROM 内便于下次调用。系统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相结合,包括取样放大电路、保护电路以及基于XX 的控制电路组成。结合硬件及软件, 实现了激光二极管的可靠保护以及光功率的稳定、准确输出。此外, 该电源还具有过流保护、延时软启动, 可与PC 机通信完成数据自动采集等多种功能, 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片机 半导体激光器 驱动电源

Abstract

Laser diode (LD) is a current injected device whose characteristic and life are greatly depend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LD-used current supply. We designed a digital driving source for LD. The driving source is controlled by MCU. The

operation current value and current limit value can be set by key board. The values can be displayed on the LCD screen and be stored in E2PROM so that these can be used next time. The system build up by analog current and digital current, include sampling amplifier current、protection current and based on AT89C52 control current. By combining appropriate hardware and software, we have achieved, in our driver, a variety of protection features. Meanwhile, we have also obtained a continuously adjustable optical power output with high accuracy and stability. In addition, it has such functions as limited current protection, soft starting delayed and automatic data acquisition by the computer through the serial port and so on. It will b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Key word: MCU laser diode driving source

1前言

半导体激光器具有单色性好、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工作寿命长等优点, 在科研、工业、军事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半导体激光器是一种以电流注入作为激励方式的激光器, 其运行与驱动电源有很大的关系, 瞬态的电流或电压尖峰等许多因素都很容易损坏激光器, 电流、温度的起伏会引起光功率的变化, 影响输出的准确、稳定。有关驱动电源的问题因素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大多都是纯硬件电路系统。事实上, 基于微型计算机的数字化控制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半导体激光器工作的准确、稳定和可靠性问题。数字化、智能化也是半导体激光器应用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介绍我们研制的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连续运转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2系统方案论证与及技术路线

2.1方案论证

通过对本系统功能的分析,本文将硬件的实现分为为两大部分,即模拟电路部分与数字电路部分。其中模拟电路包括七部分:第一部分取样及放大电路部分,第二部分短路保护电路部分,第三部分延时软启动电路部分,第四部分使能控制电路,第五部分限流保护电路部分。数字电路部分采用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单元,由晶振电路,复位电路,按键电路,液晶显示电路,数模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等六部分外围电路组成。

综合分析以上方案,我们的对硬件选择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首先根据要求,模拟电路中需要用到多个集成运算放大器来实现电路功能,这里我们选用最为通用的集成运算放大器芯片LM324,该芯片的每个封装中包含有4个运算放大器。

微处理器的选则,目前微处理器也是多种多样,较流行的上档次的产品,一般都采用可嵌入操作系统的CPU 如飞利浦的LPC21系列、LPC22系列、三星SC 系列产品。一般较普通的都用单片机来完成,单片机种类也很多,如微芯公司的PIC 系列单片机,MCS-51系的单片机等等。比较而言,可嵌入操作系统的处理器,操作难度大,价格一般都较贵,而PIC 系列的单片机价格也贵。而MCS-51的89C52单片机就可以完成我们的系统,其价格便易,操作方便,所以选择AT89C52单片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

按键显示器是一个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窗口,操作人员需要利用按键对系统进行一些参数输入,系统运行中的各种信息也是从显示器上反应出来的。根据需要显示的信息量的大小选择LM016L 液晶显示模块。

A/D、D/A转换器,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型号可供选择,但是有一些精度高的非常昂贵,不适用于一些小型的控制系统中。结合测试精度与经济性,本系统选取了较常使用的TLC549作为A/D转换器,TLC5615作为D/A转换器。TLC549是8位的A/D转换器,不仅具有多种操作方式及数据输出方式,而且价格便宜。TLC5615是10位的D/A转换器,转换精度满足一些基本要求,多种操作方式,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通用性好,价格便宜。

2.2技术路线

针对以上所说明的,系统设计方案框架图如图2-1所示。本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模拟电路

2、单片机的晶振与复位电路

3、AD/DA转换

4、按键与显示

3模拟电路部分的系统方案设计

3.1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

如图3-1所示,模拟电路部分由电流设定电路、功率驱动电路、取样及放大电路、短路保护电路、延时软启动、使能电路、限流保护电路部分组成。

该驱动电源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以功率器件MOS 管(IRF3205)作为调整管, 通过控制MOS 管栅极电压, 实现对激光管的电流控制, 采样电阻接在MOS 管的源极(低端取样), 采样信号(反馈信号经仪表运放放大反馈与设定值作差 ,产生误差信号,通过积分电路, 调整MOS 管的栅极电压, 达到设定电流为恒流输出的目的。

设DAC1的电压经放大器U1跟随后为V 1, 经U2放大后为V 2=A 1*V 1 (A 1为U2上的放大倍数) ,又设经过半导体激光器的电流为I , 则流过采样电阻R6的电流也为I , 即采样电压为R 6*I , 经采样放大后为A 2*(R 6*I ) , 其中A 2为AD620的放大倍数。根据运算放大器的虚短、虚断原则,U3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电压相等 ,即V in + = V in - =0 ,则有流经R 3和R 4与流过R 12的电流大小相等, 且方向相反, 即

A *(R 6*I ) V 2A 1*V 1*R 12可以得到I =当设定好R 3、R 4、R 12、R 6、=2

R 3+R 4R 12A 2*(R 3+R 4) *R 6

A 1、A 2 这些参数后,流过半导体激光器的电流I 只与V 1有关,即只与DAC1有关。

图3-1 模拟电路原理图

其中R 3、R 4、R 12的电阻值如图中所示R 6的阻值为10K, A 1的大小由R 2/R 1决定,A 2的大小由R 10的阻值所决定。

3.2跟随及放大电路

电路设定电路由单片机系统经过D/A转换输出的电压DAC1提供。输入电压DAC1首先经过由运算放大器U1构成的电压跟随器。

如图3-2所示电压跟随器就是将输出电压直接作为反馈电压,利用虚短的概念得到V o =V n ≈V P =V i 即电压增益A v =V O ≈1,由此可知输出电压V o 与输入电V i

