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男权文化探微 - 范文中心

布依族男权文化探微

07/25

布依族男权文化探微——以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古寨为例[ 来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发布日期:2013-05-30 | 浏览( 11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彭希义

摘要:汉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体地位,我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父权制、家长制为核心的男权文化。由于受汉民族的影响,布依族的男权文化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基于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古寨的实地调查,从“地名”和“女性服饰”两个方面了解和探讨布依族的男权文化,并简要分析其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当道的汉代,还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霸主地位。这其中,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成为封建社会处理男女两性关系的核心理念,是封建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这种观念,形成了中国漫长的男权文化传统,它也已经渗透到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单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也表现在群体或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笔者基于对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古寨的实地调查,主要从地名和女性服饰两方面分析当地布依族的男权文化,并讨论其文化意义。

一、第一印象——地名

地名,是认识和了解一个地方的第一感觉、第一印象。著名语言学家L.R.柏默曾说:“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 【1】通过地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同的侧面。绝大部分地名信息,给世人提供的是一种文化气息,每一个饱含文化意义的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很有可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的历史。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名文化,它们为各自的民族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光彩。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来说,地名文化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纳孔地名的传说

在纳孔当地,“纳”是田的意思,“孔”则为弯弯的,“纳孔”就是指呈弧形像彩虹的田,有田产丰收的意味。据说纳孔当地的村民最早是从江西迁来的韦姓瑶族,然后又陆续有余姓、包姓、岑姓、陈姓等家族搬迁过来,最后来的是王姓家族。为了逃难和生活,这些人居住和生产的地方不在一起,农业生产就在现在虎山公园旁边的山家寨,这里有大田十多亩,在田边有一口水井,供人们生产、劳作之用。后来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人们又慢慢搬到山家寨来。主要的水源就来自田边的水井,水井里的水舀了就会自己满起。但喝了井水以后,女性就开始横行霸道,专门欺负男性。男性不堪忍受女性的欺凌,就请阴阳道士来寻求破解的办法,道士认为女性喝了井水就会胜过男性,于是就让人到云南定制几口大锅把水井盖上。说来也怪,自从水井盖上以后,寨里的女性又开始温顺起来。由此,纳孔的涵义又多了一层,即将“孔”(指水井)“纳”(有封起来之意)起来。

(二)纳孔地名的文化意涵

地名就其社会功能来讲,只是一个地区的语言代号,即符号。但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符号,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它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和表现出命名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地名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从纳孔地名由来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纳孔的村民最早是由江西迁徙而来。江西属于江南地带,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出现了陆九渊、王守仁等大儒,其白鹿洞书院更是煊赫一时。可见,是一个儒家文化及其发达的省份之一。由于受这种“根”文化的影响,迁徙到贞丰之后,他们的文化也带到了这里,并在贞丰生根发芽。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位于西南边陲的贞丰县,儒家的男权文化竟是如此发达,已经渗透到地名之中,并随时代流转,流传至今。

从男权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纳孔地名符号背后的象征意义。由于封建时代的封建伦理观念统摄下的男权文化的作用,用一个“锅盖”盖住一口井,试图来阻挡女性要求自强的愿望。毋庸置疑,女性的人格和尊严遭到了践踏,男权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允许女性独立起来,不允许女性强大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抹煞和剥夺了女性的自主权利和独立意识。

从简单的“纳孔”两个字,透视出这个地区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渊源,告诉我们“纳孔”二字背后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如何禁锢女性的自由和发展,告诉我们布依族文化如何受汉文化的影响,相互交融,演变和发展成现在留存和可见的摸样。种种的种种,都是通过我们挖掘“纳孔”这个地名深层意义得到的。

可见,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对它的解读让我们在第一时间里对纳孔古寨有了一个大致、全方位的了解。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便从中解读出一些珍贵的信息。其独特的民族环境以及地理位置使得当地的地名增加了不少自身的特色。地名就象一面明镜,映照出了当地的自然风貌,民族状况以及宗教信仰等等文化内涵,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途径。总之,不仅纳孔地名有此功能,所有地名亦如此,它们都是一个信息源,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能够挖掘出一些对地理、语言、历史、民俗等有帮助的资料。

