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在九十年代经济衰退时的表现及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 范文中心

日本政府在九十年代经济衰退时的表现及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10/17

日本政府在九十年代经济衰退时的表现及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日本经济的发展一度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奇迹”,自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迅速的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并发展为全世界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一样,从1953年到1973年间,在短短的二十年里日本经济迅速实现转轨,由一个落后的大型农业国转变为了世界上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却发生了大规模的衰退,整个九十年代是日本经济的梦魇,日本从经济发展的“优等生”一下子变成了“劣等生”。日本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那么日本政府对经济衰退做出什么反应呢,政府的政策对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又对我国政府有哪些启示呢?

一、日本政府在九十年代经济衰退的表现

那么日本经济在九十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衰退呢?表面看来,日元升值是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但究其本质,归根结底是由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政策上的错误导致的,日元升值也是政府制定并执行的。政府屡次的政策决策拖沓和失误造成了日本经济问题越积越大,最后崩溃。下面的部分将对比说明在日元升值过程中,日本政府有哪些正确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哪些失误的政策导致了日本一蹶不振?

(一)正确的政府政策引导日本经济走出短暂危机,

出现长期稳定增长日本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在1971 年后,日元被动升值,同期国际出现石油危机,日本的贸易条件恶化25%,经济出现短期衰退。日本政府趁此推动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占出口商品结构的比重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日元升值刺激出口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出口增加;由于石油成本增加,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型转换,原材料消耗相对减少。这几方面因素使日本出口扩张、进口紧缩,贸易顺差连年递增。日本政府对日本摆脱经济不景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经济的干预不仅体现在其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引导方面,而且还不惜举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推动供给和需求的增长。如果没有政府的积极政策,日本持续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时期的日本政府采取的政策比较积极且有效,从而使日本走出短暂的经济衰退的阴影,步上1973--1985 年稳定增长的十年。

(二)错误的政府政策使得日本经济出现泡沫,长期低迷

1.在金融改革问题上,日本政府政策拖沓,未对汇率升值准备充足

(1)1973—1985 年,日元小幅升值时政府政策拖沓,错过了最佳改革时间在此阶段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仍然巨大,说明日元仍被严重低估。在这个经济发展良好的阶段,日本政府干预汇率极为频繁,一直压抑升值,导致日元汇率与经济增长状况严重背离,引发了1985 年的骤然升值。在这个十年时间里,没有证据显示,日本政府在金融领域有过任何改革,只是一味的消极压抑升值。在日元转向浮动汇率的过程中,未主动掌握汇率升值幅度及速度,也未积极逐步改革金融体系,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日元升值和金融改革的时间,为1985 年仓促骤提汇、改革后引起经 济问题层出不穷埋下隐患。其他发达国家在“广场协议”后未出现类似的问题,原因是各国在这十年内主动进行汇率金融改革。

(2)1985—1989 年,未对汇率升值准备充足,做出许多仓促的经济决策日本政

府先是试图抑制汇率升值,后在“广场协议”中为了缓和与美国矛盾,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但政府和企业并没有为骤然升值做好准备,当后续的升值压力接① 政府经济政策制定错误踵而来时,政府做出了许多仓促的经济决策,将经济带入了萧条。日元大幅度升值后,为了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政府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性贷款。这与其在1971 年汇率升值后所采取的扩张性政策类似。但政府在决策时,没有从当时的经济背景出发,从而犯下巨大的错误。当时的经济形势是:经济已有过热倾向;同时国内市场上货币量已经饱和,这是由于政府为了 压抑日元升值,放出更多货币干预汇率市场,造成日元充斥市场。政府本应利用日元升值的契机,给有过热势头的经济降温,然而其却选择继续维持国内经济增长。日元升值、低利率使资金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日元升值预期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日本,市场上流动性泛滥;政府降息、增加贷款,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上的资金,驱使更多的逐利资本流向股票市场。日本国内的泡沫便一点一点累积起来。② 金融改革仓促,推行过快在日元持续升值期间,日本政府被迫仓促开展了金融改革。进行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取消了外国资本在日投资的限制;允许银行、信托、证券相互参与其他行业的业务,交叉持股;允许社会保障性质的资金参与高风险投资;放松资本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相应政策分析:再加上日本政府突然放松外国资本限制,极大刺激了境外资金流入,推动房价及股价持续上涨;允许银行等机构进入股市,相互持股,导致金融风险增大。一旦经济出现问题,连带的金融体系可使金融机构连锁反应,出现大规模的相继破产现象;社保机构投资股票只会加大股市泡沫,增加了整个经济的不稳定性,如果投资失败甚可导致社保体系的崩溃;在升值日元后,又突然放松资本管制,给逐利资本可趁之机,纷纷流向股市和房市。盲目放松金融监管,使商业银行过度信贷,致使后来破产公司累及银行。这些资金推动日本经济站在泡沫的顶端。

2.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偏差,加剧经济泡沫

在80 年代中后期,日本正在进行经济转型。但政府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日元升值带来人们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其对闲暇的需求加大。结果唤起了大造办公楼、休养地的热潮,刺激了地价急涨。日本政府的这个政策,导致了两个不良后果:一个是政府政策引导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和股市,形成泡沫经济;另一个是使日本没有能够确定正确的新主导产业,没有能够利用这次的日元升值带来的机遇调整和升级其产业结构。