压V i 大小相等,相位相同,虽然电压跟随器的电压增益等于1,根据分析同相放大电路的方法,可知它的输入电阻R i →∞,输出电阻R o →0,所以电压跟随器在电路中常作为阻抗变换器或缓冲器。

图3-2 电压跟随器的典型电路

在图3-3中运算放大器U1构成电压跟随器。根据上述分析电压跟随输入电阻R i →∞,该电路几乎不从信号源吸取电流使得DAC1全部输入到电路中,而输出电阻R o →0所以当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几乎不变,从而消除了负载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所以经过放大器U1后输入的电压信号DAC1几乎没有变化U1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

图3-3 系统中的电压跟随器

设DAC1的电压经过运算放大器U1跟随后为V 1,送入下一级放大电路U2。U2构成的是一个反相放大电路,并联在输出端与反相输入端的电容与电阻R 构成了积分电路,这个积分电路的作用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利用对电容的充电与放电过程缓慢的将输入电压V 1放大。

如图3-4所示的放大电路所示,由虚短的概念可知同相输入端电压V p 等于反相输入端电压V n ,同时由于同相输入端接地,故反相输入端的电位也接近于地电位即V n =0由虚断的概念(i p =i n =0)可知,i p =i n ,故有V 1-V n V n -V 2由=R 1R 2此得A 1=V 2R =-2。 V 1R 1

所以设经过U2放大后的电压为V 2,故V 2=A 1*V 1, 其中A 1为运算放大器U2的放大倍数,根据上式该放大倍数由R 1与R 2的比值决定,又因为R 1为定值电阻,所以U2的放大倍数由电位器R 2来决定,调节R 2可以得到不同的放大倍数。

图3-4 U2所构成的反相放大电路

被运算放大器U2放大后的电压V 2送入下一级运算放大器U3。U3与外围的电阻、电容构成了一个积分电路。如图3-5所示,积分电路由运算放大器、电容和电阻构成。电容跨接在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电阻接在反相输入端。利用虚断和虚短的概念可得V n =0, i i =0因此有i 1=i 2=i ,电容器C 以电流i i =V i /R 进行充电。假设电容C 的初始电压为0,则V n -V 0=1

C ⎰i 1dt =1

C V i ⎰R dt 即

V 0=-1

R C ⎰V dt ,该式表明,输出电压V i 0为输入电压V i 对时间的积分,符号表示它们在相位上是相反的。当输入信号V i 为阶跃电压时,在它的作用下,电容将以近似恒流的方式进行充电,输出电压V 0与时间t 成近似线性关系,因此式中τ=RC 为世间积分常数。当t=τ时,-V O =V i 当t>τ,VO 增大,直到-V 0=+V om ,即运放输出电压的最大值V om 受直流电源电压的限制,致使运算放大器进入饱和状态,V O 保持不变,而停止积分。

图3-5 典型的积分电路

根据上述分析如图3-6所示,由 U3与电阻R 4、电容C 3构成的积分电路,上电后即先对电容C 3进行充电,输出电压为对时间的积分,输出电压达到最大值后受直流电源电压的限制,致使运算放大器进入饱和状态,输出电压保持不变,而停止积分。通过该积分电路, 调整 MOS管的栅极电压, 达到设定电流为恒流输出的目的。

图3-6 系统中的积分电路

3.3取样及放大电路

电路中以功率器件MOS 管(IRF3205)作为调整管, 通过控制 MOS 管栅极电压, 实现对激光管的电流控制, 采样电阻接在MOS 管的源极(低端取样) 。

在电流源电路中, 取样电阻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了电流输出的稳定性 ,在这

里使用了低温漂、额定功率10W 、0.1欧的功率电阻(R 6) 。由于0.1欧电阻上的电压过小, 故需要放大 ,我们采用仪表放大器AD620对其放大。

这里使用仪表放大器是因为在一般信号放大的应用中通常只要透过差动放大电路即可满足需求,然而基本的差动放大电路精密度较差,且差动放大电路变更放大增益时,必须调整两个电阻,影响整个信号放大精确度的变因就更加复杂。仪表放大电路则无上述的缺点,只需调整一个电阻的阻值即可改变电路的放大增益。

如图3-7所示的仪表放大电路是由三个放大器所共同组成,其中运算放大器A1、A2按同相输入接法组成第一级差分放大电路,运算放大器A3组成第二级差分放大电路。在第一级电路中,V1,V2分别加到A1和A2的同相端,R 1和两个R 2组成的反馈网络,引入了负反馈,两个运算放大器A1、A2的两输入端形成虚短和虚断,因而有V R 1=V 1-V 2和V R 1/R 1=(V 3-V 4) /(2R 2+R 1) ,故得到 V 3-V 4=2R 2+R 12R (3-1) V R 1=(1+2)(V 1-V 2) R 1R 1

根据求差电路关系,可得

V 0=-R 4R 2R (V 3-V 4) =-4(1+2)(V 1-V 2) (3-2)R 3R 3R 1

于是电路的电压增益为

A v =V 0R 2R =-4(1+2) (3-3)V 1-V 2R 3R 1

在仪用放大器中,通常R 2、R 3和R 4为给定值,R 1用可变电阻代替,调节R 1的值,即可改变电压增益A v 。由于输入信号V1和V2都是从A1、A2的同相端输入,电路出现虚短和虚断现象,因而流入电路的电流等于0,所以输入电阻R i →∞。

图3-7 仪表放大器的原理图

仪表放大器AD620的基本特点为精确度高、使用简单、低噪声,此仪表放大器有高输入阻抗:10G Ω||2pF、高共模具斥比高:100dB 、低输入抵补电压( Input offset Voltage) :50uV ,低输入偏移电流(Input bias current) :1.0nA ,低消耗功率:1.3mA ,以及过电压保护等特性,应用十分广泛。