二、第二皮肤——服饰

作为第一表征的“肤色”是先天具来的,我们无从决定,更无力改变。而“服饰”是人类的“第二皮肤”,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一步一步创造、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蕴含着本民族的灵魂。由此,我们可以从“第二皮肤”中,探索并发现其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我们知道,传统女装大都着右衽大襟衣,宽裤脚长裤或蜡染布百褶裙,领口、衣边镶绣花边头,头饰梳独特的“梳高头”发型,爱佩戴银饰,常用花格布作包头帕,特别讲究在包头布的,坦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银头簪之间,显得洒脱大方、俊俏美丽。习惯上内衣的袖口较外衣长而且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所绣织的花纹图案十分讲究,看上去内外衣袖长短协调,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格外醒目受看。脚上穿十分精美的翘头花绣鞋。整套服装可以说是集纺织、蜡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2】

从表征上看,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服饰在款式和绣花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因为她们个人或群体的喜好,而是这些服饰的款式和绣花是根据它们自身特有的文化和历史流变而来,它们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寓意。

(一)纳孔女性服饰的传说

接着上面关于纳孔地名的传说,自从“锅盖”起到一定作用的时候,道士看情况有好转,又想出一个办法来让女性“变乖”,就是在女性穿的衣服上的胸口位置绣上胸花,让胸花把女性的心蒙住,使脑筋不开化,以防她们再花言巧语,当家作主夺了男性的权利,威胁到男性的地位。

这就是传说中的为了使女性变得愚昧迟钝,而设计出来的服饰。在胸口的部位绣花来遮掩女性的聪明才智,俯首于男性的统治之下。我们看到现在纳孔布依族女人的衣服上依然绣有胸花,一般有鸟和花的纹饰,但这已经弱化成了服装的一种装饰,一种纯粹和简单的审美价值的外在表现。

(二)“巫道信仰”的价值取向

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既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也是连结鬼神与人间的媒介。有了宗教,并不一定会产生民族服饰;但是没有宗教,我们的民族服饰是不可能会这样的绚丽多彩、神秘奇伟。在纳孔古寨的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地服饰背后蕴含的宗教意蕴,正是有这一层超脱世俗的涵义,才让纳孔古寨的布依族服饰更具有一种空灵和神秘的意味。

尽管现实中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五花八门,有巫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等,但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古老的巫道合一的宗教信仰,一直是绝大多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孔古寨的布依族服饰之所以是现在看到的摸样,也是经由一个“道士”来“设计”的。

巫道信仰属于一种原始宗教形式,是以一种对待人的方式来影响、控制灵魂的魔法信仰。在概念上所规定的内容上,巫道信仰和人为宗教又都是同样包含两层意思:既指与某种鬼神有关的象征事像(如行为、仪式、符号等),又指这类事像所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础及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作为互补的两股内在驱动力,巫道信仰和人为宗教都是对少数民族服饰符号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符号系统中的绝大部分造型、图案及其他装饰物,完全可视为不同形式的宗教礼仪;另一方面,则可看做鬼神观念的符号载体,因为这些符号是通神联鬼的主要媒介。典型之至者,如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盖头”,信仰佛教诸民族的袈裟,信仰萨满教民族的萨满神衣,信仰道教和其他巫教诸民族的盛装花衣与师公道袍……【3】

不言而喻,纳孔古寨的布依族服饰就是巫道信仰的作用,根据当地的道人的意见,在妇女的服饰做改变,来达到男权得以巩固的结果。正是由于宗教的作用,纳孔古寨的服饰才会有在胸部绣花,使之呈现出上图所见的图案。这种风格的流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意蕴,只留存为一种服饰的审美艺术风格,但我们根据这种风格和传说还是能探视到服饰之所以会依照某种风格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看到“巫”的影子曾经或现在仍紧随在纳孔人民的身后。可以说,这是纳孔布依族服饰在向世人进行着无言的述说。

(三)“以图愚心”的象征意义

从符号体系的角度看,服饰的款式和绣花,乃至于绣花的位置和内容都具有象征、标志、指示的意义。由此,在服饰上我们可以看到特属于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文化。