3.政府对国民经济盲目乐观

日本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日元升值使国际地位上升,这让政府、人民都沉浸在“日本大国”的舆论中,由此形成了经济只好不坏、资产价格只涨不跌的预期,投资更加盛行。这样的预期进一步放大日本经济的泡沫,加速了它的经济破裂

二、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目前, 市场原理在全球范围内正积极发挥作用, 市场化、自由化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要顺应这一历史趋势, 就必须积极探索既不过分依赖政府主导, 又能避免市场失败的新道路, 而在这一点上, “东亚模式”的衰退为中国在加入WTO 的历史条件下, 深化改革, 迎接世纪挑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参照。

(一) 重视基础研究与开发, 占领高技术领域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对高新技术有着旺盛的需求。但许多领域的先进技术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高技术对中国出口一直采取比较严格的限制。因此, 加强基础研究, 开辟自己的高技术领域就成了当务之急。党的“十五大”指出,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把加速科学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我国虽然仍是一个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 但在信息、生物工程和材料工业等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实力, 这些有前途的产业若能获得健康发展, 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施加强大的推动力。

(二) 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当今的市场经济是以金融业为核心和支柱的, 高新技术要想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新兴产业要想发展壮大, 离不开金融业这个强大后盾的支撑。目前, 我国金融机构运作普遍比较困难,又背负巨额不良资产, 财政的健全性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金融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防线, 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以后, 国内银行、保险公司、股票市场的控制权有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进而出

现金融业的殖民地化。面对这种形势, 要适时调整国内经济结构, 提高本国经济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 跟踪掌握虚拟资本和国际游资的流动态势, 对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危机及时作出分析和预测, 以便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 维护金融安全。

(三) 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跃迁

接受日本进入九十年代后主导产业缺位, 传统产业又转换不及时且跃迁不到位的教训, 我们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跃迁。所谓产业结构跃迁, 是指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经济阶段的限制, 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变。产业结构跃迁在中国有其特殊意义: 首先,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需要以产业结构的跃迁来引导经济的持续增长, 实现经济腾飞。其次, 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诸多矛盾需要通过实施产业结构的跃迁来解决。第三, 资源配置的范围需要通过实现产业结构的跃迁来扩大和延伸, 以适应经济国际化的世界潮流。

(四) 加强制度创新

在近现代史上, 日本经历了两次大的制度创新, 正是这两次制度创新的成功, 才使日本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近二十年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也不单纯是资本、劳动投入量的扩张, 而主要是制度变革, 制度体系的国际化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历史课题。因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 资本、劳动的转移变得十分容易和经常, 比较优势的源泉恰恰是制度体系本身。现在, 中国的制度创新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江泽民总书记在提出“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全面阐述了创新的问题, 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创新的理论体系。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制度创新的作用,是因为我国现有的各种制度基本上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确立的, 它们的主要倾向基本是约束消费和抑制投资的。这已不适合新时期中国的情况,我们唯有及时破旧立新, 并完善创新体系, 才能保证“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经济081班 张帝 089114224


相关内容

  • 美国工业城市的转型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的启示_以休斯顿和唐山为例
    学 术理 论经营管理者 美国工业城市的转型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的启示 --以休斯顿和唐山为例 李雪瑾 唐山学院外语系 摘 要:本文以休斯顿和唐山为例对美国工业城市的转型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的启示进行了探讨.从延长产业链,发展传统产业,发挥区位优 ...
  •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世界各国对美联储与美国政府针对危机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对策评价不一.本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领域.对外贸易.货币政策.汇率制度的影响.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
  • 第9章 产业结构政策
    第九章 产业结构政策 第二至五章是关于产业结构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高技术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关联等:第六至八章是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包括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SCP 分析框架).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
  • 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欧盟内外部的结构性矛盾和各国经济失衡,国际投机炒作也加速了危机的爆发.此次事件使国际金融市场.欧元地位.欧元区稳定和 ...
  •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浅析
    学校代码:10036 例矽}芗秀(节贸易声学 硕士学位论文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浅析 培养单位:金融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学 研究方向:货币经济学 作者:朱雯杰 指导教师:罗熹教授论文日期:二.一一年五月 TheFed,sQuantitat ...
  •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影响力 ● 2011年世界经济运行回顾 ●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 ●中国经济助推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的影响力 一.世界经济艰难复苏--2011世界经济运行回顾 全球经济:2011年六大看点 世界经济列车在穿越2011 ...
  •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对比分析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对比分析 王小伟,朱红梅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逆城市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回顾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和我国城市化 ...
  •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
    总229期 第1期贵州社会科学 2009年1月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ol. 229,No. 1 J anuary 12009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与财政政策转型 李 颖1 梁 军2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2 ...
  • 浅析濒危语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濒危语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以温州方言为例 濒危语言,威胁着人类文化的"生物多样性" 日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搜索引擎 谷歌增设了"濒危语言"这一项目,引起了社会一翻热烈讨论,也正式标志着拉开了保护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