表3-1是AD620的规格特性总览表。然而会选用它,是因它价格合理、增益值大、漂移电位低等,正好符合成本合理及有效放大采样电阻上输出的电压的微小变化讯号。

表3-1 AD620的规格特性总览表

图3-8为AD620内部方框图

AD620内部结构如图3-8所示。图3-9为所选用的仪表放大器AD620引脚示意图,其中的1、8接脚要跨接一个电阻来调整放大倍率,7、4管脚分别接正负电源。2管脚为反相输入端,3管脚为同相输入端,5管脚接地6管脚为输出端。

图3-9 仪表放大器AD620引脚示意图

G =49. 4k Ω(3-4) +1 R G

49. 4k Ω (3-5) G -1R G =

式3-4与式3-5为AD620的增益与可调电阻的关系式,由此二式我们即可推算出各种增益所要使用的电阻值GR 值。图3-10为本文中的取样及放大电路

图3-10 本系统中的取样及放大电路

3. 3短路保护电路

激光二极管平时不使用时如果裸露在空气中, 易受雷电或静电破坏, 因此在不使用时, 将一个接触电阻很小的开关J 2与LD 并联在一起即实现短路保护。当LD 不工作时, 将S2闭合, 使LD 的P 极和N 极短接, 起到保护LD 的作用; 在LD 开始工作之前, 必须先将开关S2断开, 电流才能流过LD 。短路保护电路如图3-11所示。

3. 4延时软启动

为防止电流或电压的波动对激光器的破坏 ,因此使用时将电流缓慢地加在激光器两端 ,同时为防止开机瞬间电压突变 ,激光二极管两端并联一只电容C2 ,

为防止供电电压极性接反, 在激光二极管端反向并联一只二极管D4。延时软起动电路如图3-11所示。

图3-11 短路保护电路与延时软起动电路

3.5使能控制

如图3-12所示,当单刀双掷开关S1与 + 12V 连接时,D1、D2导通,R3的右端电压被钳位到0 , MOS 管的栅极电压低于阈值电压, MOS 管无漏极电流, 激光二极管无电流流入 ,这样可以避开开机时的波动电流或电压。当单刀双掷开关S1与- 12V 连接时D1、 D2不导通, 使能控制电路不影响主回路。

图3-12 系统的使能控制电路

3.6 限流保护电路

限流保护电路由U5、U6和U7组成的电压跟随电路和单门限电压比较器构成,如图3-13所示。其中U5、U6为电压跟随器,对输入的采样放大后的电压Va 和DAC2起到缓冲作用。U7为单门限电压比较器。

电压比较器它将一个模拟量电压信号和一个参考固定电压相比较,在二者幅度相等的附近,输出电压将产生跃变,相应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比较器可以组成非正弦波形变换电路及应用于模拟与数字信号转换等领域。常用的电压比较器有过零电压比较器、具有滞回特性的过零比较器、滞回电压比较器,窗口(双限)电压比较器。电压比较器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二值信号,即只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状态的离散信号。可以作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接口电路。具有比集成运放的开环增益低,失调电压大,共模抑制比小等特点;但其响应速度快,传输延迟时间短,而且不需外加限幅电路就可直接驱动TTL 、CMOS 和ECL 等集成数字电路;有些芯片带负载能力很强,还可直接驱动继电器和指示灯。

采样电压放大后(Va)与DAC2比较, 当Va >DAC2, 二极管D5导通, 形成一个负反

馈环, 使流经半导体激光器的电流I 减小, 从而使Va 减小, 直到Va=DAC2。由此可见流过半导体激光器的最大电流是一个与DAC2有关的固定电流值, 只要设定好DAC2 的值(即限流值) ,可保护激光二极管不会因过流而毁坏当Va <DAC2时 ,二极管D5不导通, 此电路不影响主回路。

图3-13 限流保护电路

4数字电路部分的系统方案设计

数字电路部分采用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单元,由晶振电路,复位电路,按键电路,数模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液晶显示电路,与PC 机通讯接口电路等七部分外围电路组成。

4.1单片机系统的硬件设计

单片机系统是整个驱动电源的控制核心部分。具有要实现接受数据,数据处理,显示,与PC 机通信等功能。

单片机的全称为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 它是把组成微型计算机的各功能部件,如中央处理器(CPU )、随机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ROM )I/O接口电路、定时/计数器,以及串行通信接口等部件制作在一块集成芯片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

单片机具有小巧灵活、成本低、研发周期短易于产品化,可靠性高,使用温度范围宽,易扩展,控制能力强,指令系统相对简单等优点。

单片机硬件设计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单片机系统的扩展部分设计,它包括存储器扩展和接口扩展。二是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如信号测量功能模块、信号控制模块、人机对话功能模块、通信功能模块等,根据系统功能要求配置相应的A/D、D/A、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外围设备。

单片机的种类很多,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单片机的类型。

1. 对不同的单片机的性能进行比较

单片机的种类繁杂,性能各异,应根据应用系统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比较、选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存储器。单片机内部有两种存储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两者严格区分开,对于不同厂家和型号的单片机,这两种存储器的容量也不一致。可以选择片内无程序存储器的单片机,通过对片外扩展组成单片机扩展系统。这种系统使用灵活,改写程序方便,是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一种凡是。设计扩展系统时,要分别估计程序的长短和随机数据的多少从而确定片外扩展上的数据存储器和成程序存储器容量的大小。

选择单片机还应注意扩展部件的方便程度、接口能力、指令系统、寻址方式、功耗及成本,单片机的基本参数例如速度、I/O引脚数量;工作温度范围,工业级还是商业机,如果设计户外产品,必须选用工业级;工作电压范围;抗干扰性

能好;和其他外设芯片放在一起的综合考虑等问题。

2. 必须具备配套的开发系统

单片机的应用系统一般比较小巧、紧凑,不像其他一般微型计算机有较多的外设,多数单片机不具备软件调试功能,即不具备自开发能力。因此,在自行设计组装单片机时,必须有相应的开发工具。这种开发工具叫单片机开发系统。 尽管单片机有许多优点,但如果没有开发系统,就无法开展单片机的应用开发工作。有的单片机性能很好,但如果找不到合适、方便的开发系统。就不宜采用。