之所以某种服饰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特点具有象征的功能,发挥象征的作用,蕴含象征的意义,是因为服饰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更主要的是带有一种“信仰”的身份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成为我们生命中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宗教意识就是符号化的象征意识,其宗教思想正是象征性的思维范式。而他们服饰图案中的象征实质,则是宗教观念内容向艺术形式积淀演化的结果。【4】这使得他们的服饰至今还洋溢着极其浓烈的宗教文化色彩。许多地区和民族的服饰,简直是一种“信仰艺术”或说是“巫术艺术”。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大凡具有“宣传、鼓动职能的艺术都是巫术艺术”。【5】在这样的层面上说,民族服饰的设计者或制作者也是人们自己心目中的鬼、神的创造者,他们为自己的民族设计和构建了关于鬼、神的事迹以及一切影响生活和观念的想象,也为自己的民族填补了本民族的宗教内容。

在上面展示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纳孔古寨为了所谓的“地位之争”而专门请道士“设计”的女性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胸口有一块绣花图案,这种“以图愚心”的意图,在服饰上表露无遗,依托民间信仰,借用服饰绣花,来试图巩固男性的地位,保证男性的权利。可以说,这是纳孔布依族文化中男权思想最显著的特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服饰样式已经成为了该地区该群体的标志之一。现在所看到绣花的内容,更多的只有美好的寓意,或平安、或长寿、或健康……

三、结语

本文仅从布依族古寨纳孔地名和女性服饰两个角度,挖掘两者背后的共通点——男权文化。以“男权文化”为切入点,看到了“纳孔”地名的深层文化意蕴和服饰所表现出来的“巫道信仰”的价值取向及“以图愚心”的象征意义。

我们知道,汉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主题地位,我们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父权制、家长制为核心的男权文化,它造就的女人不是人而是供男人寻欢作乐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女性文化,只有被男性统治的男权文化。相对而言,在传统的男权文化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女性也因为其独特的身份和处境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一种被压抑、被“迫害”的文化。女性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女性生存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和沉淀,不仅仅在少数民族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始终存在,而且在整个中国社会将会以人类自然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断吐故纳新。

参考文献:

【1】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9.

【2】 苟菊兰. 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杨昌国.符号与象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 杨昌国.符号与象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相关内容

  • 论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第8卷 第2期 2009年3月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8 No. 2Mar. 2009 =文学&g ...
  • 专题片[多彩贵州]简介
    [走遍中国]<多彩贵州>系列(2011年12月4日-12月11日播出) 首播时间:每日20:00-20:30 重播时间:次日5:05-5:35:13:30-14:00 多彩贵州-<二十四道拐> 播出时间:12月4日 ...
  • 关于卡夫卡城堡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堡>文献综述 引言: 弗朗茨.卡夫卡,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德语作家,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一切活动都与犹太民族和欧洲各 ...
  •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网上作业题库)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在线练习答案 第1题: 贵州人口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是(解放后). A.战国时期 B.明代 C.清代 D.解放后 第2题: 正确答案:正确贵州向北的旅游路线是以长征文化.名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贵阳-息烽-遵义-仁怀-赤 ...
  • [久不唱歌忘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基本正确而流畅的演唱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并知道该作品是贵州布依族民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2.能体会歌词中衬词对情趣表现的作用,并能以风趣地演唱进行表现. 3.主动参与创编实践, ...
  • 劳伦斯的女性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创作思想与英国女权运动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妇女解放运动的时代背景是孕育劳伦斯女性主义文学思想的沃土.但是一战后,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妇女地位的迅速提升带来的妇女的改变使劳伦斯最终走向男权主义.英国妇女解放运动改 ...
  • 20XX年贵州导游基础知识复习题
    2011年贵州导游基础知识复习题 第 一 章(题库) 一.填空题: 1.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_______个省(区.市)之一. 土地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贵州省平均海拔_______米. 2.贵州地势_______, ...
  •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法律保护研究
    经济法 带 贵州 民族文化产业 的法律保 护研 究 龚 昌菊 ( 州民族 学院研究生院 贵 贵州贵 阳 502 ) ' 505 摘 要: 文化产业是文化 与经济 结合 的产物 ,是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 已成为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的重 ...
  • 在冲破藩篱的路上奔走
    摘 要:<青春之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作者杨沫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述了林道静的成长.文本中,体现出较强烈的女性意识,但由于社会原因,对林道静 的书写被隐匿在政治背景下,这就使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不能完全直接地表达, ...
  • 节目主持稿
    水城县革命老区"唐家大洞"促进开发 暨"布依族文化基地"建设活动文艺活动节目主持稿 主持人:赵丽(甲) 杨凤龙(乙) 开场白: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乙: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