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 范文中心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08/03

《报任安书》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难点、疑点。这些难点、疑点是课堂教学的困难所在,可也往往是捷径所在。说“捷径”的意思是如果能够将这些难点解开,其他部分也许就迎刃而解。《报任安书》一课疑点是信是写给任安的,任安又在狱中,学生都认为司马迁应该说说任安的事情,可是司马迁却一字不提。阅读文章,却发现司马迁全文都在抒写自己的感受,解释自己为完成史学巨著而忍辱负重的内心痛苦。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标明的是《报任安书》表达指向:即不在任安,只在自己。在此指向之下,本是难点的第二自然段就不成其为难点。何以言之?此段文字之难,在于多有欲言而难言,所以言而不言,不言而言之意,然而指向既明,则推测非为难事。

教学重点:疏通文脉。

教学实现:

师:《报任安书》的第一自然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多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

生:略陈固陋。

师:另外,这一段中需要注意的实词有“曩者”“阙然”“望”“相”。需要注意的句子是“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谁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注意“以什么为务”的结构,以及它和“教”的关系。

生:用慎于接物、推荐贤才为追求的道理来教导我。

师:阅读第二自然段,考虑其核心内容。

生:说明“刑不上大夫”的原因。

生:讲“人或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道理。

生:讲士人应该勉励自己,如果犯了罪就及时自杀,不要使自己受辱。

师:大家谈了这么多,我看都不能包揽全段的意思。所以,都不完全。贯通全段的意思上再去考虑,主要是作者的思路。要沉得着气,先弄清段内的层次。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第一层意思是什么?

生:司马迁先讲自己出身低微,死了大家也会认为是“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师:停。司马迁为什么要说到死?这就有一个语境的问题。这个语境是什么?

生:应该是司马迁受了宫刑。后边他提到这个事情。

师:现在你给我推演一下司马迁的行文逻辑。

生:他的意思是我受了宫刑,应该自杀,然而因为身份地位地低下,自杀了,大家也会认为我只是因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死了也是白死。

师:所以司马迁没有死。那么,接下来司马迁又解释表达了什么内容呢?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我看更多的是荣辱的内容:从“太上不辱先”到“曷足贵乎”,我看主要是荣辱的问题。

生:荣辱和生死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有关生死荣辱的内容。

师:请简述一下这一层的意思。

生:司马迁是说在各种污辱之中,我所受的宫刑是污辱最大的。为什么我会忍受这么大的污辱呢?并不是我甘心在忍受这巨大的污辱,而是因为“积威约之势也”。

师:司马迁似乎还使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不少的历史人物,看看司马迁的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共性,司马迁想用他论证什么论点。

生:这些人地位原来都很高,后来都受到巨大的污辱。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说明的道理似乎是有罪之后,应该及早自杀。否则,受辱就后悔莫及。

师:这些例子和荣辱生死的问题有关没有?

生:这些例子都能够证明受辱往往是“积威约之势也”。

师:这些例子和后文的“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有没有关系?

生:有。这些人还是这些人,可是他们的勇怯和强弱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势”和“形”发生了变化。

师:现在谁来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理清其思路。考虑司马迁“略陈固陋”的指向。

生:司马迁首先解释自己没有自杀乃是因为自杀了人们也不会将他和“能死节者”比。然而,没有及时自杀却又使得自己陷入“积威约之势”,以至于受到宫刑这样的极大的污辱。可是,历史上这种现象太多了,比他更强大的人在同样的形势下,也只能接受现实而无法反抗。字里行间,表现了司马迁因受到宫刑这样的污辱而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他甚至在为自己没有及时自杀而后悔莫及。

师:分析得很好,思路清晰。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先是解释,自己开始没有自杀,乃是因

为不值;后边受辱乃是因为不得己。这样去读第三段我们就会有非常清楚的思路。第三段是什么核心内容?

生: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念父母,顾妻子”,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师:第四自然段呢?

生:列举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著述闻世的志向。

师:注意作者表述的重点,即作者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生:都是在灾难中有所成就。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师:第五自然段呢?

生: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再次解释“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原因。

师:就司马迁为实现理想,“就极刑而无愠色”而言,我看这不是胆怯,倒更是极大的勇敢。这让我想到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他们有没有相似点?有什么相似性?

生:有。相似点都是忍小辱,成大事。

师:阅读最后一段,看看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照应开篇,阐述自己受辱后沉痛的心情、被误解的无奈,说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为务”的原因。强调“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师:现在疏通一下全文的思路。司马迁开篇从任安“教以慎以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入题,然后讲明为写史记而没有及时自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受辱及痛苦心情;这是文章的第一板块。文章的第二板块主要在于阐述自己要想前人一样,在艰难痛苦中完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宏大理想。


相关内容

  • 一课一名师实施方案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实 施 方 案 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深入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意见要 ...
  • 山东省教学能手于艳课堂实录
    山东省教学能手于艳课堂实录<秋天的雨> 添加时间:2010-5-19 作者: 未知 来源: 未知 录入:zhzww 阅读次数:972 山东省教学能手于艳课堂实录<秋天的雨> 师:今天我们一起沐浴着绵绵秋雨走入了课堂, ...
  •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 <陈太丘与友期>是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共136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
  • 68本教育类书籍推荐
    1.<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4.<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 ...
  • 白鹅课堂实录
    <白鹅>课堂实录(片段)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到,当作者看到白鹅时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是什么想法呢?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这个句子在全文起着总括的作用,这只鹅的高傲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来. 生:(举手) ...
  • 小学美术教案:[机器人]课堂实录
    <机器人>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知道机器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用绘画的方法画一个机器人. 3.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感受创新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机 ...
  • [江雪]课堂实录
    <江雪>课堂实录 --王强副校长执教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今天,王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江雪>.板书:江雪.出示导学. 给下列字注音,读正确. 孤( )径( )蓑( ) 查字典,揭 ...
  • 二年级统计课堂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
  • 7.2.3 相反数 课堂实录 初一数学 姜嫦歌
    <7.2.3 相反数>课堂实录 初一数学 姜嫦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有位同学和老师说,他邻居有对双胞胎姐妹,妹妹内向,姐姐外向:妹妹爱哭,姐姐喜欢笑:每次分苹果的时候,妹妹总是要大的苹果,姐姐只能要小的苹果 ...
  • 小学语文[猜谜游戏]课堂实录点评及反思
    小学语文<猜谜游戏>课堂实录点评及反思 [教学过程] 导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现在跟老师一起拍手说一个有关谜语的儿歌好吗? 师生:猜谜游戏好处多, 你说我猜大家来, 丰富语言长见识, 开发智 ...