3. 选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目前,Intel 公司的MCS-51系列单片机或其兼容机在8位单片机市场上占有50%以上,配套的开发系统完备、可靠。由于其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自1980年推出以来,直到现在,其在市场上仍很坚挺,已是我国在工业检测、控制领域的优选机型。

根据单片机的选用原则以及计步器的功能需要。选择AT89C52单片机作为计步器的核心控制部分。

AT89C52是美国ATMEL 公司生产的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8Kbytes 的可编程的Flash 只读程序存储器和256 bytes 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 ),器件采用ATMEL 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8051指令系统及引脚。它集Flash 程序存储器既可在线编程(ISP )也可用传统方法进行编程及通用8位微处理器于单片中,低价位AT89C52单片机可灵活应用于各种领域。

AT89C52提供以下标准功能:8K 字节Flash 闪速存储器,256字节内部RAM ,32个I/O口线,看门狗(WDT ),两个数据指针,三个16位可编程定时/计数器中断,两个串行中断,两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两个外部中断源,共6个中断源两个读写中断口线,三级加密位,低功耗空闲和掉电模式,软件设置睡眠和唤醒功能,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AT89C52可降至0Hz 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 的工作,但允许RAM ,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 中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他所有部件工作到下一个硬件复位。AT89C52的主要性能参数见表4-1。

表4-1 AT89C52的主要性能参数

图4-1是课题中所选用的AT89C52的封装管脚图,现在对引脚功能进行简要说明:

V CC :电源电压

GND :地

P0口:P0口是一组8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O口,当使用片外存储器(ROM 或RAM )时,作地址/数据总线分时复用。在程序校验期间,输出指令字节(这时需要加外部上拉电阻)。P0口(作为总线时)能驱动8个TTL 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可作为高阻抗输入端用

P1口:P1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4个TTL 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

图4-1 40引脚双列直插(DIP)封装图

P2口:P2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的输出缓冲级可以驱动4个TTL 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当使用片外存储器(ROM 或RAM )时,输出高8位地址。在编程/校验期间,接收高位字节地址。

P3口:P3是一组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3口输出缓冲级可驱动4个TTL 逻辑门电路。对P3口写入“1”,它们被内部的上拉电阻拉到高并可作为输入端口。P3口除了作为一般的I/O口线外,更重要的用途是它的第二功能,如表4-2所示

表4-2 P3口引脚的第二功能

RST :复位输入信号,高电平有效。在振荡器工作时,在RST 上作用两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将器件复位。

ALE/PROG :地址所存允许信号,输出。用作片外存储器访问时,低字节地_________

址锁存。ALE 以1/6的振荡频率稳定速率输出,可用作对外输出的时钟或用于定时。在EPROM 编程期间,作输入。输入编程脉冲(PROG )。ALE 可以驱动8个TTL 逻辑门电路。

__________________PSEN :片外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低电平有效。在从片外程序存储器取指

_________

令期间,在每个机器周期中,当PSEN 有效时,程序存储器的内容被送上P0口(数据总线)。PSEN 可以驱动8个TTL 逻辑门电路。

EA /VPP :片外程序存储器访问允许信号,低电平有效。在编程时,其上施_____________

加21V 或12V 的编程电压。

XTAL1:振荡器反相大器及内部时钟发生器的输入端。

XTAL2:振荡器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

4.2单片机的晶振电路

CPU 工作时都必须有一个时钟脉冲。时钟是单片机的心脏,单片机各功能部件的运行都是以时钟频率为基准,有条不紊地一拍一拍地工作。因此,时钟频率直接影响单片机的速度,时钟电路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单片机系统稳定性。AT89C52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引脚XTAL1和XTAL2分别是此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AT89C52的时钟可由内部方式或外部方式产生。外部时钟方式,即使用外部电路向AT89C52提供时钟脉冲,外部时钟信号通过一个反相器接至XTAL1和XTAL2;内部时钟方式,接晶体及电容C 1和C 2构成并联谐振电路,接在放大器的反馈回路中,内部振荡器产生自激振荡。

课题所采用的振荡电路是内部方式,电路如图4-2所示。

图4-2 内部时钟振荡电路

4.3复位电路

AT89C52的复位工作引脚RESET 为AT89C52提供了初始化的手段。有了它可以使程序从指定处开始执行,即从程序存储器中的0000H 地址单元开始执行程序。在AT89C52的时钟电路工作后,只要在RESET 引脚上出现10ms 以上的高电平时,单片机内则初始复位。只要RESET 保持高电平,则AT89C52循环复位。只有当RESET 有高电平变低电平以后,单片机才从0000H 地址开始执行程序。 AT89C52有三种复位方法。第一,上电复位。接通电源时自动产生一个复位信号。第二,手动复位。设置一个复位按钮,当操作者按下按钮时产生一个复位信号。第三,自动复位。设计一个复位电路,当系统满足某一条件时自动产生一个复位信号。

根据功能需要,课题中所采用的单片机复位电路是使用上电复位和手动复位结合的复位方法。开启时,上电后即可自动对单片机复位。AT89C52的复位电路如图4-3所示

图4-3 AT89C52的复位电路

4.4按键电路

在该系统中,为了实现设定电流值的输入,按键电路是十分必要的。

在单片机系统中键盘分为两类,一类为独立式按键,另一类为矩阵式键盘。独立式按键是直接用I/O口线构成的单个按键电路,其特点是每个按键单独占用一根I/O口线,每个按键的工作不会影响其它I/O口线的状态。独立式按键的典型应用如图4-4所示。

图4-4 独立式按键接口电路

独立式按键电路配置灵活,软件结构简单,但每个按键必须占用一根I/O口线,因此,在按键较多时,I/O口线浪费较大。当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往往只

