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_知行合一_本体论解读 - 范文中心

王阳明_知行合一_本体论解读

07/29

2010/4

王阳明“知行合一”本体论解读

肖剑平

摘 要:“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通过致良知,人将领悟真正的存在,这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知行合一”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品格,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肩负社会教化、教育的责任,是君子品性的自然显现。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0)4-120-02

作 者:湘潭大学哲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王阳明(1472—。祖籍浙江余姚,

幼年随父迁家至山阴(越城,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后讲学于越城近郊的阳明洞,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遂以阳明行于世,卒谥文成。王阳明一生颇不平凡,几经波澜,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等人生磨难为其哲学思想的萌发、成熟提供了温床。王阳明集为学、为道、为官于一身,也是宋明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知行合一之说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本体论的视角解读阳明的知行观。

一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认为,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

在心之本体上,知、行二者已然同时俱有。二者落在名言上,分说为二;一旦达于心体,则不可分割。阳明在指出圣人知行合一之教的要义时,论及了知与行的具体指称,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

并进之说。”这里,王阳明从本体论的层次,以行释知,以知释行,以知行互训的方式对知、行进行界定。按阳明理解,知之真切笃实处,便已有行在其中;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

“知行合一”论,与其说是从认识论方面回答知、行关系,毋宁说是从为知、行关系作心性论意义上的本体论探讨。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指出:“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

教”。在他看来,“心即理”、“性即理”。“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

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指

责朱熹“析‘心’与‘理’为二”,“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

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朱熹理本论哲学体系在心、性、理三者关系上,主张“性即理”,反对“心即理”、“心即性”,因为朱熹所谓的“心”,主要属于气之层面的经验之心,而不是陆王心学意义上的本体之心。

,其所讲,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又要在感性经验世界,。朱熹虽然“析心与理为二”,但他真正的目的是要使心与理合一。朱熹认为“理”是“性”所固有的,而只有在心之主体的作用,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自我实现,从而体认“理”的真实。所以“理”的具备必须依靠人心的自我锤炼不断把自身从心理、生理的实体转化为道德的本体存在。如此说来,心在本体论意义上是应该完全具备天理的,否则“理”的体认依据就不能成立,所以朱熹对心与理作二元论阐述给自己带来了理论上的困境。

王阳明曾把他的哲学表述为“身心之学”,即用整个生命来诠释的主体性哲学。阳明心学秉承了儒家哲学主体性的原则。无论“心即理”,还是“知行合一”,王阳明都是从德性主体意义上讲的。“知”在阳明这里不是朱子所讲的知性之知,而

(),是德性之知。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就是从德性之知来讲的,其依据就是人性是根植于人心之中的。如果把人内在的人性、本心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这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只是科学的了解,属于知性层面。

“知行合一”指明了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状态的完满性,也体现了人在存在过程中诚于己的全部真实性。王阳明

提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认为心之本然状态是无,这才是至善。至善是无善无恶,让心处于一种无的状态。但是说心处于一种无的状态并不是说心被界定为本体上的非存在。经验上的心在具体形式中表现自己,而作为本体存在的心体,决不会在具体形式中表现自己。但是具体形式不是本心的必然附属物,相反,其往往成为对心体的遮蔽。无心之心特别突出了没有心的作用痕迹的心的功能。只有超乎善恶,心才能跳

(出善恶的牵制,才能“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

)。论》“阳明认为像金子般的灰尘也跟其他任何种类的灰尘

会伤害眼睛一样,善与恶的意念同样会伤害心体。”心无染著,处于虚空的状态,它才是至善的,才能体认天理,实现知、行的自然合一。

二 “知行本体”

知与行在动态过程中实现统一,此过程中“行”成为“知”

的一种存在方式。“知行合一”之“合”作“复”义,也就是复知行之本体。阳明以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他说道:“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

矣”。在阳明看来,良知即道心,道心即本心。“无”才是心之本体,所以人之本心是超乎善恶的。同样,良知也被认为是跳出了善恶之域。“良知”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它并不简单地作为认识能力的知,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主体向至善无限接近的行。王阳明的“良知”二字源自于孟子的“良知良能”说。良知是不虑而知,良能是不学而能的。良知是自明的,因为它是“自身所予”的,也就是说良知是自己呈现出来的,自己原是如此这般的,而非由外部所强加给予的。此亦是中国哲学所倡的一个重要观念:“自然”,即“自己如此”之意。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所说的“良知”也是自然。“‘吾心之本体,自然灵

昭明觉也’,这种呈现,正是良知的直观。”“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

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也就是“不虑而知”,即不含有任何私心杂念,正如《孟子》所说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在子・公孙丑上》

日用常行中发用流行因为良知是自明的,存在。这就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阳明提倡致良知是要实践人的圣性。阳明弟子徐爱因未领会先生“知行合一”之义,认为:“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

ϖλ

相关内容

  •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研究計劃 王陽明的「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一.前言: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哲學体系中兩個重要的觀念.陽明在他的著作中論及「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處甚多,有些地方甚且明說「知行合一」之「知」.即為「致良知」,之「良知」.可見「 ...
  • 知与行:从知而行之到行而知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知而行之,义也.安而行之,义也.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 ...
  • 格物致知登高峰,知行合一不会疯
    格物致知之说解析,阳明先生格竹致知不成功,差点格成大脑炎,一无所获,对朱老夫子格物之说严重质疑,转换思路,重新梳理孔夫子千年之说的核心要义,融汇贯通,龙场悟道,遂有一代王学,心学.临终留言我心光明,夫复何求.终证得大智慧,求得大解脱. 学有 ...
  • 鲍鹏山|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士大夫精神的失落
    ▼ 2017.02.15|No.84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曾经批评过科举取士,说这种制度取来的士子,如唐之元.白,"类皆酒肉以溺其志,嬉游以荡其情,服饰玩好书画以丧其守.--而能自树立以为君之心膂.国之桢干.民之荫藉 ...
  • 儒学与生活100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的态度. A.逃避 B.积极 C.散漫 D.无所谓  我的答案:A 2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 A.&l ...
  •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
  • 20**年-04-16申论经典原创文章解读
    申论经典原创文章解读 主讲教师:张小龙 授课时间:2016.04.16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申论经典原创文章解读 (一) "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 ...
  • 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测试卷
    必修三 专题一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A .道家学派 B .儒家学派 C .墨家学派 D .法家学派 2.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 ...
  • 复旦大学考博哲学真题
    复旦大学考博哲学真题 综合知识2005年试题 感性活动,现实的个人,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奥卡姆剃刀原则,贝克来的"存在即是被感知",玄学,<新唯实论>,<判断力的批判>, ...
  • 毛概论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