需要几个功能键时,可采用独立式按键结构。

矩阵式键盘,I/O端线分为行线和列线,按键跨接在行线和列线上,按键按下时,行线与列线发生短路。矩阵式键盘的特点为占用I/O端线较少但软件结构较为复杂。当需要较多的按键时可采用矩阵式键盘。矩阵式键盘结构如图4-5所示。

图4-5 矩阵式键盘的结构

考虑到本文的数据输入量以及单片机I/O口的使用情况,系统设计才用独立式按键。

本文的按键电路如图4-6所示,按键的作用是输入设定的电流值和最大值,系统设定的初始的最大值为2mA, 设定值为1mA 。输入的方法是通过按键连续输入每按一下键电流值就相应的增加或减少1mA 。程序设定了输入值不能大于系统初始设定的最大值1mA 。设定的最大值不能小于系统初始设定的设定值1mA 。

图4-6 本系统的按键电路

组成键盘的按钮有触点式和非触点式两种,单片机中应用的一般是由机械触点组成的。机械式按键再按下或释放时,由于机械弹性作用的影响,通常伴随有一定时间的触点机械抖动,然后其触点才稳定下来。其抖动过程如图4-7所示,抖动时间的长短与开关的机械特性有关,一般为5

10 ms

图4-7 键操作和键抖动

在触点抖动期间检测按键的通与断状态,可能导致判断出错,即按键一次按下或释放被错误地认为是多次操作,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为了克服按键触点机械抖动所致的检测误判,必须采取去抖动措施。这一点可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予以考虑。在键数较少时,可采用硬件去抖,而当键数较多时,采用软件去抖。在硬件上可采用在键输出端加R-S 触发器(双稳态触发器) 或单稳态触发器构成去抖动电路。图4-8是一种由R-S 触发器构成的去抖动电路,当触发器一旦翻

转,触点抖动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图4-8硬件消抖电路

软件上采取的措施是:在检测到有按键按下时,执行一个10 ms 左右(具体时间应视所使用的按键进行调整)的延时程序后,再确认该键电平是否仍保持闭合状态电平,若仍保持闭合状态电平,则确认该键处于闭合状态。同理,在检测到该键释放后,也应采用相同的步骤进行确认,从而可消除抖动的影响。 本文的电路中的按键消抖问题采用的是软件延时的方法来解决的。

4.5 A/D转换电路

单片机只能处理数字量,然后现实生活中,外界的被测量往往都是模拟的,这就需要有一种器件可以把外部的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以供单片机处理,然后控制其它外部设备执行某种操作。A/D转换器是一种用来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适合于数字处理的二进制数的器件。在本文的电路中A/D转换器的作用是将设定的电压值送入单片机中,以进行比较。

AD 转换器的位数越高,外界被测模拟量被转换的就越精确。选择一个高精度的AD 转换器是真实感知外界前提。但是精度越高,器件的价格就会非常昂贵。应该选择一个是足够满足所需环境的A/D转换器才是正确的。文中采用的A/D转换器是TLC549, 它是一个8位的A/D转换器,足够满足本系统的要求。

TLC549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8位串行A/D转换器芯片,可与通用微处理器、控制器通过CLK 、CS 、DATA OUT三条口线进行串行接口。具有4MHz 片内系统时钟和软、硬件控制电路,转换时间最长17μs ,TLC549为40000次/s。总失调误差最大为±0.5LSB ,典型功耗值为6mW 。采用差分参考电压高阻输入,抗干扰,可按比例量程校准转换范围,VREF-接地,VREF+-VREF-≥1V ,可用于较小信号的采样。

图4-9TLC549的引脚图

TLC549的引脚图如图4-9所示。TLC549的极限参数如下:

电源电压:6.5V ;

输入电压范围:0.3V ~VCC +0.3V ;

输出电压范围:0.3V ~VCC +0.3V ;

峰值输入电流(任一输入端) :±10mA ;

总峰值输入电流(所有输入端) :±30mA ;

工作温度:TLC549C :0℃~70℃

TLC549I:-40℃~85℃

TLC549M:-55℃~125℃

TLC549有片内系统时钟,该时钟与I/O CLOCK是独立工作的,无须特殊的速度或相位匹配。其工作时序如图4-10所示。

图4-10 TLC549的工作时序图

当CS 为高时,数据输出(DATA OUT)端处于高阻状态,此时I/O CLOCK不起作用。这种CS 控制作用允许在同时使用多片TLC549时,共用I/O CLOCK,以减少多路(片)A/D并用时的I/O控制端口。

一组通常的控制时序为:

(1)将CS 置低。内部电路在测得CS 下降沿后,再等待两个内部时钟上升沿和一个下降沿后,然后确认这一变化,最后自动将前一次转换结果的最高位(D7)位输出到DATA OUT端上。

(2) 前四个I/O CLOCK周期的下降沿依次移出第2、3、4和第5个位(D6、D5、D4、D3) ,片上采样保持电路在第4个I/O CLOCK下降沿开始采样模拟输入。

(3)接下来的3个I/O CLOCK 周期的下降沿移出第6、7、8(D2、D1、D0) 个转换位,

(4)最后,片上采样保持电路在第8个I/O CLOCK 周期的下降沿将移出第6、7、8(D2、D1、D0) 个转换位。保持功能将持续4个内部时钟周期,然后开始进行32个内部时钟周期的A/D转换。第8个I/O CLOCK 后,CS 必须为高,或I/O CLOCK 保持低电平,这种状态需要维持36个内部系统时钟周期以等待保持和转换工作的完成。如果CS 为低时I/O CLOCK 上出现一个有效干扰脉冲,则微处理器/控制器将与器件的I/O时序失去同步;若CS 为高时出现一次有效低电平,则将使引脚重新初始化,从而脱离原转换过程。

在36个内部系统时钟周期结束之前,实施步骤(1)-(4),可重新启动一次新的A/D转换,与此同时,正在进行的转换终止,此时的输出是前一次的转换结果而不是正在进行的转换结果。

若要在特定的时刻采样模拟信号,应使第8个I/O CLOCK 时钟的下降沿与该时刻对应,因为芯片虽在第4个I/O CLOCK 时钟下降沿开始采样,却在第8个I/O CLOCK 的下降沿开始保存。

TLC549可方便地与具有串行外围接口(SPI)的单片机或微处理器配合使用,也可与51系列通用单片机连接使用。与51系列单片机的接口如图4-11所示。

图4-11 TLC549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TLC549片型小,采样速度快,功耗低,价格便宜,控制简单。适用于低功耗的袖珍仪器上的单路A/D或多路并联采样。

本文中的A/D转换器与单片机的连接如图4-12所示

图4-12 A/D转换器与单片机的连接图

4.6 D/A转换电路

系统中有的时候不仅需要A/D转换器把外界的模拟信号转化成CPU 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也会需要把单片机要向外部输出的数字量转化成模拟信号输出的形式,这就需要一个D/A转换器来完成。D /A转换器是一种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器件,为计算机系统的数字信号和模拟环境的连续信号之间提供了一种接口。在本系统的电路中D/A转换器的作用是为模拟电路部分提供电流设定电路的电压DAC1以及限流保护电路中的比较电压值DAC2,文中所采用的D/A转换器是TLC5615。

TLC5615是带有缓冲基准输入(高阻抗)的10位电压输出数模转换器。DAC 具有基准电压两倍的输出压范围,且DAC 是单调变化的。器件使用简单,用单5V 电源工作。器件具有上电复位(power-on-reset )功能以确保可重复启动。

TLC5615的数字控制通过3线(three-wire )串行总线,它是CMOS 兼容的且易于和工业标准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接口。器件接收16位数据字以产生模拟

输出。数字输入端的特点包括带有斯密脱(schmitt )触发器,它具有高噪声抑制能力。

TLC5615的具有如表4-3所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电池供电测试仪表、数字失调与增益调整、电池工作远程工业控制、机器和机械装置控制器件、移动电话等领域

表4-3 TLC5615的具有的特点

TLC5615的引脚排列如图4-13所示,TLC5615个引脚功能如表4-4所示。

图4-13 TLC5615的引脚排列

表4-4TLC5615个引脚功能说明

本文中的D/A转换器与单片机的连接如图4-14所示

图4-14 D/A转换器与单片机的连接图

4.7液晶显示电路

在本文的系统中显示电路的作用是显示设定的电流值,以方便操作者的使用。

单片机常用的显示器有发光二极管(LED)和液晶显示器两种。本文所采用的是液晶显示器LM016L 。

LM016L 液晶显示模块,可以显示两行数据,每行16位。LM016L 与常用的1602B 功能和引脚一样,不同点在于LM016L 液晶模块没有调背光的两个引脚,采用的是14脚接口。各引脚的说明如表4-5示

表4-5LM016L 各管脚功能说明

LM016L 液晶模块内部的字符发生存储器(CGROM) 已经存储了160个不同的点阵字符图形,这些字符有: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常用的符号、和日文假名等,每一个字符都有一个固定的代码,比如大写的英文字母“A”的代码是01000001B (41H ),显示时模块把地址41H 中的点阵字符图形显示出来,我们就能看到字母“A”LM016L 液晶显示模块可以和单片机AT89C52直接接口,电路如图4-15。

图4-15液晶显示模块和单片机89C52接口电路

本文系统的显示电路如图4-16所示, 由于与单片机相连接的器件过多,所以在绘制原理图时,采用了网络标号的形式来表示物理连接。

图4-16 系统中的显示电路

4.8数字电路部分原理图

数字部分原理图如图4-17所示

如图4-17 数字部分原理图

5 系统软件开发

单片机的程序设计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软件模拟调试,意思就是用开发单片机程序的计算机去模拟单片机的指令执行,并虚拟单片机片内资源,从而实现调试的目的,但是软件调试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机本身是多任务系统,划分执行时间片是由操作系统本身完成的,无法得到控制,这样就无法时时的模拟单片机的执行时序,也就是说 ,不可能像真正的单片机运行环境那样执行的指令在同样一个时间能完成(往往要完成的比单片机慢)。为了解决软件调试的问题,第二种是硬件调试,硬件调试其实也需要计算机软件的配合,大致过程是这样的:计算机软件把编译好的程序通过串行口、并行口或者USB 口传输到硬件调试设备中(这个设备叫仿真器),仿真器仿真全部的单片机资源(所有的单片机接口,并且有真实的引脚输出),仿真器可以接入实际的电路中,然后与单片机一样执行。同时,仿真器也会返回单片机内部内存与时序等情况给计算机的辅助软件,这样 就可以在软件里看到真实的执行情况。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断的软件实现单步、全速、运行到光标的常规调试手段。总结一下两者的不同与相同: 相同点:

1:都可以检测单片机执行时序下的片内资源情况(如R0-R7 、PC 计数器等) 2:可以实现断点、全速、单步、运行到光标等常规调试手段。 不同点:

1:软件调试无法实现直接连接硬件电路的调试,只能通过软件窗口虚拟硬件端口的电平输出情况而仿真器可以实现与单片机一样的功能的硬件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候仿真器就是一个单片机。

2:软件调试执行单片机指令的时间无法与真实的单片机执行时间画上等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程序在单片机中要执行300us ,可能在计算机中执行的时间可能会比这个长很多,而且无法预料。仿真器则是完全与单片机相同。

3:软件调试只能是一种初步的,小型工程的调试,比如一个只有几百上千行的代码的程序,软件调试能很好的完成,如果是一个协调系统,可能还需要借助几个单片机仿真器和相关的仪器才能解决。

4:软件仿真不需要额外花钱,而硬件需要,一个仿真器一般都上千元,同时可

以仿真许多种单片机的工作。

Keil uVision2是目前使用广泛的单片机开发软件,它集成了源程序编辑和程序调试于一体,支持汇编、C 、PL/M语言。 Keil uVision2 的具体使用请参考相关书籍。

本系统的程序开发过程是基于Keil uVision2的编程环境的,程序流程图如图5-1所示。

图5-1 程序流程图

6 结论

本文讲述的是基于51单片机的半导体驱动电源的系统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之前,根据对系统的功能要求及其应用环境等确定合理的、具体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对应用系统的可靠性、通用性、先进性、可维护性、以及成本等进行综合考虑,以尽量合理并符合相应的标准。然后根据市场上各种单片机的货源情况和单片机的性能及开发工具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机型。接下来要根据系统中可能遇到的模拟电路、I/O接口、存储器和显示器等器件和设备进行器件选择,使之符合系统在精度、速度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最后确定硬件和软件的功能划分。由于在系统设计中某些功能用硬件和软件都能实现,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研制周期和成本等因素具体划分软硬件功能。

致谢

本部分 请自行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毅刚,彭喜元,姜守达,乔立岩. 新编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宝江,瞿勇,张幽彤,杜庆柏.MCS 单片机应用系统实用指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 何立民. 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4] 沈任元,吴勇.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 胡汉才. 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 蒋立平. 数字电路[M].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7] 王建宇,戴跃伟,侯晓霞.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1.

[8] KEN MARTIN[加].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英文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9.

[9] 张俊谟. 单片机中级教程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社,2006.

[10] 陈友桂,王文哲. 基于AT89C52的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设计[J].应用激

光,2008,10:402-405.

[11] 邹文栋,高益庆. 单片机控制的半导体激光驱动电源[J].激光杂志2002,

23:70-71.

[12] 赫建国, 郑燕, 薛延侠. 单片机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6-5.

[13] 王路威. 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及其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9:34-38.

[14] Ken Martin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2.9 284—324.

附录

附录一 序源代码

//数据写入

void da5615(unsigned int da) {

unsigned char i;

da

for (i=0;i

if(da &0x8000) DA_1; else DA_0; CK_1; da

#define Wait1us _nop_();

#define Wait2us {_nop_();_nop_();} #define Wait4us {Wait2us;Wait2us;} #define Wait8us {Wait4us;Wait4us;} #define Wait10us {Wait8us;Wait2us;}

#define Wait30us {Wait10us;Wait8us;Wait4us;Wait2us;} /************定义接口总线**************/ sbit Clock = P1 ^ 2; //时钟口线 sbit DataOut = P1 ^ 3; //数据输出口线 sbit ChipSelect = P1 ^ 4; //片选口线 /************接口总线定义结束**********/ /*********函数名称:ADCSelChannel******** unsigned char ADCSelChannel(void) {

unsigned char ConvertValue = 0; unsigned char i;

ChipSelect = 1; //芯片复位 ChipSelect = 0; ChipSelect = 1; Clock = 0; Wait4us;

ChipSelect = 0; //芯片起始 Wait4us; //等待延时

for (i = 0; i

Clock = 1; Clock = 0; }

ChipSelect = 1; //开始转换 Wait10us; //等待转换结束 ChipSelect = 0; //读取转换结果 Wait4us;

for (i = 0; i

Clock = 1;

ConvertValue

ConvertValue = 0x1; }

Clock = 0;

}

ChipSelect = 1;

return (ConvertValue); //返回转换结果

}

/************ADCSelChannel函数结束**********/

//=================1602lib.h===================

/*********************************************

* 1602 LCD LIB *

* COPYLEFT (c) 2009 BY HUB. *

* *

* File Name: 1602LIB.h *

* Author: hub *

* Created: 2009.8.31 *

* Revision: 1.0 *

* *

*********************************************/

#ifndef _LCD1602_H_

#define _LCD1602_H_

////

////DEFINE PORT HERE

////

#define LCDIO P0

sbit LCD_RS=P3^0;

sbit LCD_RW=P3^1;

sbit LCD_EN=P3^2;

sbit LCD_BUSY=LCDIO^7;

/*********************************************/

/////DONT MODIFY ANYTHING BELOW!!

/////DONT MODIFY ANYTHING BELOW!!

/////DONT MODIFY ANYTHING BELOW!!

/*********************************************/

//输入方式设置

#define LCD_AC_AUTO_INCREMENT 0x06 //数据读、写操作后,AC 自动增一

#define LCD_AC_AUTO_DECREASE 0x04 //数据读、写操作后,AC 自动减一

#define LCD_MOVE_ENABLE 0x05 //数据读、写操作,画面平移 #define LCD_MOVE_DISENABLE 0x04 //数据读、写操作,画面不动 #define LCD_GO_HOME 0x02 //AC=0,光标、画面回HOME 位

//设置显示、光标及闪烁开、关

#define LCD_DISPLAY_ON 0x0C //显示开

#define LCD_DISPLAY_OFF 0x08 //显示关

#define LCD_CURSOR_ON 0x0A //光标显示

#define LCD_CURSOR_OFF 0x08 //光标不显示 #define LCD_CURSOR_BLINK_ON 0x09 //光标闪烁

#define LCD_CURSOR_BLINK_OFF 0x08 //光标不闪烁 //光标、画面移动,不影响DDRAM

#define LCD_LEFT_MOVE 0x18 //LCD显示左移一位 #define LCD_RIGHT_MOVE 0x1C //LCD显示右移一位 #define LCD_CURSOR_LEFT_MOVE 0x10 //光标左移一位 #define LCD_CURSOR_RIGHT_MOVE 0x14 //光标右移一位 //工作方式设置

#define LCD_DISPLAY_DOUBLE_LINE 0x38 //两行显示

#define LCD_DISPLAY_SINGLE_LINE 0x30 //单行显示

#define LCD_CLEAR_SCREEN 0X01 //清屏

//LCD1602地址相关

#define LINE1_HEAD 0x80 // 第一行DDRAM 起始地址

#define LINE2_HEAD 0xc0 // 第二行DDRAM 起始地址

#define LINE1 0 //第一行

#define LINE2 1 //第二行

#define LINE_LENGTH 16 //每行的最大字符长度

#define HIGH 1

#define LOW 0

#define TUR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

/*DEFINE FUNCTION

/*********************************************/

void LCD_init(void);

void LCD_send_command(uchar command);

void LCD_send_data(uchar dat);

void LCD_write_char(uchar x,uchar y,uchar dat);

void LCD_disp_string(uchar x,uchar y,char *Data);

void delay_ms(uchar n);

void LCD_check_busy(void);

#endif

//=============================1602lib.c==============================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1602LIB.h"

void main(void)

{

uchar str1[]="1602 LCD LIB";

//uchar str2[]="POWER BY istry";

uchar *pStr=str1;

LCD_init();

while(1)

{

LCD_send_command(LCD_CLEAR_SCREEN);

delay_ms(10);

LCD_disp_string(0,0,pStr);

//LCD_disp_string(0,1,str2);

delay_ms(100);

pStr++;

if(*pStr=='\0')

{

pStr=str1;

}

}

}

void LCD_init(void)

{

LCD_send_command(LCD_DISPLAY_DOUBLE_LINE);

LCD_send_command(LCD_AC_AUTO_INCREMENT|LCD_MOVE_DISENABLE); LCD_send_command(LCD_DISPLAY_ON|LCD_CURSOR_OFF);

LCD_send_command(LCD_CLEAR_SCREEN);

}

void LCD_send_command(uchar command)

{

LCD_check_busy();

LCD_RS=LOW;

LCD_RW=LOW;

LCD_EN=HIGH;

LCDIO=command;

LCD_EN=LOW;

}

void LCD_send_data(uchar dat)

{

LCD_check_busy();

LCD_RS=HIGH;

LCD_RW=LOW;

LCD_EN=HIGH;

LCDIO=dat;

LCD_EN=LOW;

}

void LCD_write_char(uchar x,uchar y,uchar dat)

{

unsigned char address;

if (y == LINE1)

address = LINE1_HEAD + x;

else

address = LINE2_HEAD + x;

LCD_send_command(address);

LCD_send_data(dat);

}

/**

* 参数:y-行数

*

*/

void LCD_disp_string(uchar x,uchar y,uchar *Data) {

if(y==LINE1)

{

if(x

{

LCD_send_command(LINE1_HEAD+x);

for(;x

{

LCD_send_data(*(Data++));

}

if(*Data!='\0')

{

x=0;

y=LINE2;

}

}

}

if(y==LINE2)

{

LCD_send_command(LINE2_HEAD+x);

for(;x

{

LCD_send_data(*(Data++));

}

}

}

//延时函数

void delay_ms(uchar n)

{

uchar i;

while(n--)

{

for(i=0;i

{

_nop_();

_nop_();

_nop_();

_nop_();

_nop_();

_nop_();

}

}

}

/*

void delay_ms(uint n)

{

uint i,j;

for(i=n;i>0;i--)

for(j=0;j

;

}

*/

void LCD_check_busy(void)

{

do

{

LCD_EN=0;

LCD_RS=0;

LCD_RW=1;

LCDIO=0xff;

LCD_EN=1;

}

while(LCD_BUSY==1);

LCD_EN=0;

}

//========================end============================ 附录二Protues 软件电路仿真图


相关内容

  • 光纤通信实验
    实验一 多模光纤损耗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纤损耗的定义 2.学会用插入法测量多模光纤的损耗 二.实验内容 1.测量多模光纤的衰减 2.测量多模光纤的损耗 三.实验仪器 1.ZY12OFCom23BH1型光纤通信原理实验箱 1台 ...
  • 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目录及注释
    附录 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目录 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注释 A0000 雷达工业行业 A4040 雷达设备制造 指雷达整机设备的制造. 包括:----指挥自动化系统: ----地面雷达.机载雷达.舰载雷达等. B0000 B4021 通信设备 ...
  • 福建工程学院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复习材料
    1.特种加工的能量转换原理. 特种加工是将电能.热能.光能.声能和磁能等物理能量及化学能量或其组合乃至与机械能组合直接施加到被加工的部位上,从而实现材料去除的加工方法. 2.精密切削加工分类. 1)精密.超精密车削:2)精密.超精密铣削:3 ...
  • 光电传感器实验指导书
    光电传感器技术实验指导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测控技术研究所 2014年10月21日 实验一 光敏电阻特性参数及其测量 1.光敏电阻伏安特性实验 1.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认识并学习光敏电阻,掌握光敏电阻的基本工作 ...
  • 北航双光栅实验
    双光栅测弱振动 在工程技术上,往往需要对微小振动的速率和幅度予以精确的测量,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对微弱振动的研究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众多测量技术中,"双光栅"测量法以其简单实用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双光栅测弱振动是 ...
  • 科技英语课文翻译及课后答案
    第一单元 自动化 第二部分 阅读A 自动化的含义 "自动化"已经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个被大量滥用的词.但是,人们对其确切的意义以及所包括的内容,正在逐渐地有了较为正确的了解.如果不是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也许可以尝试作些解 ...
  • 三相瞬时功率理论在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中的研究
    第35卷第6期2013年12月 光学仪器 OPTICAL V01.35,No.6December,2013 INSTRUMENTS 文章编号:1005-5630(2013)06-0058-06 三相瞬时功率理论在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中的研究 ...
  • 氦氖激光器课程设计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氦氖激光器电源 课程设计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成 绩: 评 电子科学与技术1002班 2013.12.23 -- 2014.1.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He-N ...
  • 电气发展史
    电力电子器件发展简史 各种产品设备对电源的不同要求,催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涌现,又发展了电力电子技术.早在1900年,美国纽约地铁为了从交流电网中获取直流电源给地铁列车供电,就开始采用机械整流器的方法.由于机械整流器是旋转的 ...
  • 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直流电机(D.C.machine) [编辑本段] 定义 定义输出或输入为直流电能的旋转电机,称为直流电机,它是能实现直流电能和机械能互相转换的电机.当它作电动机运行时是直流电动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作发电机运行时是直流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